一个美好的食袋
人体营血的主要作用
人体营血的主要作用,血泛指血而言,血之气。往往营血并提。营血也指温病辩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那么人体营血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营和血,虽有某些不同,但在功用上,两则是密切联系的。周流循环,营养全身:
凡人体皮毛、骨肉、脏腑,没有血的营养,不能产生活动。血有营养作用,血盛则形体亦盛,血衰则形体亦衰。血脉调和,循环流利,才能使全身肌肉、筋骨、关节等强壮有力,运动自如。所以两眼能视,两足能行,两手能握,皮肤润泽,都是受血灌溉之故。但血液的调和及循环与气有直接关系。
古人说:“气为血之帅。”又说:“气行血自行。”指出血液所以能周流不息,滋养全身,是全赖气的推动作用。
《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因此说,营的作用主要是营养人体。血和营,在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的。
如营卫的运行,涩滞不畅,血脉空虚,则经脉、皮肤、肌肉等得不到营气血液的营养,便产生不知痛痒,而麻木的症状。倘使邪气侵犯血脉,营气的运行不顺,血液便会停滞在局部的肌肉里,酿成痈肿之类的病变。
营、血与精神活动也有关系:
《灵枢》本神篇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以及“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等。说明营和血为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营血的盛衰消长,与精神的`旺盛、意识的灵敏有密切关系。
《圣济总录》产后门说:“新产之人,内亡津液而血虚志弱,使人精神昏乱,语言差错,恍惚不宁,甚者复狂癫之症,治宜补血益心,安心定志。”这是出血太多,因而出现的精神病变。
《素问》调经论说:“肝藏血。。。血有余(指邪气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伤寒论》中描述的蓄血证,亦有精神如狂的症状,这又是由于血液蓄积而影响了精神意识。反之,精神刺激过度,亦可影响血液运行的变化。
例,盛怒时,会引起血气上逆,甚至呕血,或心受屈辱,神气不伸,心气不舒,也可成为营血虚弱的证候。
即《素问》疏五过论所称的“脱营”“失精”等证。可知精神活动失常,能导致血亏;血亏亦可产生精神疾病,两者是可以互为因果的。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卫和气: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变化,都是气的作用:
《张氏类经》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成,人的一切活动,无不依赖气的推动。”
如血能周流不息,津液能散布于皮肤肌肉,输注于关节骨腔,及水道的通利,汗液。尿液的排泄,无不是气的作用。故在治疗上,对有关血液、津液、水道等,运化失常的疾病,皆以调气、行气或补气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五脏及其功能:肺气上通于鼻,才知香臭;肝气上通于目,才辨五色;心气上通于舌,才知食物滋味;脾气上通于口,才知食物好恶;七窍的机能,都是五脏之气通达的作用。可知机体内物质的运动,脏腑器官的活动,及整体协调,无不依仗着气的作用而实现。
营卫气血生成与分布: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卫气营血是讲人体营养作用,和卫外机能,及气血循环的基本理论。后世温病学,运用卫气营血作为病症归类方法,与划分疾病深浅程度,作为辨证论治依据。
(1)营:有运营和营养之义。是人体有营养作用的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及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散布于外。精传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以上说营的生成来源,是由饮食,水谷,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其中精微,化生而成。所以营的本身,是水谷中的精气。它的分布,是由胃传肺,从肺输布于血脉之中,运行全身,循环不息。
(2)血:《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之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因此,血的来源,是水谷之精气(津液)具体言,就是营气与津液相结合,通过中焦气化作用而成。而血又与营气一起行于血脉之中,内注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全身无所不受其营养。
营和血,都来源于水谷精气,都生成于中焦,合行于经脉。但生成过程,却有先后之不同,在形态性质上,也有一定区别。
(3)卫:有捍卫,保护意义,它是人体一种保卫作用物质。卫和营,同样是由饮食水谷,同过脾胃消化,吸收化生而成的。它的运行道路,与营有所不同,营在脉中,而卫在脉外。
《灵枢》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篇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可知,卫气的本质,是水谷之气,雄厚强悍的部分,其性流利,运动迅速。它分布在脉道之外,达于四肢,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至于肓膜,散布于胸腹之间。
(4)气:气的意义颇为广泛。这里主要说的是人体的“真气”。人身气来源:1是天空之气,由肺呼吸而来;2是水谷之气,由饮食通过脾胃消化吸收而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水谷并而充身也。”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由于它的分布和作用不同,而名称亦不同。
热入营血
临床表现:发热夜甚,烦燥不安,澹语神昏,或发斑疹,或见衄血,口燥而不甚渴,舌红绛而干,脉细数。
气分邪热不解,内传营血,营阴受伤,故发热夜甚。心神被扰,以致烦燥不安。甚则热入心包,神志被蒙,故神昏澹语。若迫血妄行,则发斑疹或衄血。邪热内灼营阴,阴液已伤,虽口燥而不甚渴,与阳明气分热盛,大渴引饮者有别。舌红绛而干,脉细数,是热邪深入营分,伤阴劫津之象。
治法:清营透热,清心宣窍。
方药:清营汤。
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3克(可用水牛角30-60克代)、生地15克、玄参10克、竹叶心3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黄连3克、丹参6克、麦冬10克。
方中犀角、黄连以清心营之热;生地、玄参、麦冬、丹参,清营热而滋营阴;银花、连翘、竹叶轻宣泄热,使营分邪热能出气分而解。
若热入血分,血得热而妄行,出现斑疹、衄血等症者,前方加丹皮、赤芍、紫草、大青叶以凉血解毒。若神昏谵语者,再选用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上三方市上均有成药出售)等清心宣窍。挟痰浊上蒙者,前方再加菖莆、郁金、竹沥之类。兼热盛动风而抽搐痉厥者,再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以凉肝熄风。
若气营燔,系热邪薰灼于气营之间,势势壮盛,口渴烦燥,舌红降,苔黄燥,脉数大者,为偏重于气分之证,先用玉女煎加减。方用石膏、知母清气分大热,生地、麦冬凉血滋阴。牛膝可减去,再加银花、连翘、黄芩之类,以助清泄热邪之力。如热仍不解,进一步侵入营血者,按热入营血论治。
在风温病变过程中,当邪在肺卫的时候,可因邪热较猛,从肺卫直趋心包,成为邪热入营血之重证。正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者,指病势急剧变化,与温邪由肺卫传入气分,再入营血的顺传不同。但不论顺传逆传,热入心包,即属热入营血之证,因此必须按照卫、气、营、血的辩证,根据不同的类型,及时进行治疗,才不致贻误病情。
~*诗情画意*~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在医学领域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学的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体营血的主要作用 人体营血的主要作用,血泛指血而言,血之气。往往营血并提。营血也指温病辩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那
艾滋,看似离我们很远,但请知道,他一直都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关于艾滋病的 作文 五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下面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 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护生将以往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与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患者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
如果保护的好跟普通人差不多,皮肤少接触紫外线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