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及翻译策略论文
摘要 :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译者需在正确理论指导之下进行中医英译。隐喻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追求“最佳关联”和“最佳对等”的翻译效果不仅能忠实阐述中医学概念,更能传达隐含的中国文化。通过分析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剖析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和更准确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语言哲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6)03-0551-03
中医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产物之一具有普遍的隐喻特征。隐喻为中医概念提供了语言形式和帮助认知中医研究对象,关于中医语言隐喻性及其翻译的研究却不多。在众多的理论中,笔者认为源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很好地指导中医隐喻翻译。鉴于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和研究现状,为了开辟中医英译方法策略新的研究方向,找出能高效传达中医医学信息和文化信息的译法,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医语言隐喻翻译策略。
1.隐喻概念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地表达或映射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1]。隐喻是人类主要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行动以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式,更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概括起来即: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2]。隐喻的要件有三:“彼事物”、“此事物”、两者的关联。其结果为:由关联而生发出来的喻义。
2.中医语言隐喻特征
隐喻本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本体是指中医医学方面的内容和概念。人们觉察的身体异样或症状被称为病象。中医理论常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变化或性质特征对病症加以解释和分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5]。例如:运用自然界中湿气的隐喻,可以对人体内的一些疾病做出解释。中医术语有“湿胜则濡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人体内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情况”[6]。
隐喻喻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的喻体可分成物象、气象、地象和人象,分别指具体的有形物象、天气现象、地理状象和人的社会生活现象[6]。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从各种动物的外形,动作和习性上找到丰富的喻体。各种生活工具也可以被作为喻体来表达医学概念。用自然现象来解释人体的运行机制,认为人的病痛与这些要素有关。在病症描述和诊断上也常用地理名词,如位置和地貌来表述病症位置及其相应的特点,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可隐喻为人体部位的关系和相关功能[5]。
隐喻喻底特征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一定的喻底才能建立。喻底作为本、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建构的基础。中医语言中隐喻通过各种相似性构建联系即表明喻体特征又说明本体功能,中医语言常将各种相似性联系起来构造隐喻[6]。
3.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理论范畴,但其作用不只局限于语用学领域。许多翻译理论和模式受其影响而发展,在西方翻译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研究中引入关联理论已经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生命并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为:运用推理,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才能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是在翻译中达到语用等效的重要前提。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理解为“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4]。关联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对其进行解释和指导,而翻译活动可以加深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认识。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和Newmark倡导的“交际翻译”都表示语用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同于原文的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正确认知和理解源语语是功能对等翻译中的等效前提,这与关联理论的关联和推理是一致的`[2]。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最佳对等”和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结合,可以整合翻译的双重含义———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为系统、科学、有效的中医语言隐喻翻译提供强坚实理论保障[3]。
4.中医隐喻翻译
对隐喻的认知及翻译决定了中医知识和文化传达的效果。笔者认为关联理论能帮助译者推断出源语中的隐含,对读者认知能力提出语境假设,选择正确语境信息,将隐含明示给读者,让其从中推导。等效翻译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译文对等再现源语信息,解决中医翻译中语言处理等方面问题[8]。等效翻译不仅将中医医学信息最大量地传递给西方读者,而且将中医中包含的文学、哲学、文化等方面因素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关联理论与中医翻译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定义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认知语境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交际双方必须互明彼此的认知语境来正确理解交际的意图,接受逻辑信息、词汇信息和文化信息。简单的字面翻译并不能有效传达中医语言中暗含的中医特有文化信息,译者必须准确把握中医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图式,选择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帮助其找到与中医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中医英译追求的不仅是中医语言的文学翻译,更是传达其文化信息的科技翻译。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为读者提供的最佳语境效果、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中医隐喻翻译策略隐喻翻译要实现语言形式转换,更要正确映射和整合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中医语言具有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文学欣赏的古雅性。中医要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中医英译也不可忽视其中博大文化内涵。人们用生活劳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的道理阐释陌生、深奥的中医医学理论,造就了中医学隐喻性语言[7]。因此,译者需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实现中医英译中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文化的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1)描述喻体、简单直译:人类相同生理构造和对自然界变化的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人类具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不同民族对自然相似的认知并不是相互学习所获得的[13]。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按照源语篇章中源域和目标域的位置顺序来翻译译语篇章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实现位置完全对应的关联映射。因此,精确描述原隐喻形象和文化特色以丰富和完善译语表达。例如:“雀啄脉”译为“sparrow-peckingpulse”。西方读者了解麻雀进食的动作,他们看到这个译名时,可以将麻雀进食的动作这一信息关联映射到一种脉搏跳动的外在特征上,很容易理解中医隐喻认知和概念,达到最好的语用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蜘蛛胀”译为“spider-likedisten-tion”;“弹石脉”译为“stone-flickingpulse”;“五更泄”(鸡鸣泄)译为“morningdiarrhea(cock-crowingdiarrhea)”。(2)注重文化、合理意译:文化的空缺和错位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翻译中往往注重保留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而丢失其表层含义[7]。中医隐喻翻译要求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信息的最佳关联。如果一味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读者却无法找到交际线索,故不能达到最佳关联性。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意译,对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假设,将源语语言形式适当修改,力求把词汇隐含传达给读者,达到对隐喻更好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提壶揭盖”若翻译为“liftingthejarandtakinga-waythelid”,虽忠于原文语言特征,但西方读者却不能理解其含义,更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中医思想。故要将此观点映射到西方文化和认知的同等层面上。可以译为“openingthelungqitotreatconstipationordysuria”,这样西方读者可以领悟出它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隐喻。第一种译法违背了关联理论中话段必须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让读者自然做出最佳关联的原则,而第二个译法揭示了隐喻内涵,让读者接收到源语的意义隐含,达到意义所指的最佳关联,保留了原文认知效果的相似性(3)类比推理、增译补偿:中医语言有大量病理治则类隐喻,大部分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等理论类比推理得来,因此本体认知都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及明显的心理相似性[11]。单纯直译这类隐喻使西方读者很难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世界里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关联和推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使用文内补偿来増译,更明确地表达内容和阐释隐喻。例如:“青蛇头”(肿胀如青蛇头状的痈疽)如译为“bluesnakehead”,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本内涵;如只译为“ulcer”又丢失源语隐喻特征。最佳译文应为“snake-head-likeulcer”,其中,“snake-head-like”是直接翻译喻体,但又增加“ulcer”一词可以指明实际的病症是“痈疽”。同样地,“龟背”(脊高如龟的佝偻病)应译为“turtle-back-likerickets”;“白虎历节”(游走性关节痛)应译为“acutear-thritis,,“蛇身”(生于皮肤之上状如蛇皮的癣疾)应译为“snake-skin-liketinea”。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医翻译中医语言医哲交汇,言简意赅,善用修辞,文化浓厚,中医英译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文化休克及文化缺省等问题,增加了翻译难度,使译者无法将中医名词术语忠实、客观、简洁地呈现给读者[9]。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意指任何翻译语言因素,化解译文应侧重于源语还是目标语的长期分歧,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区别于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中医隐喻翻译策略翻译旨在完整、准确、充分、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读者能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含义,包括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可以解决中医隐喻翻译中许多难题,准确再现中医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1)术语西化、概念对等:中医隐喻英译可以对照西医概念,转述术语、行话,通俗、形象地表述中医概念,使用西医中对等概念的通俗表述。如果生硬地移用术语,往往会弄巧成拙。例如:表病症的词“虚亏”、“阴阳失衡”、“不足”若译为“unbalanced”或“deficiency”,西方读者无法明白这一病症的实质含义,可译为“abnormal/morbidcondition”或“abnor-mality/dysfunction”(失调状态);含义浅白、指称直截了当。关于治则、治法的术语“平衡阴阳”、“固本培元”不能译为“balanceYinandYang”,可译为“helprecover”或“restorenormalcondition”或“strengthenresistance”。这种译法既简单明了,又通俗易懂。(2)词汇转化、意义对等:中医语言简意赅,通常用几个字就能清楚表达一种病症或治疗方法,甚至一种理论,但英译后的表述却难觅这种特征,若直接按中文字面意思翻译会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其确切含义。例如:“黄疸”若译为“yellowinface”,这只是突出这种病症在人体的外在表象,不妨可借用西医术语译为“juan-dice”。因此,“白喉”译为“diphtheria”而非“whitethroat”;“大汗”和“眼花”分别译为“profusesweating”和“blurredvi-sion”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译语的规范化程度。不能将中医用语机械性的逐字翻译,需找出西医术语中概念对等的词汇和表述。(3)概念转化、文化对等: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在英译时要深刻体会、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准确选择译文词语,力求传达文化隐含,让读者能从其本土文化中找到对等概念。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14],此处的“贼风”若译为“thiefwind”,西方读者会理解为“风”自然现象,忽略了文化和语言差异,应该通过具体语境,领会原语中的意义,将其译为“pathogenicfactors”(致病因素)。
5.结语
中医英译要特别注意对中医语言隐喻特征的把握和翻译,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显得尤为关键。在对中医隐喻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深入了解源语和译语之间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上的差异,找出喻本、喻体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对读者的心理期盼与认知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者从整体把握、感悟原作,发挥想象去感受意境,借助主体的直接经验去发掘原作内在、隐蔽的因素,从而找出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和表达方式让译文语义更明朗,表述更精确,从而真正实现“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有资源的发个过来
找我吧,给你找几十篇。
上百度浏览器查下
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喻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四、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 1924. [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 [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 [7]Soskice, .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 [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 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 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 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 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 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 2.小组讨论交流。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去中国知网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怎么写的 你就有方向了
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及翻译策略论文
摘要 :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译者需在正确理论指导之下进行中医英译。隐喻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追求“最佳关联”和“最佳对等”的翻译效果不仅能忠实阐述中医学概念,更能传达隐含的中国文化。通过分析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剖析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和更准确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语言哲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6)03-0551-03
中医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产物之一具有普遍的隐喻特征。隐喻为中医概念提供了语言形式和帮助认知中医研究对象,关于中医语言隐喻性及其翻译的研究却不多。在众多的理论中,笔者认为源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很好地指导中医隐喻翻译。鉴于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和研究现状,为了开辟中医英译方法策略新的研究方向,找出能高效传达中医医学信息和文化信息的译法,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医语言隐喻翻译策略。
1.隐喻概念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地表达或映射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1]。隐喻是人类主要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行动以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式,更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概括起来即: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2]。隐喻的要件有三:“彼事物”、“此事物”、两者的关联。其结果为:由关联而生发出来的喻义。
2.中医语言隐喻特征
隐喻本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本体是指中医医学方面的内容和概念。人们觉察的身体异样或症状被称为病象。中医理论常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变化或性质特征对病症加以解释和分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5]。例如:运用自然界中湿气的隐喻,可以对人体内的一些疾病做出解释。中医术语有“湿胜则濡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人体内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情况”[6]。
隐喻喻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的喻体可分成物象、气象、地象和人象,分别指具体的有形物象、天气现象、地理状象和人的社会生活现象[6]。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从各种动物的外形,动作和习性上找到丰富的喻体。各种生活工具也可以被作为喻体来表达医学概念。用自然现象来解释人体的运行机制,认为人的病痛与这些要素有关。在病症描述和诊断上也常用地理名词,如位置和地貌来表述病症位置及其相应的特点,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可隐喻为人体部位的关系和相关功能[5]。
隐喻喻底特征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一定的喻底才能建立。喻底作为本、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建构的基础。中医语言中隐喻通过各种相似性构建联系即表明喻体特征又说明本体功能,中医语言常将各种相似性联系起来构造隐喻[6]。
3.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理论范畴,但其作用不只局限于语用学领域。许多翻译理论和模式受其影响而发展,在西方翻译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研究中引入关联理论已经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生命并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为:运用推理,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才能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是在翻译中达到语用等效的重要前提。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理解为“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4]。关联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对其进行解释和指导,而翻译活动可以加深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认识。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和Newmark倡导的“交际翻译”都表示语用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同于原文的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正确认知和理解源语语是功能对等翻译中的等效前提,这与关联理论的关联和推理是一致的`[2]。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最佳对等”和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结合,可以整合翻译的双重含义———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为系统、科学、有效的中医语言隐喻翻译提供强坚实理论保障[3]。
4.中医隐喻翻译
对隐喻的认知及翻译决定了中医知识和文化传达的效果。笔者认为关联理论能帮助译者推断出源语中的隐含,对读者认知能力提出语境假设,选择正确语境信息,将隐含明示给读者,让其从中推导。等效翻译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译文对等再现源语信息,解决中医翻译中语言处理等方面问题[8]。等效翻译不仅将中医医学信息最大量地传递给西方读者,而且将中医中包含的文学、哲学、文化等方面因素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关联理论与中医翻译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定义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认知语境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交际双方必须互明彼此的认知语境来正确理解交际的意图,接受逻辑信息、词汇信息和文化信息。简单的字面翻译并不能有效传达中医语言中暗含的中医特有文化信息,译者必须准确把握中医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图式,选择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帮助其找到与中医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中医英译追求的不仅是中医语言的文学翻译,更是传达其文化信息的科技翻译。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为读者提供的最佳语境效果、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中医隐喻翻译策略隐喻翻译要实现语言形式转换,更要正确映射和整合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中医语言具有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文学欣赏的古雅性。中医要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中医英译也不可忽视其中博大文化内涵。人们用生活劳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的道理阐释陌生、深奥的中医医学理论,造就了中医学隐喻性语言[7]。因此,译者需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实现中医英译中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文化的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1)描述喻体、简单直译:人类相同生理构造和对自然界变化的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人类具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不同民族对自然相似的认知并不是相互学习所获得的[13]。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按照源语篇章中源域和目标域的位置顺序来翻译译语篇章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实现位置完全对应的关联映射。因此,精确描述原隐喻形象和文化特色以丰富和完善译语表达。例如:“雀啄脉”译为“sparrow-peckingpulse”。西方读者了解麻雀进食的动作,他们看到这个译名时,可以将麻雀进食的动作这一信息关联映射到一种脉搏跳动的外在特征上,很容易理解中医隐喻认知和概念,达到最好的语用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蜘蛛胀”译为“spider-likedisten-tion”;“弹石脉”译为“stone-flickingpulse”;“五更泄”(鸡鸣泄)译为“morningdiarrhea(cock-crowingdiarrhea)”。(2)注重文化、合理意译:文化的空缺和错位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翻译中往往注重保留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而丢失其表层含义[7]。中医隐喻翻译要求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信息的最佳关联。如果一味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读者却无法找到交际线索,故不能达到最佳关联性。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意译,对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假设,将源语语言形式适当修改,力求把词汇隐含传达给读者,达到对隐喻更好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提壶揭盖”若翻译为“liftingthejarandtakinga-waythelid”,虽忠于原文语言特征,但西方读者却不能理解其含义,更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中医思想。故要将此观点映射到西方文化和认知的同等层面上。可以译为“openingthelungqitotreatconstipationordysuria”,这样西方读者可以领悟出它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隐喻。第一种译法违背了关联理论中话段必须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让读者自然做出最佳关联的原则,而第二个译法揭示了隐喻内涵,让读者接收到源语的意义隐含,达到意义所指的最佳关联,保留了原文认知效果的相似性(3)类比推理、增译补偿:中医语言有大量病理治则类隐喻,大部分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等理论类比推理得来,因此本体认知都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及明显的心理相似性[11]。单纯直译这类隐喻使西方读者很难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世界里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关联和推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使用文内补偿来増译,更明确地表达内容和阐释隐喻。例如:“青蛇头”(肿胀如青蛇头状的痈疽)如译为“bluesnakehead”,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本内涵;如只译为“ulcer”又丢失源语隐喻特征。最佳译文应为“snake-head-likeulcer”,其中,“snake-head-like”是直接翻译喻体,但又增加“ulcer”一词可以指明实际的病症是“痈疽”。同样地,“龟背”(脊高如龟的佝偻病)应译为“turtle-back-likerickets”;“白虎历节”(游走性关节痛)应译为“acutear-thritis,,“蛇身”(生于皮肤之上状如蛇皮的癣疾)应译为“snake-skin-liketinea”。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医翻译中医语言医哲交汇,言简意赅,善用修辞,文化浓厚,中医英译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文化休克及文化缺省等问题,增加了翻译难度,使译者无法将中医名词术语忠实、客观、简洁地呈现给读者[9]。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意指任何翻译语言因素,化解译文应侧重于源语还是目标语的长期分歧,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区别于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中医隐喻翻译策略翻译旨在完整、准确、充分、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读者能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含义,包括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可以解决中医隐喻翻译中许多难题,准确再现中医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1)术语西化、概念对等:中医隐喻英译可以对照西医概念,转述术语、行话,通俗、形象地表述中医概念,使用西医中对等概念的通俗表述。如果生硬地移用术语,往往会弄巧成拙。例如:表病症的词“虚亏”、“阴阳失衡”、“不足”若译为“unbalanced”或“deficiency”,西方读者无法明白这一病症的实质含义,可译为“abnormal/morbidcondition”或“abnor-mality/dysfunction”(失调状态);含义浅白、指称直截了当。关于治则、治法的术语“平衡阴阳”、“固本培元”不能译为“balanceYinandYang”,可译为“helprecover”或“restorenormalcondition”或“strengthenresistance”。这种译法既简单明了,又通俗易懂。(2)词汇转化、意义对等:中医语言简意赅,通常用几个字就能清楚表达一种病症或治疗方法,甚至一种理论,但英译后的表述却难觅这种特征,若直接按中文字面意思翻译会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其确切含义。例如:“黄疸”若译为“yellowinface”,这只是突出这种病症在人体的外在表象,不妨可借用西医术语译为“juan-dice”。因此,“白喉”译为“diphtheria”而非“whitethroat”;“大汗”和“眼花”分别译为“profusesweating”和“blurredvi-sion”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译语的规范化程度。不能将中医用语机械性的逐字翻译,需找出西医术语中概念对等的词汇和表述。(3)概念转化、文化对等: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在英译时要深刻体会、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准确选择译文词语,力求传达文化隐含,让读者能从其本土文化中找到对等概念。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14],此处的“贼风”若译为“thiefwind”,西方读者会理解为“风”自然现象,忽略了文化和语言差异,应该通过具体语境,领会原语中的意义,将其译为“pathogenicfactors”(致病因素)。
5.结语
中医英译要特别注意对中医语言隐喻特征的把握和翻译,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显得尤为关键。在对中医隐喻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深入了解源语和译语之间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上的差异,找出喻本、喻体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对读者的心理期盼与认知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者从整体把握、感悟原作,发挥想象去感受意境,借助主体的直接经验去发掘原作内在、隐蔽的因素,从而找出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和表达方式让译文语义更明朗,表述更精确,从而真正实现“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我把写法告诉你,你自己写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1、毕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7、研究基础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8、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开题报告中文范例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1. 引言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语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4) 参考书目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 Orbis Book, 1981.…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5) 简要说明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且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陈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开题报告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如下表就是一个例子:学院: 专业: 课题名称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一、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二、 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三、 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四、 指导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喻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四、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 1924. [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 [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 [7]Soskice, .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 [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 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 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 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 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 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 2.小组讨论交流。
英语中隐喻研究主要与认知语言学结合,把隐喻看做人大脑的一种构建语言形式的反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研究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怎样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 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 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 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语言表达具有修饰作用,运用应用语言学理论,解读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以分析模式特点的方式,对隐喻有深层次的认知,并形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隐喻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
隐喻,语言现象;应用语言学:
引言:
隐喻又称简喻,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常用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从而将抽象的事物更加直观地进行表现,因此,合理应用隐喻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事物,促进人的认知。这也使得隐喻在语言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伴随着后者理论体系不断成熟,隐喻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在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学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这就引发有关隐喻特征,以及模式特点的思考,用于更加深刻的认知隐喻的作用,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升华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隐喻简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学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可以被替换的概念,同时支持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知识。亚里士多德通过多种方法针对隐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特定环境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分析,从而认知隐喻在社会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促进隐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结合。这为早期研究隐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后人的研究通常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多重单一角度衡量隐喻在应用语言领域的具体作用,或从语言学,或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单一逻辑思维下隐喻的作用,这也使得隐喻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地位[1]。受语言学理论不断成熟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针对隐喻展开相关研究,对基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隐喻研究,更加追求实际,会设置具体的语言框架,针对句法词语,交际目的,以及历史等因素进行衡量,从而实现对隐喻的正确认知,区别于以往有关隐喻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隐喻在实践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研究侧重点方面,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而非原结构。着名语言学家卡梅伦提出,围绕隐喻的研究应借助多方位研究体系进行,其在相关研究中通过三个角度围绕隐喻进行研究[2]。第一个角度是从理论层次分析隐喻的理论体系。第二个角度是基于处理层次,主要分析隐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处理状态。第三个角度则是从神经学层次分析隐喻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隐喻的模式特点
1.阶段模式
作为隐喻的主要表现模式之一,阶段模式具有明显的形式逻辑特征,主要是通过间接隐喻的形式实现对语言的表现。具体包括对文字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以及深刻了解文字内在含义阶段。前者的表现基础是环境,要求针对表面意思进行准确了解,才能进行后续的深刻隐喻剖析。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于表达意思的挖掘。部分情况下,两个阶段的耗时相同,也就是通过理解表面意思就能挖掘内在含义,而只有较为晦涩的隐喻才会在第二阶段耗费大量时间。
2.本体和喻体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两个组成部分,都是呈现隐喻所表达含义的直接形式。本体是需要进行表现的事物,而喻体则是针对本体进行表现的事物,隐喻的主要作用就是借助喻体对本体进行表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体和喻体的形态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3.平行分布式处理信息
心理学领域主要基于信息处理模式,针对隐喻进行相关研究,涉及隐喻的应用,将计算机比作人脑,通过拆解分离隐喻的方式,获得信息并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隐喻的认知。部分情况下还会通过平行分布方式展开隐喻研究,在本质上与信息处理模式相同,同样将人脑视作计算机,通过数据推理计算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具体分析。
三、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开展隐喻本质以及相关特点的研究,需要着重考虑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以及呈现出的本质。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之前,必须充分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实现对隐喻特征以及应用性的探索。在所组建的体系中,应强调对于语法、词性、词义的关注,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亲疏关系、交流环境、语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最后针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3]。国内学者在开展隐喻相关研究时,也充分认识到认知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探索形式不断挖掘隐喻的本质及特点,为应用语言学领域有关隐喻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许多学者在针对隐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都会关注到其在语言领域的运用效果,这恰好符合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际运用为侧重点的特征,即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最终形成对隐喻的定论。从现阶段有关隐喻的研究理论成果而言,许多学者都在认知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转变,不再只注重理论研究,转而更加关注隐喻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需要进行层次划分,在研究表层含义的同时,朝深层次研究深入,进而对隐喻的特征予以全面揭示。其次是确保对每一个层次都能进行全面分析。再次是针对不同类型隐喻框架进行有效甄别。最后是保证分析的全方位性,能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通常读者在接触隐喻领域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喻体部分,随后针对喻体的含义进行思考。当大脑中存在这一过程时,才能实现对预期所蕴含意思的理解。具体而言,本体和喻体属于人脑内部存储的认知模式,可能是因感官或者是思考而引发的,这些都是人类识别隐喻的重要部分[4]。当遇到隐喻时,基础信息就会出现,此时大脑进行筛选及判断,从而获取隐喻的具体含义。整个过程表现出动态化特征,尤其是当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水平不断增长会引发这一过程的变化,此为隐喻的框架体系。
在充分分析隐喻的框架体系之后,围绕隐喻展开研究,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必须确保有关隐喻的研究建立在充实理论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关注同步进行的其他层次的处理情况。其次,需要强调关于隐喻层次的研究应当基于框架最低和最高基础性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需要合理选择隐喻的理论框架,选择标准主要为隐喻的类型。最好是保证分析框架性,能够实现多层面解释隐喻。
四、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
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隐喻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但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多数人不会关注语言形式的存在,这也使得有关隐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缺少语言和隐喻之间关系的认知,这就强调有关隐喻的研究应关注语言在不同层面所发挥的实质作用的重要意义。例如,从词、语句等多个层面展开有关隐喻的理解和运用研究。具体而言,在语言研究领域,关注重点在于实际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表层,很少会探究语言生存概念。大量语言学家在针对隐喻概念进行区分时,都会基于原因和概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关于隐喻运用方式的正确理解。但考虑在完整的语篇中必须包含修辞、对比、暗示等部分。比如,将语言隐喻“Our Friendship is Based on the Mutual Trust”可以简单地解释概括成 B is C 的基本形式“Love is a Journey”,显然,这种条件的设定会阻碍研究的进展,具体表现为模糊了隐喻的运用准则。
因此,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展开隐喻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语言形式之外,还会关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变量因素。而在展开实际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关注原型是能够直观了解喻体的本质,包括其所具有的表层语言形式,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深层次理念的基础之上。根据学者莱可夫与约翰的相关理论,喻体来源于隐喻,其所反映的是概念系统和本体领域之间的映射,就等同于喻体特征反映的是本体的特征。大量语言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母语方面,从而探寻常规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得出隐喻在运用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原构建、激发和限制等[5]。同时还指出在具体语境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领域结合对于人体的大脑思维具有激活作用,并且会呈现出具体的概念,能够与感官记忆融合,实现对嗅觉和听觉联想的激发。
无论是隐喻本体或者是喻体在表现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并不会局限于特定的名词或动词形式,可以呈现出词句篇等多种丰富形式。一些特殊句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本体和喻体,此时需要读者分析,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的语感理解句子中的喻体。由此可见,应用隐喻具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处理领域信息的过程中,应从实际语境出发。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在语言应用领域十分常见,除了表现出具体的应用价值之外,更关乎人类语言的发展进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形象的一种模式,属于社会发展衍生文化形态表现形式,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信息相关。
五、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
1.隐喻具有抽象性
在应用语言领域,对于隐喻的使用表现出抽象性特征,具体而言,是将一种非具象的喻体针对比较抽象的文体进行展现,而在复杂环境下,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都具有抽象性。
2.隐喻具有一致性
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才能构成隐喻情况,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存在逻辑性的联系,这也使得隐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六、隐喻对教学的启示
在现代语言领域使用隐喻进行修辞十分常见,因此,研究隐喻的使用方法,以及价值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一些较为难以呈现的问题进行转换,放置于中文语言环境中,或者是构建有效的教学氛围,可以说,在语言领域,隐喻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通常隐喻中所包含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明显差异,而通过隐喻又可以将二者进行联系,这就体现出隐喻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价值,能够促使读者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规避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此时可以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辅助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语言教学课堂的质量。
基于上述分析,形成有关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本质的初步认知,并认为隐喻可以作为文化理论,以及知识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研究隐喻实现复杂文化现象的科学化转变,对于文化或民族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类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基于隐喻的研究成果能够支撑系统化学习过程,实现对于语言学框架体系的拓展,从而获得更多应用语言学的知识范围,借助隐喻对语言现象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针对零散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组织,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记忆,以及科学应用。
七、结语
通过对隐喻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明确运用隐喻的目的,了解隐喻中本体、喻体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同时还深入探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征以及本质,认识到隐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之一,并且具有抽象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我们应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相信今后随着隐喻理论知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关于其在实际运用中价值的思考,隐喻在语言领域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对于语言教学以及语言应用领域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大。
参考文献
[1]于彦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2]王劫.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
[3]梁婧玉,汪少华美国两党医保国情咨文(1946--2015)架构隐喻的历时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18(1).
[4]胡春雨,徐玉婷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7(5).
[5]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7(5).
山西大学比较专业 可以参见安军的《隐喻的元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