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床医学论文百科 > 莱姆病论文

莱姆病论文

发布时间:

莱姆病论文

1、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然而,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当然,有对立,必有统一。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人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发展农耕、畜牧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统一过程。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②人类的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 ④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⑤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 总而言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3、——“非典”引起的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非典”引起的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30年来,由于人类破坏森林、环境污染、工程建设不当等原因,改变、破坏了生态环境,使病菌处于活跃状态,繁殖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新疾病层出不穷,正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带来灾难性后果。本文意在唤起人们更多的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关键词:生态环境的改变 危害 健康 2003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非典”占据了大部分新闻头条,但它并不是世界卫生组织监控的唯一怪病。非典型肺炎、非洲中部持续肆虐五个多月的致命的埃博拉、正席卷比利时和荷兰养鸡场,并感染人的禽流感……骇人的新疾病层出不穷,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增疾病约30种,导致上千万人死亡。美国医学研究所警告说,传染性疾病将不断出现。生态学家在研究疾病出现的原因时发现,人类大多数新疾病的起源是从动物那里感染的,这个过程受偶然因素的影响,甚至受天气、气候的影响。但是,相比之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大得多。几乎所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如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环境污染、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都会打破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改变病菌与病媒的生态,提高致病微生物的流动性,从而产生灾难性后果。 首先,人类破坏森林,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给病菌提供可乘之机。20世纪80年代,委内瑞拉波图格萨州的农民把数百万公顷森林夷为平地,改造成农田。这些农场引来的老鼠和田鼠与人一样多,而这些啮齿动物也把一种名为“瓜纳里托”的病毒带到这个地区,这种病毒导致发烧、休克和出血,100多人受感染,其中1∕3的患者死亡。1999年,马来西亚的养猪农民砍伐森林扩大养殖业规模,致使无家可归的果蝠开始栖息在棚顶的椽子上,它们身上携带的“尼巴”病毒污染了猪的饮用水,使猪患上一种被称之为“一英里咳”的剧烈咳嗽(因为在那么远都能听得到)。这种病毒迅速从猪身上传播到养猪人身上,导致严重的大脑炎,感染者死亡率达40%。马来西亚政府关闭了8家农场并屠宰了100万头猪,才最终扑灭疫情。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爆发的莱姆病(其病原菌是布氏疏螺旋体菌,通过寄生于鹿和鼠体表的蜱传播)也是如此:人们在郊区的开发活动中破坏了森林,导致狐狸和山猫失去了栖息地,携带布氏疏螺旋体菌的老鼠失去天敌数量激增,从而使人感染致病。 与森林的减少相似,大量湿地的消失、草原被开垦等其它盲目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行为,也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诱发多种疾病。 其次,环境污染给病菌提供了繁殖、传播的温床和渠道。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而这些环境一旦受到污染或破坏,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危害,导致“现代病”和环境怪病增多。世界银行1997年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由于中国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环境事故迭起,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热污染除了导致海水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加快生物物种濒临灭绝外,还对人体健康产生许多危害。它全面降低了人体机理的正常免疫功能,包括致病病毒或细菌对抗菌素越来越强的耐热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降低了肌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加剧各种新、老传染病并发、流行。热污染使温度上升,为蚊子、苍蝇、蟑螂、跳蚤和其他传病昆虫以及病原体微生物等,提供了最佳的滋生繁衍条件和传播机制,形成一种新的“互感连锁效应”,导致以疟疾 、登革热、血吸虫病、恙虫病、流行性脑膜炎等病毒病原体疾病的扩大流行和反复流行。特别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目前已呈急剧增长趋势。最近美国纽约又新发现一种由蚊子感染的“西尼罗河病毒”导致的怪病。 海岸污染与海洋变暖相结合,可能促使有毒赤潮出现,引发其他疾病,例如浮孵生物体内寄居霍乱菌。有人认为,20世纪末美国佛罗里达沿岸出现的儒艮死亡现象,与海水的富营养化和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导致的有毒赤潮有关。 另外,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活垃圾尤其是医疗垃圾污染以及环境卫生状况差等方面,还会引起其它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疾病。 第三,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为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如:埃及整治尼罗河修建阿斯旺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增大了尼罗河下游沿岸人们感染血吸虫病的机率。血吸虫病原来只在尼罗河河水充沛的季节流行,自从阿斯旺大坝修建后,由于大坝阻隔,下游本来奔流不息的河水不复存在,尼罗河下游的活水变成相对静止的“湖泊”,提供了蚊虫滋生、传染疾病的环境,致使水库下游的居民深受疟疾和血吸虫病威胁,发病率急剧上升。 无数事实证明,改变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可能给人类自身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口膨胀、滥施化肥农药、滥开滥采、入侵热带雨林、开垦湿地、生活环境不洁……大大小小的环境因素,都会给各种病毒提供可乘之机。“非典”肆虐再次告诉我们,人类控制传染病的斗争远未结束。面对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生存的挑战,需要全球采取共同行动,不仅从卫生防疫上,更要从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环境保护上寻找解决途径。 太多了,你自己选择吧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英文简述】 Penicillin (sometimes abbreviated PCN) refers to a group of beta-lactam antibiotic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usceptible, usually Gram-positive, organisms. The name “penicillin” can also be used in reference to a specific member of the penicillin group Penam Skeleton, which has the molecular formula R-C9H11N2O4S, where R is a variable side chain. 【分类】按其特点可分为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特点】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历史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这真像一个奇迹!”弗洛里说道。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药理学】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氯霉素是具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革兰阳性菌强,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以及病毒感染(如沙眼)均有较好作用。对布氏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本品属抑菌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作用于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基上,抑制肽基转移酶的作用,阻止了肽链的增长。临床上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和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疗效好,目前仍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首选药物。【作用】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4.炭疽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7.钩端螺旋体病8.回归热9.白喉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放线菌病3.淋病4.奋森咽峡炎5.莱姆病6.多杀巴斯德菌感染7.鼠咬热8.李斯特菌感染9.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生产方法】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半合成青霉素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剂型用法和用量】片剂:每片克。胶囊剂:每粒克。注射剂:每支2毫升,含药克。滴眼剂:8毫克:克。口服,每天成人1~2克;儿童每日按千克体重服用50~100毫克,分2~4次。肌注,成人每次~1克,每天2次;儿童每日按千克体重服用25~50毫克,分2次。静脉滴注,剂量同肌注,因注射剂系以丙二醇为溶剂,用时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至毫克:毫升供用,即2毫克(克)以100毫升输液稀释,并应以干燥空针抽取,以免析出结晶,稀释完后应仔细检查无结晶析出,方可使用。【不良反应】1.主要毒性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引起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用药期间如发现轻度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一般可恢复。氯霉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少见,但难逆转,常可致死,多发生于儿童长期反复用氯霉素者,偶有用量很少而发病者。2.过敏反应较少见,但也可引起皮疹,药物热。少数可引起黄疸,原有肝脏疾病者甚至可引起急性肝坏死。3.可引起精神症状如幻觉、谵妄,大多发生于用药后3~5日,停药后两日内可消失。4.口服后可发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副作用】1 青霉素类的毒性很低,但较易发生变态反应,发生率约为5%�10%。多见的为皮疹、哮喘、药物热、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2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昏睡等,停药或减少剂量可恢复。 3 使用青霉素前必须作皮肤过敏试验。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1ml,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 肌注钾盐时局部疼痛较明显,用苯甲醇溶液作为稀释剂溶解,则可消除疼痛。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主要有三种机制: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2.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3.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血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小时,主要经肾排出,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按我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注意事项】1.口服或注射给药时忌与碱性药物配伍,以免分解失效。2.本品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混合静滴,以免发生沉淀或降效。3.氯霉素与青霉素一般不要联用,因氯霉素为抑菌剂,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可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但这一问题尚有争论,意见不一,因两者联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混合感染及颅内感染临床效果好。解决的办法,如需联用,宜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4.由于本品可抑制某些肝脏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扰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和双香豆素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可增强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钠的作用,对双香豆素和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强。5.婴儿、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妊娠末期产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忌用。应用青霉素前除做皮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生护士。 2、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开。 3、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4、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静脉点滴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以不超过40滴为宜,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液速度。 5、如果当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及时送医院诊治。青霉素配伍应用中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临床中出现滥用药物的问题,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青霉素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1 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 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它们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 青霉素不可与磺胺和四环素联合用药 青霉素属繁殖期“杀菌剂”,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四环素属“抑菌剂”,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二者联合作用属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应联合用药。临床资料表明单用青霉素抗菌效力为90%,单用磺胺类药效力为81%,两者联合用药抗菌效力为75%,若非特殊情况不可联合使用。 3 青霉素不可与氨基苷类联合用药 两者混合同于输液器给病人输液,因青霉素的β-内酰胺可使庆大霉素产生灭活作用,其机制为两者之间发生化学相互作用,故严禁混合应用,应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 综上所述,青霉素联用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是不可低估的。青霉素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最常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合理联用,措施得力,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青霉素家族】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青霉素浓缩法】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方法之一。 【岛青霉素】 稻谷在收获后如未及时脱粒干燥就堆放很容易引起发霉。发霉谷物脱粒后即形成"黄变米"或"沤黄米",这主要是由于岛青霉()污染所致。黄变米在我国南方、日本和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较普遍。小鼠每天口服200g受岛青霉污染的黄变米,大约一周可死于肝肥大;如果每天饲喂黄变米,持续两年可诱发肝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发病率和居民过多食用霉变的大米有关。吃黄变米的人会引起中毒(肝坏死和肝昏迷)和肝硬化。岛青霉除产生岛青霉素(Silanditoxin)外,还可产生环氯素(Cyclochlorotin),黄天精(Luteoskyrin)和红天精(Erythroskyrin)等多种霉菌毒素。 岛青霉素和黄天精均有较强的致癌活性,其中黄天精的结构和黄曲霉素相似,毒性和致癌活性也与黄曲霉素相当。小鼠日服7mg/kg体重的黄天精数周可导致其肝坏死,长期低剂量摄入可导致肝癌。环氯素为含氯环结构的肽类,对小鼠经口LD50为体重,有很强的急性毒性。环氯素摄入后短时间内可引起小鼠肝的坏死性病变,小剂量长时间摄入可引起癌变。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教授,就从苍蝇的消化道中分离到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将它滴在伤寒、霍乱、痢疾、脑炎、肠炎等病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得好好的病原菌大部分都溶化死去了。就是这种杀菌物质,使苍蝇身在病菌中,从来不生病。 经过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又在其它昆虫的体内,哺乳动物中也找到了类似的抗菌蛋白,科学将它命名为抗菌肽。抗菌肽是昆虫血淋巴产生的,目前,科学家已从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中,分离出了几十种抗菌肽。它们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对多种病菌都有杀灭作用,是一种广谱的杀菌物质。它们专门对付原核细菌和病变的真核细胞,对人十分安全。我国科学家用纯化的柞蚕抗菌肽攻击宫颈癌细胞和阴道滴虫,杀伤力明显。抗菌肽还能有效杀死人体寄生虫,对采采蝇体内的原虫也有毒杀作用,给非洲大陆莱姆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现在几乎所有的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抗感染成了医生的一大难题。据医学报道,葡萄状球菌和结核杆菌有卷土重来之势,全球患结核病的人数上升,青霉素和链霉素对这两种菌已没有效果,抗菌肽成了对付病原菌的新武器

请勿抄袭 望采纳 一.树干为什么是圆的?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二. 怎样写科学小论文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和科学讨论会,自1982年在上海市举办以来,每2年举行一届,迄今已历10届(从2000年第十届起,改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成为中小学科技活动的传统项目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多同学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有的还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获了奖呢!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二、科学小论文的类型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一)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二)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三)科学考察小论文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四)科学说明小论文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弄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一)取材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蚂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二)分析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正文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结尾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作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三.做实验是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我经常会到书店去看一些关于做实验的书籍,然后回家凭着记忆做实验。这天,我又来到书店,突然发现了一个奇异的实验:火柴跳舞。你会相信吗,一根光秃秃的火柴会在水里跳舞?我可不敢相信。我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回到家里,准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解开心中的疑团。回到家,与往常一样,我凭着记忆做起了实验。我先端来一盆清水,又拿来一根火柴和一瓶“万能胶”。我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万能胶”,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火柴放入清水中。等了一会儿,没见什么反应。我静下心来,耐心等待。又过了几分钟。“奇迹”果然出现了!只见火柴直立在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了。可是,没过半分钟,火柴又浮在水面上。再过了几分钟,火柴又跳起舞来了。如此循环了七八次,火柴再也不动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驱使火柴“舞蹈”呢?我脑子里充满了疑惑,怎么琢磨也琢磨不透。最终,还是我那无声的老师—电脑帮了我。原来,当“万能胶、与火柴头上的磷接触后,就会产生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越聚越多,会使火柴直立起来。这种物质挥发时,火柴便被带动得“舞蹈”起来。一会儿,火柴头最外面产生出来的物质挥发完了,火柴也就不动了。再这一段时间,产生出来的这种物质又聚集起来,火柴便再一次“跳舞”,直到万能胶和磷的反应结束。此时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啊!火柴棍能跳舞,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犬莱姆病论文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只要注意环境的消杀,减少野外探险,人和犬感染的几率不大的。

一、狗狗疫苗的注射周期

我坚决反对一些宠物医生说的疫苗都要一年一打。除了狂犬疫苗是法律规定一年一打,要给狗狗一个合法的身份的没有办法的事情。

其他的疫苗,美国权威机构在收了钱的情况下也只是建议3年一打。从疫苗的原理上来讲,5~7年一打,一点问题都没有。

二、狗狗疫苗的成分和坏处

《猫狗膳食营养指导》的作者Cathy Alinovi DVM博士的一篇关于疫苗成分的文章,告诉大家疫苗里面有些什么。

关于疫苗,大多数疫苗的成分清单都是企业的专有信息,这意味着疫苗企业不需要向消费者披露其成分,因此即使你家的宠物对疫苗有负面反应,该公司也不用对此负责。

Cathy Alinovi DVM博士针对美国市场上常用的疫苗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疫苗含有汞添加剂、铝盐佐剂、甲醛、谷氨酸钠、2-苯氧基乙醇等有毒物质。

其中汞添加剂被用作疫苗中的防腐剂防止有害细菌的污染,铝盐佐剂用来帮助疫苗产生更好的反应,甲醛用于灭活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杀死其他不需要的病毒和细菌,谷氨酸钠和2-苯氧基乙醇被用作稳定剂。

Scott-Moncrief博士的一项研究中证实了,使用疫苗会增加狗体内出现抗甲状腺体的风险。

Bellabarba博士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疫苗会抑制循环甲状腺激素与血清蛋白的结合,导致循环甲状腺激素无法顺利到达每个细胞,表现出来的病症就是甲状腺功能减退。

疫苗含有很多有毒物质,包括病毒、突变细菌、免疫刺激物、外来蛋白质和化学防腐剂,所有这些毒素都是直接注射到血液和淋巴液中,绕过了狗狗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其中的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就更高了。

三、狗狗疫苗的分类

狗狗的核心疫苗是三种:犬瘟热、犬腺病毒2型和犬细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犬腺病毒2型同时对1型的犬传染性肝炎有用。而常见的狗狗四联中会多一个犬副流感病毒疫苗,属于非核心疫苗。

核心疫苗在活病毒实验中有效期均在5年以上,而理论值可达9年以上。

而对于非核心疫苗,除犬副流感病毒疫苗之外,犬螺旋体疫苗、犬莱姆病毒疫苗、犬波氏杆菌疫苗都属于抗细菌疫苗,这类不同于抗病毒疫苗,可靠性不高,并不建议使用。

除非是当地某种病的流行性超过平均水平,才需要考虑要不要注射这类疫苗。

四、狗狗的抗体测试

抗体测试其实测的是血浆抗体数量。犬瘟热和犬细小,以及狂犬疫苗这三种疫苗的保护效果是可以通过血浆抗体数量来体现的,而犬腺病毒是在呼吸道感染和增殖,并不是造成全身性疾病的病毒,提供保护的是局部分泌抗体,血浆抗体数量并不能体现犬腺病毒疫苗的保护能力。

狗狗在免疫完成2周之后的抗体测试可以用来判断疫苗是否起效。每3年可以做一起抗体测试,测试结果在1以下的需要补打疫苗,否则不再需要补打疫苗。

困扰人类的莱姆病是由携带疏螺旋体的蜱虫叮咬人体后引发的。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狗狗喜欢在灌木丛草地等地方活动,身体丰富的毛发更容易沾上蜱虫,所以狗狗也会得莱姆病。

可以试试小柴胡汤(具体剂量按医嘱定),这是补肾、排水的方子,对肾水过多的肾衰竭效果不错。

动物莱姆病论文

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Borreliosis)是一种传染性的蜱媒性疾病,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1975年这种病在康乃狄克州的老莱姆镇附近地区首次发现而得名。人类发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而狗狗的症状与我们人类大有不同的,各位家长不要惊慌。 狗狗会患上莱姆病吗? 会的,第一例狗狗的莱姆病确诊于1984年。根据中国学者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多个省市报道过人类莱姆病的发生,包括新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北京等。所以中国的狗狗也会患上莱姆病的,其实喵星人也会,只不过非常不常见。所有的蜱都会传播莱姆病吗? 在中国传播莱姆病的主要是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在欧洲主要是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在美国是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全沟硬蜱():体长中等,未吸血个体约~。狗狗得了莱姆病的症状? 狗狗莱姆病的症状不同于人类,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被蜱叮咬很长时间(2-5个月)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大约95%感染的狗狗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狗狗发病,临床症状可能是短暂的或周期性的,包括: 发热 食欲降低 肿胀,关节疼痛(狗狗可能不愿意活动) 跛行—起初跛行轻微,随后加重,也可能从一只脚转移至另一只脚 嗜睡 淋巴结肿胀 慢性炎症:莱姆病很少引发汪星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狗狗得了莱姆病后会产生大量的抗体,对肾脏造成极大地负担,大量的蛋白质让肾脏吃不消,有可能得急性肾小球肾炎之类的损伤肾功能的疾病。 莱姆病可以诊断吗? 莱姆病诊断的四个标准: 被蜱叮咬的病史 典型的临床症状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水平高 对抗生素治疗的快速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抗体阳性不足以确诊,因为体内抗体水平高的狗狗不一定生病,并且抗体能长期存在。结合其他诊断,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X-射线和关节液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莱姆病该怎么治疗? 服用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可以治疗莱姆病,需持续服用数周,因为莱姆病会损害肾脏,推荐选用对肾脏副作用小的药物。在初次治疗一段时间后,狗狗还可能发生肾脏疾病,所以最好定期监测狗狗的肾脏指标和尿液,如果狗狗已经出现了肾脏疾病,抗生素的服用周期需延长,并配合其他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法。 莱姆病可以治疗好吗? 上述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细菌,只能使狗狗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我们不能知晓狗狗体内是否仍含有伯氏疏螺旋体。 主人会被狗狗传染吗? 目前没有研究表明狗狗的莱姆病可以直接传染给人类,但是如果蜱冲叮咬了含病原的狗狗后,再叮咬人类,人类就有可能会患病。 莱姆病这么可怕,该怎么预防呢? 如果狗狗不是在荒郊野岭生活和玩耍的话,感染莱姆病的几率不是很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中医主张“防大于治”,所以一定要做好狗狗的莱姆病预防工作。而且即使狗狗感染过莱姆病,也会再次被感染,仍需要预防。莱姆病通过注射疫苗和蜱控制来预防. 疫苗:疫苗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最好在狗狗幼年时进行免疫,国内也并没有莱姆疫苗的商品。 蜱的控制: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控制狗狗和环境的蜱,同时也能避免了其他蜱源性疾病。狗狗需要定期使用能驱蜱的体外驱虫药,尤其是经常去草坪或者户外的狗狗。每天检查狗狗身上,如果发现有蜱虫,要及时清理,因为蜱在传播莱姆病前要吸血至少12小时(可能24-48小时)。 关于如何清除蜱虫,请戳 蜱虫滚蛋,一个都不能留! References: Wu et al. 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 Parasites & Vectors, 2013, 6: 119.图片来源于:必应审核:杨念(野生动物健康及数量管理硕士生,执业兽医)查

其实这种病不仅困扰了人类,还困扰了狗狗。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通过接触才能附着于寄主体表。这里就潜藏了许多未知的杀机,狗狗喜欢活动的地方,像灌木丛,草地也正是蜱虫经常栖居的地方。而且狗狗比人更容易中招,因为相比起人类,喜欢四处溜达的狗狗实在是蜱虫的最佳选择,身体接触面积大,丰富的毛发更容易藏匿。如果狗狗被咬了,就不只是吸血那么简单了,如果狗被蜱虫叮咬了,一般表现为患处皮肤水肿、有出血点,部分皮肤溃疡、发炎。但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会得犬莱姆病。据调查,犬体表寄生的蜱虫物种多为血红扇头蜱,而这种蜱虫也被发现带有病原体,也就是说一旦被这种蜱虫咬了,就不只是红肿那么简单了,还可能会感染蜱虫携带的各种疾病,意味着问题更严重了。一例典型的蜱虫的感染如果是急性感染,狗会时不时出现跛行,同时狗还会精神萎靡,体温上升,吃不下食物,逐渐消瘦,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有的病例出现眼病和神经症状,但更多的病例发生肾功能损伤,如出现蛋白尿、圆柱尿、血尿和脓尿等症状。莱姆病较明显的症状为间歇性非糜烂性关节炎。多数犬反复出现跛行并且多个关节受侵害,腕关节最常见。莱姆病阳性犬可能出现心肌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肌坏死和赘疣状心肌内膜炎[2]。所以对于养犬的家庭来说,蜱虫真的是一种需要格外提防的寄生虫。除了需要注意高危的寄生虫外,跳蚤这种常见的虫子也要提防,也有很多危害和困扰。跳蚤这种生物除了跳的特别高之外(尽管跳蚤身长只有几毫米,但根据一份研究指出,有些跳蚤可以跳超过10公分远[3]),还有一个很变态的地方:会蛰伏……电镜下的跳蚤跳蚤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生活史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成发育约只需1个月。雌蚤产卵于宿主的栖息处,或是将卵产于宿主身上,再掉落地面。卵先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吐丝结茧化蝙,最后蛹羽化为成蚤。跳蚤的耐饥力很强,跳蚤的成虫在未进食的情况下,最长可活好几个月。还有蚤蛹羽化为成虫后,如周遭没有吸血的对象时,成蚤可蛰伏于茧内存活长达一年。但在受到人进入屋内所产生的震动之刺激下,成蚤马上破茧而出

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种细菌主要由扁虱的叮咬而传染,而这种扁虱非常小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很难引起患者注意。这种疾病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皮损、心、神经及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具有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的特点。

莱姆病为全球性疾病,由来已久。1900年欧洲的皮肤病文献中已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的记载,1975年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生此病并开始流行,并于1980被命名为莱姆病。

1985在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1987年分离到病原体,并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特征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莱姆病为全球性分布,世界五大洲有二十多个国家报告有本病发生,全年均可发病,但在6月-10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者以青少年居多,并与职业关系密切,通常来说室外工作人员患本病的危险性较大。

莱姆病主要通过节肢动物蜱叮咬而在宿主动物及人之间造成传播。蜱叮咬需持续24小时以上才能有效的构成传播。并可因蜱粪中的螺旋体污染皮肤伤口而传播。莱姆病患者的血液及时通过处理存余4℃的血库中,其在48天仍具有感染性。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 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

自从Steere于1975年发现莱姆病以来,至今世界上已有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有本病的报告。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莱姆病。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在我国存在着较广泛的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几种近缘硬蜱,一些啮齿动物和犬、鹿及家畜是主要宿主,通过蜱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而发病。莱姆病的两大流行区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在我国分布也相当广泛,十一个省(市、区)有分布和流行。在东北林区患病率为1%~4%,而四川省某些林区患病率达9%。发病季节一般为5~9月,男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在林区、牧区、山野草地、水边等野外作业之青壮年发病率高。

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临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于蜱咬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心脏与神经系统症状;三期为关节炎症。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伯氏疏螺旋体具有高度嗜神经性。它不仅可以产生神经系统症状,而且可以长期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在本病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神经螺旋体病。约有10%的莱姆病人,在红斑后发展为神经系统损伤。

⑴在莱姆病的第一期,出现皮肤红斑时,病原体可能已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这种可能性从动物模型中可看出:小白鼠接种伯氏疏螺旋体5天后,大白鼠接种2周后,脑组织培养为阳性。

⑵莱姆病第二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与末梢神经炎。

①莱姆病脑膜炎:一般出现于感染后几周到几个月,也可为莱姆病的首为症状。其表现类似无菌性脑膜炎,病人有间歇性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颈强等,但无中毒状,无发热,颅内压不高,无病理反射。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高、蛋白高、糖正常。莱姆病脑膜炎常伴有面神经麻痹,也可表现为脑膜炎。

②颅神经炎:十二对脑神经中最易受损害者为面神经,且多在鼓索的远端。而面神经麻痹多发生在夏季,单侧面瘫较双侧多见。一般病程几周至数月,但也有持续十余年不能恢复者。其他颅神经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复视、视神经萎缩、阿罗氏瞳孔、听力减退等。

③神经根炎:感觉及运动神经根皆可受侵犯。表现为:神经根性剧烈疼痛或某群肌肉感觉异常、无力,甚至肌肉萎缩。

④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疼痛,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血细菌培养无异常,血沉可增快,血清GOT、GPT、LDH增高。急性期从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和皮肤病灶中,可查到病原螺旋体,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蛋白正常或轻中度增多。免疫血清反应在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LS A)和免疫萤光抗体测定患者血及脑脊液抗BB抗体,IgM和IgG滴度1∶4以上为阳性,本病患者IgG和IgM效价一般都≥1∶128,早期以IgM增高为主,后期IgG升高,其效价高可维持几年。血清中的C3和C4正常或降低。头颅CT和MRI在脱髓鞘脑病异常率较高,脑实质内呈高低密度灶,脑室系统可扩大。

在莱姆病各阶段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易误诊为带状疱疹、脑膜炎、贝尔氏麻痹、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精神病等。

欧洲地区患莱姆病的脑膜炎病例中,63%出现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美国患莱姆病的脑膜炎病例中,50%发生面神经麻痹。国内艾承绪等首次报告莱姆病面神经麻痹24例。病例多见于林区,全年散发,多数病人有蜱咬史。从7例患者血液分离出免疫学上与伯氏疏螺旋体非常相似的螺旋体两株。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8例患者血清莱姆抗体,阳性率为50%。24 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患者最小年龄为6岁女孩,最大年龄为72岁妇女,平均年龄30岁。多数病人是在夏季起病,以7月份发生的病例较多。单侧面神经麻痹者22例,先后双侧面神经麻痹者仅2例(间隔1和5年),3例记得皮肤出现过慢性游走性红斑,4例伴发关节炎,2例伴有皮肤良性淋巴细胞增生病,2例发生过慢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青少年患者多完全恢复,而30岁以上患者6例有后遗症。

国内渠战芬等报告83例贝尔氏麻痹中,发现20例有伯氏疏螺旋体,占24%。提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是构成贝尔氏麻痹的重要病原学基础。对该病的治疗除应用传统方法外,还必须加用强有力的杀灭螺旋体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关于莱姆病论文

病例急剧上升,一项新的研究将这一趋势与更大和更广泛的蜱类种群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1日从密歇根州卫生和人类服务部收集数据,在2000年至2014年间诊断出057例莱姆病病例,并将其与该州蜱类分布的新分析相一致。研究人员说,结果显示,在过去15年里,该州每年的感染人数不仅显著增加,而且发现或发现蜱类的县也显著增加。

和感染人数可能远远高于记录显示的数字。由于莱姆病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报告的病例可能只占莱姆病真正感染病例的一小部分——可能只有10%,研究作者报道。[吸血鬼!密歇根州的蜱虫和幼虫,在照片中]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细菌引起的,只能通过携带该细菌的蜱虫叮咬传播给人类。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称,黑腿蜱(肩胛硬蜱)又称鹿蜱,是美国东北部、中北部和大西洋中部莱姆病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全棕色的雄性(右)比雌性稍小,不以血液为食,也不会传播导致莱姆病的病原体。(Graham Hickling/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研究合著者、密歇根州立大学渔业与野生动物副教授Tsao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杂志说:

蜱不是天生携带莱姆病,而是以鹿、知更鸟或老鼠等受感染的动物为食,以幼虫的形式感染莱姆病。蜱类将细菌保留到成年期,一旦蜱类被感染,它就可以把细菌传给它叮咬的下一只动物。

“但是当妈妈把她的血粉转化成卵子时,她不会传播病原体,所以她的卵子是‘干净的’,”曹解释道。

直到最近几十年,大多数情况下研究作者报道,中西部地区的莱姆病发生在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密歇根州的黑腿蜱种群被认为很低,现有种群只与威斯康星州邻近的上半岛的一个县相连。

然而,从2000年到2014年,密歇根州新发莱姆病病例的数量在数字和地理上都有所增加。研究显示,2000年至2004年间,每年报告的莱姆病病例不到30例,但到2009年,这一数字攀升至每年90例,2013年报告的莱姆病病例为166例,随着病例不仅出现在上半岛的顶部,而且出现在该州的下半岛、密歇根湖沿岸和该州西南部。

更多的莱姆病病例及其范围的扩大,表明密歇根的蜱类分布也在增长,研究人员说,曹和她的同事开始测试这种模式。[恶心!观看蜱虫叮咬行动(视频)

上升1998年的一项先前研究表明,密歇根州的黑腿蜱在五个县建立。但到2016年,在24个县发现了已建立的种群,另有18个县显示出黑腿蜱在那里生活的证据。研究作者报告说,这种扩张与莱姆病病例的传播在地理上是一致的。

研究人员认为蜱虫不会自行迁移,更有可能是虫子搭上了它们咬的动物,曹说。曹说,当蜱类数量丰富时,足够多的蜱类可以搭便车到以前从未见过蜱类的地方,建立新的种群,同时

,研究人员进行的蜱虫调查还显示,有相当数量的昆虫携带莱姆致病菌。

位于密歇根州西南部的“热点”,通常约20%至25%的若虫被感染,约40%的成虫被感染,曹说,

蜱类和蜱传疾病在美国新的地区的传播可能会继续下去,特别是黑腿蜱类,其范围在过去20年里显著增长,丽贝卡·艾森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介传播疾病科的研究生物学家。

“这种扩张的大部分已经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看到。艾森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这些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县现在被认为是莱姆病的高发区。

“人们必须知道蜱虫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他们可以采取措施防止蜱虫叮咬,她补充说:

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开草多、植被茂密的地区,在暴露的皮肤上使用含有30%二乙基甲苯胺(DEET)的驱虫剂,并用含有杀虫剂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露营用具。进入室内后,建议尽快淋浴,在蜱虫有机会叮咬之前将其洗掉或检测出来。任何附着的蜱虫都应尽快清除。

,如果在最近访问可能是蜱虫栖息地的区域后出现发烧或身体疼痛,则该人应前往卫生保健机构,艾森补充道:

这一发现于2月10日在线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论坛传染病》上。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Borreliosis)是一种传染性的蜱媒性疾病,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1975年这种病在康乃狄克州的老莱姆镇附近地区首次发现而得名。人类发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而狗狗的症状与我们人类大有不同的,各位家长不要惊慌。 狗狗会患上莱姆病吗? 会的,第一例狗狗的莱姆病确诊于1984年。根据中国学者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多个省市报道过人类莱姆病的发生,包括新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北京等。所以中国的狗狗也会患上莱姆病的,其实喵星人也会,只不过非常不常见。所有的蜱都会传播莱姆病吗? 在中国传播莱姆病的主要是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在欧洲主要是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在美国是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全沟硬蜱():体长中等,未吸血个体约~。狗狗得了莱姆病的症状? 狗狗莱姆病的症状不同于人类,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被蜱叮咬很长时间(2-5个月)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大约95%感染的狗狗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狗狗发病,临床症状可能是短暂的或周期性的,包括: 发热 食欲降低 肿胀,关节疼痛(狗狗可能不愿意活动) 跛行—起初跛行轻微,随后加重,也可能从一只脚转移至另一只脚 嗜睡 淋巴结肿胀 慢性炎症:莱姆病很少引发汪星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狗狗得了莱姆病后会产生大量的抗体,对肾脏造成极大地负担,大量的蛋白质让肾脏吃不消,有可能得急性肾小球肾炎之类的损伤肾功能的疾病。 莱姆病可以诊断吗? 莱姆病诊断的四个标准: 被蜱叮咬的病史 典型的临床症状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水平高 对抗生素治疗的快速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抗体阳性不足以确诊,因为体内抗体水平高的狗狗不一定生病,并且抗体能长期存在。结合其他诊断,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X-射线和关节液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莱姆病该怎么治疗? 服用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可以治疗莱姆病,需持续服用数周,因为莱姆病会损害肾脏,推荐选用对肾脏副作用小的药物。在初次治疗一段时间后,狗狗还可能发生肾脏疾病,所以最好定期监测狗狗的肾脏指标和尿液,如果狗狗已经出现了肾脏疾病,抗生素的服用周期需延长,并配合其他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法。 莱姆病可以治疗好吗? 上述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细菌,只能使狗狗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我们不能知晓狗狗体内是否仍含有伯氏疏螺旋体。 主人会被狗狗传染吗? 目前没有研究表明狗狗的莱姆病可以直接传染给人类,但是如果蜱冲叮咬了含病原的狗狗后,再叮咬人类,人类就有可能会患病。 莱姆病这么可怕,该怎么预防呢? 如果狗狗不是在荒郊野岭生活和玩耍的话,感染莱姆病的几率不是很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中医主张“防大于治”,所以一定要做好狗狗的莱姆病预防工作。而且即使狗狗感染过莱姆病,也会再次被感染,仍需要预防。莱姆病通过注射疫苗和蜱控制来预防. 疫苗:疫苗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最好在狗狗幼年时进行免疫,国内也并没有莱姆疫苗的商品。 蜱的控制: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控制狗狗和环境的蜱,同时也能避免了其他蜱源性疾病。狗狗需要定期使用能驱蜱的体外驱虫药,尤其是经常去草坪或者户外的狗狗。每天检查狗狗身上,如果发现有蜱虫,要及时清理,因为蜱在传播莱姆病前要吸血至少12小时(可能24-48小时)。 关于如何清除蜱虫,请戳 蜱虫滚蛋,一个都不能留! References: Wu et al. 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 Parasites & Vectors, 2013, 6: 119.图片来源于:必应审核:杨念(野生动物健康及数量管理硕士生,执业兽医)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最为世人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提前完成。人类将向了解自己的生命奥秘这一目标迈进一大步。但是,由于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却是蛋白质,即基因的表达产物。因此,即使得到人类全部基因序列,也只是解决了遗传信息库的问题。人类揭示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基因的物产——蛋白质。相对于基因组而言,后者称为蛋白质组。1 蛋白质组概述及其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鉴于基因组研究的局限性,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ie 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个概念。定义为“蛋白质组指的是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即“PROTEOME”是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1].这个新术语很快得到了国际生物学界的认可。目前对蛋白质组的分析工作大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二维胶电泳等技术得到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图谱,相关数据将作为待测机体、组织或细胞的二维参考图谱和数据库。另一方面是比较分析在变化了生理条件下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常用以下手段:(1)用于蛋白质分离技术方面的如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高效”柱层析等。(2)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技术如质谱技术、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和多肽的N端、C端测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3)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的双杂交系统。(4)用于分析大量数据的生物工程信息学等[2].。2 蛋白质组在医学研究中的现状和前景自蛋白质组概念提出以来,已发表相关论文及论著数篇。并于是1997年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性的“蛋白质组学”会议。同年出版式了第一部蛋白质组学的专著。目前蛋白质组在医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机理、耐药性及发现新的抗生素为主。现将这两方面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人类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 直肠癌 直肠癌的发生是因多个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抑制基因失能所致,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为探讨其发病机制,Sanchez等对15例结肠癌和13例正常人的结肠上皮进行2-DE,每个多肽模式用Melanie I12-DE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据此建立了包括882和861个斑点的结肠癌及正常人结肠粘膜的标准胶图。结果发现在分子量为13kD和pI值为处的蛋白质仅出现在结肠癌的组织中。15例结肠癌患者中13/蛋白有13例(87%)。此外,发现13/蛋白不仅在中度、低度分化的结肠癌及有24年病史的溃疡性结肠炎过度表达,而且出现在7例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瘤的癌前病灶。但对照组则极少出现。这表明该蛋白的出现对检测早期直肠癌有很强提示。通过对该蛋白HPLC及测序等分析后,发现与钙粒蛋白B(calgranulin B)及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有很大关系[3]。 肝癌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是醛酮还原酶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催化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通过减少内源或外源性代谢产物而起到解毒作用。Peter R等在用N-甲基-N-亚基脲诱导(N-methly-N-nitrosourea-induced)的小鼠肝癌中,用2-DE及氨基酸微型测序可分辩出一种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35Kd/)。而在小鼠的晶状体中,则发现一种醛糖还原的同工酶,该酶与已知的小鼠醛糖还原酶有98%的同源性,而与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截然不同。这表明两种蛋白质是由相关的两条基因编码,在小鼠不同的器官中表达不同。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蛋白质优先表达在肝癌及胎肝中,它们均受到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刺激,但随小鼠鼠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环境而表现不同的形式。经免疫组化证实,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在成人肝脏中不表达,但在小鼠的肝癌 中又重新表达。同时发现该蛋白在癌前病变及肝癌中表达强烈,而在肝脏周围的正常组织不表达[4]。表明该蛋白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很大关系。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可导致心衰的心脏病,大多数患者需行心脏移植术。目前其发病机理不明,推测可能为多种因素所致。1990年已有两组人员进行该病的蛋白质组分析。其后不久心肌的2-DE数据库建成,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络。Knecht等采用2-DE取得了3300个心肌蛋白条带,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及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等分析了其中150条。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有12条为扩张性心肌病特有的蛋白。但具体资料尚在进一步分析之中[5]。Arnott D等对新福林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同对照相比亦发现有8种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了变化[6]。 膀胱癌 IFN-γ除抗病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抗肿瘤作用。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不明。有资料表明,IFN-γ可能通过在相关细胞中增强或抑制有关基因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重组IFN-γ和IL-2已开始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中。为探明其作用机制,George等将四种分级程度不同的人膀胱癌新鲜活检标本,用50U/ml IFN-γ作用20个小时后,采用2-DE、微型序列分析、等电聚集、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对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有五种蛋白质(色按酸-tRNA合成酶、IFN-γ诱导的r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两种分子量为和的未知蛋白)的表达量增加了75%,而醛糖还原酶表达量则下降。为研究IFN-γ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方法[7]。此外,由于缺乏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客观可靠的组织学分级标准,因而很其进行早期诊断。为此,Morten等对150例膀胱癌进行双盲法2-DE,并结合了蛋白质印迹法、微型序列分析及质谱等技术,建立了新鲜膀胱癌标本的2-DE数据库,且发现角蛋白10、14及银屑病相关的脂肪酸结合蛋白(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A-FABP)等可以作为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标记物[8]。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2 编辑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蛋白质组学研究〔综述〕05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snow_white (2007-7-20 16:31:50) 其它 目前人的各种组织、器官、细胞乃至各种细胞器已被广泛研究。以期为疾病诊治及了解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手段。在一项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进行的酒精对人体毒性的研究中发现,乙醇 会改变血清蛋白糖基化作用,导致许多糖蛋白的糖基缺乏,如转铁蛋白[9]。Jagathpala等对免疫所致的不孕症的男性精子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了导致不孕症的6种自体及异体抗 精子抗体[10]。在对肾癌的研究中,发现有4种蛋白质存在于正常肾组织而在肾癌细胞中缺失。其中两种分别是辅酶Q蛋白色素还原酶和线粒体乏醌氧化还原复合物I。这提示线粒体功能低下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1]。Ekkehard Brockstedt等利用2-DE、Edman微型序列法、MALDI-MS等对人BL60-2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系进行了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RNA聚合酶转录因子3a(BTF3a)和/或BTF3b与抗IgM抗体介导(anti-IgM antibody-mediated)的细胞凋亡有很大关系[12]。 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研究 近年来,WHO越来越重视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结核、多重耐药链球菌感染及机会致病菌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感染因素如HIV、博氏疏螺旋体及埃博拉病毒等。因此这些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分析,对于了解其毒性因子、抗原及疫苗的制备非常重要,此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同样重要。现已获得18种微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另有60余种的基因序列正在研究之中。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检测博氏疏螺旋体与免疫有关的蛋白质 博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因,表现为环形红斑及流感样症状,大约有50%的未治患者发展为神经系统及关节系统疾病。该螺旋体可分为3种类型: sensu stricto,, 。其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检查,但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变化的缺点。为获得更可靠的血清学检查,Peter等用2-DE从得到217个银染的蛋白斑点。从中国兔多克隆抗体鉴别出6个已知的讥原。将不同临床表现莱姆病患者的血浆用 2-DE图杂交。用抗IgM及抗IgG作为第二抗体,在10例有游走性红斑的患者血浆中,检测出60~80个抗原。同时发现在有关节炎的患者血浆中,包含有抗15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不同抗原的IgG抗体。而晚期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血浆中,则包含有抗33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抗原的IgG抗体。上述3种类型患者的血浆中均包含有抗6种已知抗原的抗体,且被SDSPAGE杂交所证实。这些抗原均是潜在的具有特异性诊断的标志物。 弓形体抗原的检测 弓形体病是由鼠弓形体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全球人口大约有30%是携带者,在欧洲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如果妊娠者感染,该虫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感染。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大约50%母体的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因此诊断及治疗越早越好。目前要依靠血清学及PCR,而单独采用血清学如用IgG,IgM,或IgA抗体对疾病活动期敏感性不够,尤其对于妊娠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潜在感染常发生在有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对AIDS患者来说,鼠弓形体虫是最主要的致命性脑损伤的病因。因此,能否早期诊断对治疗来说尤为关键。Jungblut等将鼠弓形体虫RH株在人羊膜细胞系FL521中传代后,用2-DE得到300个银染的斑点。再将其与以下3种患者的血浆进行免疫杂交:(1)患有急性弓形体病的妊娠女性(n=11); (2)患急性弓形体病的非妊娠者(n=6)(3)有潜在感染的患者(n=9)。结果有9个斑点对各阶段的弓形体感染均反应,这9种斑点被用来当作弓形体感染的标记。其中7种标记可用作区别疾病的不同阶段。但对区别急性期与潜在期仍需联合应用多种抗原[4]。 白色念珠菌 芽管结构是白色念珠菌向菌丝体转变的早期阶段,该结构能增强白色念珠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穿透力及破坏性。目前通过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如2-DE、质谱等已检测出在芽管结构所表达的一组特异蛋白如DNA结合蛋白等,为致病提高了一些参考指标[13]。Monkt等发现,在conA反应后的SDS-PAGE图中,在芽管结构的膜上,分子量为80kD复合糖处,出现很淡的考马斯亮蓝染色,而在孢子时则未出现。提示膜的整合、出现未与ConA结合的80kD复合糖可能与芽管结构的发生及生长有关。粘附素(adhesin)是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组成部分,介导其与宿主的结合,是侵入宿主所需的重要蛋白,包含多种成分如白色念珠菌胞壁上的疏水蛋白等,通过增强菌株的粘附性而在其致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这些蛋白有很大同源性、多种糖基化作用及与胞壁或胞浆膜上其它成分形成共价结合,故提纯及分析很难。现通过等电聚集、2-DE及洗脱电泳等方法,可使这些蛋白得到很好的纯化、分离及分析[14]。抗真菌药通过改变真菌胞壁组分的生物合成和重组胞壁相关酶的结合位置而发挥作用。抗真菌药远少于抗细菌药就在于对真菌细胞壁蛋白分析了解太少。现在临床上用于抗真菌的药物多为咪唑类(咪康唑、酮康唑)及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但有很多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在白色念珠菌中,目前发现至少有8种CDR家族的基因可产生耐药株的表现型。且有55种基因分别表达ABC及MFS蛋白(菌内药物输出泵)[]。但这些基因、蛋白与耐药之间的关系仍未清楚。应用2-DE、免疫检测蛋白质等技术,对这些蛋白在菌内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drlp及CaMdrlp蛋白在耐咪唑类菌株中过量表达。在对咪唑类每感及去除CDR1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中,提取并检测耐氟康唑突变子(FL3)的表达。结果发现FL3对氟康唑的耐是去除CDR1的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的500倍 ,是CA114的250倍。且CDR1 mRNA在FL3的量是Ca114的8倍[17]。同时,对敏感性及耐药株蛋白质的2-DE图分析发现,在耐中有25种蛋白质增加,有76种蛋白质减少。推测白色念株菌是通过改变染色体数目或染色体重组来调节基因的表达量,进而产生耐药性[18]。随着蛋白质组技术成熟完善,将对真菌壁及耐药基因分泌的各种蛋白组成分析带来重大突破,并对抗真菌的研制提供重要资料。虽然蛋白质组学还处在一个初期发展研段,但我们相信随着其不断地深入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提示诸如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上将会有所突破,对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和新药开发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3 编辑 ]snow_white (2007-7-20 16:34:25)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强调的是针对蛋白质的一个整体思路。从整体的角度看,蛋白质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细胞或组织的全部蛋白质,也就是着眼点是整个蛋白质组;而另一种是以与一个特定的生物学机制或机制相关的全部蛋白质为着眼点,在这里整体是局部性的。针对细胞蛋白质组的完整分析的工作已经比较全面地展开,不仅如大肠杆菌、酵母等低等模式生物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在建立之中,高等生物如水稻和小鼠等的蛋白质研究也已开展,人类一些正常和病变细胞的蛋白质数据库也已在建立之中。与此同时,更多的蛋白质组研究工作则是将着眼点放在蛋白质组的变化或差异上,也就是通过对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首先发现并去鉴定在不同生理条件下或不同外界条件下蛋白质组中有差异的蛋白质组分。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方面的工作做进一步论述。本文接下来重点介绍近期发表的关于蛋白质组学的几个工作,从中可以看到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在蛋白质整体(或局部整体)水平上是如何解决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1999年11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论文[10]。在这篇文章中,Houry等报道了在大肠杆菌胞质中的2500种新生多肽链种只有近300种以GroEL作为分子伴侣来帮助其折叠成正确构象。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只是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蛋白质,观察它(们)在折叠过程中是否需要诸如GroEL等分子伴侣的帮助。而在这个工作中,研究是从一个整体的思路出发,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获得所有与GroEL结合的肽链,再通过二维电泳和数据库比较等蛋白质研究的手段对这些肽链进行分析鉴定,从而实现了对大肠杆菌近2500条新生多肽链与分子伴侣GroEL的关系的全面分析。在这个工作中,研究者还通过对其中50种与GroEL作用的肽链的鉴定,进一步揭示了决定这些蛋白质能与GroEL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特征。应该说,这个工作很好地体现了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过去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还没有得到过一个主要亚细胞结构的完整的分子图。核孔复合体是一个巨大的跨核膜的八角形结构,是控制大分子在胞质和核质间运输的通道。多年来,很多方法被用来分析这一复合体的组成成分。虽然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复合体的分子原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最近通过使用蛋白质组学的手段,Rout等[11]鉴定了完整的酵母核孔复合体所有能检测到的多肽,并系统地对每种可能的蛋白质组分在细胞中定位,结合免疫电镜的方法将各组分在复合体内定位并定量,从而揭示了酵母核孔复合体的完整分子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工作原理。这个工作可以说是蛋白质组学解决构造生物学问题的一个典范,为揭示其他巨大分子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一条新路[12]。通过分析一个蛋白质是否跟功能已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可得到揭示其功能的线索。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那么它们一般参与相同或相关的细胞活动[13]。从近期国际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已成为揭示蛋白质组复杂体系与蛋白质功能模式的先导,业已成为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00年初,《Science》登载了一篇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线虫生殖器发育的文章[14]。在这个工作中,Walhout等以线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已知的27个与线虫发育的蛋白质出发,构造了一个大规模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得到了100多个相互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与线虫生殖发育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从而为深入研究和揭示线虫发育的机制等提供了丰富的线索。这个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酵母双杂交进行研究的地方在于,它出于对一个生物学问题的整体思考,尽可能地从所有已知的蛋白质而不只是个别的蛋白质为出发点。这一个工作为以前专注于信号转导过程中单个蛋白质作用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将整个途径的相关蛋白质一起考虑。那么,能否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来分析一种细胞或特定组织的所有可能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在今年初,《Nature》发表了一篇通过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酵母近6000个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论文[15]。啤酒酵母基因组DNA的全序列业已测定,这为通过双杂交技术来鉴定酵母基因组编码的全部6000种左右的蛋白质间的可能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对酵母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了全面分析。一是所谓的列阵筛选法(array screening)。在此方法中,6000株表达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单克隆分别加在微滴定板上,带有不同的"诱饵"蛋白的酵母株与前面6000株细胞一一接合形成二倍体细胞,"猎物"蛋白与"诱饵"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报道基因的表达而被鉴定。这篇文章中报道了192种不同的"诱饵"蛋白与近6000种"猎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方法是文库筛选法。该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区别是,将表达6000种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细胞混在一起构成文库,再将这个文库分别与6000株表达不同"诱饵"蛋白的酵母细胞接合,再进一步筛选鉴定阳性克隆,即"诱饵"与"猎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克隆。根据这篇报告,上述两种策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阵列筛选法更为有效,而文库筛选法的长处是通量大。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已经看到,在基因组序列被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大规模双杂交技术全面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分析其物种或其细胞、组织的所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信类似的工作将很快针对其他物种开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已被揭示的物种。由此可见,蛋白质组学已经开始从建立数据库走向解决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成为研究生物学问题或机制的强有力手段。snow_white (2007-7-20 16:37:32)三、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曾 嵘 夏其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中心 上海 200031)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还抱有怀疑态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杂志已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其“热度”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质组学的受关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1) 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当时称为Human Protein Index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浅。90年代初期,各种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才提出蛋白质组这一概念。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snow_white (2007-7-20 16:37:49)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目前仍独树一帜。

其实这种病不仅困扰了人类,还困扰了狗狗。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通过接触才能附着于寄主体表。这里就潜藏了许多未知的杀机,狗狗喜欢活动的地方,像灌木丛,草地也正是蜱虫经常栖居的地方。而且狗狗比人更容易中招,因为相比起人类,喜欢四处溜达的狗狗实在是蜱虫的最佳选择,身体接触面积大,丰富的毛发更容易藏匿。如果狗狗被咬了,就不只是吸血那么简单了,如果狗被蜱虫叮咬了,一般表现为患处皮肤水肿、有出血点,部分皮肤溃疡、发炎。但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会得犬莱姆病。据调查,犬体表寄生的蜱虫物种多为血红扇头蜱,而这种蜱虫也被发现带有病原体,也就是说一旦被这种蜱虫咬了,就不只是红肿那么简单了,还可能会感染蜱虫携带的各种疾病,意味着问题更严重了。一例典型的蜱虫的感染如果是急性感染,狗会时不时出现跛行,同时狗还会精神萎靡,体温上升,吃不下食物,逐渐消瘦,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有的病例出现眼病和神经症状,但更多的病例发生肾功能损伤,如出现蛋白尿、圆柱尿、血尿和脓尿等症状。莱姆病较明显的症状为间歇性非糜烂性关节炎。多数犬反复出现跛行并且多个关节受侵害,腕关节最常见。莱姆病阳性犬可能出现心肌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肌坏死和赘疣状心肌内膜炎[2]。所以对于养犬的家庭来说,蜱虫真的是一种需要格外提防的寄生虫。除了需要注意高危的寄生虫外,跳蚤这种常见的虫子也要提防,也有很多危害和困扰。跳蚤这种生物除了跳的特别高之外(尽管跳蚤身长只有几毫米,但根据一份研究指出,有些跳蚤可以跳超过10公分远[3]),还有一个很变态的地方:会蛰伏……电镜下的跳蚤跳蚤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生活史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成发育约只需1个月。雌蚤产卵于宿主的栖息处,或是将卵产于宿主身上,再掉落地面。卵先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吐丝结茧化蝙,最后蛹羽化为成蚤。跳蚤的耐饥力很强,跳蚤的成虫在未进食的情况下,最长可活好几个月。还有蚤蛹羽化为成虫后,如周遭没有吸血的对象时,成蚤可蛰伏于茧内存活长达一年。但在受到人进入屋内所产生的震动之刺激下,成蚤马上破茧而出

有关莱姆病论文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 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

自从Steere于1975年发现莱姆病以来,至今世界上已有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有本病的报告。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莱姆病。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在我国存在着较广泛的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几种近缘硬蜱,一些啮齿动物和犬、鹿及家畜是主要宿主,通过蜱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而发病。莱姆病的两大流行区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在我国分布也相当广泛,十一个省(市、区)有分布和流行。在东北林区患病率为1%~4%,而四川省某些林区患病率达9%。发病季节一般为5~9月,男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在林区、牧区、山野草地、水边等野外作业之青壮年发病率高。

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临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于蜱咬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心脏与神经系统症状;三期为关节炎症。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伯氏疏螺旋体具有高度嗜神经性。它不仅可以产生神经系统症状,而且可以长期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在本病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神经螺旋体病。约有10%的莱姆病人,在红斑后发展为神经系统损伤。

⑴在莱姆病的第一期,出现皮肤红斑时,病原体可能已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这种可能性从动物模型中可看出:小白鼠接种伯氏疏螺旋体5天后,大白鼠接种2周后,脑组织培养为阳性。

⑵莱姆病第二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与末梢神经炎。

①莱姆病脑膜炎:一般出现于感染后几周到几个月,也可为莱姆病的首为症状。其表现类似无菌性脑膜炎,病人有间歇性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颈强等,但无中毒状,无发热,颅内压不高,无病理反射。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高、蛋白高、糖正常。莱姆病脑膜炎常伴有面神经麻痹,也可表现为脑膜炎。

②颅神经炎:十二对脑神经中最易受损害者为面神经,且多在鼓索的远端。而面神经麻痹多发生在夏季,单侧面瘫较双侧多见。一般病程几周至数月,但也有持续十余年不能恢复者。其他颅神经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复视、视神经萎缩、阿罗氏瞳孔、听力减退等。

③神经根炎:感觉及运动神经根皆可受侵犯。表现为:神经根性剧烈疼痛或某群肌肉感觉异常、无力,甚至肌肉萎缩。

④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疼痛,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血细菌培养无异常,血沉可增快,血清GOT、GPT、LDH增高。急性期从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和皮肤病灶中,可查到病原螺旋体,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蛋白正常或轻中度增多。免疫血清反应在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LS A)和免疫萤光抗体测定患者血及脑脊液抗BB抗体,IgM和IgG滴度1∶4以上为阳性,本病患者IgG和IgM效价一般都≥1∶128,早期以IgM增高为主,后期IgG升高,其效价高可维持几年。血清中的C3和C4正常或降低。头颅CT和MRI在脱髓鞘脑病异常率较高,脑实质内呈高低密度灶,脑室系统可扩大。

在莱姆病各阶段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易误诊为带状疱疹、脑膜炎、贝尔氏麻痹、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精神病等。

欧洲地区患莱姆病的脑膜炎病例中,63%出现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美国患莱姆病的脑膜炎病例中,50%发生面神经麻痹。国内艾承绪等首次报告莱姆病面神经麻痹24例。病例多见于林区,全年散发,多数病人有蜱咬史。从7例患者血液分离出免疫学上与伯氏疏螺旋体非常相似的螺旋体两株。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8例患者血清莱姆抗体,阳性率为50%。24 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患者最小年龄为6岁女孩,最大年龄为72岁妇女,平均年龄30岁。多数病人是在夏季起病,以7月份发生的病例较多。单侧面神经麻痹者22例,先后双侧面神经麻痹者仅2例(间隔1和5年),3例记得皮肤出现过慢性游走性红斑,4例伴发关节炎,2例伴有皮肤良性淋巴细胞增生病,2例发生过慢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青少年患者多完全恢复,而30岁以上患者6例有后遗症。

国内渠战芬等报告83例贝尔氏麻痹中,发现20例有伯氏疏螺旋体,占24%。提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是构成贝尔氏麻痹的重要病原学基础。对该病的治疗除应用传统方法外,还必须加用强有力的杀灭螺旋体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困扰人类的莱姆病是由携带疏螺旋体的蜱虫叮咬人体后引发的。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狗狗喜欢在灌木丛草地等地方活动,身体丰富的毛发更容易沾上蜱虫,所以狗狗也会得莱姆病。

锄和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来块烤白薯。这里是饿着肚子给您说新闻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据外媒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播的传染病,美国每年有多达30万人感染这种疾病。实际上,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位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和艾薇儿也都遭受过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虽然现在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对感染能够起到效果,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反应,继续忍受着挥之不去的症状。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种已经被批准的抗生素可以完全消除导致小鼠患上这种疾病的潜在细菌,这为人类的更全面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用于治疗莱姆病的标准抗生素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10%到20%的患者会继续出现莱姆病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肌肉疼痛、疲劳、发烧、头痛、心脏等问题。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些表现,研究报告撰写者Jayakumar Rajadas解释称:“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体内存在耐药细菌并由此继续导致疾病发生。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初次接触细菌引起的一种免疫紊乱进而导致永久性炎症。不管是什么原因,病人的痛苦是非常真实的。”为了寻找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来自斯坦顿的科学家们花费了六年时间对近8000种不同的化合物进行了筛选然后在实验室和老鼠身上进行测试。结果他们找到了一种叫阿洛西林的药物,虽然它还没有上市但已经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研究小组发现,在他们筛选和测试的所有药物中,阿洛西林被证明在杀死引起莱姆病的细菌--伯氏疏螺旋体上的效果最佳。研究人员每隔7天、14天和21天对老鼠身进行给药,结果这种做法完全消除了感染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药物也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杀死实验室培养皿中耐药伯氏杆菌。“这种化合物太神奇了,”Rajadas说道,“它清除了感染,且没有太多的副作用。我们希望将其重新定位为一种治疗莱姆病的口服药物。”目前,研究人员已经为这种治疗莱姆病的化合物申请了专利并正在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努力,而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行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欲要知晓更多《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现有抗生素具有莱姆病治疗前景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其实这种病不仅困扰了人类,还困扰了狗狗。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通过接触才能附着于寄主体表。这里就潜藏了许多未知的杀机,狗狗喜欢活动的地方,像灌木丛,草地也正是蜱虫经常栖居的地方。而且狗狗比人更容易中招,因为相比起人类,喜欢四处溜达的狗狗实在是蜱虫的最佳选择,身体接触面积大,丰富的毛发更容易藏匿。如果狗狗被咬了,就不只是吸血那么简单了,如果狗被蜱虫叮咬了,一般表现为患处皮肤水肿、有出血点,部分皮肤溃疡、发炎。但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会得犬莱姆病。据调查,犬体表寄生的蜱虫物种多为血红扇头蜱,而这种蜱虫也被发现带有病原体,也就是说一旦被这种蜱虫咬了,就不只是红肿那么简单了,还可能会感染蜱虫携带的各种疾病,意味着问题更严重了。一例典型的蜱虫的感染如果是急性感染,狗会时不时出现跛行,同时狗还会精神萎靡,体温上升,吃不下食物,逐渐消瘦,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有的病例出现眼病和神经症状,但更多的病例发生肾功能损伤,如出现蛋白尿、圆柱尿、血尿和脓尿等症状。莱姆病较明显的症状为间歇性非糜烂性关节炎。多数犬反复出现跛行并且多个关节受侵害,腕关节最常见。莱姆病阳性犬可能出现心肌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肌坏死和赘疣状心肌内膜炎[2]。所以对于养犬的家庭来说,蜱虫真的是一种需要格外提防的寄生虫。除了需要注意高危的寄生虫外,跳蚤这种常见的虫子也要提防,也有很多危害和困扰。跳蚤这种生物除了跳的特别高之外(尽管跳蚤身长只有几毫米,但根据一份研究指出,有些跳蚤可以跳超过10公分远[3]),还有一个很变态的地方:会蛰伏……电镜下的跳蚤跳蚤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生活史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成发育约只需1个月。雌蚤产卵于宿主的栖息处,或是将卵产于宿主身上,再掉落地面。卵先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吐丝结茧化蝙,最后蛹羽化为成蚤。跳蚤的耐饥力很强,跳蚤的成虫在未进食的情况下,最长可活好几个月。还有蚤蛹羽化为成虫后,如周遭没有吸血的对象时,成蚤可蛰伏于茧内存活长达一年。但在受到人进入屋内所产生的震动之刺激下,成蚤马上破茧而出

  • 索引序列
  • 莱姆病论文
  • 犬莱姆病论文
  • 动物莱姆病论文
  • 关于莱姆病论文
  • 有关莱姆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