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分析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95%CI(,),P<]。
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95%CI(,),P<]。
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关键词】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 致残、致死率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2-3]。人口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4],成为重要死因之一[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案,限于疾病特点和我国国情,家庭治疗及护理成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中医方法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疗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家庭护理治疗和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1 情志调节 《灵枢?五变》 “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使得内火自燃、消灼肺胃阴津从而促发此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伴随、并发症多发且严重、自身社会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自感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正常生活,易导致忧郁[7]、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稳定。《千金方?养性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8]”,说明情志调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中占重要地位。 具体护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通过知识宣讲、发放印刷资料[9]等方式,使糖尿病家庭了解糖尿病病因、危害、治疗及注意事项,帮助其正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糖尿病的各项治疗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对糖尿病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加强与糖尿病家庭沟通交流,了解其困扰并给予相应的安慰和鼓励。让全部家庭成员参与中医家庭护理计划的制定,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休养环境。其三,对老年患者情志疏导。指导其“节喜怒”、“减思虑”,促使其气机调畅、气血和平。通过移情、节制、疏泄等中医情志调节方法[10],帮助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克服自卑感[11],培养其正性情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运动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凭借独特风格和优势,更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和实施。《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四时养生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12]。在家庭护理中,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改善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适宜运动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肌肉活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效果明显,应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运动设计,监督完成情况,并详细介绍运动的注意事项,如轻微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忌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以免发生意外;注意运动后清洁。 3 针灸按摩 针灸具有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能。糖尿病主要病机为燥热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1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及其功能下降明显,可通过对相应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如背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起到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和降低血糖、维护肺、脾、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按摩具有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烦渴多饮者重点点按左梁门、左章门;多饮多食者,重点点按中脘、建里穴,并自中脘向上推按至咽部;多尿为主者重点点按水分、关元、中极[14]。此外,还可按摩患者腹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营养,纠正胰腺供血,恢复胰岛功能。 4 食疗调理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发展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15]。部分中草药(如天花粉、知母、麦冬)具备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原储存。依据糖尿病病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可通过中医食疗护理起到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具体护理措施 ①食物选择: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点,饮食宜食粥(如米仁、莲子),并在粥中加入降血糖的食用药物(如天花粉、枸杞);食含糖低又可解渴充饥的蔬菜(如黄瓜、苦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又能降血糖;多食用高纤维饮食(如南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②按症型选用恰当食疗方:上消(多饮)者,宜食用苦瓜降糖汤、萝卜粥;中消(多食)者,宜食用山药黄连花粉汤、杞花南瓜;下消(多尿)者,宜食用山药炖羊肚、高粱枸杞粥[16]。③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分配合理,按3餐1/5、2/5、2/5或各按1/3分配;食物搭配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摄入总量50%~60%、脂肪少于15%、蛋白质占30%。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病程迁延反复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接受治疗,将传统中医治疗与家庭护理有机结合,通过情志调节、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食疗调理四个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2. [3] 戴新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延伸服务与血糖控制.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38. [4] 李兵晖.老年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5] Wild S, Sieree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7:1047-1053. [6] 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护理研究,2010,6(17):96-97. [7] 林田, 林细吟, 万丽红.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1:22-24. [8] 王红芳,邱文文,于清鹏.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96. [9]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10]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42. [11] 樊红荣.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4):149-150. [12] 陈杰彬,吴栓.论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之道,2004,19(4):17-20. [13] 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 [14] 孙平国,宋丰军,郑士力,等.中医按摩学.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6. [15]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 [16] 养生堂慢性病保健课题组.糖尿病居家调养及食疗.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80-84.
这是要花钱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所以说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通过传授 3 ,糖尿病发病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种族、肥胖及人口老龄化等。糖尿病患者中除少数早期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加以控制外,大多数病人需进行药物治疗。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四、“一个平衡,三个兼顾”,即平衡饮食,兼顾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兼顾并发症的防治,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 五、“避轻就重”,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有无和程度,优先控制或解决主要问题,例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饮食上应首先考虑控制糖尿病肾病,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解决其他问题如血脂紊乱、高血压 1、菜肴少油少盐 2、“多吃肉、少吃饭”并不科学 3、进餐定时定量 4、无糖糕点也要控制 5、多食用粗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尚无根治的办法,在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年龄、病期、病情、有无慢性并发症,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健康奋斗,做好糖尿病的饮食防治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 历史 悠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症并治,第十三将消渴病分为三种证型:
1、 肺胃热盛、津气两伤型
原文描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主要表现为肺胃热盛,治宜清热益气生津;临床可出现口渴多饮,量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实验室检查可见高血糖、高血脂,甚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状态。方药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消渴方、玉泉丸、二冬汤等加减。
2、 胃肠燥热型
原文描述“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主要变现为中部胃肠燥热,处以清胃润肠。临床可出现头痛、牙痛、齿松、烦热干渴、消谷善饥、舌红苔黄而干。方药可用清胃散或玉女煎。
3、 肾气亏虚型
原文描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临床可见渴饮无度,小便多,入夜尤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肢冷,少腹拘急,舌淡而胖,脉细弱。主要表现为下焦肾气亏虚,治宜补肾扶阳。方药肾气丸加减。
1、 降糖平稳,提高糖耐量
尤其是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中药降糖,1个月之内80%的患者配合饮食运动疗法,血糖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2、 改善症状
消除或减轻糖尿病临床症状,是经方治疗疾病的优势之一,如新诊断的糖尿病糖毒症、三多一少、视物模糊或飞蚊症,迎风流泪、疲乏无力、水肿、心慌心悸或失眠多汗或四肢麻木等,中医药辩证论治很快可以消除。
3、 减少西药用量
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配合经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一定程度地减少西药用量而提高疗效。
4、 改善理化指标
如尿蛋白阳性、低蛋白血症、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低平等,配合中医治疗后都有显著改善。
5、 延缓或逆转并发症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心脏病,经方治疗后,均可通过改善微循环障碍得到延缓或逆转。
6、 便于长期服用
很多经方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玉泉丸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且目前中药剂型较多,水丸、颗粒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
1、病程相对较短,早发现早治疗。
2、体型偏胖或者超重,胰岛素抵抗明显。
3、生活方式不规律,常食肥甘厚腻。
4、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有一定的功能。
5、胰高血糖素偏高。
6、有纯中药治疗的渴望,依从性较高。
《金匮要略》已经将病症结合给我们做了很好示范,也就是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式,现代中医药的模式就是根据糖尿病发病的不同阶段抓主病主症、再根据兼病/并病加减方药,最后根据循证医学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优化处方,也就是宏观辩证和微观理化指标辩证相结合。
1、国际 社会 越来越重视经方的应用,循证医学的证据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从2017版开始专门增加了中医药章节。
2、病症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陈林慧整理
第九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 全 国 预 告
太原站
2021年7月18日
主办协会:太原市医学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承办医院:班廷糖尿病医生集团、太原糖尿病专科医院
哈尔滨站
2021年8月28日
主办协会: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
承办医院:班廷糖尿病医生集团、黑龙江瑞京糖尿病医院
成都站
2021年9月25日
主办协会:成都市内分泌质控中心、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承办医院:班廷糖尿病医生集团、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
北京站(下半年)
2021年10月17日
主办协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承办医院:班廷糖尿病医生集团、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
(北京站)相关推荐
药性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作用机体后的各种性质以及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高度总结出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毒性等内容。作为中医“消渴”的范畴,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同样有药性理论的支持,今天就来看一下辛味药物在糖尿病(消渴病)治疗的应用。
中药五味是指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 5 种药味,不同药味具有不同功效,如“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5 种不同的药味的归属与功效内涵。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实际上并不只有5味。
辛味就是我们常说的辣味,顾名思义,辛辣具有发挥行气和行血的功效。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和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在治疗消渴证方面,传统医家多以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 予以治疗,但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对消渴证(糖尿病)的不断认识,诸多医家提出了糖尿病治法的新见解与认识,其中对辛味中药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以“辛润法”治疗消渴后期肾气虚、血瘀;以“辛散法”治疗消渴早期胖之火郁等。且针对消渴证的中医病机及不同的病理时期,辛味药的应用均存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辛味药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通过行气、行血进而调达气机,通行血脉。通常情况下,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失调被认为是病源之根本。因此,“行气”也被认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辛味药的行气作用表现在通畅气机,运用于治疗郁结气滞之证。
中医对于消渴证的认识和治疗拥有悠久的 历史 ,早在《内经》中便对“消渴”予以记载,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作为消渴证(糖尿病)的优势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针对不同证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消渴证的病机虽各家学派意见较不统一,但大致认为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消渴证病机的根本所在,而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消渴证发生的关键。针对传统用于治疗消渴证的药物属性,包括药性属性、药味属性,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消渴证,主以甘、苦、辛味药为主。
辛味药在中医临床上的使用应根据消渴证(糖尿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病机,予以辨证使用治疗,在中药复方中配伍使用,以辛味药的功效特点,或能更为有效地治疗消渴证。在辛味中药开发前景方面,对于临床疗效使用较为确切的单味药,如葛根、姜黄等,对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挖掘和开发使用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如现代中药制剂葛根素注射液、保健品姜黄素片等。因此,无论从临床应用前景或现代开发前景来看,辛味药都具有较大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盼,陈雨微,丁丽琴等.辛味中药在治疗消渴证中的应用价值及中药五味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2019,50(22): 5577-5583
2、Zhao H L, Tong P C, Chan J 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J]. Nestlee Nutr Workshop, 2006, 11(23): 15-29.
3、张 冰, 林志健, 翟华强, 等.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 221-223
[1]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6.[2]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及相关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06:4.[3]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5.[4]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5]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6]吴以岭.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7]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8]吴以岭.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8.[9]吴以岭.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11.[10]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 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5.[11]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7.[12]吴以岭. 脉络学说及其临床价值[A].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0:4.
【关键词】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 致残、致死率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2-3]。人口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4],成为重要死因之一[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案,限于疾病特点和我国国情,家庭治疗及护理成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中医方法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疗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家庭护理治疗和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1 情志调节 《灵枢?五变》 “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使得内火自燃、消灼肺胃阴津从而促发此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伴随、并发症多发且严重、自身社会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自感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正常生活,易导致忧郁[7]、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稳定。《千金方?养性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8]”,说明情志调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中占重要地位。 具体护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通过知识宣讲、发放印刷资料[9]等方式,使糖尿病家庭了解糖尿病病因、危害、治疗及注意事项,帮助其正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糖尿病的各项治疗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对糖尿病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加强与糖尿病家庭沟通交流,了解其困扰并给予相应的安慰和鼓励。让全部家庭成员参与中医家庭护理计划的制定,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休养环境。其三,对老年患者情志疏导。指导其“节喜怒”、“减思虑”,促使其气机调畅、气血和平。通过移情、节制、疏泄等中医情志调节方法[10],帮助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克服自卑感[11],培养其正性情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运动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凭借独特风格和优势,更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和实施。《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四时养生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12]。在家庭护理中,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改善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适宜运动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肌肉活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效果明显,应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运动设计,监督完成情况,并详细介绍运动的注意事项,如轻微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忌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以免发生意外;注意运动后清洁。 3 针灸按摩 针灸具有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能。糖尿病主要病机为燥热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1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及其功能下降明显,可通过对相应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如背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起到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和降低血糖、维护肺、脾、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按摩具有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烦渴多饮者重点点按左梁门、左章门;多饮多食者,重点点按中脘、建里穴,并自中脘向上推按至咽部;多尿为主者重点点按水分、关元、中极[14]。此外,还可按摩患者腹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营养,纠正胰腺供血,恢复胰岛功能。 4 食疗调理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发展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15]。部分中草药(如天花粉、知母、麦冬)具备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原储存。依据糖尿病病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可通过中医食疗护理起到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具体护理措施 ①食物选择: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点,饮食宜食粥(如米仁、莲子),并在粥中加入降血糖的食用药物(如天花粉、枸杞);食含糖低又可解渴充饥的蔬菜(如黄瓜、苦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又能降血糖;多食用高纤维饮食(如南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②按症型选用恰当食疗方:上消(多饮)者,宜食用苦瓜降糖汤、萝卜粥;中消(多食)者,宜食用山药黄连花粉汤、杞花南瓜;下消(多尿)者,宜食用山药炖羊肚、高粱枸杞粥[16]。③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分配合理,按3餐1/5、2/5、2/5或各按1/3分配;食物搭配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摄入总量50%~60%、脂肪少于15%、蛋白质占30%。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病程迁延反复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接受治疗,将传统中医治疗与家庭护理有机结合,通过情志调节、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食疗调理四个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2. [3] 戴新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延伸服务与血糖控制.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38. [4] 李兵晖.老年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5] Wild S, Sieree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7:1047-1053. [6] 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护理研究,2010,6(17):96-97. [7] 林田, 林细吟, 万丽红.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1:22-24. [8] 王红芳,邱文文,于清鹏.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96. [9]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10]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42. [11] 樊红荣.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4):149-150. [12] 陈杰彬,吴栓.论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之道,2004,19(4):17-20. [13] 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 [14] 孙平国,宋丰军,郑士力,等.中医按摩学.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6. [15]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 [16] 养生堂慢性病保健课题组.糖尿病居家调养及食疗.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80-84.
[1]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6.[2]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及相关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06:4.[3]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5.[4]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5]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6]吴以岭.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7]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8]吴以岭.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8.[9]吴以岭.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11.[10]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 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5.[11]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7.[12]吴以岭. 脉络学说及其临床价值[A].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0:4.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