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数学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每个教师都要研究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在的探索真理的过程。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研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数学教研论文范文篇一:中专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一、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中专 教育 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课非常的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进行实际的应用.由此可见,中专数学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的 措施 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另外,在生活中,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2].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应该告知学生学习函数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函数在生活中用途非常的广泛,函数能够解决纳税问题,票价问题,销售利润问题等. 2.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的知识学生在中专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法学到,由于中专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需要五年到十年左右更新一次[3].因此,很多前沿的知识无法在教材上体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最先进的数学知识加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专学校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中不适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并且通过创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另外,中专数学教师还应该多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师资保证. 4.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 教学 方法 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完成教师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暂时性记忆也随着时间淡忘,无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全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爱上学习,进而收获知识.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列举教学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由于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 总结 、 反思 ,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作者:张丽 工作单位: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数学教研论文范文篇二:高校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方法研究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有利于促使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件与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板书有本质的区别,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以板书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学生花费很大的精力做笔记,而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课件通过下载就能够查阅和利用,并且不会出现传统教学中因为笔记不全而难以顺利巩固和复习知识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对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化与完善化并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完全摆脱课程设置的限制并按照自身数学实际水平找出学习侧重点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与传统高校数学教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教学针对性,对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 与传统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则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关系,从而在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1.确保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关系的协调。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数学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等,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利用,使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实现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此目的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突出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作用,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如果二者存在冲突则应当舍弃这种教学手段;其次教师要以教学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做合理选择。如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动画等,在高校数学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高效率的表现手段,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包括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2.确保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讲授关系的协调。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塑造。但是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能舍弃的,所以有必要将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授良好地结合起来,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发挥辅助教师授课的作用。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高校数学教师被认为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生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多媒体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其中教师本身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高校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素质,教师的这一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可取代的;二是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教师的操作,无论是可见设计,还是教学演示,都需要教师进行,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实质上没有变化。 3.确保情感交流与知识传授关系的协调。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互动关系,这个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教师、学生与多媒体之间是单向的没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人际之间的交流是无法发挥与师生交流同等作用的。这就要求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控制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使用时间,从而突出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主导地位;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从而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充满情感的体态和话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在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合理地引导。 作者:朱彦生 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数学教研论文范文篇三:高等数学教学现状探讨 1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提出 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 文化 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提出背景 数学史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并且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相联系的一门科学。数学史首先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方法。数学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将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必然的趋势。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存在意义 渗透数学史的科学意义 数学史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 热点 ,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总之,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 数学史的文化意义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1]毫不夸张地说,数学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类的文化史。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例如,罗马数学史告诉我们,罗马文化是外来的,罗马人缺乏独创精神而注重实用。而古希腊数学家则强调严密的推理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就十分容易理解,古希腊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优美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2]。 数学史的教育意义 了解数学史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书不是很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课本已经过千锤百炼,它们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数学史的学习。 2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几点做法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史的渗入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途径。因为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有趣;历史知识的介绍一般都非常自然,它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上要有所创新。在教学中,适时结合数学史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甚至自己去找数学家的 故事 书看;有的同学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转变了学习数学的态度,对问题的探讨由不耐烦到独立解决,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 思维方式 首先,将数学家们获得重大发现的思想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经历的百感交集的体验引入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其次,还可以结合历史环境介绍一些数学史中的反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任何一项数学成果的取得都是经历了重重曲折的;介绍数学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以此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等数学以其抽象的内容、广泛的应用、严谨的结构、连续的发展而别于其他学科;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注重字母、公式的记忆,对概念、定理的产生缺乏正确的认识,知识死记硬背,因而,乏味、枯燥、难理解成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印象,看不到活的数学,更不用说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也加大了学生学习高数的难度,学习兴趣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同具体的 历史故事 、数学人物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历史事件或名人故事,充分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致,增强数学的吸引力,就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使学生以史为鉴 目前,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语文、历史学科的事了,数学史内容的加入使数学具有更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介绍数学史让学生们以史为鉴。首先,通过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的教材既有国外的数学成就,也有我国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比如数学书中有:刘徽的“割圆术”、鸡兔同笼问题、秦九韶算法、更相减损之术等数学问题,还有我国的祖冲之、祖暅、秦九韶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3],还有很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成就,在我国很多问题的研究甚至比国外早很多年。在课程的要求下,除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了解更多的世界名家,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以己之长,说人之短”,而是全人类互相借鉴、互 相学 习、共同提高。其次,通过介绍著名数学家的成长史和研究史,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数学家们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坚持真理、不畏权威、努力追求的精神,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数学家的可贵精神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3对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启示 因为在高等数学中渗透数学史,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应加强数学史的学习与研究。然而,经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并不是教师们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是不愿意承认数学史的融入、落实文化渗透的理念,而是由于数学史的知识匮乏导致理念难以落实,因此数学教师应注意多方学习数学史知识,多方研究数学史。在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发现对数学史的学习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了解性学习、掌握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第一层次要求知道数学史的发展概况,了解起过重要作用的数学家,影响深远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第二层次可以从数学史中适当提取相关内容,用于数学研究、教学、学习之中。第三个层次以文献资料为线索,研究不同时期的数学发展,数学家活动,数学思想、方法的进展等,并对数学的发展趋势提出预见性分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并将文化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所以要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看成一种教学现象,用行动研究的理论来研究这种教育现象。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习行动研究的理论,并用行动研究的理论指导对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积累大量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对行动研究理论的重新认识,提高对教育理论的应用。 作者:刘菊芬 吴芳 工作单位: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总结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校数学教研组在县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的带动以及在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组织理论学习
首先,每有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我校总能最大限度的组织人员前往参加。近几年来,我校数学组成员几乎每人都参加过多次外出培训学习。不仅有县教研室、市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数学小课题研究、全国远程教育培训等,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在我省济南、青岛等地及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各类数学培训。培训学习返回之后,学校要求每位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认真书写培训心得,并尽快组织二次培训。
其次,学期开始,教导处都将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第一次教研活动,而每次学习交流中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教学理论升华。这学期,学校教导处统一下发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由教研组组织各组员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划边书写研读后的思考、体会。
再次,教导处带领教研组充分利用《山东教育》组织理论学习,做好“一刊三用”。“一刊”指《山东教育》,“三用”是用这本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学生管理经验、学习教学实践。每一期的学习共分三步:一是浏览感受,刊物到手后,教师首先要浏览一遍,对整刊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感受;二是精读剪辑,对自己有兴趣、感触深、帮助大的、与自己任教学科有关的内容进行精读,剪辑整理在“学习剪报”上,并对有些文章进行批注;三是品读感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品读,读出其中的味道,品出蕴涵的哲理,写出读书收获。其他业务书籍有选择的阅读,大力提倡网上阅读。“一刊三用”从理论上武装了教师的大脑,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教师执行新课程教学的自觉性。
二、教研活动方式
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主题式: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组织领导下,定于周二下午办公时间在教导处进行主题式教研活动。(除有几次因客观情况修改了时间或未能组织外)交流在这之前所确定的主题,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等等。活动中既有认可也有争论,但总会有颇多的收获。活动结束再共同确定下次交流主题,以便各位数学教师能够充分的思考准备。
⑵对比式:师徒、学科年级同课异构。我校数学教研组确定有数学教学骨干教师李善玉老师带领两位新参加工作的数学教师参与数学教研,组织了多次听课、评课活动。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组织下进行了低年级组数学教师和高年级数学教师的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活动分年级组确定同一课题-----《三角形的分类》进行备课及分析,并确定李亚男老师进行了试讲。
⑶评比式:组织赛课,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指导下,组织了以青年教师为主赛课活动。有时集中于中心小学进行,讲课结束后及时组织评课交流活动;有时则由教导处郑主任带领教研组成员到村小组织听课评课活动。
⑷案例分析式:组织听课后进行针对性评课。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全镇课堂教学展示课。全镇教研活动和每次赛课及课堂教学展示后,教研组都会在学校多功能教室组织全体参与教师进行案例分析交流活动。
⑸网络式: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进行交流。数学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博客。在博客中,阐述观点、交流经验,撰写教学心得体会、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作业设置、数学小课题研究等等。
三、数学教研组各组员成绩
近几年,数学教研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教研活动有所完善和发展。而且,各成员在教研教学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教学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而且在校、县、市等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校数学教研组成员中,李从刚、李亚男等老师在县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比赛中获奖;李世红、李善玉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讲课比赛中获奖;还有很多老师在其它数学教研教学比赛及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当然,新参加工作的几位数学教师还很少有机会参加县级以上的公开课、优质课等活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新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教学培训学习活动;骨干教师要心贴心、手把手的帮助新教师树立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确定教学方法,将新老师推向教研教学一线,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学期我校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我们深感辛苦并快乐,因为我们付出了,努力了,收获了,更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数学教研氛围。这是全校每位小学数学老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共同努力、互相协作的结果。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组各位教师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资料外,还组织教师到合肥、安庆、江苏等地参加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观摩了名师的教学风采,学习了新的教学技术,学习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我校成功举办了“北师大教材回访活动”陈光辉老师代表亳州市上了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二、落实教学常规,丰富教学活动
1、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认真抓好集体备课活动,一学期来,各备课组发挥职能作用,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举行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教学方法,做到“三备”(备三维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力求做到挖掘“深”,设计“新”,内容“实”,并且在活动同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得失,使教研组活动稳实而高效。
2、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来抓。一学期来,多次举行了校内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讲课者认真备课,写详案;听课者有记录,听课后及时交流,互相切磋,认真撰写评课意见。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上课实际效果,及时反思,总结该节课的`得失,并根据评课老师的意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第二次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
3、各数学教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准时上、下课,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同时利用“一帮一”、课外辅导、家访等查漏补缺,培优转差。
4、本学期配合学校的安排,组织了两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每次考试都进行了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起到了检测的作用。
5、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积极配合教导处定期进行教案、作业检查(开学、期中、期末各一次),每次都能及时检查、及时记录、及时反馈。
三、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发展
对学困生进行分析,以此来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业务交流中,老师谈得最多的是对学困生采取了哪些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更多的关注学困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再教给他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姬卫星老师在班上建立起“一帮一”的帮学对子,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1、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今后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使大家的教学艺术进一步得到提高。
2、营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有待于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扬成绩,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时光荏苒,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在镇教研室的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校教研组组织教师积极地开展了各项教育教研活动。在继续推进“先学后教,建立有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坚持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围绕课程改革,我们组织数学教师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教参,组织老师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学习教育杂志刊载的最新教育理念、信息动态、科研成果,不断的更新知识、充实教师。
其次是学校本着以教师为主体,校本研究为载体,培训为依托,组织教师出外听课学习,其中先后组织四、五年级数学教师去三乡光后小学和石岐中心小学观摩教材分析;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去小榄观摩精品课程教学;组织老师去朗晴小学观摩说课比赛;组织了三、五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参加镇教研组举办的教研活动等等。
二、实践方面
1、重视校本教研活动。
期初组织优秀教上示范课:为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新入职教师上汇报课汇报课;11月初请专家来我校指导教学;12月初,为迎接市一级学校评估,我教研组又特别组织老师们每人一节公开课,人人参与听课、评课,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行整合;12月中旬,“刘闯杯”初赛课,并推选出5名数学教师参赛;12月23日组织“刘闯杯”复赛。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开展,人人参与、精心准备,在认真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级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主备人说课——集体评议并整合——个人加减——教后反思的过程;最终让老师写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每次活动都突出了以下三定:“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主要以年级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通过此项活动,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本学期继续把优化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我组的重点工作。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力求提高作业练习的效能,作业布置精心合理,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适当批有鼓励性评语,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坚持每月一次的学生作业量化考核检查。
三、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几点。
1、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又是第一次做教研工作,在教研方面创新意识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2、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的语言组织方面还要加强。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
3、进一步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减少不及格现象,提高优秀率。
总之,本学期我们各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建有效课堂,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围绕学校制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高标准、严要求、勤钻研、敢创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核心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联系生活,培养空间观念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课开始,我一边拿出一些物体一边让学生说出物体名称并引导说出几何名称:如,牙膏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茶叶罐——圆柱体,乒乓球——球体等等。学生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问:“这是什么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脖子上戴的红领巾,住房的屋顶架等等。再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上课伊始进行谈话:“同学们,每周星一,我校都要举行升仪式,五星红旗随着国歌冉冉升起,你知道红旗是什么形状的吗?再看小朋友常用的手帕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接着提问:“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通过谈话,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揭示课题,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直接而有效。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形成统一起来,建立几何概念,促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教师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操作,通过比一比、滚一滚、搭一搭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然后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找各种形状的物体。最后,组织学生用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可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想、看、做、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思维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初步认识这些形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三、大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形状。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熊猫玩偶,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绘制和比较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发明、创造。四、实际应用,深化空间观念几何体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而且要在理解相应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几何形体的空间形象,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就要求出六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学校行政楼前的柱子是什么形状?包在它身上的铝质材料需多少?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又如,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明确不管长方体的位置如何,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积,因此求油箱里油的体积也是长、宽、高的积。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总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不但是发展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也可以为其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世界。但是,空间观念的养成,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实践操作、大胆想象等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保证活动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活动方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的活动方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结合我们学校学生计算能力错误率较高的现象等,特举行一次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小小计算王”比赛。争取通过这次计算能力比赛,更好的培养学生平时作业时细心计算的习惯,使我校的学生计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检测对象:
小学1—6年级学生。
三、检测时间:
第8周举行。
四、检测内容:
以本学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依据,中低年级段以口算为主,高年级段适当加入简算。
五、出题:
决赛由数学组统一命题。
六、检测办法:
均为口算题或笔算题,限时笔试。
七、考试地点:
低年级到一年级教室袁明霞监考、中年级到二(2)漆占彪监考和高年级到五年级教室刘玉龙监考。
八、阅卷安排:
试卷批阅一二年级交换,三四年级交换,五六年级交换。
九、参赛及获奖人员评选:
各班选出10人(一五年级各选二十名)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比赛,各年级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并获得“小小计算王”的荣誉称号。
活动内容:
设计围墙、篱笆。
适用年级:
四年级以上。
活动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乘、除法的含义及实际情况预算所需材料。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综合运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
学生每组准备房子、围墙(可拼拆)、门等模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叙述:小强的奶奶家最近盖了新房子,(屏幕显示房子)新房子所占地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5米。
这几天,小强的奶奶正寻思着要砌围墙,她准备围出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连围墙上的铁门也买好了,铁门宽2米,但是,她还没想好究竟怎么砌。同学们,今天我们都来当“小小设计师”,帮小强的奶奶出出主意,好不好?
2.让学生充分发言。然后教师概括: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今天这节课重点来研究一下围墙的位置。
二、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小组活动。
发给每个小组房子、围墙(可拼拆)、门的模型,让学生互相合作,动手操作,设计围墙的位置。
2.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根据学生演示在电脑上显示出实物图,并抽象出平面示意图。
估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案(阴影部分表示房子,粗线表示铁门):
3.深入研究。
(l)猜一猜。
请学生猜一猜,小强的奶奶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并初步说明理由。(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考虑)
(2)算一算。
a.提问:怎样才能预算出砌围墙共需多少块砖?
如果砌1米长的围墙需要200块砖(显示实物图),那么你们能算出砌自己设计的围墙大约需要多少块砖吗?围出的空地面积呢?(显示下表:围墙长度。所需砖的块数、围出的空地面积数据暂空,待填)
b.学生分组计算。
c.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显示完成下表:
(3)想一想。
提问:看看算出的数据,你想说什么?
重点思考:
a.哪几种最节省材料?为什么?(回答后闪动表中相应的部分)
b.哪几种图出的空地面积最大?为什么?(回答后闪动表中相应的部分)
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教师略作小结。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2.独立设计。
3.汇报讨论。
(1)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显示出平面示意图:
(2)讨论:哪一种最节省材料?为什么?
得出第二种最节省材料。(闪动第二种示意图中表示篱笆的两条边,删去图①)
4.预算材料。
(1)给出条件:如果用细竹竿作篱笆,每5厘米插一根竹竿,那么围出这块菜地至少需要几根细竹竿?
(2)学生计算(如有困难可自由讨论)。
(3)学生汇报:(电脑显示在示意图旁)
正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说明边长是2米。
篱笆长度:2x2=4(米)=4OO厘米
竹竿根数:①400÷5=80(根)
②400÷5-l=79(根)
(4)讨论:要不要“减1”?为什么要“减1”?
电脑模拟插竹竿的过程:闪动一段5厘米长的边,插一根竹竿(伴以“叮咚”的'声音),(这样插四根后中间过程省略,直到最后两个5厘米)闪动倒数第二个5厘米,插一根竹竿,再闪动最后一个5厘米,(问:还需要再插一根竹竿吗?为什么?)闪动那一段围墙,说明最后一根竹竿可以省略,所以要“减1”。(删去第①种)
四、总结方法,活动小结
1.总结方法。
2.评选“优秀设计师”,并委派他们课后把研究结果告诉小强的奶奶。
活动设想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虽然“双基”扎实,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的现象。本方案选取了“砌围墙和围篱笆”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出发,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协作研讨、探求方法”——“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总结方法、活动小结”,始终把学生放在“活动主体”的位置,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通过小组活动、全班讨论、独立设计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全体性、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并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围墙的设计,从设计方案到选择方案,都注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3.注意对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设计围墙时采用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的形式,预算用篱笆材料时,又允许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是学习巩固各种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以便使他们在用中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儿童的应用技能。
一、指导思想:
为营造校园数学学习氛围,弘扬数学文化,激发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方面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发现数学的无尽乐趣与无穷奥妙,进而产生一个良性循环,服务与提高自己数学的学习。
二、活动事项
活动主题:
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
活动口号:
我动手,我思考,我快乐
活动时间:
月11日升旗仪式数学节活动开幕式
月11日活动小结(发活动中一些奖状,数学组全体老师负责)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去获取和发现新的知识。
2、促进教师思考与实践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与活动该如何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数学内涵,如何在培养数学能力及素养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地展示数学才能,体验数学价值。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员:xxxxxx、各年级数学教研组长
四、活动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全体数学老师
五、活动形式与具体安排:
学生活动:
(一)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评比(第四周)
负责人:xxxx
参加对象:三--六年级
1、手抄报:以“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为主题,要求规范、整洁、美观,做出个性。比赛统一用8开的纸张,右下角写明姓名、班级、指导师。手抄报内容可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人名句、数学名题、数学趣题(符合本年级孩子思维水平)……。
2、数学日记:必须是学生自己写的,内容最好是写所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目的让学习充分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以上两项都是先在每个班级进行评比,然后选出3份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评比。(数学日记用统一稿纸书写)
注:作品上交到教研组长处,年级组的数学老师一起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二)100题口算无错比赛(第五周)负责人:负责人:xxxx
参加对象:一、二年级
比赛规则:8分钟100道题,每个班级由数学老师自行选拔5位学生参加比赛,根据个人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三)20题笔算无错比赛(第六周)负责人:xx
参加对象:三年级、四年级
比赛规则:20分钟20道题,三、四年级的每个班级数学老师自行选拔5为学生参赛,比赛的内容为适合本年级的各种竖式计算题。
根据班级的总体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
(四)数学故事比赛。(第七周)负责人:xxxx
参赛对象:三---六年级
比赛规则:三至六年级各班选一名优秀学生,进行全校数学故事比赛,故事内容可以是数学名人故事、数学趣事、生活中的数学等。具体时间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五)总结表彰。(第八周)
备注:1、作品收集时间、评选工作等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另行通知到老师本人。
附:(负责部分具体工作的老师名单)
(1)一年级“百题口算”题由孙丽老师负责。
(2)二年级“百题口算”题由陈冬梅老师负责。
(3)三年级“笔算题”题由陈亚妹老师负责。
(4)四年级“笔算题”题由吴青老师负责。
(5)五六年级“数学故事比赛”题由各班主任老师负责。
教师活动:
课标学习,数学课标学习考核(第四周)负责人:xxx
备课比赛,分低中高年级指定课题备课(第五周)负责人:xx
评课比赛,给定课堂写评课(第六周)负责人:xxxx
一、指导思想
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钻研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维和良好品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校决定在20xx年12月举行数学竞赛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使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竞赛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收集一些参考依据。
三、参赛对象
三至六年级每班选派5名学生参加竞赛。
四、竞赛时间和地点
1.竞赛时间:20xx年12月8日星期四下午第一节
2.竞赛地点:五(2)班、四(1)班教室
五、竞赛形式
笔试,60分钟内完成一张竞赛试卷。
六、竞赛标准
根据卷面分数评出各类奖项。
七、奖项设置
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四名。
活动目标:
1.按大小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并进行相应的匹配。
2.尝试解决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三只大小不一的玩具小狗。
2.超市布置:陈列最大的、大的、最小的帽子、围巾鞋子、上衣、裤子、袜子、毛巾、水杯、牙刷等。
活动过程 :
一、 小狗排排对。
1 、有三只小狗要出去散步,它们嚷嚷着要去买帽子。
2、 出示教具:三只大小不一的玩具小狗,三只小狗都想排头,结果吵起来了!
3、请幼儿告诉小狗应该怎样走?(排排队走)
4、引导幼儿观察这三只小狗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怎样排队?
5、问幼儿谁愿意来帮小狗们排排队?并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它们排队的?
二、小狗买帽子。
1、到了超市,三只小狗就抢着试帽子:最小的狗一戴上大帽子,像钻进了黑洞洞,啥也看不见了;最大的狗一戴上小帽子,才遮了一只耳朵……小狗们急坏了!
2、谁会给小狗挑帽子?请个别幼儿为小狗买帽子。
3、引导幼儿知道并说出:最大的帽子给最大的狗,大帽子给大狗,最小的帽子给最小的狗。
三、为小狗买东西
1、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超市里还有什么?
2、老师请一部分幼儿做售货员,要求售货员必须将物品整理好(物品可从大到小排;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另一部分幼儿扮演顾客帮助小狗买东西。要求售货员要热情,顾客要有礼貌。
3、教师观察售货员能否正确排序,观察顾客能否帮助三只小狗买到合适的物品,如我给最大的狗一条最长的围巾;给大狗一条长围巾;给最小的狗一条最短的围巾。教师观察顾客能否运用语言来表达排序结果。
4、给狗儿们送礼物。
5、送完礼物后跟狗儿们道别。
为了确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活动方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数学实践活动方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活动目的: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原则:
1、学科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运用数学知识这个中心,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内容;
2、实践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必须是学生的考察、参观、访问、制作、公益劳动等的实践活动;
3、全员参与的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4、知识的应用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探索创新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努力有新发明、新创造地完成任务;
6、活动多样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多样性: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如参观、访问、思考、制作、观察、实验、调查、讨论、阅读、操作、竞赛、表演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三、活动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包括:百分数比例;圆柱、圆锥、球;简单的统计以及整理和复习等,根据教材的这一教学内容,确定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为:
1、根据教材百分数的教学内容,进行以《小小银行》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及储蓄方面的有关知识,活动时间在三月份,规划方案《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2、根据教材圆柱、圆锥、球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以《做一做》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学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活动时间在四月份。
3、根据简单的统计这一知识,进行以《简单的统计》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时间在五月份。
四、活动组织:
1、根据学生居住范围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小组的成员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提出要求。
班主任老师要与社区、单位等取得联系,征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或请家长帮忙,对于学生的活动能给予方便。
2、小组活动的时间以学生的业余时间为主,如周六、周日、节假日等,活动的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可以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动。
3、把每周五夕会的十分钟时间定为各小组实践活动的交流与总结时间,班主任教师要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对活动的形式、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控;同时各小组长要对一周来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周活动的具体要求。
五、活动步骤:
1、学生按划分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本学期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来确定。每月的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三月份:
活动主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四月份:
活动主题:《做一做》
活动的主要内容:
(1)搜集长方体、正方体、硬纸盒、实物等。
(2)把搜集到的实物用剪刀剪开,观察各形体展开的面的形状,各部分尺寸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准备做纸盒用的硬纸壳。
五月份:
活动主题:《简单的统计》
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近几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得奖牌的情况;
(2)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情况;
(3)在教师的组织下实际测量各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并计算各小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并记录所测量的数据。
2、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各小组调查的材料进行筛选,删除与数学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
3、在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都参加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时间不限于40分钟,把准备的活动内容进行完。)
活动内容: 设计围墙、篱笆。
适用年级: 四年级以上。
活动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乘、除法的含义及实际情况预算所需材料。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综合运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
学生每组准备房子、围墙(可拼拆)、门等模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叙述:小强的奶奶家最近盖了新房子,(屏幕显示房子)新房子所占地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5米。
这几天,小强的奶奶正寻思着要砌围墙,她准备围出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连围墙上的铁门也买好了,铁门宽2米,但是,她还没想好究竟怎么砌。同学们,今天我们都来当“小小设计师”,帮小强的奶奶出出主意,好不好?
2.让学生充分发言。然后教师概括: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今天这节课重点来研究一下围墙的位置。
二、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小组活动。
发给每个小组房子、围墙(可拼拆)、门的模型,让学生互相合作,动手操作,设计围墙的位置。
2.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根据学生演示在电脑上显示出实物图,并抽象出平面示意图。
估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案(阴影部分表示房子,粗线表示铁门):
3.深入研究。
(l)猜一猜。
请学生猜一猜,小强的奶奶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并初步说明理由。(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考虑)
(2)算一算。
a.提问:怎样才能预算出砌围墙共需多少块砖?
如果砌1米长的围墙需要200块砖(显示实物图),那么你们能算出砌自己设计的围墙大约需要多少块砖吗?围出的空地面积呢?(显示下表:围墙长度。所需砖的块数、围出的空地面积数据暂空,待填)
b.学生分组计算。
c.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显示完成下表:
(3)想一想。
提问:看看算出的数据,你想说什么?
重点思考:
a.哪几种最节省材料?为什么?(回答后闪动表中相应的部分)
b.哪几种图出的空地面积最大?为什么?(回答后闪动表中相应的部分)
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教师略作小结。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2.独立设计。
3.汇报讨论。
(1)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显示出平面示意图:
(2)讨论:哪一种最节省材料?为什么?
得出第二种最节省材料。(闪动第二种示意图中表示篱笆的两条边,删去图①)
4.预算材料。
(1)给出条件:如果用细竹竿作篱笆,每5厘米插一根竹竿,那么围出这块菜地至少需要几根细竹竿?
(2)学生计算(如有困难可自由讨论)。
(3)学生汇报:(电脑显示在示意图旁)
正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说明边长是2米。
篱笆长度:2x2=4(米)=4OO厘米
竹竿根数:①400÷5=80(根)
②400÷5-l=79(根)
(4)讨论:要不要“减1”?为什么要“减1”?
电脑模拟插竹竿的过程:闪动一段5厘米长的边,插一根竹竿(伴以“叮咚”的声音),(这样插四根后中间过程省略,直到最后两个5厘米)闪动倒数第二个5厘米,插一根竹竿,再闪动最后一个5厘米,(问:还需要再插一根竹竿吗?为什么?)闪动那一段围墙,说明最后一根竹竿可以省略,所以要“减1”。(删去第①种)
四、总结方法,活动小结
1.总结方法。
2.评选“优秀设计师”,并委派他们课后把研究结果告诉小强的奶奶。
活动设想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虽然“双基”扎实,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的现象。本方案选取了“砌围墙和围篱笆”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出发,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协作研讨、探求方法”——“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总结方法、活动小结”,始终把学生放在“活动主体”的位置,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通过小组活动、全班讨论、独立设计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全体性、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并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围墙的设计,从设计方案到选择方案,都注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3.注意对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设计围墙时采用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的形式,预算用篱笆材料时,又允许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是学习巩固各种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以便使他们在用中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儿童的应用技能。
活动任务:
1、完成圆台周长的测量。
2、按方位找出已放物品
3、用所得物品进行主席台设计
活动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给定的工具,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中央圆台的周长测量。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地判定方向,依据所给的方位描述,找出预设的物品。
3、学生能在找寻物品后,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结合物品设置,合理布局,设计方席台布置,达到美观大方。
4、在活动中,学生能积极讨论,小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共分红、黄、蓝、绿四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协调共进。
活动安排:
1、实际测量:根据所提供的工具(绳子,卷尺,量角器),小组内合理分工,可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能最快完成任务为胜。
2、广场探宝:事先按预设方位,把“宝物”(设计主席台所需的装饰品)依不同的方位埋好,有不同颜色的标识,各小组依手中的方位描述,找出与自己组颜色相对应的宝物,不能拿其他组的,看哪一组用时最少为胜。
3、小小设计师:根据所寻得的宝物,小组内讨论,共同设计出广场主席台的布置工作,布局要合理,美观大方,用时少,并能清楚表达自己组设计者为胜。
活动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每在一次活动中胜,得星一颗,所有活动完成后,哪组得星最多,哪组最终胜出,获得实践小能手称号。
活动重点: 根据所提供的工具完成实际操作
活动工具准备: 秒表,卷尺,绳子,量角器,学生自带小量角器
活动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齐集樱桃沟广场,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活动我们将完成闯三关任务,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动脑、动手,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一、活动介绍
教师把学生集合后,讲明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活动的规则及评价方法,并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便于组织。每组要自己商定各组的名称和口号。
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发放组别标识,评选组长等。
王:讲解本次活动各个环节的活动规则,发放活动安排表及活动记录表
二、实践操作
(一)实地测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实地测量”所分配的工具,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商定测量方案(为时2分钟)后,各组分散进行实地测量,用时5分钟,在5分钟内完成任务者,比一比认证量的快,认证量的准,胜出者得星一颗。
杜:活动其间关注学生的测量情况
王:关注活动时间
教师在此活动中要关注学生采用的测量方法,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活动中出现的亮点,在活动后进行小结。
杜老师:进行本环节的总结。
王:对本环节成绩进行公布,指导进行下一个活动。
(二)广场寻宝
按第一关完成的先后顺序,开始进行第二关广场寻宝,(教师要记录好时间)学生按发给的方位描述图,小组合分工,谁能又快又准的找出属于自己组的宝物。
杜、王:发放方位图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尤其是小组中的分工合作,对于合作效果好的小组,给予肯定评价,并对其采用的分工方法进行剖析,让学生对合作价值有所了解。
王: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杜:对本次活动的成绩进行公布。
三、小小设计师
完成广场寻宝后,各小组到教师处领取各组的展板,小组内讨论,自主设计,完成对主席台的布置设计。
设计好后,由各组的发言人,对本组的设计进行阐述介绍。
四、活动总结
根据三关完成的情况,对各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重点指出各小组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评出本次活动中表现最好的.小组,授以“实践小能手”称号。
杜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整体的评价
王老师:公布最终的活动成绩。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和人文性。数学是知识海洋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有助于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我是小小数学迷”数学节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去获取和发现新的知识,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形式多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3.进行数学小论文的评比,促使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研究问题,进而展示学社的数学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切身体会到数学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形成校园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活动时间:
——
四、活动参与对象:
全体学生及数学教师
五、活动安排:
1.一本课外书
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汲取数学家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促使学生爱上数学,逐渐形成理性精神。阅读数学家或者数学科普作家的书籍,如李毓佩、谈祥柏的书籍,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并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然后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读书交流会。
2.一份手抄报
教师首先在内容选择和版面设计上进行指导;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或者个人独立的方式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其次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展评,并评出一(2人)、二(3人)、三等奖(5人);最后挑选出最精美的手抄报进行张贴展示。
3.一则小论文
让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关注一道问题的解决,实现解题方案的多元,写一篇数学日记。教师在学生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润色,让学生二次作文,形成较为成功的小论文。每班上交5到10篇数学小论文,形成《数学未来星》的小册子。
4.一次小竞赛
我们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结合本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根据学生在四方面的综合表现,评选出“XX年度明道数学之星”颁发证书和奖品。
一、活动背景:
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科学,他需要沉静的大脑,活跃的思维,周到的分析,巧妙的假设,去一步步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为了增加一年级小朋友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为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利用寒假组织学生开展题为“数学文化”的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增加一年级小朋友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三、实践作业内容:
上网查阅、收集、整理一些与一年级数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家的故事,认真摘抄在A4纸上。如:加号、减号、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数学0的来历,我国古人结绳计数等数学文化或数学家的故事。
四、作业要求:《数学文化》手抄报一份。
具体要求:
1.作业用纸A4,四周留有1厘米边框,设计装饰图案。
2.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内容丰富。
3.插图漂亮、认真书写图文并茂。
4.开学以级部为单位进行作业展评。
陈世斌自从数学活动课作为了一种新的课型在教学中展开,活动课的优势也渐渐的突显出来。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培养数学兴趣,拓宽思路、诱发才智,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活动课的开展中,仍存在有许多问题,为使活动课落到实处,真正展现活动课的魅力,使学生在动学,在玩中学,在交流合作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课扩大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形成数学的解决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创新才能。特制订本期数学活动课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了解,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级整学年的培养,已经具有一些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开展活动课,是非常必要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认为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更为适合。因此,在本期活动课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探索知识的体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内容:
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与各学科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本期活动课将课后选作题、思考题作为活动课内容的一部分,另外安排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各种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课的组织和开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扩大数学视野,拓宽知识领域。
4、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5、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机能。
6、陶冶情操,开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活动安排观察物体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我会设计图案欣赏与设计图案猜一猜学习简单的推理知识五、活动课的方法与措施:
1、数学游戏课:通过漫游数学王国、猜数字谜、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游智慧迷宫、“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活动,师生共同搜集趣题,进行游戏,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2、思维训练课: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速算和巧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找规律、几何图形变换与辨认、试试你的判断力、开放性题目训练等活动,不仅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
3、竞赛活动课: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看谁学得又对又快”、“看谁摆的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从小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
4、实践应用课: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5、动手操作课:利用活动课指导学生制作直观学具、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发散思维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 创新思维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 四年级数学 教学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最好 方法 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3.课后进行教学 反思 ,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邵小洁 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小学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 总结 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 思维方式 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 逆向思维 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 教育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林维旭 工作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冯北小学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路过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个玩具.于是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了.于是对爸爸说.妈妈不好.爸爸好.爸爸给我买玩具. 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公式列.逻辑是一种融合了矛盾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逻辑.还是不完美的逻辑.在时间面前永远站不住脚.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一)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本学期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一年四班黄悦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二)一 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二 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三 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 (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 (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人们更需要的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较好地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 、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感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树叶、蜻蜓、门窗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形成轴对称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解脱出来,而且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记得牢。 二、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已经注意了渗透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新大纲》要求要加强渗透的力度,有些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让学生较早地体会或初步了解,使小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叠在一起,然后以它们重合的一个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三角形旋转180度,再沿着一条边平移,直到与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且还使 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含义,以及对图形位置变化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应用题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以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是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其内容而言,有的部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其能力训练的价值来看,侧重的是解习题的技能,而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视仍显不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跳绳和毽子,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跳绳可以买50根,如果全部买毽子可以买60只,现在先买了30根跳绳,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只毽子?”这道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