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人工智慧结合健康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好更高效的健康服务体验,可以结合医疗数据资料及临床专业知识,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计画。近日《PLoS Medicine》的论文指出AI工智慧预测模型,可预测青少年10年近视率准确度80%!
预测青少年近视的意义
近视眼在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透过预测的方式,了解近视的进展程度,可以透过增加户外运动等早期干涉方式来减缓近视眼的发展,降低高度近视的风险,避免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剥离等严重眼部损害,使青少年能正常发展。 预测青少年近视发展情况的AI人工智慧
中国大陆中山眼科中心的刘奕志研究团队,利用2005年~2015年多家医疗机构,约125万次的近视眼医学验光大数据,创建出预测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模型,运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机器学习,建立AI人工智慧预测系统,对近视进展的趋势进行个体化预测,3年内准确率达90%,10年内准确率80%以上,也可提前8年有效预测高度近视。
AI人工智慧主要预测对象是18岁以上的青少年,刘奕志建议5岁以下孩子可以做第一次预测,只要输入前后两次验光的度数(至少间隔一年),AI医师就会秒速回答受测者10年后会达到多少近视度数?由于两次验光间隔起码要一年,所以定期验光能提供更好的数据。
提前进行预防措施有望降低近视率
而研究也指出,青少年的近视眼发展有稳定的规律。学龄近视一般发生在7岁,5岁-10岁是发展高峰期,10岁多发展到接近300度,20岁左右则稳定在600度以内,学龄近视少数会发展成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发展趋势则不同于学龄近视,并没有特定的起始年龄和稳定年龄,学龄近视一年普遍升高95度,而高度近视一年普遍上升150度。
刘奕志提醒,学龄前后的近视进展最快,这个时期要尽量减少儿童的近距离阅读和增加户外运动。在该院一项针对12所小学随机对照研究中,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运动,3年近视率相对值下降23%。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整合区域的医疗数据,辅助基层眼科医生进行诊断,为迅速提升基层医院的眼病诊疗水平提供新策略。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广应用后,诊疗水平有望得到迅速提升。先天性白内障等疑难复杂眼病,往往需要该领域专家才能准确诊治。目前我国医学专家多集中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覆盖乡镇和社区。网络通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优质医疗资源的拓展和辐射成为可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眼科人工智能诊疗”系统。据了解,进入该系统就诊的患者,除接受常规诊疗外,其检查数据可即时同步到CC-Cruiser云平台,同时享受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提供的“专家级”诊疗。据介绍,在此之前,由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中山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CC-Cruiser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平台”。该人工智能程序,模拟人脑,对大量的先天性白内障图片进行分析和深度学习,不断反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将该程序嵌入到云平台后,通过云平台上传图片,即可获得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原创论文今年2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并作为该期精选新闻。基于上述人工智能平台,中山眼科中心于今年4月开启“眼科人工智能诊疗”。截至目前,CC-Cruiser人工智能平台已在3家协作医院完成临床试点应用,临床验证超过300名患者,诊疗决策准确率超过90%,达到专家级眼科医师水平。此外,中山眼科中心已经连接了包括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边远省区的上百家基层医院,每天有大量眼科检查数据上传云平台请求专家协助诊断。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病例以及图像数据将首先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初审,再由专家复核,效率将提升70%以上,极大提高专家协诊效率。一个时期以来,优秀专科医疗人才紧缺和培养周期长、分布不均、覆盖面窄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医改的主要瓶颈。三甲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基层医生的工作量却严重不饱和,成为我国现有医疗困境的真实写照。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技术工程中心”也计划在基层医生资源匮乏的地区,长期派出“专家级”的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驻守,以提高和保障这些地区的眼科基础医疗水平。
主要业绩成果及奖项:曾参加卫生部“七五”攻关项目《白内障的防治研究》,目前主持着多项国家、省、部委的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家级、部级、省级多项科研成果;在SCI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参与《眼科手术学》、《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等多部眼科专著的编写工作,获广东省“千百十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学科带头人省级培养对象”;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11月19日下午,角膜及白内障疾病新进展研讨班暨第八届华厦眼科论坛角膜病、白内障、屈光手术分论坛在厦举行。眼科界各路精英齐聚一堂,就角膜病、白内障、屈光领域的学术科研新进展进行了广泛交流,以促学科繁荣,共拓学术眼界,助力中国眼健康医疗事业蓬勃发展。
论坛现场
聚焦重点眼病防治
此次论坛着重聚焦角膜病、白内障、屈光领域,切实将“十四五”期间加强眼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在论坛上致辞。她表示,作为国家三甲专科医院,厦门眼科中心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近视、白内障、角膜盲重点眼病的防治工作中,中心积极引进“无刀ICL”、多功能人工晶体、飞秒激光联合导航仪,开展白内障手术、角膜移植手术等,用高质量医疗服务呵护患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
提升近视防控和矫治水平一直是重点关注的课题。厦门眼科中心屈光中心成立25年来,近视矫正手术不断更新迭代,今年更是引进了国内知名屈光手术专家刘才远教授,进一步拓展了团队技能范畴,推动中心迈进“无刀ICL”新时代。华厦眼科医院集团副总院长王骞教授在会上表示,作为“EVO ICL技术(中国)培训带教基地”和“蔡司屈光科普示范展示中心”,厦门眼科中心屈光中心致力于开展近视矫正服务、积极推广屈光手术技术突破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近视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倡近视科学防治,提高近视防控科普意识,以期减少因高度近视而导致的视觉损伤。
亮点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全国培训中心
此次论坛上,厦门眼科中心被授予“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全国培训中心”。这意味着厦门眼科中心在基于“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之上,将致力于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和普及,并着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领着整个社会群体向更高视觉质量的需求聚拢,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精准屈光白内障手术时代。
与传统白内障摘除手术相比,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是利用“飞秒激光”代替传统的手术刀,其精准度更高,更微创、更快速。是目前国内外高质量的手术方式。在白内障·老花眼中心学科带头人张广斌的带领下,医院开展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占全院白内障手术近30%。中心还设立了“老花眼门诊”,充分整合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国际主流的三焦点、无极变焦、区域折射等高端人工晶体,搭载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系统,一站式解决白内障、老花、散光、近视等眼部问题。
▲全国干眼诊疗示范中心
此次论坛上,厦门眼科中心获得了“全国干眼诊疗示范中心”荣誉。这是对厦门眼科中心在干眼诊疗实力、规范化干眼诊疗的深度认可,为助力慢性眼病管理下沉基层等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全国干眼药物治疗示范中心
厦门眼科中心还被授予“全国干眼药物治疗示范中心”荣誉牌匾。据悉,厦门眼科中心与参天制药公司3%地夸磷索钠真实世界的研究项目顺利开展中。未来,双方仍将针对临床药物研究、临床试药物验等方面不断创新,深入科研,探索干眼症药物治疗新模式、新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干眼已成为除屈光不正以外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眼部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存在伤及角膜致盲的风险。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中心始终专注于该项眼病的诊疗和科普。
作为国家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市院士工作站和省眼表与角膜病重点实验室,科室云集了中国眼科界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亚洲干眼协会主席刘祖国教授,眼表及角膜病中心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教授及多位眼表与角膜病专家。其以雄厚软实力及前端优秀硬实力为基础,“干眼中心”及“干眼慢病管理防控中心”两大引擎为依托,形成科学防治的强劲合力,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干眼诊疗平台,一站式解决干眼困扰。
深化交流研讨
会上,谢立信教授、范先群教授、姚克教授、王宁利教授、孙兴怀教授、黎晓新教授、赵堪兴教授、葛坚教授、许迅教授、杨培增教授、瞿佳教授、刘奕志教授、刘祖国教授、张广斌教授、叶向彧教授、李炜教授、吴护平教授、李程教授、谢汉平教授、刘才远教授,以及来自国际眼科界知名专家 Pauleikoff、、 Chakravarthy等专家以临床为导向,就白内障、眼表与角膜病、屈光、眼底、青光眼、小儿斜弱视等学科前沿技术进行学术交流、临床案例分享,进一步拓宽眼科医疗诊疗思路与方式方法,共促学术与科研的共融互通,以期提升人民群众的眼健康水平。
一直以来,厦门眼科中心紧把时代脉搏,依托人才和科研优势,聚势谋远,高质助力眼科医疗事业发展。新时代下,中心仍将持续聚焦重点人群重点眼病的防治工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眼健康水平,为积极推进“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目标的实现,持续推进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刘奕志,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海南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兼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小切口原位碎核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染色剂撕囊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2、钟兴武,常务副院长,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视光学会常务理事,隐形眼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外聘助理教授(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IACLA)资深会员(Fellow)。《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编委,《Ophthalmology》,《Molecular Vision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眼科视光学和角膜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近视眼手术治疗,角膜病防治与角膜接触镜矫治。发表专业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陈海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198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湛江医学院,同年到海南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88底自费赴日留学,在日本国群马县临床眼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了一系列眼科先进技术。1993-1997年就读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从事眼科工作近30年,以白内障、青光眼病的诊治为专长,熟练掌握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各种抗青光眼手术、各种复杂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及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等,在海南省眼科界享有较高盛誉。在国内外眼科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4、邢健强,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海南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通讯编委。曾获全国和海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中华眼科学会奖”。专业特长: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准分子、飞秒激光),白内障、青光眼手术,眼眶肿瘤、眼整形手术及眼底病诊断治疗。5、彭鸿钧,主任医师。师从著名眼科专家杜念祖教授,眼整形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专科创建人之一。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Jules Stein眼科医院整形科专业进修,UCLA医学院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眼睑再造,上睑下垂矫正术,小睑裂综合征矫正术,活动义眼和眼眶修复,眼袋清除术和双眼皮形成术等有丰富经验和较深入造诣。并在国内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眼整形和美容手术。6、刘红山,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眼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熟练完成各种眼科基本检查,独立完成眼科临床常用的眼超声波、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分析仪、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操作和眼部激光等治疗技术操作。在眼科手术操作方面,熟练完成各种类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上皮移植术、角膜缘组织移植术、眼前段重建术、角膜切开术、角膜切除术等;熟练完成各种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小切口无缝线技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等;熟练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阀门植入术等;熟练完成常见眼部整形及美容手术,如上睑下垂矫正术、眼睑重建术等;独立完成常见斜视矫正术、泪道手术、网脱复位手术、简易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眼内异物定位与取出术。7、冼文光,医学硕士,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海南大学医学部,1991年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位。1997年-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米兰大学留学。长期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两部专著的编写,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8、马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ye Hospital of Oslo University, Norway 访问学者。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现供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从事眼科专业“眼底病”。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眼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常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共6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0余篇,中华眼科杂志等中华系列文章近20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9、曾明兵,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 1994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本科毕业, 2000年7月及2007年1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及博士毕业,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ilmer 眼科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及高级访问学者学习。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等多项研究课题。曾参与《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学》、《临床眼科解剖学》、《临床眼科新进展》及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与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5篇参与20余篇。擅长白内障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10、黄雄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6月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研究基金多项。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及科技统计源期刊论文16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出血,各型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的手术。11、史贻玉,副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担任眼科临床工作。2005年12月获得眼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专业特长:青光眼、白内障及各种常见眼病的诊断及治疗。12、林明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副主任。擅长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难治性青光眼有较强的分析和诊治能力;对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和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保护和再生机制等有深入的研究。13、邵应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原中山大学医疗系全英班。后留任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临床医师和大学教师,从医教研工作。期间两次参加中国“中国视觉第一行动”扶贫医疗队,往贫困山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并担任医疗小组组长。1998年起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师从我国著名角膜病专家陈家祺教授,主攻角膜及眼表疾病的防治并或博士学位。曾受凯思奖学金海外研究资助项目资助往美国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师从国际著名眼科专家Danning Hu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进修学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参与专著编写一部。专业特长为眼表、角膜疾病诊治。擅长角膜移植,人工角膜、泪道、眼整形等眼表角膜手术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段手术。
近年来,AI人工智慧结合健康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好更高效的健康服务体验,可以结合医疗数据资料及临床专业知识,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计画。近日《PLoS Medicine》的论文指出AI工智慧预测模型,可预测青少年10年近视率准确度80%!
预测青少年近视的意义
近视眼在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透过预测的方式,了解近视的进展程度,可以透过增加户外运动等早期干涉方式来减缓近视眼的发展,降低高度近视的风险,避免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剥离等严重眼部损害,使青少年能正常发展。 预测青少年近视发展情况的AI人工智慧
中国大陆中山眼科中心的刘奕志研究团队,利用2005年~2015年多家医疗机构,约125万次的近视眼医学验光大数据,创建出预测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模型,运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机器学习,建立AI人工智慧预测系统,对近视进展的趋势进行个体化预测,3年内准确率达90%,10年内准确率80%以上,也可提前8年有效预测高度近视。
AI人工智慧主要预测对象是18岁以上的青少年,刘奕志建议5岁以下孩子可以做第一次预测,只要输入前后两次验光的度数(至少间隔一年),AI医师就会秒速回答受测者10年后会达到多少近视度数?由于两次验光间隔起码要一年,所以定期验光能提供更好的数据。
提前进行预防措施有望降低近视率
而研究也指出,青少年的近视眼发展有稳定的规律。学龄近视一般发生在7岁,5岁-10岁是发展高峰期,10岁多发展到接近300度,20岁左右则稳定在600度以内,学龄近视少数会发展成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发展趋势则不同于学龄近视,并没有特定的起始年龄和稳定年龄,学龄近视一年普遍升高95度,而高度近视一年普遍上升150度。
刘奕志提醒,学龄前后的近视进展最快,这个时期要尽量减少儿童的近距离阅读和增加户外运动。在该院一项针对12所小学随机对照研究中,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运动,3年近视率相对值下降23%。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整合区域的医疗数据,辅助基层眼科医生进行诊断,为迅速提升基层医院的眼病诊疗水平提供新策略。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广应用后,诊疗水平有望得到迅速提升。先天性白内障等疑难复杂眼病,往往需要该领域专家才能准确诊治。目前我国医学专家多集中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覆盖乡镇和社区。网络通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优质医疗资源的拓展和辐射成为可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眼科人工智能诊疗”系统。据了解,进入该系统就诊的患者,除接受常规诊疗外,其检查数据可即时同步到CC-Cruiser云平台,同时享受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提供的“专家级”诊疗。据介绍,在此之前,由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中山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CC-Cruiser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平台”。该人工智能程序,模拟人脑,对大量的先天性白内障图片进行分析和深度学习,不断反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将该程序嵌入到云平台后,通过云平台上传图片,即可获得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原创论文今年2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并作为该期精选新闻。基于上述人工智能平台,中山眼科中心于今年4月开启“眼科人工智能诊疗”。截至目前,CC-Cruiser人工智能平台已在3家协作医院完成临床试点应用,临床验证超过300名患者,诊疗决策准确率超过90%,达到专家级眼科医师水平。此外,中山眼科中心已经连接了包括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边远省区的上百家基层医院,每天有大量眼科检查数据上传云平台请求专家协助诊断。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病例以及图像数据将首先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初审,再由专家复核,效率将提升70%以上,极大提高专家协诊效率。一个时期以来,优秀专科医疗人才紧缺和培养周期长、分布不均、覆盖面窄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医改的主要瓶颈。三甲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基层医生的工作量却严重不饱和,成为我国现有医疗困境的真实写照。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技术工程中心”也计划在基层医生资源匮乏的地区,长期派出“专家级”的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驻守,以提高和保障这些地区的眼科基础医疗水平。
主要业绩成果及奖项:曾参加卫生部“七五”攻关项目《白内障的防治研究》,目前主持着多项国家、省、部委的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家级、部级、省级多项科研成果;在SCI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参与《眼科手术学》、《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等多部眼科专著的编写工作,获广东省“千百十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学科带头人省级培养对象”;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近年来,AI人工智慧结合健康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好更高效的健康服务体验,可以结合医疗数据资料及临床专业知识,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计画。近日《PLoS Medicine》的论文指出AI工智慧预测模型,可预测青少年10年近视率准确度80%!
预测青少年近视的意义
近视眼在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透过预测的方式,了解近视的进展程度,可以透过增加户外运动等早期干涉方式来减缓近视眼的发展,降低高度近视的风险,避免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剥离等严重眼部损害,使青少年能正常发展。 预测青少年近视发展情况的AI人工智慧
中国大陆中山眼科中心的刘奕志研究团队,利用2005年~2015年多家医疗机构,约125万次的近视眼医学验光大数据,创建出预测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模型,运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机器学习,建立AI人工智慧预测系统,对近视进展的趋势进行个体化预测,3年内准确率达90%,10年内准确率80%以上,也可提前8年有效预测高度近视。
AI人工智慧主要预测对象是18岁以上的青少年,刘奕志建议5岁以下孩子可以做第一次预测,只要输入前后两次验光的度数(至少间隔一年),AI医师就会秒速回答受测者10年后会达到多少近视度数?由于两次验光间隔起码要一年,所以定期验光能提供更好的数据。
提前进行预防措施有望降低近视率
而研究也指出,青少年的近视眼发展有稳定的规律。学龄近视一般发生在7岁,5岁-10岁是发展高峰期,10岁多发展到接近300度,20岁左右则稳定在600度以内,学龄近视少数会发展成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发展趋势则不同于学龄近视,并没有特定的起始年龄和稳定年龄,学龄近视一年普遍升高95度,而高度近视一年普遍上升150度。
刘奕志提醒,学龄前后的近视进展最快,这个时期要尽量减少儿童的近距离阅读和增加户外运动。在该院一项针对12所小学随机对照研究中,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运动,3年近视率相对值下降23%。
1、刘奕志,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海南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兼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小切口原位碎核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染色剂撕囊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2、钟兴武,常务副院长,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视光学会常务理事,隐形眼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外聘助理教授(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IACLA)资深会员(Fellow)。《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编委,《Ophthalmology》,《Molecular Vision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眼科视光学和角膜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近视眼手术治疗,角膜病防治与角膜接触镜矫治。发表专业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陈海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198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湛江医学院,同年到海南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88底自费赴日留学,在日本国群马县临床眼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了一系列眼科先进技术。1993-1997年就读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从事眼科工作近30年,以白内障、青光眼病的诊治为专长,熟练掌握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各种抗青光眼手术、各种复杂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及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等,在海南省眼科界享有较高盛誉。在国内外眼科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4、邢健强,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海南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通讯编委。曾获全国和海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中华眼科学会奖”。专业特长: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准分子、飞秒激光),白内障、青光眼手术,眼眶肿瘤、眼整形手术及眼底病诊断治疗。5、彭鸿钧,主任医师。师从著名眼科专家杜念祖教授,眼整形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专科创建人之一。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Jules Stein眼科医院整形科专业进修,UCLA医学院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眼睑再造,上睑下垂矫正术,小睑裂综合征矫正术,活动义眼和眼眶修复,眼袋清除术和双眼皮形成术等有丰富经验和较深入造诣。并在国内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眼整形和美容手术。6、刘红山,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眼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熟练完成各种眼科基本检查,独立完成眼科临床常用的眼超声波、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分析仪、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操作和眼部激光等治疗技术操作。在眼科手术操作方面,熟练完成各种类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上皮移植术、角膜缘组织移植术、眼前段重建术、角膜切开术、角膜切除术等;熟练完成各种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小切口无缝线技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等;熟练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阀门植入术等;熟练完成常见眼部整形及美容手术,如上睑下垂矫正术、眼睑重建术等;独立完成常见斜视矫正术、泪道手术、网脱复位手术、简易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眼内异物定位与取出术。7、冼文光,医学硕士,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海南大学医学部,1991年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位。1997年-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米兰大学留学。长期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两部专著的编写,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8、马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ye Hospital of Oslo University, Norway 访问学者。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现供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从事眼科专业“眼底病”。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眼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常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共6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0余篇,中华眼科杂志等中华系列文章近20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9、曾明兵,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 1994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本科毕业, 2000年7月及2007年1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及博士毕业,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ilmer 眼科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及高级访问学者学习。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等多项研究课题。曾参与《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学》、《临床眼科解剖学》、《临床眼科新进展》及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与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5篇参与20余篇。擅长白内障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10、黄雄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6月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研究基金多项。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及科技统计源期刊论文16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出血,各型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的手术。11、史贻玉,副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担任眼科临床工作。2005年12月获得眼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专业特长:青光眼、白内障及各种常见眼病的诊断及治疗。12、林明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副主任。擅长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难治性青光眼有较强的分析和诊治能力;对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和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保护和再生机制等有深入的研究。13、邵应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原中山大学医疗系全英班。后留任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临床医师和大学教师,从医教研工作。期间两次参加中国“中国视觉第一行动”扶贫医疗队,往贫困山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并担任医疗小组组长。1998年起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师从我国著名角膜病专家陈家祺教授,主攻角膜及眼表疾病的防治并或博士学位。曾受凯思奖学金海外研究资助项目资助往美国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师从国际著名眼科专家Danning Hu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进修学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参与专著编写一部。专业特长为眼表、角膜疾病诊治。擅长角膜移植,人工角膜、泪道、眼整形等眼表角膜手术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段手术。
看这些专家都挺历害我也不知道我家先生眼睛很罕见的病能不能给、,治好
网上找些眼科类的论文参考参考呗,,(眼科学)这样子的书~~
这个没什么难度。发表很简单
眼科毕业论文写点创新的题目就行,开始也不懂,还是学长给的雅文网,写的《眼科老年患者手术前心理护理的临床分析》,十分效率,很快就OK了中医院眼科发展的困境与机遇中山眼科中心国际眼科会议筹备简况山东省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眼科现状调查创建眼科专科特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海派中医眼科流派初探眼科住院医师的神经介入放射学培训我国综合医院眼科人力资源调查分析鼻源性疾病眼科误诊分析我国眼科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山西省县区居民眼科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眼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优先出版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减少外源性感染预防眼科术后感染美国眼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如何改善眼科患者的遵医行为眼科开展优质护理的重要性和效果分析强化综合医院眼科专科管理浅谈眼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眼科古籍《审视瑶函》图像探析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