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中医将痹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口干心烦。 以上所列的风湿痹症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相类同。在预防上首先应注意防寒防潮。还要适当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
模拟题: 姚某,女,45岁。2009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体型偏瘦,双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三年。来诊时症见: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双膝关节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痹症。患者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风湿热痹。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中医病症鉴别: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因痛而影响活动,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证是无力运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痹症。中医证候诊断:风湿热痹。 中医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 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黄柏12g、连翘12g、 桂枝12g、防己12g、薏苡仁12g、滑石15g(包煎)、 赤小豆30g、蚕砂10g(包煎)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痿症科-副主任医师-刘泉鹏-痹症包括哪些疾病
风湿病在中医学当中为痹症范畴,早在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篇.痹论》中记载“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另外:“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均是以病因之风、寒、湿、热分类。很多人误认为,风湿就是寒痹,其它这是不完全的。只是由于风湿病一般以风寒湿痹为常见罢了。一般将风湿病分为一下几种:1、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临床表现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为上肢、肩背等处;2、寒痹多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临床常表现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3、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如缓等。4、热痹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临床表现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因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等症。5、燥痹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儒养而引起得一类痹病。因“燥胜则干”,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儒养,故临床以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6、风寒湿痹风寒湿邪兼加而至,为“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本义.临证时需辨析三者之中孰轻孰重.若以风,湿为主者,称为“风湿痹”:若以寒、湿为主者,称为“寒湿痹”;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风寒湿痹”名之。7、湿热痹感受湿热之邪为主,或是风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而为换。 临床所见,一般而热痹多为湿热痹。其临床表现为湿痹与热痹症兼而有之。按部位分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传统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五脏痹和五体痹之称,并沿用至今。有很多人,使用了很多膏药或药酒或吃药都不好,是因为没有清楚自己病症类型,本人曾经见到一个人,治了好几个月都不好,踝关节红肿,用什么伤湿膏,虎皮膏等热性药,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从皮肤红肿可以看出这是属阳症,用热药当然不行,后来开了豨签草与车前草,服用一周,肿全退,服用两周后完全康复。所以,治疗此病一定要清楚是什么类型才能对症下药。本病基本的治疗原则: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风则祛之,湿则利之,燥则润之。
痹症是指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肢体及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麻木、重着,或者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灼热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者反复发作性为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的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古代的痹症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现在痹症主要是指,四肢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病。
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中医将痹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口干心烦。 以上所列的风湿痹症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相类同。在预防上首先应注意防寒防潮。还要适当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1.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其病程长,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为禀赋素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素问·痹论》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肆虐作祟,流*肌肉经脉可见体重节肿、关节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粘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三者。 2.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 由于本病顽固,病程长久,病因以肝脾肾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清热毒、祛湿浊、祛瘀血、化痰浊、搜风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疗大法。补肾以仙茅、仙灵脾、蚂蚁、杜仲、菟丝子、牛膝为主,同时辨阴阳之亏虚而分别选加,偏阴虚加女贞子、龟板,偏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养肝宜用熟地、当归、白芍、木瓜、鸡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气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肝脾肾同健,则痹病自歼;祛风用威灵仙、全虫、乌梢蛇、桂枝等;清热毒祛湿浊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苍术、黄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络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等;活络止痛用络石藤、海风藤、清风藤,甚者用麝香、马钱子、蜈蚣、全蝎、细辛等。 经多年临证筛选,自拟扶正蠲痹汤,疗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方中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合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湿自去;菟丝子、二仙温补肾阳壮督;桂枝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开闭达郁,促进邪毒速去;白芍和营敛阴,润养筋脉;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灵仙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要药;防己除湿通络定痛;姜枣调和营卫,以利血脉;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还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散寒祛风除湿,祛瘀通络定痛之功。 加减:疼痛甚者加蜈蚣二条、全蝎3克(为末冲服);偏风盛加防风、乌蛇、羌活、独活各10克;偏寒盛加熟附片10克、细辛6克,甚则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偏湿盛加苍术12克,苡仁30克,海桐皮、木瓜各10克;偏热盛加石膏30克、知母、秦艽、地龙、络石藤各10克;肾虚症明显加破故纸30克、鹿角霜15克;顽痹日久酌加水蛭、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千年健各10克;屈伸不利者酌加伸筋草15克,路路通、木瓜各12克;麻木者酌加僵蚕、半夏、南星、白芥子各10克;红斑、结节者酌加丹皮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甲珠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独活;肩臂痛酌加天仙藤、片姜黄;颈项痛酌加葛根、羌活;背脊部痛加狗脊、鹿角霜以引经。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1.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其病程长,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为禀赋素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素问·痹论》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肆虐作祟,流*肌肉经脉可见体重节肿、关节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粘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三者。 2.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 由于本病顽固,病程长久,病因以肝脾肾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清热毒、祛湿浊、祛瘀血、化痰浊、搜风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疗大法。补肾以仙茅、仙灵脾、蚂蚁、杜仲、菟丝子、牛膝为主,同时辨阴阳之亏虚而分别选加,偏阴虚加女贞子、龟板,偏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养肝宜用熟地、当归、白芍、木瓜、鸡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气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肝脾肾同健,则痹病自歼;祛风用威灵仙、全虫、乌梢蛇、桂枝等;清热毒祛湿浊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苍术、黄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络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等;活络止痛用络石藤、海风藤、清风藤,甚者用麝香、马钱子、蜈蚣、全蝎、细辛等。 经多年临证筛选,自拟扶正蠲痹汤,疗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方中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合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湿自去;菟丝子、二仙温补肾阳壮督;桂枝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开闭达郁,促进邪毒速去;白芍和营敛阴,润养筋脉;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灵仙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要药;防己除湿通络定痛;姜枣调和营卫,以利血脉;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还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散寒祛风除湿,祛瘀通络定痛之功。 加减:疼痛甚者加蜈蚣二条、全蝎3克(为末冲服);偏风盛加防风、乌蛇、羌活、独活各10克;偏寒盛加熟附片10克、细辛6克,甚则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偏湿盛加苍术12克,苡仁30克,海桐皮、木瓜各10克;偏热盛加石膏30克、知母、秦艽、地龙、络石藤各10克;肾虚症明显加破故纸30克、鹿角霜15克;顽痹日久酌加水蛭、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千年健各10克;屈伸不利者酌加伸筋草15克,路路通、木瓜各12克;麻木者酌加僵蚕、半夏、南星、白芥子各10克;红斑、结节者酌加丹皮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甲珠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独活;肩臂痛酌加天仙藤、片姜黄;颈项痛酌加葛根、羌活;背脊部痛加狗脊、鹿角霜以引经。
主编出版《中医百家新论》。为《中医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二书编委。有60多篇学术文章在省级以上中医杂志发表,并有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1篇获得国际、5篇获全国、1篇获全省优秀论文奖。《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探讨》一文、《综合疗法治疗50例骨质增生关节病的临床观察》两篇论文获得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超人杯”国际优秀成果奖。《浅谈》《周易》“ 位”、“时”、“中”思想的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一文,1990年4月获全国首届农村中医药 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治疗风湿痹病的临床探讨》一文,1998年获全国第一届“华佗杯” 论文大赛一等奖。 自1983年以来,十多年如一日,在搞好门诊、病房工作的同时,坚持地城 乡十四个乡镇开设家庭病床,送医上门,使众多的瘫痪病人重新站立起来,受到病员及其家 属的高度赞扬。4次评为市中区优秀共产党员。1次评为市优秀优秀分子。1986年国家卫生 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省中医学会授予“ 四川省优秀青年中医”称号。1999年2月被德阳市卫生局授予“德阳市名中医”称号。《德阳日报》、《四川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曾均作了 较为详细的报道,并先后被载入《知名中青年中医药师名录》、《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 》、《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等书之中。
可以用蒸丽康汗蒸养生箱它能促进微循环,舒经活络活化细胞对风湿有很好的疗效。
长期受阴寒导致的膝关节问题,首先远离潮湿的环境,膝关节注意保暖,经常使膝关节晒太阳,晒热了活动膝关节,可以有效的祛湿气,也可以做一些热敷的理疗项目
风湿病关节炎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你说的,”环境比较潮,所以患上了风湿病,只要气温下降、阴雨天这个关节就很不舒服,屈伸不利“,这种情况一般是受冷后关节血管痉挛引起的疼痛,或者外伤后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处理的方法是,1、改善这种环境,防止受寒受潮,给予热疗。2、药物给予芬必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口服。3、外用药物,如膏药(这种类型的膏药很多,大都有活血止痛的作用),某某白药气雾剂。第二种:就是医生说的风湿性关节炎,这类疾患属于全身性的疾病,可以是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风湿性肾炎等等,病情大部分较重,病程长,治疗比较复杂。可以到医院去化验血来确诊后进行正规治疗。根据你说的情况,可能是第一种。
眨眼之间,立秋已到,「 ”一场秋雨一场寒”,最近一周的降雨,已将我们从酷暑的炎热直接拉进了秋风的清凉;随着秋季的到来,风湿骨病患者难熬的日子也慢慢到来,秋季预防风湿病尤其重要,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医防治风湿病方式方法。 风湿是怎样的一种病? 中医风湿病又称为「 ”痹病”,是由于人体受了风、寒、湿三气侵体,阻滞经络的气血运行而发生周身及关节麻木,疼痛,活动不灵,感觉异常(凉,重,困,胀等)的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偏多、偏重。中医治疗风湿病因人而异,包括西医风湿,类风湿病。 中医药如何治疗风湿病? 中医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分内治法及外治法,一般来说内治外调相结合效果更佳。 内治法即服用药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望、闻、问、切,获得临床信息,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化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辨疾病、辨证候、辨症状相结合,确定治则治法。临床治疗风湿病常用治法有祛风法、散寒法、化湿法、清热法、活血法、益气法、养血法、疏肝法、补肾法等,可单独应用,亦可不同治法联合应用。 外治法即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临床常用治疗风湿病的中医外治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贴敷、中药泡洗、冷热湿敷理疗等,可缓解风湿病疼痛、肿胀,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免疫紊乱状态。 我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夏添特别擅长治疗风湿病及寒湿引起多种不适症状,通过针灸、温针灸、火疗结合口服中药,对腰背畏寒怕冷、手足关节寒凉及脾胃虚寒等病症,临床反馈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经典案例 患者吴女士今年48岁,常年感觉胃寒怕冷,容易腹泻,平时不敢吃水果冷饮,即使夏季最热三十几度的天气,也只喝热水,晚间不敢开窗睡觉,就更别提开风扇或空调了。通过夏添医生为其诊脉结合其自身症状,决定先为其施行火疗,就近驱邪、内病外治、调整脏腑,改善其胃寒易腹泻的症状;随后再通过口服中药结合温针灸,促进局部微循环、祛湿散寒、活血行气,补充体内的阳气。在通过火疗医治期间,吴女士反馈全身微微出汗非常舒服,尤其是胃部暖暖的,让她全身都很放松。一周后,吴女士表示其腹泻情况已经明显好转,身体感觉轻松很多,怕风怕冷的感觉也没那么明显了,还能去江边休闲散步,她非常感激我院中医科,感激夏添医生的诊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