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百科 > 关于灵魂和肉身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关于灵魂和肉身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关于灵魂和肉身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你看过《人鬼情未了》这部电影吗? 本人亲身体会过 人死了 他的灵魂围绕着我 是我的朋友车祸死了 在梦里 他经常来看我 我不怕 他不会伤害我的 几年了 其实人死了是有灵魂的 人死了 只是离开躯壳 而他的灵魂永远存在 你想 为什么我们要去 扫墓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 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 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 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 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 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 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 更加高贵.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 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 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 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 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 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 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 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 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 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 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 我的青春岁月.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 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 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 月.

灵魂是否存在并不那么确定,灵魂更可以看做是肉体的各种感知的集合及其拓展,这些感知并非都是意识层面可知的,很多是潜意识层面的。它是形而上的、主观的、精神的,是主动追求永恒、享乐的。而肉体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决定了各种感知,客观的、是物质的,但它本身不断朽坏,需要不断输入能量以维持存在,这就造成了需要被迫的劳动和理智选择,被迫的劳动和理智选择势必会与主动的享受和精神追求发生冲突,这也就造成了一般人所说的各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理智与情感、世俗与清高等等之间的矛盾。调和矛盾的方法就是将理想和追求定位于现实,将劳动作为一种生活必需的享受,理性看待生活,智慧对待生活才会减少这些矛盾。说的不一定对,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其实这里有三者:灵、魂、肉体(简称:灵魂体)肉体是魂的载具,魂是灵的载具;其中灵和魂是密不可分的,一般都是连在一起讲。所以平常都只是按肉体和灵魂指一个人完整的组成。要理解这个,可以参考这个方法:闭眼(排除肉体的干扰),想象(进入到灵魂的层次)一个空间里面有很多东西远远超过自身肉体的大小。现在我来解释:想象就是你的灵;承载你的想象的是魂;再睁开眼,保持想象的空间,忽然这个想象比自身肉体大的空间,无论如何也大不过身体了,这时就是体了。无论你的想象多么宽广遥远,都脱不了自己的载具大小,所以"在世界上"(特别注明在世界上,因为还有另一个层面,暂不解释)魂不能离开载具体,灵不能离开载具魂。三者之间,灵为主,魂和体为辅,虽然有主辅之别但主不能脱离辅这个"在世界上"(....)的载具的存在。灵用词很难解释,实际灵就是"生命"(指另一层次的生命,暂不解释),稍微好理解点就是个人的理性、情感、意志。魂和体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灵(稍次的解释为个人的理性、情感、意志),存在就毫无意义,只是行尸走肉。灵可以向肉体发出命令,肉体就会依从而行。然而灵亦不能脱离辅这个"在世界上"(....)的载具的存在,身体有些做不出的动作,灵无论怎样发命令身体都做不到。但灵依旧是主,因为灵是主动的,体只能被动的承受,灵可以强迫肉体不断突破他的局限,也可以自残肉体结束肉体。身体只能自然朽坏使灵没有依存而消亡,还是很被动的,灵可以促使身体强健来护卫自己,灵的主动可以一眼看出。这是关于自身的,那么灵魂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灵魂在肉体上开窍在耳目,灵魂就透过身体看到听到一个巨大的实体空间,同时灵魂可以再在这个巨大的实体空间想象出浩渺的宇宙。但灵也有限,魂也有限,体也有限,还不能进入无限的空间,因为无限是属神的,神是无限者。灵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在神的层面上,那是永恒界、无限界、本源之处。

关于灵魂和肉身的研究论文题目

灵魂出窍 一种古老的但至今依然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的,肉体是灵魂的居所,灵魂是肉体的主宰,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这种古老的观点被广泛地传播(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深的人们那里),人们用“幽灵”一词来称呼这种离开肉体而飘飘荡荡,无形无体的灵魂,“幽灵”在游荡中寻找寄生肉体,随后附着其上,曰灵魂附体。被灵魂附体的肉体的灵魂可能早已“魂飞魄散”,也可能该肉体之灵魂依然存在。如果是后者,在一个肉体内将有两个灵魂,彼此争争吵吵,不亦乐乎,只是苦了那具肉体,东也不是,西也不能,常人称这种人为“疯子”;如果是前者,被附体的肉体由于已无灵魂居住,所以并不存在多大冲突,但该肉体被新的灵魂附体之后,此人可能声称自己叫李四,而周围的人们明明白白地知道,他叫张三,于是人们依然称此人为“疯子”,只不过“疯”的程度稍轻罢了。 上述观点由于宣扬“灵魂转世”,“灵魂不死”而被人们认为非常荒唐,所以不被受过现代科学熏陶的人们接受,人们斥责这种学说为“迷信”。然而,古老的“灵魂肉体说”今天正在慢慢复苏,并且正在堂而皇之地步入科学殿堂。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与迷信(其表现形式是巫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种类的科学一旦偏离正道就变成“迷信”,所以被我们崇尚的科学一方面在消灭旧迷信,另一方面也在制造新的迷信。认真地思索你周围的事物,听听周围人的议论,解释和建议,看看周围人们的做法,你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被现代科学与现代迷信(其标签也是科学)的浓雾笼罩着。那种认为科学越昌明,迷信与巫术就越少的观点是错误的!未来不会只有科学而无迷信,也不会只有迷信而无科学。一些过去被称为迷信的东西现在看来也有科学的成分,而今天被称为科学的东西也经常混杂有迷信。所以科学有可能从光明的殿堂溢出而在荒郊野外生根而蜕变为巫术与迷信,而居于荒郊野外的巫术与迷信也可能阔步进入科学殿堂而锍金溢彩。今天的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正在向游荡在荒郊野外的灵魂招手,亲切而友好地欢迎它入住科学殿堂。一批学者正在实验室内研究灵魂,不过他们把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叫“灵魂”而谦虚地称之为“信息”,这门越来越倍受重视的信息科学正一步步接近主宰我们人类肉体的真正“灵魂”,并企图将灵魂从肉体上进行剥离。 生命科学家关注着三个东西: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构成我们的实在肉体,能量驱使肉体成为活的东西,而生命信息操纵着肉体的物质与能量,而为自身的复制,传递与传播服务,所以,生命信息即是我们肉体的灵魂。在细胞水平上,DNA分子操纵着整个细胞,灵魂就是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而细胞构造是DNA灵魂的居所。细胞这个自然界最神秘的自动机只是使DNA携带的灵魂得以复制与传递传播的机器而已。就我们现在所知,信息(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物体给以携带,这种能携带信息的实在物体被称为信息载体,信息(灵魂)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那就是说,灵魂是无法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要将人的灵魂从人的肉体上剥离下来而象传说中的无形无体的“幽灵”一样是决不可能的。生命是物质,信息,能量三者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表现,灵魂与肉体无法分割。但是,灵魂与肉体的有限分割而不是完全分割是完全可能的。 细胞是进行DNA复制,传递与传播的自动机器。细胞的大部分结构是用来阅读,执行DNA指令的,这是细胞生命的肉体部分,DNA分子携带的信息是细胞的灵魂,而DNA分子本身亦属于肉体成分,我们无法把信息从DNA分子中独立地带走。但是将DNA分子从细胞中剥离,再转移进入另一个细胞(肉体)被自然与人工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所以,被我们称为遗传工程(转基因工程)的这项人类技术其实质就是一种细胞水平的灵魂转移术。 人类的器官移植术比DNA移植术古老的多。现代医学已能成功地进行许多组织与器官的移植工作。例如我们今天进行的肾脏移植,心脏移植等高精尖的器官移植,今天我们也进行骨髓移植,输血等相对简单的组织移植。少数人依赖于人类的这一技术而延长了生命,但是冷静地说,人类的移植术依然处于十分粗糙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技术还显得有些笨拙,在器官移植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这项移植技术肯定会越来越娴熟,其移植规模也可能越来越大,例如将来有可能进行完整的肢体移植,躯体移植,唯一存在的问题只是器官,肢体,躯体的供应渠道和免疫排斥反应等关键性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一问题在将来可能会由克隆技术解决,看来象移植躯体与肢体这种大规模移植术在未来不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能想象的最大的躯体移植是给脑找寻一个居所,让灵魂有处安身,但这与其说躯体移植,毋宁说移植大脑,而移植大脑就是转移灵魂,这和转基因并无本质不同。 在基因工程中,我们从细胞中带走的不是整个细胞,带走的是DNA,那只是细胞的极小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但我们把灵魂与绝大部分肉体分开了。脑移植术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的,而脑移植术一旦成功,我们也就实现了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的分离。也就是说,让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分割后经过某种程度的“游荡”再寄居于另一个肉体中是完全可能的。肉体只是灵魂的居所而已。 人的灵魂表现为精神,意识,记忆,思维,情感等等,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些使人能称之为人的高级玩意儿是脑尤其是大脑的一种功能状态,换句话说,脑或大脑内的信息储存与运转过程在外观上呈现为灵魂。现今,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灵魂与肉体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所以就今天的认识而言,我们把灵魂与肉体进行分割至少必须保证脑或大脑这一完整器官的存在,但保持人类的灵魂可能根本不需要脑或大脑这么一个庞大的器官,就象要保持细胞的完整遗传信息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细胞核一样,我们带走一个人的灵魂时也许只需带走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肉体部分就可以了。所以今天我们能想象的脑移植术可能更象细胞核移植术那么粗糙而不象DNA移植术也就是基因工程那么简洁与巧妙。 要把人的灵魂部分分割的比脑或大脑部分更小是我们今天的科学所无法想象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对意识,记忆,思维等这些构成灵魂的东西是如何在脑与大脑中存在的,它们又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机理几乎一无所知,尽管有关神经科学的文献在我们面前堆积如山并且日新月异。脑与大脑很可能是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顽固堡垒,一些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就是其中之一)悲观地认为,我们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搞清脑与大脑的秘密,因为我们是在用我们自己的大脑来研究自己的大脑,我们不能超越我们自己,于是我们也就永远无法弄清大脑的秘密。我们也许能彻底了解大肠杆菌的秘密,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比大肠杆菌更高的层次上,但大肠杆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透彻了解自己运作的机理的,它也决不可能了解与理解人的生命,除非这个大肠杆菌超越自己而进化为一种智能细菌,但那时这种智能细菌已经不再是大肠杆菌了。这种悲观的观点就象一团浓雾一样笼罩着我们,使我们迷茫,使我们困惑,使我们发呆。 在所有的生物物种中,人类最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性,人类对所有迷惑不解的东西总想弄出个究竟。这种特性不是人所独有的,实际上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只不过人类更加突出而已。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否能最后攻克脑与大脑这一顽固堡垒,但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决不会在这个堡垒面前退缩。 虽然大脑就象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依然竭力地拨开了一些迷雾,窥见了这座大山的一些斑点。60年代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是知道了神经信号的传导是一个电化学过程。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神经信号是一种脉冲信号,而这个脉冲信号在神经纤维中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脉冲信号以恒定大小在神经纤维中进行传递。这项发现被生理学家称为“全或无定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速度比电信号在导体中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最快的传导速度约为100米/秒),所以神经传导并非完全的电信号。神经细胞通过细胞膜内外钠钾离子的流动产生膜电位差,神经信号其本质是膜电位传导,所以,神经信号既有电的成分,也有化学的成分。当神经信号由一个神经细胞(神经元)传导至另一个神经细胞时,神经信号在两个神经元的接点处(突触)的传递由化学传递或电传递完成。 上述发现使人们异常兴奋,乐观的人们认为终于在脑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器官上撬开了一道门缝,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把脑内的一系列复杂的电路查读清楚,从而能够揭示大脑的记忆,意识,心理秘密。几十年来人们以不懈的努力来解读和探察这些复杂的神经电路,然而人们不得不在这个与橄榄球差不多大小的器官面前慨叹——它实在是太复杂了! 我们现在认为,脑的最高级功能,诸如感情,思维与意识与大脑有高度的联系。大脑由表面的皮层(灰质,颜色有点象铅灰色,故名)和内部的白质(白色)构成。灰质是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部分的积聚,而白质由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大脑表面的灰质存在着许多皱折,这些皱折的凹陷称为沟,突起称为回。具有众多复杂的沟回是人类大脑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越低等,其大脑表面越光滑,沟回越少。众多的沟回意味着在一个有限的体积上可以拥有更大的表面积。人类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有2500平方厘米,大约是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封面面积的5倍大小。大脑皮层最厚的地方约为毫米,而最薄处却只有毫米左右,平均厚度2~3个毫米,相当于五十页书的厚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最复杂的高级功能与这个称不上庞大的灰质区域密切相关。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皮质(灰质),发现在灰质表面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感觉区(传入)和运动区(传出)基本上是分开的。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分别位于中央沟前后的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在这两个区域中占据面积最大的是手指,唇与舌,这些器官是人类使用频度最高并且其感觉与运动特别灵敏的器官。一些重要而特殊的感觉区和运动区独立于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如视觉区,听觉区和味嗅觉区。所有这些区域在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都有分布。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具有大而发达的语言区,语言区明显地偏向一侧半球而不象前述区域那样在两侧半球平均分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语言区存在于左侧半球。右脑的语言功能虽然存在但很低等,其最高水平只在词的阶段,而左脑有极为发达的语言功能。也就是说,左脑是人的语言脑。语言区总共有四个区域,两个是感觉语言区(接受传入信息),听语言区和视语言区,两个运动语言区(发送传出信息),书写语言区和说话语言区。四个区域的总面积比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的总面积还要大,显示语言功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大脑功能的不对称性并不仅仅限于语言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多种功能上都是不对称的,例如右脑的空间感觉能力就明显地强于左脑,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脑的最大的不对称是语言功能。 上述所有区域的面积总和大约相当于大脑皮层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与大脑的高级功能例如推理,思维,情感等相关。目前对这些区域的了解还不很透彻,通过微电极技术测定这些区域也显示这些区域并非如感觉与运动区那样清晰可辩。 现在,预埋微电极技术可以让一个愤怒的动物快速恢复平静,当然同样可以使一个安静的动物勃然大怒。微电极刺激技术可以打开一个人早已关闭的记忆库,使人能栩栩如生地回忆起一个早已忘却的人的面容,或回忆起一件早已忘怀的往事。在科幻小说及电影中,未来世界的独裁者通过在人脑中埋置电极从而实现人的完全控制,这些控制内容包括情绪,欲望及工作的积极性等。没有多少理由能预示未来社会必然如此,因为神经科学的继续发展很可能很快会淘汰这种杀鸡用牛刀的粗糙技术,未来控制大脑情绪,欲望的手段可能会更加精巧。 与微电极刺激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种技术,脑的化学刺激技术也被广泛的用来进行大脑研究,这是用一种微型针管给大脑皮层或内部组织滴注化学物质的技术。更加精巧的设计是,将化学刺激与微电极结合在一起预埋在大脑皮质上,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给脑以需要的刺激。我们现今关于大脑皮层分区及功能的知识差不多都是这两种技术带给我们的。 大脑既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电路器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器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诸如情绪,欲望,内驱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化学物质造成的。所以大脑是一个电化学器官,而不仅仅象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复杂电路。 新近的研究表明,就象生物体由细胞单元组成,计算机由电子元件组成一样,大脑皮层也存在着基本的组构部件-皮层微型柱。关于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及意义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罗列神经科学的所有发现。神经科学是一们非常古老但又非常年轻而且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然而人类关于自身这个最神秘器官的所有认识仅仅只是“全豹之一斑”。我们说过,脑科学或者大脑科学是象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庞大的山系,我们迄今的所有发现仅仅相当于拨开了团团迷雾中一些小小谜团。对于我们彻底地认识这个器官还有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之遥,也许我们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但也许需要很长的岁月,需要诸多的辛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而那时候,你我的两鬓早已斑白 ,或许早已作古。所以,我们在这里的所有讨论对于我们剥离出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灵魂体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对灵魂的主体——意识,心灵,情感等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要进行灵魂转移,我们今天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还只能是脑移植或大脑移植。 人类今天的科学技术可以使飞船到达月球,航天器飞离太阳系,导弹精确地命中遥远的目标,我们也正准备着登陆火星,我们能够认识比大脑小得多的原子的秘密,我们也能基本准确地预报天气,而且我们也制造出许多运算能力十分强大的计算机,我们今天正在创建和完善其意义并不亚于大脑出现的全球计算机庞大网络,所有这些人类的伟大成就都是由我们的大脑做出的,然而,我们却对这个在原子面前是庞然大物的脑一筹莫展。面对宇宙间这个最伟大,最精巧,最不可思议的自身器官,我们真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永生永世地活着,前已述及,克隆技术(克隆器官)及脑移植术可能会大大地延长我们的寿命但决不可能使我们万寿无疆,因为脑或大脑这个肉体本身也会衰老死亡,即使我们能克隆大脑也与事无补,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旧大脑的灵魂转移到新的大脑中去。所以,要想彻底地摆脱肉体的寿命而象神仙一样永生永世,最终我们必须要能够弄清楚脑与大脑的最后秘密,并掌握犹如DNA转移术那样精巧的人类精神与意识的灵魂转移术。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彻底地洞悉了大脑中信息储存和运作的秘密后,可以使灵魂不再寄居于肉体而可以进入计算机系统运行。那一天,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如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进行灵魂的远距离传输;那一天,可能才是我们摆脱必然王国而走向自由王国的日子……真实生理现象加上人们的夸张描绘成了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简称: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当人们遇到危险(如车祸、突发疾病等)时的一种反应,在感知、情感等方面有几种超常的基本感觉,比如感觉时间改变、生命回顾、心情超常的平和、欣喜,甚至“意识到死亡”等,每一种感觉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的,可能同时出现,没有普遍性。个体的感觉也通常因年龄和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样。 在一些患者提供的个案中显示濒死体验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无意识行为。同时在人们遇到危险时,无论神经是否受到伤害,濒死体验都是有可能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出现濒死体验的人都是处在身体局部缺血或缺氧抑或是两种情况都有的状态下。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 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这样回答,“最客观的并可证实的数据是濒死体验中的离体经验的部分。人们在离体时会看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是科学家们能调查验证的。” 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库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医生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任圣。路克斯(Saint Luke‘s) 医院心血管主任期间,报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离体经历。该病人是位盲人,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房间中有十四个人。虽然她不能辨别色彩,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物体,并能准确地描述手术室中发生的事情。斯库恩梅克医生说就好象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样:她的描述与事实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濒死体验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页。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很多有濒死体验的人能精确描述在他们临床死亡感觉器官不起任何作用时的,“看到”周围的事物。 比如在萨波母(Sabom,)的论著《死亡的记忆》(Sabom, .,1982,Recollection of Death, London, Corgi) 中,记载一位年轻的美国妇女,在接受脑动脉瘤切除手术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中,手术后,她幸运地起死回生,报告了在她死亡时,经历了深度濒死体验,其中包括离体经验,并看到医生们给她实施手术的各种工具,及详细操作过程,经证实,她看到的一切景况,与当时的事实完全吻合。由此可见,灵魂离体经历是可确证的客观存在,这些为濒死体验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大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如《柳叶刀》(THE LANCET)和《濒死体验研究》(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不断刊登这一新研究领域的科学论文,但是,大多数濒死体验的研究是回顾性的,且只针对有此体验的患者,往往科学家的调查与病人的实际经历之间间隔五到十年,因此许多可能影响病人濒死体验的医学因素不能精确测量。针对这一情况,荷兰Rijnstate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尔医生(Pim VanLommel)及其同事对在1988-1992年间被成功抢救的334位26-92岁的突发性心肌保塞患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追踪式濒死体验研究。记载了这些病人发病时的病情,所用药物,当时采取的医疗措施等细节。之后几年,他又对这些病人进行访问、测试,以检验他们是否对发病时的体验,包括濒死体验,有记忆偏差。拉曼尔医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01年12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这些患者都曾一次或多次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经及时心脏起搏,人工呼吸及药物治疗重新恢复知觉。其中62人报告经历濒死体验,具体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死去,出现愉快的正面情绪,灵魂离体,穿过隧道,与一种光亮交流,观察到各种奇异的色彩和天国景象,与去世的亲友见面,回顾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经历。通过严格的对比分析及统计检验,拉曼尔医生发现濒死体验发生于病人没有脑电波,心电图的死亡状态之时。并且濒死体验的有无与药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无关。濒死体验的深度也与患者的病情无关。经历濒死体验后,患者大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洞察,不再过分顾虑失去物质利益,也不再恐惧死亡。这种体验也并未随时间流逝,或发生实质性的记忆偏差。 目前,很少有人否定濒死体验的存在,即使是那些无神论者。可是对濒死体验的产生机理却有多种学说,总体上可分为二大类。但任何一种学说必须能够解释在濒死状态下,当大脑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时,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贮存濒死体验的。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另一个飘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每个人死亡的时候感觉是一样吗?科学家们已经对此作了细致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在生与死交界处的微妙感受信息。这就是--濒死体验。 1892年,瑞士地址科学家Heim根据爬山跌落者的报道,首先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随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我国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也已起步。据率先将国外这项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介绍,濒死体验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然而临终过程是面临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时间较长,濒死体验却发生在死亡突降的紧急关头,持续短暂。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濒死体验现象约有40种。 “我感到自己飞在天花板上,飘飘荡荡,有一个躯体(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呼吸。“这是一位精神病学专家对他的同行讲述的一次亲历离体体验。“我对此确实感到特别吃惊。“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地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候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象生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象情感丧失了一般。“这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国内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超常内容。冯志颖及同事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调查中,虽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确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据统计分析,这些幸存者中,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现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 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冯志颖等的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底,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较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相信鬼神和命运者多有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感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蛇咬尚且如此,接受过死亡而又回到人世间的人其心理又该有多么微妙的变化!冯志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报告指出,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濒死体验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变得盲目乐观或急噪。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得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我强烈的体验到了生的幸福与快乐!她说,我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每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死亡危急关头没有任何恐惧感,感觉特别平静和愉快,有益延长生命;相反,任何激越、恐慌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消耗体内能量的储备,加速死亡的来临。

由入大冥,急坠万里,灵心蒸发,难忍瞬间。 难过此觉,过则无碍。灵魂出窍 一种古老的但至今依然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的,肉体是灵魂的居所,灵魂是肉体的主宰,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这种古老的观点被广泛地传播(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深的人们那里),人们用“幽灵”一词来称呼这种离开肉体而飘飘荡荡,无形无体的灵魂,“幽灵”在游荡中寻找寄生肉体,随后附着其上,曰灵魂附体。被灵魂附体的肉体的灵魂可能早已“魂飞魄散”,也可能该肉体之灵魂依然存在。如果是后者,在一个肉体内将有两个灵魂,彼此争争吵吵,不亦乐乎,只是苦了那具肉体,东也不是,西也不能,常人称这种人为“疯子”;如果是前者,被附体的肉体由于已无灵魂居住,所以并不存在多大冲突,但该肉体被新的灵魂附体之后,此人可能声称自己叫李四,而周围的人们明明白白地知道,他叫张三,于是人们依然称此人为“疯子”,只不过“疯”的程度稍轻罢了。 上述观点由于宣扬“灵魂转世”,“灵魂不死”而被人们认为非常荒唐,所以不被受过现代科学熏陶的人们接受,人们斥责这种学说为“迷信”。然而,古老的“灵魂肉体说”今天正在慢慢复苏,并且正在堂而皇之地步入科学殿堂。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与迷信(其表现形式是巫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种类的科学一旦偏离正道就变成“迷信”,所以被我们崇尚的科学一方面在消灭旧迷信,另一方面也在制造新的迷信。认真地思索你周围的事物,听听周围人的议论,解释和建议,看看周围人们的做法,你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被现代科学与现代迷信(其标签也是科学)的浓雾笼罩着。那种认为科学越昌明,迷信与巫术就越少的观点是错误的!未来不会只有科学而无迷信,也不会只有迷信而无科学。一些过去被称为迷信的东西现在看来也有科学的成分,而今天被称为科学的东西也经常混杂有迷信。所以科学有可能从光明的殿堂溢出而在荒郊野外生根而蜕变为巫术与迷信,而居于荒郊野外的巫术与迷信也可能阔步进入科学殿堂而锍金溢彩。今天的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正在向游荡在荒郊野外的灵魂招手,亲切而友好地欢迎它入住科学殿堂。一批学者正在实验室内研究灵魂,不过他们把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叫“灵魂”而谦虚地称之为“信息”,这门越来越倍受重视的信息科学正一步步接近主宰我们人类肉体的真正“灵魂”,并企图将灵魂从肉体上进行剥离。 生命科学家关注着三个东西: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构成我们的实在肉体,能量驱使肉体成为活的东西,而生命信息操纵着肉体的物质与能量,而为自身的复制,传递与传播服务,所以,生命信息即是我们肉体的灵魂。在细胞水平上,DNA分子操纵着整个细胞,灵魂就是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而细胞构造是DNA灵魂的居所。细胞这个自然界最神秘的自动机只是使DNA携带的灵魂得以复制与传递传播的机器而已。就我们现在所知,信息(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物体给以携带,这种能携带信息的实在物体被称为信息载体,信息(灵魂)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那就是说,灵魂是无法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要将人的灵魂从人的肉体上剥离下来而象传说中的无形无体的“幽灵”一样是决不可能的。生命是物质,信息,能量三者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表现,灵魂与肉体无法分割。但是,灵魂与肉体的有限分割而不是完全分割是完全可能的。 细胞是进行DNA复制,传递与传播的自动机器。细胞的大部分结构是用来阅读,执行DNA指令的,这是细胞生命的肉体部分,DNA分子携带的信息是细胞的灵魂,而DNA分子本身亦属于肉体成分,我们无法把信息从DNA分子中独立地带走。但是将DNA分子从细胞中剥离,再转移进入另一个细胞(肉体)被自然与人工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所以,被我们称为遗传工程(转基因工程)的这项人类技术其实质就是一种细胞水平的灵魂转移术。 人类的器官移植术比DNA移植术古老的多。现代医学已能成功地进行许多组织与器官的移植工作。例如我们今天进行的肾脏移植,心脏移植等高精尖的器官移植,今天我们也进行骨髓移植,输血等相对简单的组织移植。少数人依赖于人类的这一技术而延长了生命,但是冷静地说,人类的移植术依然处于十分粗糙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技术还显得有些笨拙,在器官移植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这项移植技术肯定会越来越娴熟,其移植规模也可能越来越大,例如将来有可能进行完整的肢体移植,躯体移植,唯一存在的问题只是器官,肢体,躯体的供应渠道和免疫排斥反应等关键性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一问题在将来可能会由克隆技术解决,看来象移植躯体与肢体这种大规模移植术在未来不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能想象的最大的躯体移植是给脑找寻一个居所,让灵魂有处安身,但这与其说躯体移植,毋宁说移植大脑,而移植大脑就是转移灵魂,这和转基因并无本质不同。 在基因工程中,我们从细胞中带走的不是整个细胞,带走的是DNA,那只是细胞的极小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但我们把灵魂与绝大部分肉体分开了。脑移植术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的,而脑移植术一旦成功,我们也就实现了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的分离。也就是说,让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分割后经过某种程度的“游荡”再寄居于另一个肉体中是完全可能的。肉体只是灵魂的居所而已。 人的灵魂表现为精神,意识,记忆,思维,情感等等,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些使人能称之为人的高级玩意儿是脑尤其是大脑的一种功能状态,换句话说,脑或大脑内的信息储存与运转过程在外观上呈现为灵魂。现今,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灵魂与肉体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所以就今天的认识而言,我们把灵魂与肉体进行分割至少必须保证脑或大脑这一完整器官的存在,但保持人类的灵魂可能根本不需要脑或大脑这么一个庞大的器官,就象要保持细胞的完整遗传信息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细胞核一样,我们带走一个人的灵魂时也许只需带走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肉体部分就可以了。所以今天我们能想象的脑移植术可能更象细胞核移植术那么粗糙而不象DNA移植术也就是基因工程那么简洁与巧妙。 要把人的灵魂部分分割的比脑或大脑部分更小是我们今天的科学所无法想象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对意识,记忆,思维等这些构成灵魂的东西是如何在脑与大脑中存在的,它们又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机理几乎一无所知,尽管有关神经科学的文献在我们面前堆积如山并且日新月异。脑与大脑很可能是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顽固堡垒,一些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就是其中之一)悲观地认为,我们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搞清脑与大脑的秘密,因为我们是在用我们自己的大脑来研究自己的大脑,我们不能超越我们自己,于是我们也就永远无法弄清大脑的秘密。我们也许能彻底了解大肠杆菌的秘密,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比大肠杆菌更高的层次上,但大肠杆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透彻了解自己运作的机理的,它也决不可能了解与理解人的生命,除非这个大肠杆菌超越自己而进化为一种智能细菌,但那时这种智能细菌已经不再是大肠杆菌了。这种悲观的观点就象一团浓雾一样笼罩着我们,使我们迷茫,使我们困惑,使我们发呆。 在所有的生物物种中,人类最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性,人类对所有迷惑不解的东西总想弄出个究竟。这种特性不是人所独有的,实际上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只不过人类更加突出而已。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否能最后攻克脑与大脑这一顽固堡垒,但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决不会在这个堡垒面前退缩。 虽然大脑就象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依然竭力地拨开了一些迷雾,窥见了这座大山的一些斑点。60年代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是知道了神经信号的传导是一个电化学过程。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神经信号是一种脉冲信号,而这个脉冲信号在神经纤维中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脉冲信号以恒定大小在神经纤维中进行传递。这项发现被生理学家称为“全或无定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速度比电信号在导体中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最快的传导速度约为100米/秒),所以神经传导并非完全的电信号。神经细胞通过细胞膜内外钠钾离子的流动产生膜电位差,神经信号其本质是膜电位传导,所以,神经信号既有电的成分,也有化学的成分。当神经信号由一个神经细胞(神经元)传导至另一个神经细胞时,神经信号在两个神经元的接点处(突触)的传递由化学传递或电传递完成。 上述发现使人们异常兴奋,乐观的人们认为终于在脑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器官上撬开了一道门缝,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把脑内的一系列复杂的电路查读清楚,从而能够揭示大脑的记忆,意识,心理秘密。几十年来人们以不懈的努力来解读和探察这些复杂的神经电路,然而人们不得不在这个与橄榄球差不多大小的器官面前慨叹——它实在是太复杂了! 我们现在认为,脑的最高级功能,诸如感情,思维与意识与大脑有高度的联系。大脑由表面的皮层(灰质,颜色有点象铅灰色,故名)和内部的白质(白色)构成。灰质是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部分的积聚,而白质由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大脑表面的灰质存在着许多皱折,这些皱折的凹陷称为沟,突起称为回。具有众多复杂的沟回是人类大脑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越低等,其大脑表面越光滑,沟回越少。众多的沟回意味着在一个有限的体积上可以拥有更大的表面积。人类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有2500平方厘米,大约是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封面面积的5倍大小。大脑皮层最厚的地方约为毫米,而最薄处却只有毫米左右,平均厚度2~3个毫米,相当于五十页书的厚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最复杂的高级功能与这个称不上庞大的灰质区域密切相关。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皮质(灰质),发现在灰质表面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感觉区(传入)和运动区(传出)基本上是分开的。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分别位于中央沟前后的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在这两个区域中占据面积最大的是手指,唇与舌,这些器官是人类使用频度最高并且其感觉与运动特别灵敏的器官。一些重要而特殊的感觉区和运动区独立于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如视觉区,听觉区和味嗅觉区。所有这些区域在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都有分布。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具有大而发达的语言区,语言区明显地偏向一侧半球而不象前述区域那样在两侧半球平均分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语言区存在于左侧半球。右脑的语言功能虽然存在但很低等,其最高水平只在词的阶段,而左脑有极为发达的语言功能。也就是说,左脑是人的语言脑。语言区总共有四个区域,两个是感觉语言区(接受传入信息),听语言区和视语言区,两个运动语言区(发送传出信息),书写语言区和说话语言区。四个区域的总面积比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的总面积还要大,显示语言功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大脑功能的不对称性并不仅仅限于语言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多种功能上都是不对称的,例如右脑的空间感觉能力就明显地强于左脑,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脑的最大的不对称是语言功能。 上述所有区域的面积总和大约相当于大脑皮层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与大脑的高级功能例如推理,思维,情感等相关。目前对这些区域的了解还不很透彻,通过微电极技术测定这些区域也显示这些区域并非如感觉与运动区那样清晰可辩。 现在,预埋微电极技术可以让一个愤怒的动物快速恢复平静,当然同样可以使一个安静的动物勃然大怒。微电极刺激技术可以打开一个人早已关闭的记忆库,使人能栩栩如生地回忆起一个早已忘却的人的面容,或回忆起一件早已忘怀的往事。在科幻小说及电影中,未来世界的独裁者通过在人脑中埋置电极从而实现人的完全控制,这些控制内容包括情绪,欲望及工作的积极性等。没有多少理由能预示未来社会必然如此,因为神经科学的继续发展很可能很快会淘汰这种杀鸡用牛刀的粗糙技术,未来控制大脑情绪,欲望的手段可能会更加精巧。 与微电极刺激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种技术,脑的化学刺激技术也被广泛的用来进行大脑研究,这是用一种微型针管给大脑皮层或内部组织滴注化学物质的技术。更加精巧的设计是,将化学刺激与微电极结合在一起预埋在大脑皮质上,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给脑以需要的刺激。我们现今关于大脑皮层分区及功能的知识差不多都是这两种技术带给我们的。 大脑既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电路器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器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诸如情绪,欲望,内驱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化学物质造成的。所以大脑是一个电化学器官,而不仅仅象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复杂电路。 新近的研究表明,就象生物体由细胞单元组成,计算机由电子元件组成一样,大脑皮层也存在着基本的组构部件-皮层微型柱。关于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及意义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罗列神经科学的所有发现。神经科学是一们非常古老但又非常年轻而且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然而人类关于自身这个最神秘器官的所有认识仅仅只是“全豹之一斑”。我们说过,脑科学或者大脑科学是象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庞大的山系,我们迄今的所有发现仅仅相当于拨开了团团迷雾中一些小小谜团。对于我们彻底地认识这个器官还有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之遥,也许我们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但也许需要很长的岁月,需要诸多的辛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而那时候,你我的两鬓早已斑白 ,或许早已作古。所以,我们在这里的所有讨论对于我们剥离出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灵魂体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对灵魂的主体——意识,心灵,情感等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要进行灵魂转移,我们今天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还只能是脑移植或大脑移植。 人类今天的科学技术可以使飞船到达月球,航天器飞离太阳系,导弹精确地命中遥远的目标,我们也正准备着登陆火星,我们能够认识比大脑小得多的原子的秘密,我们也能基本准确地预报天气,而且我们也制造出许多运算能力十分强大的计算机,我们今天正在创建和完善其意义并不亚于大脑出现的全球计算机庞大网络,所有这些人类的伟大成就都是由我们的大脑做出的,然而,我们却对这个在原子面前是庞然大物的脑一筹莫展。面对宇宙间这个最伟大,最精巧,最不可思议的自身器官,我们真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永生永世地活着,前已述及,克隆技术(克隆器官)及脑移植术可能会大大地延长我们的寿命但决不可能使我们万寿无疆,因为脑或大脑这个肉体本身也会衰老死亡,即使我们能克隆大脑也与事无补,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旧大脑的灵魂转移到新的大脑中去。所以,要想彻底地摆脱肉体的寿命而象神仙一样永生永世,最终我们必须要能够弄清楚脑与大脑的最后秘密,并掌握犹如DNA转移术那样精巧的人类精神与意识的灵魂转移术。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彻底地洞悉了大脑中信息储存和运作的秘密后,可以使灵魂不再寄居于肉体而可以进入计算机系统运行。那一天,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如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进行灵魂的远距离传输;那一天,可能才是我们摆脱必然王国而走向自由王国的日子……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肯塔基州大学的一项神经学研究发现,有些人之所以有灵魂离体感觉的经历,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受着所谓睡眠麻痹的痛苦。这项研究为揭示这种现象的生理解释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当人们的睡眠近于麻痹时,发生在睡眠边缘的意识形态也接近崩溃,不管是处于熟睡的状态还是醒着的时候。因为睡梦中人们的大脑已经失去控制身体移动的能力,以致四肢麻痹。然而,人与人之间睡眠麻痹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说他们在睡梦中听见了模糊诡异的声音,而有些人则称其看见了人或动物、甚至超自然界生物的灵魂。而有着灵魂离体经历的现象也不少见。灵魂离体的感觉通常伴随着自我透视(autoscopy)的症状,也就是意识与肉体分离,从一个适当距离看到自己的肉身的状况。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夹杂着种种恐惧的心理,可类似于灵魂出体、分身、或是濒死经验的状况。根据这项研究,濒死经验只是一种生理现象,与任何虚渺的空间、天堂或者灵魂的存在并没有关系。经历这种濒死感觉的人们很可能患有睡眠麻痹的症状。研究小组对55名有濒死经验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凯文·纳尔逊教授(Kevin Nelson)发现,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有过灵魂出体的经历,有一半的被调查者在从醒着到入睡的过渡期也同样有过分身的感觉。纳尔逊教授说,“我们发现,96%有睡眠麻痹的濒死经验患者在临死时或者入睡过渡期也有灵魂出体的经历。”同时,有灵魂出体经历的研究对象中,三个患者中就有两个患有睡眠瘫痪。纳尔逊教授把其主因归结为患者具有相同的大脑意识。

其实这里有三者:灵、魂、肉体(简称:灵魂体)肉体是魂的载具,魂是灵的载具;其中灵和魂是密不可分的,一般都是连在一起讲。所以平常都只是按肉体和灵魂指一个人完整的组成。要理解这个,可以参考这个方法:闭眼(排除肉体的干扰),想象(进入到灵魂的层次)一个空间里面有很多东西远远超过自身肉体的大小。现在我来解释:想象就是你的灵;承载你的想象的是魂;再睁开眼,保持想象的空间,忽然这个想象比自身肉体大的空间,无论如何也大不过身体了,这时就是体了。无论你的想象多么宽广遥远,都脱不了自己的载具大小,所以"在世界上"(特别注明在世界上,因为还有另一个层面,暂不解释)魂不能离开载具体,灵不能离开载具魂。三者之间,灵为主,魂和体为辅,虽然有主辅之别但主不能脱离辅这个"在世界上"(....)的载具的存在。灵用词很难解释,实际灵就是"生命"(指另一层次的生命,暂不解释),稍微好理解点就是个人的理性、情感、意志。魂和体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灵(稍次的解释为个人的理性、情感、意志),存在就毫无意义,只是行尸走肉。灵可以向肉体发出命令,肉体就会依从而行。然而灵亦不能脱离辅这个"在世界上"(....)的载具的存在,身体有些做不出的动作,灵无论怎样发命令身体都做不到。但灵依旧是主,因为灵是主动的,体只能被动的承受,灵可以强迫肉体不断突破他的局限,也可以自残肉体结束肉体。身体只能自然朽坏使灵没有依存而消亡,还是很被动的,灵可以促使身体强健来护卫自己,灵的主动可以一眼看出。这是关于自身的,那么灵魂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灵魂在肉体上开窍在耳目,灵魂就透过身体看到听到一个巨大的实体空间,同时灵魂可以再在这个巨大的实体空间想象出浩渺的宇宙。但灵也有限,魂也有限,体也有限,还不能进入无限的空间,因为无限是属神的,神是无限者。灵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在神的层面上,那是永恒界、无限界、本源之处。

关于灵魂学的研究论文

灵魂学是一门研究有超常现象即现代科学知识无法圆满解释的生物体现象 的科学,它还是一门未被科学接纳的科学,又叫潜科学或边沿科学。研究正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门用现代科学尚难说清的关于生物体现象的学科正 在兴起,这就是灵魂学(Parapsychology).国外又称心灵(Psychicalresearch) 近年逐渐被"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一词代替.目前它,仍是一门未被代 科学接纳的潜科学,但不是伪科学!它属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的范围涉及学, 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领域.同时,该学科的自身特点具 有神秘性:首先灵魂现象出现的比率极低,如一种称为NDE现象的濒死体验的概 率仅有八百万分之一,因此NDE现象不被普遍接受亦在情理中.它不象牛顿 的"万有引力定律"无所不在,容易体验到而被人接受.再是灵魂现象的不可重 复性也是受到现代科学冷落的另一重要原因.人们可以原谅诸如"自然灾 害""历史事件""生物灭绝"等现象的不可重复性,而苛求于灵魂现象的不可重 复.为了探索灵魂现象的可重复性,美国北卡罗来纳洲的杜克大学在.莱因 的倡导下成立了"超心理研究所"开始使用光电摄像术,脑电图仪器,电子显微技 术和计算机采用卡尔.普列布拉的"全息摄影式的宇宙全息摄影技术"对灵魂现 象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另外,一批伪科学者,封建迷信 动者故弄玄虚,不实事求是地研究,而是装神弄鬼,钱财.使灵魂学研究被 歪曲,误解,蒙受污垢。(一)巫术.一类是物理巫术,包括: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重物或人飘 浮空中飘过房间,具有人的特征的型状显现,乐器自动演奏,地板,墙,家具无缘 无故发出响声等.一类是精神巫术,包括:思维传感,通灵,心灵感应,招魂术等. (二)脱体经验(Out-ofhe-bodyexperience,缩写为OBES)即人从身体以外 的位置上感知世界时所具有的体验.大约有百分之十的人有这种体验,有人多 次体验到了.脱体经验具有稳定性,生动,逼真,感觉明亮清楚,轻松惬意,随意 行走而无障碍.做梦做得清醒也属于这个范畴。 (三)灵魂(Appavition)即通常讲的鬼魂,指看到已死去或根本不可能看到 的人。灵魂学研究收集到的案例表明,真正的灵魂并非恐怖吓人,而是平凡得 多的东西.它看上去更象平常的人体,仅呈现片刻后逐渐隐去或消失.大多数灵 魂不是死人的而是生者的,可表现为实体,也许是半透明体,没有影子。 (四)遥感遥视(Uairvoyance)即超自然地获得一个心灵事件或物体信息的 程。遥感视的体验大都与大灾难,大事件,毁灭性有关。经开发锻炼出的这 种能力还能遥视诊病。国内外专家留下了许多已被确认属实的记录。 (五)传心术(Telepathy)即信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超自然传,也叫 心灵感应。从本世纪初,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为间谍战的需要,投 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对之研究。目前已用于军事实践中。 灵魂学小辞典 ◎ 灵学 ○ 广义灵学:泛指「灵魂学」、「超心理学」及所有「灵异现象」的研究。 ○ 狭义灵学:专指「灵魂学」的研究。 ◎ 灵魂学 针对死后的生命、灵界架构、灵魂的生活及相关灵异现象的研究。 ◎ 灵魂 在灵学研究上泛指死后的生命或继续存在於灵界各高低层面的「知觉生命」(活的意识体),而在神秘学上的说法则泛指生前及死后脱离肉体活动的知觉生命。比较科学性的说法是,灵魂是脑波活动所构成的意识体,本质上是一组具有生命能量的电磁波,在脱离肉体的状态下仍可凭藉其能量进行思考等活动。 ◎ 灵体 在灵魂学上指包含「真如、八识及微量灵界元素」的身体,为色界、欲界六天、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之知觉生命,但在人道及畜生道则被包裹於物质身体(肉体)之中。 ◎ 灵 一般泛指死后的生命在未再度进入轮回(意即投胎转世)前的状态。而比较广义的说法则与灵魂意义相近,可分为生灵和亡灵,在之后的篇幅会详细说明。更广义的说法,则是囊括神、鬼、人三界所有的知觉生命。 ◎ 鬼 古老的俗称,与「灵」同义,但与佛教「饿鬼道」的鬼不同。也不同於日本所俗称的「恶鬼」(有血有肉有躯体,头上长角、面目狰狞,如桃太郎傅说中的「鬼」,日本人俗称的「鬼」相当於中国人的妖怪、而中国人所说的「鬼」在日本则称为「幽灵」)。 ◎ 灵界 泛指死后生命所处的一切高低层级境界。 ◎ 三魂七魄 道教有所谓人有三魂七魄的说法:三魂乃是指「天魂、地魂、人魂」,古称「胎光、爽灵、幽情」,也有人称之为「主魂、觉魂、生魂」或「元神、阳神、阴神」或「天魂、识魂、人魂」;七魄乃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三魂在於精神中,七魄在於物质,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七魄归肉身消失。天魂归天路,地魂归地府,人魂则徘徊於墓地之间,直到再度轮回,三魂才会重聚,七魄则随新的肉身产生。「三魂」的根本是「真如」(生命实相),「三魂」是由於「真如动念」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形态并吸附了灵质而具形体,属於「灵界」;「肉体及魄」则属於「阳世的物质世界」。 ◎ 生灵 泛指肉身未死,但离体的灵魂。 ◎ 亡灵 又称为「死灵」,也就是「鬼」、「幽灵」,又可以分为「地缚灵」和「浮游灵」两大类。 ◎ 地缚灵 死后活动范围有地域限制,被束缚在该地的亡灵,此类亡灵多有怨念不化,因而成为恶灵。 ◎ 浮游灵 死后可自由活动,不受地域限制的亡灵,也就是「游魂」或「孤魂野鬼」,此类亡灵漂泊於人世间迟迟未能投胎转世或归於天地,多半是有心愿未了或是道家所谓的「三魂不全」。 ◎ 背后灵 跟随在生人四周的灵,称为「背后灵」。背后灵有可能是善灵,亦即为守护灵;也有可能是恶灵,也就是恶鬼缠身。 ◎ 守护灵 顾名思义,扮演著守护者的角色的灵。这里所指的灵,范围广及神灵,而不单指亡灵。可能成为守护灵的灵通常和被守护者有至亲的关系,也就是俗称的「祖先灵」,可细分为:血缘祖先、夫妻缘灵、知友缘灵和守护神灵。血缘祖先乃是具血统关系的祖先,对自己后人十分关心,大多数守护灵属於此类;夫妻缘灵是指前世或今生为夫妻,死后自愿守护生前配偶,此类守护灵灵动波长与被守护者最为相近;知友缘灵则是很罕见的,此乃生平至交好友死后自愿充任守护灵;守护神灵则是家族奉祀的守护神受感召下临,充任守护灵,此类守护灵更加罕有,唯有福泽深厚的人才有可能拥有此类守护灵。除了上述四种灵之外,也有大自然的精灵(此处泛指精魄、神灵,而非西方神秘学所称的精灵)或其他知觉生命受感召或应召唤而成为守护灵的可能性,拥有此类守护灵的人通常具有较常人强大的灵觉能力。

灵魂出窍 一种古老的但至今依然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的,肉体是灵魂的居所,灵魂是肉体的主宰,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这种古老的观点被广泛地传播(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深的人们那里),人们用“幽灵”一词来称呼这种离开肉体而飘飘荡荡,无形无体的灵魂,“幽灵”在游荡中寻找寄生肉体,随后附着其上,曰灵魂附体。被灵魂附体的肉体的灵魂可能早已“魂飞魄散”,也可能该肉体之灵魂依然存在。如果是后者,在一个肉体内将有两个灵魂,彼此争争吵吵,不亦乐乎,只是苦了那具肉体,东也不是,西也不能,常人称这种人为“疯子”;如果是前者,被附体的肉体由于已无灵魂居住,所以并不存在多大冲突,但该肉体被新的灵魂附体之后,此人可能声称自己叫李四,而周围的人们明明白白地知道,他叫张三,于是人们依然称此人为“疯子”,只不过“疯”的程度稍轻罢了。 上述观点由于宣扬“灵魂转世”,“灵魂不死”而被人们认为非常荒唐,所以不被受过现代科学熏陶的人们接受,人们斥责这种学说为“迷信”。然而,古老的“灵魂肉体说”今天正在慢慢复苏,并且正在堂而皇之地步入科学殿堂。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与迷信(其表现形式是巫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种类的科学一旦偏离正道就变成“迷信”,所以被我们崇尚的科学一方面在消灭旧迷信,另一方面也在制造新的迷信。认真地思索你周围的事物,听听周围人的议论,解释和建议,看看周围人们的做法,你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被现代科学与现代迷信(其标签也是科学)的浓雾笼罩着。那种认为科学越昌明,迷信与巫术就越少的观点是错误的!未来不会只有科学而无迷信,也不会只有迷信而无科学。一些过去被称为迷信的东西现在看来也有科学的成分,而今天被称为科学的东西也经常混杂有迷信。所以科学有可能从光明的殿堂溢出而在荒郊野外生根而蜕变为巫术与迷信,而居于荒郊野外的巫术与迷信也可能阔步进入科学殿堂而锍金溢彩。今天的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正在向游荡在荒郊野外的灵魂招手,亲切而友好地欢迎它入住科学殿堂。一批学者正在实验室内研究灵魂,不过他们把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叫“灵魂”而谦虚地称之为“信息”,这门越来越倍受重视的信息科学正一步步接近主宰我们人类肉体的真正“灵魂”,并企图将灵魂从肉体上进行剥离。 生命科学家关注着三个东西: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构成我们的实在肉体,能量驱使肉体成为活的东西,而生命信息操纵着肉体的物质与能量,而为自身的复制,传递与传播服务,所以,生命信息即是我们肉体的灵魂。在细胞水平上,DNA分子操纵着整个细胞,灵魂就是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而细胞构造是DNA灵魂的居所。细胞这个自然界最神秘的自动机只是使DNA携带的灵魂得以复制与传递传播的机器而已。就我们现在所知,信息(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物体给以携带,这种能携带信息的实在物体被称为信息载体,信息(灵魂)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那就是说,灵魂是无法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要将人的灵魂从人的肉体上剥离下来而象传说中的无形无体的“幽灵”一样是决不可能的。生命是物质,信息,能量三者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表现,灵魂与肉体无法分割。但是,灵魂与肉体的有限分割而不是完全分割是完全可能的。 细胞是进行DNA复制,传递与传播的自动机器。细胞的大部分结构是用来阅读,执行DNA指令的,这是细胞生命的肉体部分,DNA分子携带的信息是细胞的灵魂,而DNA分子本身亦属于肉体成分,我们无法把信息从DNA分子中独立地带走。但是将DNA分子从细胞中剥离,再转移进入另一个细胞(肉体)被自然与人工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所以,被我们称为遗传工程(转基因工程)的这项人类技术其实质就是一种细胞水平的灵魂转移术。 人类的器官移植术比DNA移植术古老的多。现代医学已能成功地进行许多组织与器官的移植工作。例如我们今天进行的肾脏移植,心脏移植等高精尖的器官移植,今天我们也进行骨髓移植,输血等相对简单的组织移植。少数人依赖于人类的这一技术而延长了生命,但是冷静地说,人类的移植术依然处于十分粗糙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技术还显得有些笨拙,在器官移植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这项移植技术肯定会越来越娴熟,其移植规模也可能越来越大,例如将来有可能进行完整的肢体移植,躯体移植,唯一存在的问题只是器官,肢体,躯体的供应渠道和免疫排斥反应等关键性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一问题在将来可能会由克隆技术解决,看来象移植躯体与肢体这种大规模移植术在未来不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能想象的最大的躯体移植是给脑找寻一个居所,让灵魂有处安身,但这与其说躯体移植,毋宁说移植大脑,而移植大脑就是转移灵魂,这和转基因并无本质不同。 在基因工程中,我们从细胞中带走的不是整个细胞,带走的是DNA,那只是细胞的极小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但我们把灵魂与绝大部分肉体分开了。脑移植术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的,而脑移植术一旦成功,我们也就实现了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的分离。也就是说,让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分割后经过某种程度的“游荡”再寄居于另一个肉体中是完全可能的。肉体只是灵魂的居所而已。 人的灵魂表现为精神,意识,记忆,思维,情感等等,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些使人能称之为人的高级玩意儿是脑尤其是大脑的一种功能状态,换句话说,脑或大脑内的信息储存与运转过程在外观上呈现为灵魂。现今,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灵魂与肉体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所以就今天的认识而言,我们把灵魂与肉体进行分割至少必须保证脑或大脑这一完整器官的存在,但保持人类的灵魂可能根本不需要脑或大脑这么一个庞大的器官,就象要保持细胞的完整遗传信息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细胞核一样,我们带走一个人的灵魂时也许只需带走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肉体部分就可以了。所以今天我们能想象的脑移植术可能更象细胞核移植术那么粗糙而不象DNA移植术也就是基因工程那么简洁与巧妙。 要把人的灵魂部分分割的比脑或大脑部分更小是我们今天的科学所无法想象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对意识,记忆,思维等这些构成灵魂的东西是如何在脑与大脑中存在的,它们又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机理几乎一无所知,尽管有关神经科学的文献在我们面前堆积如山并且日新月异。脑与大脑很可能是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顽固堡垒,一些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就是其中之一)悲观地认为,我们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搞清脑与大脑的秘密,因为我们是在用我们自己的大脑来研究自己的大脑,我们不能超越我们自己,于是我们也就永远无法弄清大脑的秘密。我们也许能彻底了解大肠杆菌的秘密,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比大肠杆菌更高的层次上,但大肠杆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透彻了解自己运作的机理的,它也决不可能了解与理解人的生命,除非这个大肠杆菌超越自己而进化为一种智能细菌,但那时这种智能细菌已经不再是大肠杆菌了。这种悲观的观点就象一团浓雾一样笼罩着我们,使我们迷茫,使我们困惑,使我们发呆。 在所有的生物物种中,人类最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性,人类对所有迷惑不解的东西总想弄出个究竟。这种特性不是人所独有的,实际上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只不过人类更加突出而已。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否能最后攻克脑与大脑这一顽固堡垒,但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决不会在这个堡垒面前退缩。 虽然大脑就象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依然竭力地拨开了一些迷雾,窥见了这座大山的一些斑点。60年代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是知道了神经信号的传导是一个电化学过程。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神经信号是一种脉冲信号,而这个脉冲信号在神经纤维中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脉冲信号以恒定大小在神经纤维中进行传递。这项发现被生理学家称为“全或无定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速度比电信号在导体中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最快的传导速度约为100米/秒),所以神经传导并非完全的电信号。神经细胞通过细胞膜内外钠钾离子的流动产生膜电位差,神经信号其本质是膜电位传导,所以,神经信号既有电的成分,也有化学的成分。当神经信号由一个神经细胞(神经元)传导至另一个神经细胞时,神经信号在两个神经元的接点处(突触)的传递由化学传递或电传递完成。 上述发现使人们异常兴奋,乐观的人们认为终于在脑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器官上撬开了一道门缝,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把脑内的一系列复杂的电路查读清楚,从而能够揭示大脑的记忆,意识,心理秘密。几十年来人们以不懈的努力来解读和探察这些复杂的神经电路,然而人们不得不在这个与橄榄球差不多大小的器官面前慨叹——它实在是太复杂了! 我们现在认为,脑的最高级功能,诸如感情,思维与意识与大脑有高度的联系。大脑由表面的皮层(灰质,颜色有点象铅灰色,故名)和内部的白质(白色)构成。灰质是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部分的积聚,而白质由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大脑表面的灰质存在着许多皱折,这些皱折的凹陷称为沟,突起称为回。具有众多复杂的沟回是人类大脑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越低等,其大脑表面越光滑,沟回越少。众多的沟回意味着在一个有限的体积上可以拥有更大的表面积。人类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有2500平方厘米,大约是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封面面积的5倍大小。大脑皮层最厚的地方约为毫米,而最薄处却只有毫米左右,平均厚度2~3个毫米,相当于五十页书的厚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最复杂的高级功能与这个称不上庞大的灰质区域密切相关。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皮质(灰质),发现在灰质表面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感觉区(传入)和运动区(传出)基本上是分开的。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分别位于中央沟前后的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在这两个区域中占据面积最大的是手指,唇与舌,这些器官是人类使用频度最高并且其感觉与运动特别灵敏的器官。一些重要而特殊的感觉区和运动区独立于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如视觉区,听觉区和味嗅觉区。所有这些区域在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都有分布。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具有大而发达的语言区,语言区明显地偏向一侧半球而不象前述区域那样在两侧半球平均分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语言区存在于左侧半球。右脑的语言功能虽然存在但很低等,其最高水平只在词的阶段,而左脑有极为发达的语言功能。也就是说,左脑是人的语言脑。语言区总共有四个区域,两个是感觉语言区(接受传入信息),听语言区和视语言区,两个运动语言区(发送传出信息),书写语言区和说话语言区。四个区域的总面积比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的总面积还要大,显示语言功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大脑功能的不对称性并不仅仅限于语言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多种功能上都是不对称的,例如右脑的空间感觉能力就明显地强于左脑,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脑的最大的不对称是语言功能。 上述所有区域的面积总和大约相当于大脑皮层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与大脑的高级功能例如推理,思维,情感等相关。目前对这些区域的了解还不很透彻,通过微电极技术测定这些区域也显示这些区域并非如感觉与运动区那样清晰可辩。 现在,预埋微电极技术可以让一个愤怒的动物快速恢复平静,当然同样可以使一个安静的动物勃然大怒。微电极刺激技术可以打开一个人早已关闭的记忆库,使人能栩栩如生地回忆起一个早已忘却的人的面容,或回忆起一件早已忘怀的往事。在科幻小说及电影中,未来世界的独裁者通过在人脑中埋置电极从而实现人的完全控制,这些控制内容包括情绪,欲望及工作的积极性等。没有多少理由能预示未来社会必然如此,因为神经科学的继续发展很可能很快会淘汰这种杀鸡用牛刀的粗糙技术,未来控制大脑情绪,欲望的手段可能会更加精巧。 与微电极刺激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种技术,脑的化学刺激技术也被广泛的用来进行大脑研究,这是用一种微型针管给大脑皮层或内部组织滴注化学物质的技术。更加精巧的设计是,将化学刺激与微电极结合在一起预埋在大脑皮质上,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给脑以需要的刺激。我们现今关于大脑皮层分区及功能的知识差不多都是这两种技术带给我们的。 大脑既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电路器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器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诸如情绪,欲望,内驱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化学物质造成的。所以大脑是一个电化学器官,而不仅仅象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复杂电路。 新近的研究表明,就象生物体由细胞单元组成,计算机由电子元件组成一样,大脑皮层也存在着基本的组构部件-皮层微型柱。关于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及意义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罗列神经科学的所有发现。神经科学是一们非常古老但又非常年轻而且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然而人类关于自身这个最神秘器官的所有认识仅仅只是“全豹之一斑”。我们说过,脑科学或者大脑科学是象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庞大的山系,我们迄今的所有发现仅仅相当于拨开了团团迷雾中一些小小谜团。对于我们彻底地认识这个器官还有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之遥,也许我们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但也许需要很长的岁月,需要诸多的辛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而那时候,你我的两鬓早已斑白 ,或许早已作古。所以,我们在这里的所有讨论对于我们剥离出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灵魂体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对灵魂的主体——意识,心灵,情感等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要进行灵魂转移,我们今天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还只能是脑移植或大脑移植。 人类今天的科学技术可以使飞船到达月球,航天器飞离太阳系,导弹精确地命中遥远的目标,我们也正准备着登陆火星,我们能够认识比大脑小得多的原子的秘密,我们也能基本准确地预报天气,而且我们也制造出许多运算能力十分强大的计算机,我们今天正在创建和完善其意义并不亚于大脑出现的全球计算机庞大网络,所有这些人类的伟大成就都是由我们的大脑做出的,然而,我们却对这个在原子面前是庞然大物的脑一筹莫展。面对宇宙间这个最伟大,最精巧,最不可思议的自身器官,我们真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永生永世地活着,前已述及,克隆技术(克隆器官)及脑移植术可能会大大地延长我们的寿命但决不可能使我们万寿无疆,因为脑或大脑这个肉体本身也会衰老死亡,即使我们能克隆大脑也与事无补,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旧大脑的灵魂转移到新的大脑中去。所以,要想彻底地摆脱肉体的寿命而象神仙一样永生永世,最终我们必须要能够弄清楚脑与大脑的最后秘密,并掌握犹如DNA转移术那样精巧的人类精神与意识的灵魂转移术。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彻底地洞悉了大脑中信息储存和运作的秘密后,可以使灵魂不再寄居于肉体而可以进入计算机系统运行。那一天,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如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进行灵魂的远距离传输;那一天,可能才是我们摆脱必然王国而走向自由王国的日子……真实生理现象加上人们的夸张描绘成了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简称: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当人们遇到危险(如车祸、突发疾病等)时的一种反应,在感知、情感等方面有几种超常的基本感觉,比如感觉时间改变、生命回顾、心情超常的平和、欣喜,甚至“意识到死亡”等,每一种感觉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的,可能同时出现,没有普遍性。个体的感觉也通常因年龄和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样。 在一些患者提供的个案中显示濒死体验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无意识行为。同时在人们遇到危险时,无论神经是否受到伤害,濒死体验都是有可能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出现濒死体验的人都是处在身体局部缺血或缺氧抑或是两种情况都有的状态下。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 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这样回答,“最客观的并可证实的数据是濒死体验中的离体经验的部分。人们在离体时会看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是科学家们能调查验证的。” 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库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医生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任圣。路克斯(Saint Luke‘s) 医院心血管主任期间,报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离体经历。该病人是位盲人,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房间中有十四个人。虽然她不能辨别色彩,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物体,并能准确地描述手术室中发生的事情。斯库恩梅克医生说就好象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样:她的描述与事实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濒死体验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页。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很多有濒死体验的人能精确描述在他们临床死亡感觉器官不起任何作用时的,“看到”周围的事物。 比如在萨波母(Sabom,)的论著《死亡的记忆》(Sabom, .,1982,Recollection of Death, London, Corgi) 中,记载一位年轻的美国妇女,在接受脑动脉瘤切除手术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中,手术后,她幸运地起死回生,报告了在她死亡时,经历了深度濒死体验,其中包括离体经验,并看到医生们给她实施手术的各种工具,及详细操作过程,经证实,她看到的一切景况,与当时的事实完全吻合。由此可见,灵魂离体经历是可确证的客观存在,这些为濒死体验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大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如《柳叶刀》(THE LANCET)和《濒死体验研究》(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不断刊登这一新研究领域的科学论文,但是,大多数濒死体验的研究是回顾性的,且只针对有此体验的患者,往往科学家的调查与病人的实际经历之间间隔五到十年,因此许多可能影响病人濒死体验的医学因素不能精确测量。针对这一情况,荷兰Rijnstate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尔医生(Pim VanLommel)及其同事对在1988-1992年间被成功抢救的334位26-92岁的突发性心肌保塞患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追踪式濒死体验研究。记载了这些病人发病时的病情,所用药物,当时采取的医疗措施等细节。之后几年,他又对这些病人进行访问、测试,以检验他们是否对发病时的体验,包括濒死体验,有记忆偏差。拉曼尔医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01年12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这些患者都曾一次或多次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经及时心脏起搏,人工呼吸及药物治疗重新恢复知觉。其中62人报告经历濒死体验,具体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死去,出现愉快的正面情绪,灵魂离体,穿过隧道,与一种光亮交流,观察到各种奇异的色彩和天国景象,与去世的亲友见面,回顾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经历。通过严格的对比分析及统计检验,拉曼尔医生发现濒死体验发生于病人没有脑电波,心电图的死亡状态之时。并且濒死体验的有无与药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无关。濒死体验的深度也与患者的病情无关。经历濒死体验后,患者大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洞察,不再过分顾虑失去物质利益,也不再恐惧死亡。这种体验也并未随时间流逝,或发生实质性的记忆偏差。 目前,很少有人否定濒死体验的存在,即使是那些无神论者。可是对濒死体验的产生机理却有多种学说,总体上可分为二大类。但任何一种学说必须能够解释在濒死状态下,当大脑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时,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贮存濒死体验的。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另一个飘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每个人死亡的时候感觉是一样吗?科学家们已经对此作了细致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在生与死交界处的微妙感受信息。这就是--濒死体验。 1892年,瑞士地址科学家Heim根据爬山跌落者的报道,首先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随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我国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也已起步。据率先将国外这项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介绍,濒死体验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然而临终过程是面临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时间较长,濒死体验却发生在死亡突降的紧急关头,持续短暂。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濒死体验现象约有40种。 “我感到自己飞在天花板上,飘飘荡荡,有一个躯体(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呼吸。“这是一位精神病学专家对他的同行讲述的一次亲历离体体验。“我对此确实感到特别吃惊。“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地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候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象生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象情感丧失了一般。“这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国内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超常内容。冯志颖及同事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调查中,虽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确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据统计分析,这些幸存者中,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现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 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冯志颖等的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底,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较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相信鬼神和命运者多有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感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蛇咬尚且如此,接受过死亡而又回到人世间的人其心理又该有多么微妙的变化!冯志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报告指出,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濒死体验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变得盲目乐观或急噪。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得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我强烈的体验到了生的幸福与快乐!她说,我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每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死亡危急关头没有任何恐惧感,感觉特别平静和愉快,有益延长生命;相反,任何激越、恐慌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消耗体内能量的储备,加速死亡的来临。

哇 看死你 这么长

灵魂学,宇宙篇,时空哲学,维空间,维世间序言: 这篇文章是围绕灵魂学核心部分,虚体与实体,虚拟化的思想概念承载模板。 灵魂学里的虚体与实体的存在,衍生于道学阴阳八卦,它们会互相印证,宇宙本源的奥义,这是创造的灵魂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点。 虚拟时间空间和现实时间空间,也是宇宙一些时空无形虚体存在,嫁接结合到现实的实体化里,无形和有形的共鸣。 有时候科技也只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本就存在的事物里,等待被实体化而已。 把维度思想空间和现实世界思想空间结合,就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开始宇宙篇探索的第一步。 希望能把虚拟的维度空间,拉近到现实生活中。 从真实实体世界面的现实里寻觅全新的宇宙观,这个宇宙观,将会是一个世间思想整体的融合。 由心理学哲学道学佛学,四位一体为主核心,灵魂学里当完成多重最庞大的全面融合后,一定会有新的宇宙思想观诞生。 宇宙篇将会是一个最庞大繁杂的融合篇章,希望有一个新的思想时代文明国度诞生,然后去深入宇宙面,这是宇宙篇的初衷。 一个全新思想时代深入宇宙文明国度的建立,应该是全面化的,也是真实的存在着的。所以需要真实的生机感,这也是开始映射现实世界面,融合的重要因果,唯一能让生命感觉到色彩,激动和意义的就是发现了灵魂学,这个跨时代思想产物的存在。 找到了它,把它引导着慢慢走向真实,灵魂学的最终走向就是中国古人圣贤们一直在寻觅的大同社会,这也是内心一直希望存在的世界面。 正文: 维度,越高,虚拟感无法触碰,一切朦胧般存在着。 把维度感拉近到生活的幻想篇章,结合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把科学和人内心的哲学观心理观融合,又会很不一样。 空间维度,越高,似乎为幻想的越高的生命体,提供了存在的依据和容器。 虚体悄然无形的存在着,无法触碰,却控制着人体的人生,即人体灵魂面。 每次回家的路上,都会看一眼,地上自己的影子。 认真去留意每个阴暗的瞬间,总会不经意里看到许多个己身的投影,普遍是三重影。 因为一束光打过来,只有三个角度的空间,承受了影子的所在面。 光是一面,投射出了三个影子的暗面,平面上光与影的交汇,其实已经把二维时空空间展开了,那是前后和左右的平面空间架构。 前后左右的二维影子虚体,加上我们上下的三维实体,已经算的上三维世界了,三维空间概念已经达到。 飘幻虚无缥缈的光影世界,假设影子是活着的自我虚体,灵魂浮动在肉体里面。 假若和实体交换了会怎么样?个人觉得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虚体寄存在夜里,光下,有了光,才有了暗影,他们虚无缥缈真真假假,随着实体晃荡在世间,看不到他们的真实形态。 却能感知到他们的情态,黑暗便是他们的身体和外衣,因为光的存在,反而有了黑暗的实体,因为是实体的映射。 他们寄托着实体所有的黑暗因子和负面效应,他们是谁,在夜里那么张牙舞爪肆意张狂无所畏惧的。 是因为世人看不到他们面目的模样,因为肉眼只为实体存在,所以他们尽情做着自己,在另一层人生价值空间里,却也在不断影响着实体的进程。 人类现实实体空间的相反面,挣扎咆哮的世界,灵魂情态,是没人在意的。 世人只是看着平淡的肉体情态和形态,来判定你的正常与否,因此实体有了更多的规整性和板正性。 而虚体却隐藏着你内心所有的透明化的看不见,没人可以看到,只有己身知道的自我灵魂情态化。 也许在努力做着不太一样的自己,虚体的维世界,也是人体的伪世间,你我他,我们在暗夜里的身影们,一起在夜下飘舞了真实,一个又一个,暗影里的虚体。 在入侵和掌握着人之肉体时,那么,我们即是在融合交换成为实体的路上,在被自我需要的灵魂面,改变着。 长大的路,也是自我暗能量,虚体,逐渐入侵的序曲,那是两重自我维度内心的交锋。 虚体无所不在,都是我们。 虚体,我们的心灵世界,衍生的灵体,看不见的不断改变和进化的灵魂,肉体有了自己的灵魂心灵面,才是有思想的一员人类。 时间似乎只是随着我们的情感变幻起伏,自我架构,很快也很慢,我们虚体心灵之手创造着它。 它造就着真正的实体时间生活里蜕变的人生面,这就是人类世界世间巧妙的四维空间。 虚体心灵阅读改变着己身的时间流,操作着自身的人生轨迹线。 就像密麻的无数人体毛发,最浓密的是头发,发丝,在狂风里,凌乱不堪时,每根头发的浮动形态情态各不相同。 时间和空间中的状态也不一样,虽然外表很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长短粗细。 其实就像是紊乱的时间面和时间流,虽然头发在风中很凌乱,但它们的原型,总有一种原来的形态的拘束。 风过后,它们依然会慢慢恢复原来的形态,就像一种固定的情态人生,迷失时总会遇到又回归。 暗夜的虚体做着我们,还是我们实体操纵着黑暗中的他们,在寄存的暗影虚体里时间有所不定义感。 一切由脑而起,对,大脑,又是几维架构。 感知加幻觉成型,放大内心自我暗示的某些方面能力,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自我幻想世界的强化,也会得到超乎寻常的思维力,潜力需要自我不停的心理暗示和脚踏实地。 能渐渐隔绝出一个自我面,走出重度强迫症,就是架构了内心一个国的体系,然后分次序。 分线路针对己身的各个生活细节,强化内心各部分安排的秩序面,在内心架构了一个合理自我的文明国度的生活空间。 强化了自我灵魂虚体的心灵概念,然后主掌实体生活世界面,才慢慢从内心走出了心理疾病。 有一点真的没错,心病只能心药医,己身心灵虚体里的灵魂,拯救之路。 有时候我们喜欢上了一首歌,听着这首歌,走在城市道路上,不经意就会随着歌和歌词的意境,去留意身边讲述的发生的生动事物。 所以随着音乐,看到的和不听音乐,无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听着音乐看着眼前事物景色,会在心中,随着乐感,描绘着新的视界在内心镜面里。 快速的,慢速的,彩色的,黑白的,对,任意在内心重新构造新视界,有的人听着歌,亢奋的手舞足蹈,幻想着自己在唱在跳,自己就是处于音乐中的人,沉迷着。 和陌生的人,没听到这首歌,虽处同一空间,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所以他们理解不了听着歌的你的内心,和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听着歌幻想着,视觉听觉交汇的自我感觉的时间和事物线条。 对,这个维世间更像是个心灵实体化的世界,因为它在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是幻想着有所变化的。 买个贵的东西,或者合理或者不合理,自我的想法的接受程度,你看到它在你内心值就值,不值就不值,个人的生活角度。 买了个多余或假货或坏的没用的或吃亏的东西,心境上,也是各有千秋。 有的人很在意,半天放不开的心结,有的无所谓,从命运上来说,这是说明己身命运得到好的事物,太多,需要去付出点不好的代价,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自己会很失落,没有得到价值感。 个人心境和生活,感觉的线,和事物的线条息息相关,其实生活也就一直这样默默平衡着。 人脑很复杂,如果随着自己情感的变化,幻想眼前匆匆人海和事物的时间流速存在。 那眼前就像是化身为屏幕中的世界一样了,根据每天熟悉的画面,幻想眼前画面的加速减慢静止。 就像把眼前的影像,在大脑从新播放,回放和加快,预知和预测,已经可以说,大脑灵魂意识形态已经接触到时间领域了。 也就是三维实体空间,加上一维虚体时间,四维世界形态。 而脑海中层层阶段记忆模块的架构一生,有了时间空间层次感,记忆不就是这三重架构出来的吗! 然后,一直很清晰存在于脑海,这就是五维空间的模板了。 而五维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基本基础,而人脑最低也是一样,五维也是人体存在的基础。 是否也就可以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型的宇宙,兼容了万物的基础面,人体也就和万物共鸣了。 人,也就成为了万物的一个源头,存活的一种万物形态。 复杂的维世界维度就是这样吧,越高越虚无缥缈不可触摸,就像人心一样,很复杂。 表面和内心,千差万别。 也像人体情感和语言的架构一样,复杂螺旋在了一起,可怕的庞大模糊思想面。 世间什么人都有,有的人大脑思维直,有的人大脑思维可以绕弯弯,有些东西的交流靠感应和不言而合的感觉。 情感和语言,可能是一个单纯的人一辈子的功课,它们交互影响,像潘洛斯阶梯。 循环着无尽的向上踏着阶梯,就是你得把自己化成个圆圈。 你能懂别人的感觉,顺着他们和自己一样的感觉去走,做好和别人一样的另一个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走在自己的路上。 更是走在别人的心路上,一直坚持一面的本己,不去体会一下别人的感受和路途,结果也只是世界,就你一个人孤独走着格格不入着。 维度越高越杂乱的世界,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越繁华,越杂乱的人心世界,世界文明复杂了,人类伪装的世界也会更复杂。 想到了以前通过煮一碗面条,发现的哲学想法,面条在沸水里,肆无忌惮的张狂形态。 人性是不是也这样在虚体里张牙舞爪的变幻着,变色着,只是需要一些点地激发和隐藏里地释放。 维度越高跨越了时间流的那一刻越无法琢磨和理解,人走的越高,内心越是挣扎着变化不可思议着。 人性有可能在痛的锤炼下,在社会上心灵和灵魂意识形态肆无忌惮的发芽,只是走向了各自略微不同的何方呢?这是个心灵和灵魂,浮现和伪装的视界,维世间交替。 三维的实体空间与四维的时间虚体的交替式进程,这是目前人们所能清楚感知的所有点。 当时间有了层次性,能掌控时间流的时候,那一定是超越了世间所有的一种存在。 能阅读时间的以前和未来,触碰到时间面里的进程画面线,这就是超越了世间面的五维。 估计也只有宇宙巨大能量场里才能发生了,能量不消散,汇聚的巨大能量场。 汲取了时间流的形态和轨迹,不断循环重组往复轮回,发生着,前进也在倒退着。 五维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基本属性,有了五维的奠基,才不断衍生其他超维度的产生点,五维面也为灵魂虚体的存在,而提供了一个载体和证明。 灵魂学中的核心思想,虚体与实体概念模板,就像老子先生创造的道家阴阳八卦图,不知不觉中,囊括了宇宙面里一些本源。

关于灵魂跳远论文范文写作

西藏旺东,俗称桑多河谷地区。大英帝国占据印度以后,单方面在此设立了一条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大英帝国的绅士们只好作罢。印度独立以后,阿三没数儿。趁着1959年西藏内乱,越过传统习惯线,向麦克马洪线进军。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中印自卫反击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尽收失地。

1986年,阿三又一次越过麦克马洪线向中国进军。中国军队发动代号“”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在旺东这片土地上遏制住阿三侵略的脚步。

旺东,一年中有200多天浓雾弥漫。衣服洗了半个月不干,夏天被褥发霉,冬天床底结冰。

苦吗?苦!一群穿军装的人,却经年累月驻守在这里。他们在几千丈高的悬崖峭壁上修起公路;他们在水深流急滔滔怒吼的桑多河上架起桥梁;他们在人迹罕见白雪皑皑的山巅筑起哨所;他们在空气稀薄举手触天的峰头建起蓝球场。他们驻守在这里,这里才有茂盛的植被,蓬勃的杜鹃,鲜活的生命,苍翠的迎客松。

我离旺东很遥远,吴茂林老师的文章又让我离旺东很接近。

吴老师在青春岁月,做代理排长的时候,第一次上旺东。上旺东的路,很陡。从团部到营部,半天的车程海拔落差2000米。泥土路,凹凸不平,有许多S型急转弯和暗冰。途中必须不停地休息,等待车辆的刹车片冷却。去旺东哨所,要翻越太宗山。太宗山土质松软,云雾缭绕,经常塌方。车不能走,必须步行。步行也没有路,只能沿着背运给养的民工和战士们日复一日踩踏出来的痕迹前进。越走越缺氧,越走越崎岖。头疼欲裂,眼冒金星,心慌气短,腿脚酸软。不能不大口大口地呼吸,又不敢大口大口地呼吸。冷空气摩擦着喉咙,像刀锋划过。体力透支,却不敢停留。不停地走,甚至是不停地爬。爬出雪地,是保住性命唯一的方法。太宗山里有狗熊,遇上狗熊要装死。否则,离真死就不远了!太宗山进入冬季,几乎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样的地方,除了中国军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支军队,能够虎踞龙蟠?

都见识过笙歌繁华地,都经历过红袖温柔乡。这样的寂寞与艰苦,想不想逃离?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吴茂林老师对旺东念念不忘。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叫“毛灵(旺东)。

公众号:新时代文学平台

体育是初中课程内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整理了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供你参考。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一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枫香九校 滕建江 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要多钻研教材,阅读课外书籍,广收众所之长,弥补自身的不足,还要充分运用电脑资源制作各种课件,熟练的进行多媒体操作。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门身体语言的艺术,更是多元化教育的直接传播者。运动员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挫折,如果选择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坚持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尝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样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困难,如果方法得当,中学生在参加锻炼的同时就会意志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学体育课堂是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中学体育课堂内容丰富,上课形式多样,受到广大中学生喜爱,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中学体育教师是逆境教育的实施者,同样也是逆境环境的创设者,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课堂的特点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比如:体育教师帮助受挫折的学生找出原因,如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刻苦精神或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等,对这些加以分析,重新制定锻炼计划,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勇于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这样就能逐步培养中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总是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立“对手”,制造出适可而止的机警环境,及时通过学生的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等形式,诱导他们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让学生受到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体验。比如:在投篮过程中,增加投篮的距离,缩短投篮的准备时间,使学生在不适应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这一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学生会出现信心不足,动作变形,甚至厌倦锻炼等因素,这时教师应发挥出主导作用。 当学生练习方法不当时,教师应教给技巧,监督其继续前进;如果学生产生厌倦,教师要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磨练中,使学生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的辨证法则去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体育教学内容,不乏逆境教育的素材,体育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又使这些素材十分生动和直观。 根据学生对他们所能承受的“度”,只要运用时机得当,就可能取得比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难以取代的作用和良好效果。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根据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项练习,能培养中学生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同时也能改变他们个性的形成,在参与和逃避,个人和集体,循规和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在成才与荣誉面前,在挫折与失败时,教会他们学会冷静,容忍和理智以及适应环境的协调能力。由于体育课程有灵活的结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师就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注入与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和出现逆境时,能控制自己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培养坚韧的毅力等个性心理素质。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 对中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学生健康的成长。 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对教师而言,要力求上出符合课改要求的体育课,围绕学生的终身体育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要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和多项内容的评价。如在教学中对学生建立了一套个人的体育档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进行摸底,通过学期结束时的评价结果和入学时的初始成绩进行对比,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考试应更趋向于考核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等方面。体育考试应采取过程分加测试分,这样才能体现体育课改的精神。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和技能掌握由各个学校负责考核;学生考试是再从规定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进行考试,这样学生自主选择考试项目也可增强他们平时参加锻炼的兴趣,使体育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要与学生终身体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掌握体育技能,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二 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做好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课程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到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以此来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比如,当前在50m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男女分组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敷衍行为,起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如果在其训练过程中引入一些教学设计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动力:第一,采用小组接力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意识来提升学生训练的热情和动力;第二,在训练中引入游戏,男生可以采用运球跑,女生可以采用跳绳跑等,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训练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人本理念 人本教学是我国新一轮课改后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其对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利用人本教学理念对初中体育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不能承受或者是很难承受正常体能训练量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训练量进行调整,并设法提高其身体素质,而不能一视同仁,与其他同学进行统一训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比如,在男生中,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而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学生教学条件允许,则可以组织两者同时进行,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允许其同时进行,则应该二者的教学时间和游戏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女生而言,有的女生喜静,有的女生喜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其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喜动可以安排其打排球或者是做活跃性比较强的游戏等,喜静就可以安排其进行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性相对较弱的活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人本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使其兴趣和爱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是导致高效课堂无法得到有效构建,学生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当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都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开展的,集中在实心球、50m、立定跳远、男1000m、女800m等项目上,内容单调、枯燥。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就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如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球类教学内容和健美操、瑜伽等体操类教学内容等,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另外,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师是最重要的引导者,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对高效课堂构建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通过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和集体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结束语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实现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重提升,是其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校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应用人本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法,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三 信息技术下初中体育教学提升策略 摘要:简要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1引言 初中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未能与当今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初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如何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相关体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较高的学习兴趣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仅限于对知识的讲授以及动作技能的示范,而忽略学习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促进作用。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影像以及课件的方式来对体育知识进行有效分析与讲解,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乐在其中,这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对一些难度较大且不好讲解的体育动作技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辅助基础上,通过视频教程的播放更为清楚、直观地看到体育动作技能的全过程,在有效提升其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起到了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提升体育能力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初中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存在不足,对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起来也显得较为吃力。信息技术能够将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可以以反复播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视觉表现与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各项运动技能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 3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效果不佳判断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效率的高低是由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效果来决定的,并非信息技术的单方面运用成效。而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即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与工具,以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进行结合,并达到一定教学成效[1]。但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多媒体的应用并未与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进行有效融合,应用较为孤立,大大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功效的发挥。教学设施不健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持。然而不健全的教学设施成为当前影响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或者认为体育教学只需要有操场就够了,不需要应用到信息技术。另外,部分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购置必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没有设置体育课程,大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初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我国初中体育教师广泛存在业务素质较低的问题。其一,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位是由非专业人士或兼职人士担任的,虽然该部分人士工作扎实,但在知识结构及动作技能的专业性上还是有所欠缺,未能满足当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其二,部分年纪较大的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甚至是排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式)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升。 4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学习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此,要想让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来[3]。在教师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在学生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巩固,以不断提升其自学能力。建立健全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对没有开设体育课程或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偏远山区学校,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将体育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中,并通过政府的各项补助措施的颁布,将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中,实现多媒体的资源共享,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先进设备及技术的辅助下,加深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对于发达地区在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上也不可忽视,应积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来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体育教学视频及课件,以从听觉、视觉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4]。加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初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人物。因此,加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首先,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并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培训,以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为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必要保障。其次,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体育教学技能及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5]。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5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就务必要以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将信息技术有效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增强体育课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1.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3. 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4.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参考 6. 有关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7. 浅谈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什么是毕业论文的灵魂和生命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科学性决定了学术论文是价值的,能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扩展资料:

学术论文的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

如果科学界的声誉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资金的提供,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的。没有了这些因素,科学就很难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论文

开题报告有什么用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大学生们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在我们做毕业设计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那要怎么写好开题报告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开题报告有什么用的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开题报告?为什么要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条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生提高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

二、怎样才能写好开题报告?

1、通过自己的缜密思考和权衡,提出一个好的选题方向,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先决条件,头都没开好,报告就很难被批准。

2、要熟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低层次,重复性的研究课题是通不过的。

3、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研究很难深入,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4、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这样写出的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详见后文《论文标题规范》)。

四、充分论证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部分内容应“实”勿“虚”,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

⑴研究的有关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通过实际分析,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等。

五、认真思考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就是该课题准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要简明扼要,不能拖拉。

例:研究内容:(来源同上例)

1、制定一套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计划:

包括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答辩规则、成绩评定标准和考核要求;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实实在在做好论文中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

2、构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文件,在文件中都有相关的规定。本课题重点把“监督机制”作为一项研究内容,从教学环节到教学管理环节研究毕业论文写作的监管问题。

3、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除了具有师德之外,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这方面制定量化指标,作为审查指导教师资格的参考,这也是我们的一项研究内容。

4、吸收国外毕业论文指导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美国的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之言),但国外许多大学如英国的`大学对大学生还是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的,借鉴外国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完善我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工作是不无益处的。

六、明确确立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

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七、正确选择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八、合理分配课题研究进度

课题研究的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等。

例:

第一阶段(—9):

1课题组进行分工;

2开展文献资料研究.;

3制订调研计划

第二阶段(—):

1、问卷和走访,开展学校体育现状调查活动,确立相关体育思想。

2、开展实地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反馈和再实践阶段。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进入总结阶段,收集所有课题研究资料,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论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在论文题目确定后,对于论文写作的整体思考,包括选择本题目的原因,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的文献资料等等。基本上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就是整篇论文的一个精要浓缩,是毕业论文的灵魂,是毕业论文的骨骼。

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作用

起码有两点:

第一、承上启下。作为一篇毕业论文,一般要求字数在1万字左右,而对于毕业论文的作者而言,大都是第一次做学术性研究,对于所选题目,所研究方向所研究问题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才有指导老师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在论文正式写作之前将自己的思路,对于论文的理解,接下来要开展的动作进行总结编制开题报告给导师沟通确认,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左右,从题目到正文,通过开题报告来作为过渡,顺利成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降低返工风险。正如上文所言,毕业论文写作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并不是同学们自己的事情,而一旦同学们对于自己论文把握不到位,洋洋洒洒完成后,递交给导师发现有重大的漏洞需要推翻重新写,那么就增加了太大的压力,因此,在正文写作后,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确认就可以降低返工风险。

当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也是很多院校必须要求提供的,是整个论文写作的一部分,即使不想写也是必须要完成的。

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性总结

精练论文全貌,展现论文写作思路,降低返工风险。

四、如果学校没有要求写作开题报告的解决思路

如果学校并没有要求写作开题报告,那么我们建议在正文写作前完成论文大纲并与导师沟通修改,确定好大纲后开始论文正文写作。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请看学术堂的经验分享1.选导师: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向,可以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联系导师.2.定题目:选题要新颖,要结合时政热点和兴趣选定课题.在选题阶段尽量多想几个题目与导师交流,让自己的题目有意可述,有话可说.3.查文献:查找文献前先需要了解自己论文欠缺的点是什么,有目的地去寻找能够补充自己论文不足的资料;查找文献的过程中也需要自我进行思考,概括论文作者的观点并分类做好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作者参考的文献和书籍,这对于深入了解一篇论文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搜集数据:数据收集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一般设置十到二十个问题,访谈一般设置八到十个问题.在做调研型课题时,问题设置要合理,要保证样本数量充足且具有代表性.5.撰写毕业论文:撰写时可以从论文结构、格式和字数三个方面进行统筹.首先,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借鉴文献格式列好论文框架分阶段撰写,使论文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可以在最后阶段撰写论文摘要,概括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关键词控制在三到五个字;其次,论文格式上,要注意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注重细节性问题;最后,在论文进度方面要每天做好规划定时完成多少字的撰写,写论文期间一定要告别拖延症避免导师催促.

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基本结构由学术堂整理提供:1.标题名称(题目)标题也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显示论文的核心。论文标题的要求是准确、简明。常见的标题写法主要是直接标明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论文论及的内容、范围等。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2. 作者姓名和单位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3. 论文摘要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应该说明研究的目的、实验方法、技术成果和最终结论。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摘要应是报道性的而不是论述性的。尽量避免出现公式、图表和非规范化符号。4. 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5.提纲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6. 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学术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7. 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线推论方式 - 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2).并列分论方式 - 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 - 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8. 结束语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收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上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结尾分总结式结尾,说明式结尾,号召式结尾等三种."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论文体裁和内容而定,照应开头的,应是一个独立部分,应与上段之间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9.致谢语致谢语可以作为"脚注"放在文章首页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致谢的词语要诚恳,简洁恰当.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 索引序列
  • 关于灵魂和肉身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 关于灵魂和肉身的研究论文题目
  • 关于灵魂学的研究论文
  • 关于灵魂跳远论文范文写作
  • 什么是毕业论文的灵魂和生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