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肯定能治好的,这点您放心,但有个治疗方向的问题,只有正确选择治疗方向才行.1\不乱吃药,以免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2\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不生气\不上火,就当是乙肝携带好了.3\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最好能在晚8-9点入睡.4\保护现有肝细胞不受损伤.5\让新生的肝细胞正常生长.6\提升肌体免疫力来杀灭乙肝病毒.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油\少糖.建议大量补充维生素B族再不放心,看看这个我国是乙肝大国,可以治好。治疗乙肝为何要查乙肝病毒基因主持人:我是一名乙肝患者。我到医院治疗时,医生要求我查乙肝病毒DNA。我不知查它有什么用?请贵刊帮我咨询一下有关专家。; 河南 张兴权主持人请乙肝防治专家刘兴仁解答:有关乙肝病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弄清楚,乙肝病毒有三对抗原系统,即①表面抗原、②表面抗体;③e抗原、④e抗体;⑤核心抗原、⑥核心抗体。但在患者的血清中只能查到①②③④⑤五项标志物,简称“乙肝两对半”。由于“乙肝两对半”并非乙肝病毒的传染物质和致病物(换句话说,不是活的乙肝病毒),所以检查“乙肝两对半”只能反映患者是否感染过乙肝,却不能直接深入地揭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和致病情况,从而也就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制订治疗方案。为了寻找到一个正确合理的病毒量化指标,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办法——HBVDNA定量试验。这种试验可以反映患者血中活的病毒量,有助于了解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消长。所谓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就是乙肝病毒的基因。乙肝病毒基因是含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它是复制子代乙肝病毒的基础。因此,了解了HBVDNA在患者体内的消长情况,就间接地弄清了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肝病医师为患者做HBVDNA定量试验,正是临床用药和制订治疗方案的需要。如果在治疗中发现乙肝病毒的量(即HBVDNA的定量值)在下降,说明抗病毒治疗有效。反之,如果治疗中发现乙肝病毒的量在上升,说明抗病毒治疗无效,需要重新选药和调整治疗方案。知道自己的病情和相关科普知识,这是患者的知情权。明白上述道理,有助于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使患者密切配合治疗,避免在治疗上走弯路。在最新一期的权威杂志《柳叶刀》上(Lancet 2005; 365: 123-29),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Janssen教授等发表了长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比较了长效干扰素α-2b单药与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共筛选了307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最后完成治疗的病人中, 长效干扰素α-2b单药治疗组118例,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114例,两组中都有21%的病例是过去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12%的病人是拉米夫定治疗失败者。10%伴有肝硬化。治疗方案:· 长效干扰素α-2b单药治疗组:长效干扰素α-2b100微克,一周一次,治疗32周;接着长效干扰素α-2b的剂量改为50微克,一周一次,治疗至52周;· 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长效干扰素α-2b的剂量同单药治疗组,拉米夫定的剂量为100mg,一天一次,共治疗5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都随访26周。结果:随访结束后,长效干扰素α-2b单药治疗有36%的病人获得持续HBeAg消失,而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有35%,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的血清转换率都达到29%,表面抗原消失率都为7%。无论单药治疗组还是联合治疗组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结论:1、 长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病毒学应答高于历史上普通干扰素的应答率。2、 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后,疗效没有提高,与长效干扰素α-2b单药治疗的疗效相同。3、 长效干扰素α-2b无论单药还是联合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讨论:这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早的临床试验,开始于2000年,由于当时对聚乙二醇干扰素的认识不多,在确定长效干扰素α-2b的剂量时,第32周把长效干扰素α-2b的剂量人为地减少为50微克,而没有按照现在长效干扰素α-2b推荐的1、5微克/公斤/周的标准剂量,给药剂量不足。在入选的病人中,有1/4是亚州人,又有21%的病人是过去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属“难治型”慢性乙型肝炎;还有50%以上的病人是C型和D型慢性乙型肝炎,这部分病人也相对难治。如果按病人体重给药,标准长效干扰素α-2b的剂量,1、5微克/公斤/周,治疗时间52周,可能会取得高于目前应答率的疗效。了解长效干扰素α-2b,可拨打800免费电话咨询:参考资料:
遗传因素在肝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4(STAT4)被认为在Th1/Th2的分化调控及因此失调引发的各种炎症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家在 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研究论文首次发现STAT4基因的遗传多态与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发病风险显著相关。STAT4是IFNa作用途径---JAK-STAT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它能够被IFNa所激活,并影响IFNa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当STAT4基因的多态性,影响患肝癌的风险。研究人员通过HBV相关肝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发现了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一些遗传易感区域。如 UBE4B-KTF1B-PGD是其中一个肝癌易感基因区域,研究表明,如果该区域的某个基因发生变异,更容易使人罹患肝癌。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博士,凭借其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1月12日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巴鲁克布隆伯格奖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享有盛誉。此前,肝脏及器官移植开拓者、201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斯塔兹尔博士,因发现丙肝病毒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哈维阿尔特博士,美国肝病研究学会主席安娜洛克博士等,也曾获得该奖。
李文辉2001年从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担任讲师。2003年非典(SARS)爆发后,他和同事日夜奋战,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了SARS病毒的受体ACE2,在国际同行中引发轰动。
2007年,李文辉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开始聚焦乙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经过5年的潜心攻关,他的团队终于发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
乙肝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全球人口有20亿人曾感染乙肝。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亿慢性乙肝患者,中国约有80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由于现有药物不能根治乙肝,病人必须终身服药。
乙肝和丁肝病毒必须先与肝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才能进入到宿主细胞内,实现对人体的感染。因此,找到病毒的受体,对于深入了解乙肝的感染机制、建立更好的体外和动物研究模型,以及研发出有效的新药,都至关重要。
然而,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绝非易事。自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乙肝病毒后,全球的科学家就前赴后继、寻找乙肝病毒感染人类肝脏的“金钥匙”。但是,40多年过去了,科学家们都一无所获。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李文辉团队终于在2012年1月找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
同年11月,相关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发轰动。肝病学界认为,该研究对乙肝基础和应用领域有重大和深远影响,将可能帮助乙肝治疗新药的发现而为乙肝病人造福。
此次李文辉荣获巴鲁克布隆伯格奖,得到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多位国际同行的认可。与迈克尔亨顿一起荣获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哈维阿尔特和查尔斯赖斯,均对李文辉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乙肝病毒受体的发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李文辉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国际知名的乙肝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都在采用他创建的研发技术体系开展后续研究和药物开发。
李文辉自己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和自己的夫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制品中心主任隋建华合作,多年来一直在潜心研发治疗乙肝的新药和新疗法。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希望的蓓蕾:他们开发的第一个乙肝候选药物为国际首创,于去年进入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其余多个相关候选创新药物,有的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有的已开始申报临床试验。
“获得巴鲁克布隆伯格奖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个奖应该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分享。”得知获奖消息后,李文辉表示,很高兴受体发现上的工作能促进对乙肝感染的理解并催生新药的研发。
在医学方面,李文辉推动了乙肝治疗和科研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研究方面,李文辉可能会推动乙肝病毒药物的发明。在事业方面,李文辉为我国医学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般的是可以治好的。乙型肝炎的治疗:土茯苓30克,生地榆15克,老紫草15克,胡黄连10克,红山栀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草河车10克,熟大黄4克。水牛角粉10克冲服。 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个月。 发热的,加金银花15克,生石膏30克;食欲不振的,加白蒄仁10克,炒莱菔10克;疲乏无力的,加太子参15克,生黄芪15克;腰背酸痛的,加女贞子10克,宣木瓜15克,五味子15克;肝区灼痛的,加龙胆草4克,川楝子15克;脘腹胀满的,加厚朴10克,积壳10克,大腹皮15克;黄疸不退的,加茵陈30克,金钱草15克 。
论文关键词:前S2抗原;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 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P值均<。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 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1.2g~试剂 HBVM、HBcIgM试剂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试剂由某市肝病试剂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某有限公司,结果以≥500拷贝/ml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检测仪器 意大利希亚克(SEAC)公司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一爱丽丝及HBV-DNA测定由我市人民医院用国外罗氏公司的全自动荧光PCR扩增仪。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pre-S2Ag与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4h(HBVM)之间的结果比较 3.讨论 慢性HBV感染常对部分肝细胞有长期持续性损伤,但损伤程度与HBV-DNA水平无明显正相关,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组织破坏及肝功能异常的主要机制。pre-S2Ag是乙肝病毒外壳中蛋白的一部分,是HBSAg肽链N末端前附加的55个氨基酸序列,其暴露于HBV囊膜外层,也是病毒的表面抗原。HBV-DNA是衡量乙肝病毒复制最灵敏、最精确的证据,是判断患者有无传染性最直接的指标。表2中,HBV-DNA与pre-S2 Ag检测结果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与文献报道相同。pre-S2Ag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能与PH—SA结合,由于肝细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PHSA的介导,吸附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由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因此,病人血清检出pre-S2Ag表示HBV在肝细胞中复制。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经典的HBV复制及评估其传染性的标志物。本组资料HBeAg(+)的标本中的pre-S2Ag阳性率为100%,同时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检出率为100%,同样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复制及临床病情活动有关。表3中,HBeAg(+1组与HBeAbf+1组与pre-S2Ag检出率比较(x2=,P<),说明两组pre-S2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b(+)组pre-S2Ag阳性率低于HBeAg(+)组,HBeAg向HBeAb转换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变弱,表明pre-S2Ag转阴是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的指标。随着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转换的过程,其pre-S2Ag阳性标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逐渐降低(P<),同时在肝癌组pre-S2Ag阳性标本A均值为,HBcIgM(+)组pre-S2AS阳性标本A均值为,两疾病组proS2Ag阳性标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低滴度的pre-S2Ag预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转。 有资料表明,在HBV无症状携带者中。如果同时查出pre-S2Ag为阳性,说明病毒在体内还比较活跃,并没有被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可能,此类患者更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本次实验中HBSAg(+)的肝癌患者组,其pre-S2Ag阳性率达95%,与文献报道相符。在HBV-DNA(-)的标本中,pre-S2Ag阳性率为%,主要原因是pre-S2Ag不仅存在于病毒颗粒表面,也出现在非传染性的球形颗粒表面,具有调节对S蛋白的免疫应答反应及控制病毒装配等功能。也可能在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时存在低滴度的pre-S2Ag,而HBV-DNA水平低而未能检出。同时也发现HBSAg(-)的标本,pre-S2Ag有%的阳性率,对此类似报道极少,可能由于S基因和前S基因尽管位于同一开放阅读框内(ORF),但它们的启动信号不同,彼此可以独立表达,导致S蛋白和前S蛋白速率和含量不相同。 综上所述,本次资料显示,pre-S2Ag的表达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pre-S2Ag在反映病情活动和预后转归方面优于HBSAg。血清pre-S2抗原滴度的改变常先于疾病临床过程和ALT的改变,并且其检出率和血清水平均随疾病的活动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不同的随访时间其阴转率均高于HBSAg。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2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pre-S2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有人认为,对于基层受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开展PCR的医院,直接开展pre-S2Ag检测来代替HBV-DNA,我们认为不妥,两者检测的内容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互补。pre-S2Ag可作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补充,并完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能治好乙肝,只要你配合医生的治疗!
根治乙肝是所有乙肝患者一直的愿望。有一项调查表明,超过90%的患者渴望通过有限疗程获得安全停药的机会,70%的患者希望通过1~2年疗程就安全停药。我们经常说乙肝是慢性病,不容易完全治愈,需要长期治疗还专门谈了乙肝口服药物的使用时间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前面说需要长期服用的是口服药,事实上,治疗乙肝除了口服药物外,还有一个是通过打针皮下注射使用的药物——长效干扰素。乙肝病毒具有的独特复杂的基因组和复制模式使得其难以从体内彻底清除。所以乙肝病毒感染是否达到临床治愈就是看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应答的相互对抗的结果
对于某一些特定人群来说,用长效干扰素治疗1~2年,治愈率可以达到30~50%的良好效果第二虽然有这么好的效果,但使用过这个药物的人却非常少。既然长效干扰素有治愈乙肝的效果,为什么用的人却不多呢?我们今天就来专门讨论这个另类的乙肝抗病毒药物——长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用于乙肝的治疗已经超过10年,以前的研究表明,这个药治疗乙肝大三阳,有30%左右的患者在使用一年后可以转变为小三阳,疗效并不算特别突出,但也算还不错。不过,使用这个药物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它有这样一些缺点
虽然中医中药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也确实在很多疾病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事论事,在乙肝治疗过程中,并不存在能够根治的药物,而且中药并不是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根据目前的人们对乙肝病毒的了解,目前我们只能做到临床治愈,或者说功能性治愈。就是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NA持续检测不到、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转、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 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
分数这么高 不如送给我把
当初乙肝疫苗的设计就是为预防用的,为了增加其免疫原性,添加了佐剂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能增强体液免疫,即增强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但它对特异性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有不提倡用于乙型肝炎一说。长期以来,乙肝疫苗未用于治疗,倒不是担心它有抑制细胞免疫作用,而是对它治疗作用认识不足。当时,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这样想,乙肝病人血液中的表面抗原已经够多了,这样多的乙肝表面抗原都不能刺激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再注射一点点表面抗原(乙肝疫苗)又能起什么作用呢?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较大剂量的乙肝疫苗确可打破免疫耐受而起到消除HBV-DNA及表面抗原的作用。现拿我手头的一篇材料(),作者们应用转基因小鼠进行试验,共43只,用乙肝疫苗治疗1年,结果,治疗前树突状细胞功能良好者23例,治后HBsAg、HBeAg均阴转,HBV-DNA下降,而19例治疗前树突状细胞功能不好的,均无效。众所周知,转基因小鼠是典型的乙肝病毒免疫耐受者,应用乙肝疫苗1年结果:23/43有效、19/43无效,而且其疗效与治疗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至于为什么转基因小鼠血液中大量乙肝表面抗原引不起免疫反应,而注射乙肝疫苗就有反应?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有可能是血中虽有不少的HBsAg,但局部(皮下和肌肉)并不太多,不能有效地刺激大量存在于皮下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注射乙肝疫苗后,局部的浓度明显增高了,因此可以有效刺激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类似的动物实验材料还有,应用于人体的也有一些报告,总的看来,也有一定疗效,但不如动物实验那么好,是因为剂量偏小,还是佐剂(氢氧化铝)不好?还是有其他原因,均尚待研究。乙肝疫苗不必三年打一次专家小传:苏崇鳌,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多年从事预防医学事业,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疾病控制处处长,现任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秘书长、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我国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亿,由于目前没有清除乙肝病毒的有效手段,所以我国要想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接种乙肝疫苗是惟一可行的方法。尽管新生儿早已推广接种乙肝疫苗,但是疫苗的有效性如何?成年人打一次疫苗,保护作用又能维持多长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秘书长苏崇鳌教授。打疫苗1个月后要查抗体苏教授指出,我国卫生部从1992年元月即已开始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按照接种计划,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生后第1个月、第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微克,不是所有人在接种后都会产生抗体,因此在出生后第8个月应及时检测血液里有没有抗体,如果没有产生抗体或者水平不高,则需要及时追加5微克,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成人打疫苗,剂量比儿童大一倍苏教授同时指出,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成人也需要接种疫苗。此前国家只要求新生儿接种疫苗,是因为担心疫苗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国目前每年可以生产乙肝疫苗约8000万份,不仅可以满足1600万新生儿的需要,也可为需要接种的成人提供足够多的疫苗。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疗程与儿童相似,只是剂量要加大到10微克,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还可以加大剂量至20微克,绝大多数人在加大剂量后都可以产生抗体。针对不少人认为乙肝疫苗保护作用会逐渐减弱的担心,苏教授指出,疾病控制中心不久前完成了一项针对数万名乙肝疫苗接种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述健康人在接种疫苗15年后无一例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研究同时表明,在新生儿期接种疫苗15年后,有40%的人仍有乙肝抗体。没有乙肝抗体不代表没有免疫力苏教授认为,理论上讲,乙肝疫苗接种后其保护作用几乎可以维持一生。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仅反映了体液免疫的水平,而细胞免疫也很重要。目前临床上尚未常规检测细胞免疫,主要是由于检测费用非常昂贵。并不能认为,只有抗体能反映免疫力,更不能说检测不到乙肝抗体,人体就没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目前有人认为乙肝疫苗最好3年接种一次。苏教授认为,这没有必要。尽管乙肝疫苗已经列入我国的新生儿计划免疫,但是卫生部现在还没有规定,儿童长到几岁后,要再次接种疫苗。有的专家认为7岁接种是安全的,有的认为延后到12岁亦可。苏教授个人认为,小孩长到10岁再接种疫苗比较合适。对于成人,也可以在首次接种10年后再次接种。尽管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每3年接种一次疫苗实在没有必要。 当然,如果打了也没有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3(a)-0033-02建国以来,我国在乙肝的控制和预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疾病的检测方面一直较为薄弱和滞后,目前我国急需探讨乙肝监测系统的可行途径,该市依据国家监测方案开展了乙肝的监测并进行分析.
论文关键词:前S2抗原;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 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P值均<。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 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1.2g~试剂 HBVM、HBcIgM试剂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试剂由某市肝病试剂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某有限公司,结果以≥500拷贝/ml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检测仪器 意大利希亚克(SEAC)公司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一爱丽丝及HBV-DNA测定由我市人民医院用国外罗氏公司的全自动荧光PCR扩增仪。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pre-S2Ag与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4h(HBVM)之间的结果比较 3.讨论 慢性HBV感染常对部分肝细胞有长期持续性损伤,但损伤程度与HBV-DNA水平无明显正相关,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组织破坏及肝功能异常的主要机制。pre-S2Ag是乙肝病毒外壳中蛋白的一部分,是HBSAg肽链N末端前附加的55个氨基酸序列,其暴露于HBV囊膜外层,也是病毒的表面抗原。HBV-DNA是衡量乙肝病毒复制最灵敏、最精确的证据,是判断患者有无传染性最直接的指标。表2中,HBV-DNA与pre-S2 Ag检测结果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与文献报道相同。pre-S2Ag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能与PH—SA结合,由于肝细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PHSA的介导,吸附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由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因此,病人血清检出pre-S2Ag表示HBV在肝细胞中复制。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经典的HBV复制及评估其传染性的标志物。本组资料HBeAg(+)的标本中的pre-S2Ag阳性率为100%,同时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检出率为100%,同样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复制及临床病情活动有关。表3中,HBeAg(+1组与HBeAbf+1组与pre-S2Ag检出率比较(x2=,P<),说明两组pre-S2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b(+)组pre-S2Ag阳性率低于HBeAg(+)组,HBeAg向HBeAb转换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变弱,表明pre-S2Ag转阴是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的指标。随着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转换的过程,其pre-S2Ag阳性标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逐渐降低(P<),同时在肝癌组pre-S2Ag阳性标本A均值为,HBcIgM(+)组pre-S2AS阳性标本A均值为,两疾病组proS2Ag阳性标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低滴度的pre-S2Ag预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转。 有资料表明,在HBV无症状携带者中。如果同时查出pre-S2Ag为阳性,说明病毒在体内还比较活跃,并没有被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可能,此类患者更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本次实验中HBSAg(+)的肝癌患者组,其pre-S2Ag阳性率达95%,与文献报道相符。在HBV-DNA(-)的标本中,pre-S2Ag阳性率为%,主要原因是pre-S2Ag不仅存在于病毒颗粒表面,也出现在非传染性的球形颗粒表面,具有调节对S蛋白的免疫应答反应及控制病毒装配等功能。也可能在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时存在低滴度的pre-S2Ag,而HBV-DNA水平低而未能检出。同时也发现HBSAg(-)的标本,pre-S2Ag有%的阳性率,对此类似报道极少,可能由于S基因和前S基因尽管位于同一开放阅读框内(ORF),但它们的启动信号不同,彼此可以独立表达,导致S蛋白和前S蛋白速率和含量不相同。 综上所述,本次资料显示,pre-S2Ag的表达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pre-S2Ag在反映病情活动和预后转归方面优于HBSAg。血清pre-S2抗原滴度的改变常先于疾病临床过程和ALT的改变,并且其检出率和血清水平均随疾病的活动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不同的随访时间其阴转率均高于HBSAg。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2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pre-S2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有人认为,对于基层受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开展PCR的医院,直接开展pre-S2Ag检测来代替HBV-DNA,我们认为不妥,两者检测的内容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互补。pre-S2Ag可作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补充,并完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年轻时,为了人权为国义务做斑,也是自取,回放后不知悔改又义务加班,几年后心灰意冷,至今已无意回天,放弃人生,也许是咎由自取,无心再取,听天由命吧!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论文关键词:前S2抗原;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 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P值均<。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 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1.2g~试剂 HBVM、HBcIgM试剂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试剂由某市肝病试剂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某有限公司,结果以≥500拷贝/ml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检测仪器 意大利希亚克(SEAC)公司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一爱丽丝及HBV-DNA测定由我市人民医院用国外罗氏公司的全自动荧光PCR扩增仪。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pre-S2Ag与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4h(HBVM)之间的结果比较 3.讨论 慢性HBV感染常对部分肝细胞有长期持续性损伤,但损伤程度与HBV-DNA水平无明显正相关,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组织破坏及肝功能异常的主要机制。pre-S2Ag是乙肝病毒外壳中蛋白的一部分,是HBSAg肽链N末端前附加的55个氨基酸序列,其暴露于HBV囊膜外层,也是病毒的表面抗原。HBV-DNA是衡量乙肝病毒复制最灵敏、最精确的证据,是判断患者有无传染性最直接的指标。表2中,HBV-DNA与pre-S2 Ag检测结果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与文献报道相同。pre-S2Ag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能与PH—SA结合,由于肝细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PHSA的介导,吸附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由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因此,病人血清检出pre-S2Ag表示HBV在肝细胞中复制。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经典的HBV复制及评估其传染性的标志物。本组资料HBeAg(+)的标本中的pre-S2Ag阳性率为100%,同时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检出率为100%,同样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复制及临床病情活动有关。表3中,HBeAg(+1组与HBeAbf+1组与pre-S2Ag检出率比较(x2=,P<),说明两组pre-S2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b(+)组pre-S2Ag阳性率低于HBeAg(+)组,HBeAg向HBeAb转换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变弱,表明pre-S2Ag转阴是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的指标。随着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转换的过程,其pre-S2Ag阳性标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逐渐降低(P<),同时在肝癌组pre-S2Ag阳性标本A均值为,HBcIgM(+)组pre-S2AS阳性标本A均值为,两疾病组proS2Ag阳性标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低滴度的pre-S2Ag预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转。 有资料表明,在HBV无症状携带者中。如果同时查出pre-S2Ag为阳性,说明病毒在体内还比较活跃,并没有被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可能,此类患者更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本次实验中HBSAg(+)的肝癌患者组,其pre-S2Ag阳性率达95%,与文献报道相符。在HBV-DNA(-)的标本中,pre-S2Ag阳性率为%,主要原因是pre-S2Ag不仅存在于病毒颗粒表面,也出现在非传染性的球形颗粒表面,具有调节对S蛋白的免疫应答反应及控制病毒装配等功能。也可能在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时存在低滴度的pre-S2Ag,而HBV-DNA水平低而未能检出。同时也发现HBSAg(-)的标本,pre-S2Ag有%的阳性率,对此类似报道极少,可能由于S基因和前S基因尽管位于同一开放阅读框内(ORF),但它们的启动信号不同,彼此可以独立表达,导致S蛋白和前S蛋白速率和含量不相同。 综上所述,本次资料显示,pre-S2Ag的表达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pre-S2Ag在反映病情活动和预后转归方面优于HBSAg。血清pre-S2抗原滴度的改变常先于疾病临床过程和ALT的改变,并且其检出率和血清水平均随疾病的活动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不同的随访时间其阴转率均高于HBSAg。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2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pre-S2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有人认为,对于基层受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开展PCR的医院,直接开展pre-S2Ag检测来代替HBV-DNA,我们认为不妥,两者检测的内容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互补。pre-S2Ag可作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补充,并完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概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正常水平:阴性
●检查目的:排查急慢性Z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硬化、 肝癌等疾病
●调整建议:根据病因行针对治疗,饮食控制和日常生活方式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来源是乙型肝炎病毒。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内常有大量的表面抗原剩余下来,形成表面抗原血症。表面抗原本身不是完整的Z肝病毒,而是Z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本身没有传染性但有抗原性,它只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它可以表示过去感染过2乙肝病毒,或者目前正在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查,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一个项目,该检查主要用于排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临床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对应抗体,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反而是受到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它包括IgM、IgA、IgG三种类型。IgM型是判定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3-6个月。
假如HBcAb-IgM持续高滴度,表明乙肝有慢性化倾向。如果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HBcAb-IgM滴度高,说明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HBcAb-IgG出现较晚,不是保护性抗体,检测HBcAb-IgG具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1、HBV复制指标:乙肝核心抗体高滴度存在常表示体内有HBV复制。
2、HBV感染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和鉴别中,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可诊断为HBV感染。乙肝核心抗体在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3、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时表示乙肝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个分型:核心体IgM和IgG。
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肝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
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现在已康复。
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1)筛选供血员。
(2)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
(3)对乙肝病人预后和转归提供参考。
(4)研究乙肝的流行病学,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
(5)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
扩展资料
指标
检查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Ab)等。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乙肝病毒亚型感染或是体内的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HBeAg)
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的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抗HBe或HBeAb)
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肝核心抗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肝五项对照表
临床免疫学检验(一)传染病免疫学检验(空腹静脉血3ml,不抗凝,立即送检,避免溶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 参考值:化学发光:;ELISA: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参考值:化学发光:0-10S/CO;ELISA: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仅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阴性不能排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参考值:化学发光:0-10IU/L;ELISA: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见于既往感染、接种乙肝疫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参考值:ELISA: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说明传染性强,急性肝炎病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有慢性化倾向。如乙肝病毒变异可不表达e抗原,表现为e抗原与e抗体检测为阴性,而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参考值:ELISA: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非保护性抗体,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减弱,常伴核心抗体阳性。乙肝急性期即出现阳性易进展为慢肝;慢活肝出现阳性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表面抗原阳性伴e抗体阳性且有谷丙转氨酶升高,应注意原发性肝癌的可能。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参考值:化学发光:0-10S/CO;ELISA: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为乙肝病毒感染出现最早的特异性抗体,急性期显著升高,3-6个月内降低或消失,如持续高水平,有慢性化倾向。慢活肝时出现高水平,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