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床医学论文百科 > 英国医学杂志医患沟通

英国医学杂志医患沟通

发布时间:

英国医学杂志医患沟通

阐述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法初探

近年来,医患纠纷严重困扰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者。大部分医患纠纷并非责任性或技术性纠纷,而是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充分引起的对治疗、康复过程的认知性纠纷。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它是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而患者是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医务人员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双方关系的责任。只有充分了解医患沟通的内容,熟练掌握医患沟通的策略,才能在医疗实践中成功避开医患纠纷的发生,顺利完成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工作。

1医患沟通的内容

医患沟通的对象不是医生,不是社会正常人,而是已有就诊行为的某个特定的患者。医患沟通的内容往往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大致可分为观念沟通、信息沟通和情感沟通。

观念沟通: 现代医学观念认为,医患双方各自拥有自己合理的和必要的权利。由于医务人员的权利受国家法律和医疗卫生体制的保护,而在长期传统就医模式下患者所处的被动地位,人们总认为应对患者的权利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现代医学理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维权行为亦给予了主动和积极的配合。但在当前医患关系实践中,部分患者的不当维权行为恰恰是产生医患纠纷的重要理由。因此,如何通过观念沟通让患者正确维权,这是我们医务工作管理者现在或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做的事情。

信息沟通: 作为一名入院患者,特别是初次住院患者,由于他们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对医院环境的生疏,对医务人员的陌生,他们十分迫切地想了解自己的病情信息,即听取医生对自己病情的评价,如疾病的性质、严重的程度、治疗的方案、预后的发展、注意的事项等等。医患之间通过信息沟通可以使医生较快取得病人的信任,更好地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工作。

情感沟通: 医务人员不仅要运用娴熟的医疗技术解决患者的生理病痛,还要用与人为善,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患者做内心深处的交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使患者对医院、对医务人员产生肯定、信任的交往态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完成身心康复的过程。其实,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内容,除本身职业特点外,和我们社会实践中人际关系的交往是基本相同的,主要体现在尊重、信任、宽容、鼓励等方面。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患者,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患者如妇女、儿童、老人等,适时的言语鼓励或行为鼓励可以让患者忍受巨大痛苦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而许多患者病愈出院后,给医务人员送来了锦旗、感谢信、牌匾等,则是医务人员最好的精神鼓励。

2医患沟通的策略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沟通策略,医务人员必须遵循道德性、人际性和职业性的规范行为。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常用语言沟通、书面沟通、体态沟通的策略与患者进行沟通。

语言沟通: 根据医患沟通的内容和性质,医务人员常采用问询性、诊断性、指令性、交际性、宽慰性、说明性等语言策略和患者进行沟通。通常的语言只是个人的思维表达和社会交际的工具,但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医务人员的语言沟通却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起到交际作用,更重要的是选用正确的沟通策略它具有治病性,而在策略不当时却可能具有致病性。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加强医患之间的语言沟通,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达到辅助、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的目的,甚者,一些心理疾病单纯靠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更是需要以语言沟通为主要手段的心理治疗来解决。所以,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应做到语言严谨稳妥、说话相对明确、注意保守隐私。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采用不同的沟通策略,包括语气、语态、语音、语速,适时选用模糊的或是明确的、委婉的或是直接的、幽默的或是嘲讽的、活泼的或是严肃的策略,表达出医务人员的意思,以最终达到语言沟通的目的`。

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医患沟通的另一种无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它是指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病情、诊断、处置意见和康复过程,如病历、医嘱、处方、辅助检查、医学鉴定等等。一般的书面记录有记录性、处置性和结论性三种,主要起档案、依据、法律、研究、评价作用。医务人员在作书面纪录时做到尊重事实,准确客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概括全面,整理系统、文字规范,标点正确、语句精炼,运用恰当。充分考虑患者本应享有的生命身体权、知情同意权、了解费用权、隐私权、疾病保密权、尊重权等合法权益。特别是需要患者或家属签字的文字沟通材料,更要做到认认真真考虑、逐字逐句斟酌。

体态沟通: 人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时很难用语言充分表达,如果在说话是伴随体态动作,就会更加生动形象的将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这是体态沟通所具有的传情达意作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双手和躯体的体态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的表现形式,这是体态沟通所具有的明示心理的作用。体态沟通通过行为动作对事物进行更直观、形象的表达。在医患沟通时,目光能最迅速、最细致、最明确的给对方传递相关信息,所以,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目光交流时,无论是注视的方式、注释的内涵还是注释的时机,都要符合医务人员的职业要求,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沟通中,医务人员应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对患者怀着真诚的态度,笑的真诚友善、自然大方、得体有度,就能使患者对医生 摒 弃疑虑、消除戒心、愉快就医,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姜学林,赵世鸿等。医患沟通艺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42

[2]高今生.医生还需要什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6

[3]于恩彦,祝世法等.谈医患沟通[J].北京: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0),683-684

[4]顾跃进,王全虹等.医患沟通不利引发医患纠纷的深思及策略[J].北京:中国病案,2010,11(7),60-62

[5]蒋均远,马 静等.举证责任倒置实施后医院建立预防医疗纠纷长效机制的探讨[J].北京:武警医学,2007,18(9),711-713

[6]张芙蓉.医疗体态语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J].北京: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1),691-692

导语: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患沟通非常重要

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可使医患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医患沟通是双向性的,医患沟通中的互动、互补和互谅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整个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从而使病人得到更满意的服务,达到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目的,所以说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双方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医方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居于主动地位,双方能否建立良好顺畅的沟通,医方的责任和作用更大一些。在医疗活动中,要使患方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就需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

一是注重仪表、言谈和行为规范

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和体贴,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极为关注、敏感。如果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误解,甚至诱发医患纠纷。

医方应该注意与患者沟通的一些细节,建立和谐融洽的气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务人员得体的仪表形象,能给患者很好的第一印象,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医务人员对患者合适的称呼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端。患者对热情、开放、真诚、幽默、可信、忠诚、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信任,而对虚伪、自私、嫉妒、固执、骄傲、冷酷、不尊重人的医务人员往往却会感到讨厌。在与患者交往时,医生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让患者有思考的余地。与患者愉快地告别相送,可为今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内科档案》杂志曾刊载一份调查报告: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医生留给病人的第一印象对双方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若错过这一机会,医生恐怕难以再赢得患者好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病人都希望医生第一次见面时能够主动与他们握手,称呼他们的名字,并进行自我介绍。美国医学专业协会的谢尔登霍罗威茨博士认为,称呼病人的名字、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不仅是一个礼貌问题,还会对减少诊疗失误有所帮助。

二是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在医疗工作中,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是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患者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些困难会使患者产生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过激行为。尤其是当绝症、严重伤残以及期望值过高的患者发现自己无法实现预期,又无法摆脱疾病的痛苦时,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埋下导致医患矛盾的隐患。这时医方必须冷静,在诊疗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以求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彼此间的误会,扫清对方的心理障碍,形成共识,这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讲究医患沟通的技巧

在医疗工作中,有的医务人员从未与患者发生过矛盾,而有的医务人员却时常会和患者发生矛盾,这种差异往往是交往中的语言技巧与心态不同所致。医患交往中的语言技巧非常重要,牵涉到医生的基本素质,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机敏地交谈、热情地鼓励、认真地解释等技巧在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有好的出发点,没有恰当的方式,往往达不到好的沟通效果。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则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

四是用好微笑这种最好的语言

在人际交往中,微笑是永远的法宝,能传达亲切、诚恳、宽容和自信,可为人际交往大开绿灯。患者在痛苦无助时,看到面带微笑、亲切自信的医生,病痛从心理上就减了三分。记得一名患者在表扬信中曾写到:“医护人员的笑容如一缕阳光照亮了病房,也驱散了患者脸上的愁云,让患者感觉病痛也减轻了不少。”

再次,患者的积极配合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看上去好像是被动的,但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患者却有着自己的主动性,如给医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遵守就医流程和医院的各项管理规定、采取合适的维权方式等等。

一是要给予医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这是医患建立有效沟通的前提

因为国家和军队医疗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个别医务人员工作作风不良,再加上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的负面报道等等,使得当今的医患关系紧张、信任缺失。一些患者就是带着不信任到医院就医的,若医生的诊治与自己的理解有偏差,就怀疑医生的目的不纯,甚至进行指责,这样极不利于对病情的诊治。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医生沟通,但要态度平和,给医生充分的尊重。

二是要遵守医院的就医流程和各项管理制度,这是医疗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患者在享受自己的医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遵守医院的作息制度、地方患者还要主动交纳医疗费用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医方的医疗活动正常进行,这是双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三是要理智对待医患纠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要按正常的法律程序来解决,过激的行为不仅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其他患者看病就医,而且对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没有什么益处。

了解患者的希望与企求

患者希望得到倾听,充分把自己的担心讲出来,对他们所担心的事给予合理的解释;同时患者希望医生是称职的,希望医生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与技术。

患者希望医生能告知今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不愿被医生所放弃。

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一)了解沟通对象,语言个体化

在和患者沟通的时候,尽量使用患者能懂的语言和词汇,而不要用专业术语。要注意减少误会的一些词汇和语言。

(二)开放式提问

不给限定一个固定的答案,使患者可以自由发挥,在搜集患者信息的时候,有利于搜索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线索。

例如,“你咳嗽吗?”对于这个问题,患者的回答只有咳嗽或者不咳嗽两种回答,这回一个封闭式的提问。而“哪里不舒服?”“有什么异样的感觉?”那患者的回答就不仅仅是咳嗽,可能还会有胸痛、气喘等回答,这就是一个开放式提问,可以获得患者更多的信息。

一般在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当中,强调尽量运用开放式的提问,当了解情况后可以适时运用一些封闭式的提问,这样可以节省就诊问诊的时间。

(三)避免与患者不同观点直接暴露与交锋

作为医生应该掌握以“是”开始的技巧,在谈话的过程当中,尽量求同存异,鼓励患者谈话。

(四)适当的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的语言就是指要增加患者表达自己意愿的信心,在鼓励时应真诚,避免滥用和过分的鼓励。患者就诊时通常带着一种生疏的心理,同时也带着一种企盼的心理,希望医生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医生需要用一定的技巧鼓励患者将要讲的话讲完。

(五)适时的打断和引导

医生在接诊时需要控制谈话的方向,寻找谈话的重点,然后适时地控制接诊过程中的时间。如果认为患者的倾诉很有用,或对病情的缓解和治疗很有用,可以向患者另约时间。

控制谈话的方向、寻找谈话的重点的方法就是适时的打断和引导。适时打断的技巧可以改变一下患者的坐姿和坐的方向,或者递给一杯水,用这样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把注意力转移过来,提出适时的引导。

(六)善于应用美好的语言

安慰性语言,表示对患者疾病情况的担忧,患者在安慰性的语言下会感到安全感到愉悦,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鼓励性语言,可以用于慢性病患者管理过程中,鼓励患者坚持良好的习惯,患者会有配合的欲望和坚持下去的信心。

劝说性语言,可以在病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体现,也可以在疾病诊疗计划的实施当中体现。

积极的暗示性的语言,比如患者在对病情不了解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的担忧,这时医生可以告知另外某位患者所患的是相同疾病,通过积极治疗后,现在恢复很好。这样的话语暗示的意思就是如果配合治疗,该病也能取得良好疗效。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性语言。

指令性语言,指令性语言是医患关系当中保持医师的技术权威性的体现。一些必须遵从医嘱的建议需要用指令性语言。

(七)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技巧里要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伤害性的语言有直接伤害性语言和暗示性消极语言等。

直接伤害性语言有未顾及到患者的感受,一些言语对患者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暗示性消极语言有不能巧妙地把不良的消极信息向患者隐藏起来,进而造成对患者的伤害,影响了治疗效果。

窃窃私语也一种伤害性语言,当窃窃私语的时候,患者多疑心理就很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病情有关,这样就给患者带来一种间接性的伤害。

非语言性沟通常用技巧

首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当患者和医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第一印象很重要。医生的着装、语言、情绪等会传递给患者一个信息,这个医生是和蔼可亲还是不好接触等印象,而这个印象则影响着接下来的问诊,患者是否主动配合。

第二,要注意举止端庄,医生的举止是否端庄会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

第三,与患者交谈的时候,应该保持目光的接触,目光接触直接能让患者感觉到是否有安全感。

第四,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医护人员内心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医患之间的关系能否在最初的接触瞬间建立起友好氛围,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技能和技巧。

向患者解释的技巧

对于诊断需准确、明白。需要用听懂的语言向患者告知病因。治疗方案需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治,会有什么样的副作用,怎样避免这种副作用都要向患者一一告知。这样可以减轻患者许多不必要的担忧。

辅助检查的目的,怎样操作,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这项检查需要怎么做,是有创性的检查还是无创性的,是否空腹做等等,都应该向患者解释清楚。

真诚而艺术的告知疾病的.预后情况。例如,一位诊断为肺癌的老年患者,一种情况是告知他“这样的病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又这么大的年龄,想吃啥吃点啥吧”,另一种情况是告知他“只要心情愉快,处理得当,也可能带着疾病生存的时间会很长”,这两种对预后情况的告知会对患者的感受产生两种不同结果。

告知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的结果并适时地进行监测,以避免和减少这些副作用对机体带来的直接伤害。

详细向患者解释不遵医的后果。如果解释不清楚,患者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做法,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向其解释为什么需要终生服药,血压的波动对心脑血管带来的影响,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如果患者懂得这些肯定会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

如果治疗将会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需要和患者讨论,要让患者了解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以及对治疗及健康产生的后果。

向患者解释症状的改善或恶化的症状、体征的情况是什么,如果病情有变化,要马上复诊,如果患者清楚了,会减少很多痛苦,或会减少很多病情的延误。

对于再就诊、随诊,需要向患者,尤其一些慢性患者,解释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再就诊或者随诊。

对于转诊,需要向患者应该交代清楚往哪转,转到哪一个级别的医院,转急诊还是转门诊,转诊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健康教育,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也涉及到向患者解释的技巧。

告知的技巧

(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事项

向患者告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事项,首先要考虑患者的性格特点、年龄、社会地位等。这些决定了医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向患者告知,尤其是告知一些不好的消息。其次要考虑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还要了解患者想了解病情的程度。

(二)告知的时间和地点

告知的时间,一般要求掌握及早的原则,一旦确诊就应该马上告诉患者,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和压力。

告知地点安静、隐私性好,掌握患者利益第一的原则。

例如,一位重病患者未抢救无效死亡,此时如何告知在抢救室外等待的死者母亲是需要技巧的。首先要了解了解母亲的性格特点及健康状态,制订了方案,一点一点地向这位母亲讲解病情,循循善诱,在平和的状态下逐步让这位母亲接受孩子死亡的事实。此时医生掌握的就是患者利益第一的原则。

(三)告知的方式和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对9篇文献统计分析发现,60%~98%的患者有了解自己病情的强烈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在告知患者的时候,应预先有一个计划,包括对诊断的确定程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应该告诉患者哪些病情,分几个阶段告知,每个阶段应该告知哪些内容,有哪些是好的消息,下一步还要做哪些检查,患者得知后的反应等。

1、留有余地,初步接受。先使用一些含糊的语言,不能过于肯定的语气,让患者有一个逐渐过渡的心理状态。

2、分多次告知。一次告知常使患者忽视了有利的消息,产生烦躁、焦虑、悲观等心理,对病情恢复和治疗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3、告知同时尽可能给患者希望。随着医学向前发展,很可能有很多的方法能够使该病得到很好的治疗。

4、不欺患者。

5、给患者发泄的机会和及时的治疗。

6、告知后与患者共同制定未来的计划,保持进一步的医患接触。

交谈的技巧

交谈的技巧包括必要的打断、必要的引导和必要的赞扬和鼓励。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包括尽量避免审问式的提问,尽量采用开放格式的谈话方式,适时地运用封闭式的谈话等。

护患沟通医学论文

1影响因素

1.1护理人员方面因素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法律意识,T作责任心护,理行为是否规范,以及护士沟通技巧的掌握等,言谈举止、道德修养,护士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等。

1.2患者及家属方面因素患者及家属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的要求合理与否,患者的自主权增强等。

医院及社会方面因素医院对护患关系的重视程度和规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以及社会影响力。

2新形势下促进护患关系的策略

2.1创建良好护患关系的气氛及环境

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接待的重视,运用好文明语言,理解和同情病人,端庄的仪表、稳重的举止,提高服务意识,密切护患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能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赖,给病人带来精明能干的信誉感和安全感,给病人以温暖,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之最精细者因此护士要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要具有良好的素质。护士不仅需要娴熟的操作技巧,而且需要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是护士与患者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来传递感情,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护士的文明不仅标志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影响。做为新形势下的护士,更应热爱护理专业,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具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要具有博爱的胸怀及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健康的工作情绪,良好的工作热情。要培养护士有献身于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工作热忱,积极主动,热心为患者服务,关心患者疾苦,牢固树立人道主义观念,把护理事业看作是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职责。重视情商培养,加强礼仪培训,提升沟通技能。

2.3注意管理方式

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通过护士来监督实行的,如陪伴制度、探视制度、作息制度、病房管理制度等。如果护土在不充分宣传的基础上,摆出管理者姿态,动辄指责或罚款,患者就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护患关系。护士应在患者住院期间,耐心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出现不合作者应耐心指出,对患者提出的意见,护士应虚心接受。

2.4与服务对象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信任感的建立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

2.5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合理把握护患沟通时间,知晓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注意沟通技巧的应用。沟通能力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成为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21。

2.5.1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意识

逐渐养成在任何沟通场合下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沟通的理论和技巧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沟通技巧,将使您在T作、生活中游刃有余。护理工作有一大部分是通过与病人沟通来实现的,作为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将沟通交流落实到]一作的一言一行中。平时要加强培训,提高沟通技巧结合规范服务和优质服务,结合行风建设和医德医风考评,通过操作规程培训,通过服务礼仪培训,通过参观学习和实际工作的调研,提高沟通能力。交际交往是fJ艺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同样的目的,不同的实现方式,往往会导致天壤之别的结果,为了使交际交往活动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在交际交往过程中,应该铭记以下几点: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人乡随俗、摆正位置、以对方为中心。合适而亲昵的称谓是沟通护患之间情感的桥梁。因此对医生、护士来说,与患者交谈技巧与语言艺术是改善医患、护患关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方法,是医务人员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

2.选择合适的称谓

称谓包括伦理尊称,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职务、职称尊称,如院长、局长、书记、经理等。

2.5.3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更新,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显然已经超出_『仅对疾病进行护理的基线,因此护患关系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尊严需要欲也随之增加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按其发展先后顺序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尊严的需要是指所有人都需要自己有稳定的地位,希望别人的良好评价,需要自尊白重并为他人所尊重。护患之间也如此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一旦尊严受损护患间就产生矛盾冲突。

2.5.4不容忽视的心理沟通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社会和患者的满意度,必须加强护患间的心理沟通。良好的心理作用和稳定情绪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必须注意语言的通俗性,语言的针对性、语言的礼貌性、语言的安慰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更有效地促进心理沟通。

2.感情投入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病人需要护士关心照顾,护士也需要病人的支持、理解和尊重。感情投入和交流是相互的、双向的,护士占主导地位是主动的。

2.6培养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医护T作者,必须以护理道德来严格要求自己,并贯彻于护理工作的始终,在做好临床护理的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处理好护患关系。

2.7避免偏见和鄙视,端正服务态度对患者生、冷、硬、撞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单位的社会形象和声誉。重点抓思想教育,强化优质服务意识,为了冲破传统的护理服务理念,实现个性化的贴心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密切护患关系,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减少护患纠纷,和谐医疗环境。

2.8为服务对象树立角色榜样,理解服务对象所承受的社会心理负担,减少服务对象的角色冲突,促进服务对象的角色转换。

2.9深化医院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业务素质建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快卫生立法、规范护患行为等措施。

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真心地为患者提供帮助,促进患者身心舒适,耐心、细心、贴心地为患者提供周全的护理服务,内心对患者充满爱心,具有爱伤心理。

3结论

在新的医疗形势下,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试点与推广,护患关系已从主动一被动型发展成为指导合作型与共同参与型的新型护患关系,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护士提供的服务要适合病人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更贴近病人的需求。良好的护患关系已成为必然趋势。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要责无旁贷地建立起稳定、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意识,更新护患思想观念,强化医德教育,并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的行为和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贴心的护理,让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编辑本段一、概述护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确立的一种人际关系。随着护理实践范围和功能的扩大,护患关系中的活动主体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护理人员一方可以是护理员、护士、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而患者一方可以是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监护人、患者所在的单位,甚至媒体舆论。长期以来,医患关系的考察重点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对护患关系的系统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护理实践中,护患关系是如何构建的?护患双方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护患双方良性互动的机制是什么?[1]对于这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不断探索,就促进了西方对当代护患关系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护患关系方面的内容开始成为护理伦理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护患关系问题有:护患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诱因有哪些?如何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士职业的要求,护士与患者的交往是一种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理人员都应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护患之间相互尊重、设身处地和彼此信赖。患者为了医治疾病出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将自己的发病史甚至个人生活方式和隐私毫不保留地告诉医护人员,同样,医护人员也尊重、信任患者,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准则,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关系。人际关系的这种双重作用,在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中影响更为明显。许多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护患关系,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来自环境、诊疗过程及疾病本身的压力,有助于治疗和加速疾病的康复进程。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应该谨慎执行的治疗性关系。由于治疗性关系是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的.除了一般生活经验等因素外.护士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将影响到治疗性关系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和倡导“人性化护理”的精神和理念。护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护患双方都是具有各自权利和利益的独立人格,是以尊重彼此的权利与履行各自的义务为前提的,在法律的框架下以契约的方式忠实于彼此的承诺。护患双方都是具有各自权利和利益的独立人格,是以尊重彼此的权利与履行各自的义务为前提的,在法律的框架下以契约的方式忠实于彼此的承诺。二、护患关系特点第一,护患关系是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短期的护理与被护理关系。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这种护理需求结束了,护患关系也就暂时终结了。第二,在护患关系形成过程中,护士处于相对主动地位,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应扮演主导作用。第三,护患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痛苦,保持、恢复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差异显著。护患双方是在特定医疗机构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医疗条件、医院文化、诊治范围和能力差异很大,相应地护理人员的构成、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以及患者类型也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医疗机构中的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呈现较大的差异。在同一家医疗机构内部的不同临床科室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有较大的差异。通常急诊科室、外科和精神病科室护患关系相对紧张。三、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基本原则1、尊重并平等对待患者;2、富有同情心;3、加强沟通互信;4、强化业务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为此护士需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加强护士情商培养,加强护士的礼仪培训,掌握护士的沟通技能。

儿科医患沟通论文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这是那篇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近年来,医患纠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医患关系紧张成为我国医疗行业面对的主要困境之一。下面小编为各位临床医学的毕业生们准备了一篇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相关论文,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毕业生。摘要:现在大部分的医患纠纷并不是医疗技术水平、质量方面的理由引起的,而是因为医疗服务不到位、医患的及时沟通不够引起的。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医学生建立稳定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通过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展开探讨。关键词: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能力培养一、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其中对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0年起,职业医师考试中也增加了职业素养部分。2002年4月,南京大学专家组对三十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比例达438%,医生认为双方存在相互信任的比例仅为259%,这种不信任将慢慢演变成“集体不信任”。近年来医疗纠纷的不断发生,使得患者、患者家属对医疗质量感到不满,进而引发社会对医务界的不满和误解。这充分地说明了目前的医疗纠纷并不单单只是医疗技术的理由,而是医疗服务的理由。由此可见,人际沟通能力对于医生而言显得越为重要。二、现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理由1.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医学院作为培养医疗队伍后备力量的教学基地,在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水平和技巧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生需要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这种原始的师徒教学模式缺乏规范性、系统性,有些带教老师自身就缺乏沟通能力,使得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也因带教老师的水平不同而迥异。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医患沟通是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技能之一,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紧张及胆怯心理大部分的医学生在刚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接触病患时,都会产生紧张及胆怯的心理,不知道应该怎么与病人沟通。有部分医学生甚至会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加上部分患者对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有着强烈的不信任,容易导致医患之间的沟通障碍。三、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1医科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在我国,极少有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沟通技能还只停留在简单的“采集病史”阶段和对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的交代上。因此,把医患沟通课程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迫切需要的。1.带教老师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带教老师应该给医学生足够的信心,尽早地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同时,鼓励医学生多与患者接触,教会他们找到与患者沟通的切入点,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分析,锻炼他们帮助患者解决理由的能力;在患者面前多肯定、鼓励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树立自信,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又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2.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医学生应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学会感同身受,使患者感到被理解,从而获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另外,还应该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给患者说清楚病因,尽量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3.建立监督考核奖罚制度不定期派老师深入各个病房进行教学质量抽查,针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状况进行调研,收集医学生的医患关系状况、医疗纠纷发生率和对带教老师的评价等,并且定期组织评分,对优秀生进行适当奖励,对后进生进行适当教育。总之,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参考文献:[1]许双虹,陈治珍,胡小英,等.医患沟通理由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5).[2]阎平慧,李冬梅,屈榆生.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07).[3]张师前,沈祥芹,纪春岩.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疗前沿,2007(13).

写好了没,是可以班忙写的有个写的差不多的

外科医患沟通论文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骨科护理中,骨科患者的住院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身体护理需求,患者都需要得到周到、体贴的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骨科护理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医院,骨科;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原因外,还有医院感染[1]。骨科手术类型多样,护理方式亦不同。手术室为手术与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干预会影响到手术效果。骨科手术护理不到位会引发患者切口感染,增加切口感染率[2]。寻找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为强化骨科手术治疗预防切口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疾病带来的改变,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药物依从性,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满意度[3]。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手术均为无菌操作,采用全麻;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开放性骨折手术、急诊手术;传染性疾病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

一般资料选取

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探视,嘱患者在术前1d用抗菌皂液洗漱,指导患者做好备皮准备。对不能沐浴的患者使用2%氯已定乙醇对手术部位消毒。积极与患者沟通,提前告知手术操作流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相关知识,多鼓励安慰患者。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对留置导尿管和放置切口引流管的患者告知其意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手术室准备工作:

采用湿式清洁消毒方式对手术室各种仪器、地面、台面消毒灭菌。手术室内的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要减少走动、出入手术室的次数。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护理干预,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

(3)术中护理干预:

对患者切口皮肤消毒,做好手术器械与手术衣的准备。术前15min预热手术台,术中使用恒温毯为患者供热保暖,使用物品遮盖患者不需要手术的部位。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及药液提前加温,保持在37℃左右。

(4)术后护理干预:

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严格遵循换药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完成换药后要进行手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换药时要以切口为中心向外周10cm范围进行切口,进行皮肤消毒。如果发现患者切口出现渗液,及时对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对症处理。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的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患者被送回病房后,嘱患者翻身。

(5)出院指导、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进行回访。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6/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1/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3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至今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预防和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骨科手术有其特殊性,骨科手术的种类很多,但一般是修复手术或者是重建手术,如脊柱的内固定手术、矫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这类手术一般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稍不注意患者在术后切口就容易感染,且骨科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易使致病菌通过切口感染。同时由于患者皮肤不洁未注意保护手术部位及切口而引发感染[6]。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需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采用合理、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 措施 ,在术前、术中、术后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7-8],有效降低了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相关研究显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相关感染因素中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是影响手术室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切口感染重在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的预防。对各环节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李小霞等[8]研究显示,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感染。本研究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三个阶段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以准备为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环境。术中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和患者切口皮肤消毒,保证切口周围敷料干燥、清洁,做好常规的手术器械、手术衣准备。在操作中采取缩短手术时间的护理干预方式,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采用保温措施,避免低体温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术后护理干预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卫生,降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19(21):77-79.

[2]朱静.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57(35):238.

[3]韦远华,李水莲.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1):17-19.

[4]雷新华,贺云香.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3(1):50-52.

[5]白玉秋.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5(9):184.

[6]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29(21):70-73.

[7]王春燕,石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2(92):281-282.

[8]李小霞,古秀清,陈小琼.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1-32.

《 人性化骨科护理探析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逐步变得人性化。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本院更好地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 教育

要能够很好地实行人性化护理,就要要求护士知道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是什么,详细地了解人性化护理的内涵,这样,才能在骨科较好地开展人性化服务。对此,本院针对护士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人性化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开展一些人性化护理方面的课程,让护士真正地了解人性化护理到底是什么,人性化护理的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护士实际实行的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2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1]

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科病房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骨折患者,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对生命有威胁。患者在刚开始住院的时候,一般都会伴有剧烈的疼痛,还有患者突然由健康人变成了患者,对治疗环境感到陌生,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感到担心,害怕疾病治不好或是以后落下后遗症等。有的患者在住院以后就实行骨牵引或者是打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有些患者病情严重的入院就直接进手术室进行治疗,这些都会使患者(家属)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护士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家属)。要及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情况,使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患者(家属)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在进行手术前,要尽量使患者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护士要向患者讲解 健康知识 ,使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稳定情绪,使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增强。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告诉患者为他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是有丰富手术 经验 的,让患者放心。如果患者过度紧张不能缓解,就可以给患者应用镇静剂帮助患者放松下来。

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在患者麻醉中醒过来之后再推回病房,护士要马上到患者病房,与麻醉师做好交接工作。护士要亲切地与患者交谈,告诉患者手术已经做好了,并告诉他手术非常成功。护士要多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平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向医生及时 报告 患者的病情,遵医嘱进行各项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

人性化的护理及功能锻炼

手术之后及时早期的功能锻炼对于骨科患者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护士要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要及时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及时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患者刚开始进行锻炼时都会有疼痛的感觉,因此有的患者不能坚持。护士要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不要放弃,增强患者的信心。

语言要具有人性化

在人性化护理中护士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语言是具有双向功能的。和蔼亲切的语言可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与勇气,使患者能够以轻松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反之,不礼貌、冷漠的语言可以使患者受到不良的刺激,给患者带来消极的影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与患者(家属)交谈时语气要礼貌,当患者焦虑、缺乏安全感时,使用的语言积极向上并具有鼓励性,这样能够使患者精神放松,达到较好的效果。

3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以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护士长应以人为本,在科学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做到以身作则、换位思考、公平公正、少批评多鼓励,并领导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性学习,不断提高团队凝聚能力。

5 总结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月华.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手术病区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11):134-135.

[2]周芹.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47-48.

《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 》

摘要:目的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相比较于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同时,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对照组的满意度仅有50%。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骨科护理;应用分析

0引言

随着护理模式不断的推进和创新,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也被提了出来。医护一体化模式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医护一起工作,而是医护双方通过合理的分工、相互的协作进而达到共同的护理和治疗的目标,它的推行与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使得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1]。而为了研究医护一体化的效果,我院也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岁;而对照组男性有33例,女性有17例,平均年龄为(±)岁。通过调查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建立医护一体化小组:

在我院骨科选择资历、经验较高的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医护一体化小组,该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医护一体化的制定、实施、监督。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病史进行全面的询问和了解,然后再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同时书写住院日志。

实行医护一体化查房:

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每日早晚各一次的查房,把握理解好患者病情的变化。检查的内容具体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病情的变化、心理变化等。护理人员在检查完成后再将具体情况反映给医生,然后医生根据护理人员调查的情况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的诊断,再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治疗方案,最后再由护理人员将这些措施实施下去。

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

在医护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保证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共同合作、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的护理工作。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可以将手术的具体流程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让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有个具体的了解以及心理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之前成功的手术案例,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包括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等,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将其分为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

统计学方法:

选用中方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显著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通过调查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三方面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具有统计性意义。通过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实验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

3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患者也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以保证患者更好的治疗就成了大家普遍注重的问题[3]。经本研究调查发现,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相比较于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这也就说明,对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这也给医务人员的治疗带去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这就表明,对于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使得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侯晓玲,张林,任丽.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运行病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7(6):651-653.

[2]刘小銮.医护一体化查房在骨伤科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14(20):120-121.

[3]施丽丽,陈玲炫,叶春兰.医护一体化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1(2):8-9.

有关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3. 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骨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5. 骨科护理论文

临床医师就是医院直接接触病人并给予诊疗的医生。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临床医生如何避免医患纠纷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患者对于就医的质量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就医权利以及就医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这些需求对于医生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医患纠纷是临床医疗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医患关系,本文将对临床医疗工作中常见的医患纠纷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建立医患之间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临床医生;医患纠纷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医生是与患者接触较多的医疗工作者,也是医疗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医生自身法律意识的缺乏,技术不过硬,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经常造成医患纠纷的发生。医患纠纷的发生,轻则为医疗工作带来麻烦,重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容易发生的医患纠纷,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 1 临床医疗工作中常见的医患纠纷 医生工作马虎,缺乏责任心,而造成的医患纠纷; 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是在沟通过程中不注重语言和方式而产生的纠纷; 医生服务态度生硬、冷淡而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病程记录不够及时,没有全面对医疗工作的过程进行记录而产生的纠纷; 医疗工作中忽略了对患者隐私的保护而引起的纠纷; 对于医疗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排除而引起的纠纷; 药品和器械的使用不够安全,当患者发生意外时不能及时进行救治而引起病情的延误,甚至造成患者死亡而引起的纠纷。 2 临床医疗工作中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 医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国范围内的普法教育已经是人们的法律观念逐渐的增强。然而,仍然有个别医生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权认识不够;缺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意识;工作中出现违规操作;由于责任心不强,病程记录不完整;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不注重场合和方法;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老年患者和精神症状的患者缺乏适当的保护措施,造成患者坠床或者发生其他事故而引起医患纠纷。 缺乏有效沟通。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在医疗服务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医疗理念也被广泛的引入到医疗工作中。患者入院时,希望见到的是医务人员的微笑,而不是冰冷的面孔。医生由于工作量大,往往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态度冷漠,缺乏耐心,说话时语气生硬,这些都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不满,而引起医患纠纷。 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的医生仅仅依靠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不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操作,而引起医患纠纷。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医嘱时不够认真,开错药;第二,交接班时间不清晰,交接班时对病情传达不清晰;第三,观察不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当患者病情发生恶化时,不能及时发现,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第四,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准备不充分而造成患者病情严重恶化甚至死亡,是医患纠纷中最为严重的情况。 医疗技术不过硬,工作不够细心。有些医务人员,尤其是刚开始加入医疗队伍的医生,本身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又缺乏医疗工作的实践经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手忙脚乱,影响患者的抢救。另外,对于器械性操作没有进行细心的清点,造成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医务人员态度恶劣引起患者不满。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医务素质低下,有些医生由于忙于各种医疗活动,忽略了对患者的关心和友好的服务,对患者冷言冷语,对于患者的询问没有耐心,这就造成了患者对高质量的医疗工作失去信心,产生医患纠纷。 来自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方面的原因。由于有些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医学知识的匮乏,同时对医院的管理制度不了解,比如医院为了给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休息环境,对于探视和陪伴等制度都做了规定,而有些患者家属由于认识不够,或者存有不良的动机而对医务人员无理取闹,引起医患纠纷的发生。 3 预防和加强医患纠纷的措施 增强医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临床医疗工作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开展有些法律和安全管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病房内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引导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排除,同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减少或者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医疗操作规程以及各种规范制度都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医疗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果医生不能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则会为或患者带来伤害。因此,在医疗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医疗工作中每个环节都严格的控制,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加强医患沟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应当将人性化的医疗理念时刻融入到医疗工作中,对待患者要热情和真诚,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与于自身言行不慎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同时,医生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具备高超的实践经验,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医疗工作水平,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对医生队伍的管理。发生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一是医生责任心不强,二是工作经验不足。因此,医院要加强对医生队伍的管理,采用老医生和新医生相互配合的排班制度,及时交流工作经验,使新医生能尽快胜任医疗工作。同时,定期对医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在医疗工作中始终以人性化护理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建立起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明菊,朱敏楠.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02*** 篇2 浅谈临床医生的创新 医学是一门仍在探索的科学,人类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至今还是处于“童年阶段”。面对充满未知的医学世界,医生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或发现新的认识。一部医学史,充满了探索与发现,才成就了今天的医学。我们临床医生现在所学习、认识、掌握和应用的医学,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论内科还是外科,无论手术还是用药,都是由无数“医学哥伦布”先驱们为我们所探索、发现和揭示的。探索与发现的起点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永无止境。 临床医生们身边的病例和诊疗工作中有着许多未知与疑难的问题,带着疑问去查询文献资料,求教老师或同仁,参与会诊讨论,上网发帖求助,使出浑身解术利用各种渠道来寻求解决办法,这就是在探索。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奥秘,找到了新的、好的诊疗技术、方法或术式,甚或会有小小的创新与发明,这就是发现。看似很普通,很平常,却深刻地反映出科学活动的思维认识过程,目的是找到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规律,以帮助医生们战胜疾病。 然而,世事都有两面性,探索就意味着冒风险。最近几年,国内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带着钢盔开着坦克”行医,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冒的风险不冒了,该创新的不创新了。临床医生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做“太平医生”。在医患关系和谐的年代,医生的失误往往能够得到患者的理解,这才促使医生不遗余力地为患者治病,从而加快医学的进步。对于现在的医患关系紧张状况,大多数临床医生的内心都充满了矛盾与苦闷。我们既希望探索医学禁区,又害怕患者无理取闹,使本来单纯的医学问题,最终上升为法律纠纷。为此,许多医生不得不选择“无为而治”。 一代名医张孝骞曾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现在国内从医的谨慎。医生面临的病人个体差异巨大,诊疗过程时刻存在犯错误的可能。因此,有些医生感叹,如果把每个医疗过程倒过来分析,多数都能发现一些治疗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为此,美国医学会于1999年发表了著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公告,指出:公众必须认识到医生也是人,也会犯错误,把所有医疗缺陷的责任都归结在医生身上是不公正的。有资料显示,即使在医疗技术更发达的西方国家,医疗缺陷的发生率仍高达10%~15%,比一些恶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多。 我们目前对医疗缺陷还缺乏理性对待的态度,医生对自己的医疗缺陷有种神经质的忌讳。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对医疗缺陷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飞机失事,国家有一套赔偿标准来安抚家属,可是对医疗缺陷却没有明确的赔偿标准,于是医疗纠纷中的争执和天价赔偿屡屡见诸报端,这更加剧了医务人员对医疗缺陷的逃避。 如此,在面临患者质疑的时候,就把医德、规章抛在脑后,通过修改病历来“保命”。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医生“举证责任倒置”,也使我们医生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当前医生和医院的隶属关系,使得某个医生的过失,成为某个医院的过失。一旦发生了赔偿,一般也需要医院承担大头。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会不遗余力地为医生修改病历创造条件,甚至敦促、指导当事医生修改病历。 相比起来,国外医生的独立执业的管理方式就显得合理些。在很多国家,医生尽管和某些医院发生工作关系,但其利益是独立的,其和保险公司直接挂钩,病人找医生看病,然后到保险公司报销,包括医疗缺陷,也可能由保险公司来买单。 可是一旦某位医生经常遭到患者投诉,赔偿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保险公司就可能和该医生解约,而医生一旦失去了保险公司的支援,就意味着病人找他看病没有保险公司报销,那么一般也就很少有患者会找他,他也很难和医院签订工作合同。这种医生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模式,既可以增强医生的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医院和医生因为利益关系,玩“猫腻”共同应付患者的情形。面对医疗缺陷,如何让医生相对独立出来,应该是当前医疗改革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没有失误也可能失败,没有失误并不意味着成功。没有错误就等于完美无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更何况,从来不犯错误的医生是没有的。医生们的这种“无为而治”,不仅阻碍了医学进步,也损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医生应该怎么办?医学应该怎么办? 医生这个职业,是相当特殊的职业。因为人命关天,所以,对这个职业的要求更高一些。就拿大学本科来说,正规的医科大学的学制要比普通大学多上一年。毕业以后,必须要当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师,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当上医生。但是,医生又是个高风险职业。除了确实因为医术不高或因为疏忽可能发生人命关天的问题外,来自病人家属的误会也不得了。因为医生接触病人,而没有一个病人不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医生又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尽快好起来,这样,势必会发生医生和病人的摩擦,经常听到的新闻是某某医院某某医生又受到了病人家属的攻击。受攻击的医生中,应当有不少人是无辜的。不是他们不想治好病人,而是他们回天乏术。这个回天乏术不是医生的手段不高强,而是病人已经病入膏肓。 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医学的特点是研究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的未知数是最多的。医学的局限性在于认识的局限,而认知也是相对的,也许是片面的,过后是错误的。医学原理也会如此。科学并不会说“我什么都知道”,科学只知道一部分。“包治百病”肯定是谎言。医生对病人说话一定要留有余地。什么都能治,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能治;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意味着没有作用。医学的局限性还在于方法的局限性,100年前没有输血、没有抗生素、没有真正的麻醉。疾病不可能被人类征服,它们总是伺机反扑,或者“提升水平”,把人类推向陷阱。 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疾病的过程本身。治疗并不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有时候意味着体恤,减轻痛苦而已。2004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曾刊登这样一段话:对于有些“病”***至少60余种***,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去治疗,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有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疗。 医疗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医疗的特点是在获的人体上实施诊断和治疗。医疗的风险性存在以下几种,诊断风险:误诊、误伤。用药风险:毒副作用、剂量耐受差异、过敏。手术风险:麻醉、出血、损伤、感染。风险在于疾病的复杂、认识的局限、技能受阻,也有责任心和 经验不足。医疗是服务性行业,却是特殊的、极大风险的服务。医学是一辆行使在高速路上的破车。各种媒体电台将医学推向尴尬,使医生陷入无奈。医生的手谨慎而颤抖。医生只能以“尽可能”“尽力而为”的表达得到理解。 作为 临床医生,要有为科学、为患者献身的精神。一名医生如果不愿冒险,就只能成为“修机器”的匠人,而不能成为医学大师。医生的冒险精神不仅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也来自于对患者的感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医生深怀仁爱之心,患者都是通情达理的。当然,患者理解医生也是有条件的。在临床中,尽管误诊是客观存在的,但医生不能以此为借口,无视生命的尊严,随意让患者付出无谓的牺牲,承受无谓的痛苦。患者可以宽容正常的失误,却无法宽容因敷衍塞责、草菅人命造成的失误。 中国古代 政治家、 哲学家说: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作医生也当如此,对医生而言,天理即为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人情即为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和意愿。而国法即为诊治的原则、规范、技术路线、方法技巧和政策。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 工作中探索的本质就是排除错误,不断进步,服务病人。“先病家之忧而忧,后病家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医学仁爱的真善美精神,这种精神正深深地植根于现代医务人员之中。无论时代和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仍然是中国医学的主流。 科学不是万能的。认识无限,而我们认知的程度和探索的范围总是十分有限的。疾病的诊治要遵循两个原则:科学原则与人文原则。科学的原则是针对病情而言的,需要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和技术路线而采取科学谨慎的原则;人文原则是针对人情而言的,需要对病人的 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属要求而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 现今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生要将科学与人文交融:有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繁荣思维品质,有效地工作方法,和谐的相互关系,健康的身心状态。医生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是诊断、治疗、医学发展和医疗纠纷防范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德的表现。新时代的临床医生必须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流者。 临床医生们的探索与发现之路就是一条临床医学研究之路,是理论 联络 实践、修炼求道、功成自然之路。临床科研的土壤就在临床诊治的病例、病案之中,关键是善于发现问题,要有思维、学术的敏感性,抓住问题就去研究、去探索,在探索中产生创造性。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的探索与发现之路更是一条深入云端的羊肠小道,需要咱们临床医生们具备一种执著的献身精神,一种事业 *** ,一种睿思智慧和一种行动习惯,不是为了寻求功利,而是为了选定的目标和使命而去苦苦探索的。真正使医生能力和智慧提高的是病人。 病人是病理现象的展现者。只有这时***在病人面前,而不是在书本上***,医生的双眼才能焕发智慧。病人是医生真正的老师。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是必要的。人文修养和哲学理念具有根本性、终身性。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狭窄的领地内,我们需要学习的更多的知识。

医患沟通内科论文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医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医患关系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 一: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论文

1.基础医学 教育 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 医学知识 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 渠道 ,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 措施 ,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 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 教学方法 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二: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

1.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医疗纠纷的论文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3. 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4. 中国特色的医疗纠纷现状研究及防范应对论文

5. 卫生法学论文

6. 产科论文范文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写好了没,是可以班忙写的有个写的差不多的

  • 索引序列
  • 英国医学杂志医患沟通
  • 护患沟通医学论文
  • 儿科医患沟通论文
  • 外科医患沟通论文
  • 医患沟通内科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