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探究的问题及策略论文论文
第1篇:探究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创新性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一、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合作意识的缺乏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不考察,因此许多学生欠缺课堂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无法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教师过于重视自身的主观价值,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想法。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埋头苦干的学习和阅读,教师就任由自己发挥的讲课,根本无法思想对接和交流,产生很多不同意见,教师无法解决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2.合作方式单一,任务枯燥
有的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很到位,常见的就是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有小组讨论法,还有共学式、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调查法等。有的教师认为小组讨论简单容易操作,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各个学生的兴趣以及研究合适的合作学习法。这样的小组讨论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另外,教师安排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学习任务,多数都是书面和肤浅的理论,根本无法与现实生活互相结合,让学生从学习基础课程中掌握真正的知识,作业和任务的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大多数快速完成,但是根本没有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些问题,无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小组讨论也没有相应的课下准备,学生们并没有共同话题可以交谈。
3.教师调控不充分,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只是做到了学习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学习质量和效率上并没有充分提高,教师的考虑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并不到位,无法全面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自我对合作学习的掌握能力并不强,控制学习的阶段存在问题,课堂合作学习的后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分并不公平,评价机制也存在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分组训练,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过程中无法开展有效沟通和互动,教师对待互动无法把握一个适当的程度和标准,容易让学生由学习互动变为自由交流,许多学生随意聊天也对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期的评价机制打分过程和评价内容细分不到位,难以正确衡量学生真实水平。
二、解决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在家娇生惯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传统的语文课堂极少提供给学生锻炼自我的舞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使得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语文。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合作为主导的社会,要想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的潜意识教育和引导需要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强化。
2.教师要精选内容,灵活组织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设计要不断提高,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确保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要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不能只是追求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自主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分组提问和研究,与老师互动解决疑问,而且这些疑问和解决思路要与其他分组的同学进行互动,让其他学生也了解这个分组学生群体的一种思维模式。教师要灵活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配对,不能固有化一个小组一直分组,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小组分配,将不同成绩、不同爱好的`学生打乱分在一个组里,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和配合,也要均衡男女比例,让学生互相团结,掌握合作学习的价值。
3.提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健全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人、指挥人、引导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整体过程进行把握和控制。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是保障学生快速提高自我社会实践能力,改善自我素质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素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在合作中寻找适当的机会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可能产生意见分歧或者对某一问题普遍存在疑难,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及时发表建议。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体制必须要得到完善和健全,从学习小组的每一个人担任不同角色和做出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有进一步的细分,例如从选择题和主观题上判断学生的自我贡献,避免个别学生因为悲观、自卑、害羞等因素,无法得到正确的评分而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全面和正确的评价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合作学习分数,让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未来也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
三、结束语
合作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课程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课堂合作学习的因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和反思,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合作能力落到实处。
第2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堂小组合作的教学价值极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贯彻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并且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生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当教师突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反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巧为重,改变学生无从适应的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流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在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给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将针对学生合作得出的成果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亲自带着学生走一遍小组合作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技能,例如如何查找学习信息、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在传授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放下对教师的依赖进行学习,更能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出和谐、活跃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二、抓住合作学习时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首先,当面对开放式的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的问题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小组合作相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灵感。例如在讲材料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针对这一材料作文,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主旨?这篇材料又给出了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当面对较复杂的语文问题时,教师除了可以运用直观教学外,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因为文言文涵盖的语文知识面太广,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分工,一些找古今异义词、一些找文章的主旨、一些找特殊句式等,像这样子分工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教学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方法的,教师应当明确把握教学时机的重要性。
三、丰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是竞赛式学习形式。学生在高中阶段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团体荣誉感,教师应当积极把握高中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加以利用。竞赛式学习形式可以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组间的竞赛模式有很多种,例如知识竞赛、辩论赛、优生辅导、实验活动等。下面以知识竞赛为例,在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为五人一个小组,并将事前准备好的竞赛题发放给学生,让各小组成员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师可以以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句子翻译、文章主旨等作为竞赛题的内容。竞赛的结果以小组成员所得分数之和作比较,教师应当适当给予赢的小组一定的奖励。在知识竞赛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竞争意识,更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
其次是游戏学习形式。例如在进行《拿来主义》的讲解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学习模式,教师先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人抽签,并让抽签的学生比划,签上写有各种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然后让同一个小组内的另一个猜,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最多的一组获胜。对于这种游戏互动教学,学生通常都对其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兴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是展示成果式。是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完成,然后以口头或是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文言文这种较为复杂且需要学生合作的教学任务。在成果展示式教学中,学生大多会经其他小组的启发,获得新的灵感,进而打开学习思路。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合理使用,不断解决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将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课堂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因而,如何在较为有限的课堂上让初中生获取到更多的物理知识与能力便成为物理教学工作者亟待讨论与完善的问题。尤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传输式教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当下,构建一个科学而有效的互动式物理课堂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构建物理教学的互动式课堂进行简单论述,旨在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
初中作为物理学科的起始阶段,其教学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认知并理解基础物理知识,而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所谓的“灌输式”、“传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都仅仅只是奠基在理论传输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而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到助推作用。那么如何打造合理的互动式教学课堂呢,本文以多年教学经验为基础,谈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加以思考: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他们对待某一课程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连,当学生喜爱上某一学科时,他们就会从内心对其向往,产生兴趣。相反,如果没有这种愉悦的心情,那么就不可能形成学习积极性。因此,物理教师在打造物理课堂教学时应该要抓住这一心理学特征,深入到学生中去,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同欢乐,共忧患,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物理教师在正式展开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进行导入,比如“一辆处在上班高峰期的公交车正在平稳运行,突然前方横向跑出来一只猫咪,司机紧急制动。就在此时一位男子故意扑倒他前边的一位女士,女士非常气愤地说:你看看你什么德性!而男士却不知羞愧地回答:这才不是德性,这是惯性!”一个小故事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教师在此趁热打铁问一问学生,男士的行为到底是德性,还是惯性呢?继而引领学生走进惯性知识的学习。一个小小的故事便能打造一节轻松愉悦的物理课堂,学生带着笑意进入物理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调学生参与,培养自主能力
互动式教学课堂的构建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他们课堂的民主自由,如此学生的学习情感才不会受到外界的约束与管制。而且,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结论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是不会从中体会到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更不能感受到物理现象形成的生动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为此,在物理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调他们的课堂参与感。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知识点时,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求知欲,继而全身心参与到知识点的学习中去。首先可以利用动画展示:在满是白雪的山坡上,一些游客一步一个脚印的徒步下山,异常艰辛,而另外一批游客穿戴整齐滑雪装备,轻松滑下山坡,雪地都没有陷下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既可以抓取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直观地展现物理现象。在直观有趣的动画的引导下,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其次,物理结论的获取离不开实验,增强学生参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做实验。实验可大可小,像研究“压力”这一知识点时,物理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只笔并用两只手指头相互顶住这支笔,第一次轻轻挤压这支笔,第二次用力挤压,分别感受两次挤压后手指头的凹痕以及疼痛程度。小小实验,不需要耗费过多材料和时间,其效果却卓然显著。学生通过亲自感知,便能领悟到“压力”这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观察、实验、探究与运用,因此合理科学的互动式教学课堂应是物理教师为学生设置条件,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过程。而这里物理教师所创设的条件,并不需要拘泥于现行的物理教材,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外实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信息收集等等。
四、探究“互动”,强调“导学”
1.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确保互动真实落地。初中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其自制力较差,如果想要避免互动式课堂流于形式,那么在整个构建的过程中都不应离开教师的导学、组织与帮助。2.教师要驾驭住互动的“度”。课堂时间有限,物理教师必须尽量把握住课堂的每一分钟,讲究互动的时间恰当好处。如果师生互动时间过少,那么就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如果师生交流时间过长,又极易拉偏课堂方向,难于完成教学任务。3.强调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互动式课堂的前提,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次进行分组,给予难度不等的研究课题。并且全方位打造小组内、小组间、班级内、班级间互动的平台,保障全生参与。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动式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也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引导者。而想要打造合理的互动式课堂,物理教师应该将“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转变成师生信息的互通性,充分发挥“师”与“生”双主体互动作用,实现最佳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荣.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互动课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7).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构建师生互动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快乐月亮船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2、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例如教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二、反思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对反思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教育思潮再度兴起。首先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于是有关“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 “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浓厚兴趣。例如华师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以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为切入口,叙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成功的后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学思想,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书中强调了这样几点:1、教学主体地位是确证的,不是“恩赐”的。2、教学工具有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如何用之得体,相得益彰。这种理论在学习实践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构建师生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研究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做“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就非常必要了。1. 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 课堂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反思,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达到素质的综合提高。3. 课堂中师生反思的多样化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四、 课后的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落实研究实施方案.2.搞好调查. 编制课堂反思记录表,在几个班级进行调查,让学生每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及时反思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反思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老师还有那些建议.通过反思记录表,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记录表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也可以制定单元反思卡.让学生反思自己这单元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与收获——成功的体验和经验有哪些;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知识的掌握不够,或者解题策略不对,或者不会分析问题等),错误在哪里,如何弥补,是否有进步,与本人的预期目标相差多少等。通过学生的反思记录情况,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引起教师的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法.学生大量的反思记录为课题提供了现实依据.3.搞好研究. 完善课题研究小组.对大量的反思记录,包括教师的一些反思进行整理,形成论文.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定期举行研讨会.探讨具体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五、研究步骤阶段 时间 实施内容 准备阶段 2004年9-10月 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具体研究专题,落实研究实施方案,编制教学反思情况记录表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登记表,召开开题会 调查阶段 2004年11月-06年6月 在本学期期中后,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地动员各年级数学教师进行课题内容的实施。 研究阶段 2006年1-6月 教科所领导提出本阶段实验意见; 观摩、研讨会;师生论文;收集整理各项材料 结题阶段 2006年9-11月 撰写课题总报告课题结题六、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及条件分析 我校从今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方式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通过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探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学习中的想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组是一个拥有良好师资的教研组,全组教师的学历大都是本科,其中有5人还参加过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几年前,我组还被评为过市级先进教研组。现在我组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合理,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他们充满了青春活力,焕发出了极大的科研热情。我组唐国强老师是区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我们的校长,他对我组开展课题研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学校及教科所领导对我组的课题也十分关心,他们不仅可以为我们保证研究课题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齐所需教材和相应教学辅助用书等参考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为配合搞好这次课题研究,我组已经提出了把“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一体化的的思路,并制定了集体备课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拟定具体备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证集体备课工作有序健康地进行。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在全组教师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这个课题。
浅谈小学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论文
导语: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准备,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浅谈小学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教书育人,需要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教学中,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了谈上好一节课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课前准备 师生互动 教法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准备,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书育人,需要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教学中,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一堂课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注重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课前准备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
1.课前准备,首先要从备课入手。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2.课前准备,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我认为预习课正如砍柴之前的'磨刀功一样重要。预习时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寻求答案,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悟出一些方法来,越读越觉得有兴趣,越读获取的知识越丰富。如此,教师上课时就显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愉悦。
3.课前准备,教师在把握教材教法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把握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6.课前准备,教师要做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课前准备,教师要预设课堂中将要发生的或出现的疑问,以便解决一些突发事件和疑难,以致于不让教师手忙脚乱。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
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中,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教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讲授法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大量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谈话法和讨论法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读书指导法则更适用于阅读、归纳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在面对内容比较简单、条理明确的问题时,运用这种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过,就一堂课而言,往往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这样既适合教材和学生心理的需要,又可以调整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教学中,不管文章描述多么生动,故事讲解多么感人,但是,总是存在着不够直观、形象的缺陷,学生学起来总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手段使信息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就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很容易集中精力,并积极参与进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讲课的艺术性是赋予课堂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两者兼顾,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构建师生互动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快乐月亮船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2、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例如教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二、反思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对反思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教育思潮再度兴起。首先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于是有关“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 “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浓厚兴趣。例如华师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以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为切入口,叙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成功的后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学思想,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书中强调了这样几点:1、教学主体地位是确证的,不是“恩赐”的。2、教学工具有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如何用之得体,相得益彰。这种理论在学习实践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构建师生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研究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做“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就非常必要了。1. 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 课堂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反思,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达到素质的综合提高。3. 课堂中师生反思的多样化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四、 课后的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落实研究实施方案.2.搞好调查. 编制课堂反思记录表,在几个班级进行调查,让学生每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及时反思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反思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老师还有那些建议.通过反思记录表,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记录表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也可以制定单元反思卡.让学生反思自己这单元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与收获——成功的体验和经验有哪些;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知识的掌握不够,或者解题策略不对,或者不会分析问题等),错误在哪里,如何弥补,是否有进步,与本人的预期目标相差多少等。通过学生的反思记录情况,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引起教师的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法.学生大量的反思记录为课题提供了现实依据.3.搞好研究. 完善课题研究小组.对大量的反思记录,包括教师的一些反思进行整理,形成论文.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定期举行研讨会.探讨具体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五、研究步骤阶段 时间 实施内容 准备阶段 2004年9-10月 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具体研究专题,落实研究实施方案,编制教学反思情况记录表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登记表,召开开题会 调查阶段 2004年11月-06年6月 在本学期期中后,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地动员各年级数学教师进行课题内容的实施。 研究阶段 2006年1-6月 教科所领导提出本阶段实验意见; 观摩、研讨会;师生论文;收集整理各项材料 结题阶段 2006年9-11月 撰写课题总报告课题结题六、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及条件分析 我校从今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方式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通过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探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学习中的想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组是一个拥有良好师资的教研组,全组教师的学历大都是本科,其中有5人还参加过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几年前,我组还被评为过市级先进教研组。现在我组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合理,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他们充满了青春活力,焕发出了极大的科研热情。我组唐国强老师是区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我们的校长,他对我组开展课题研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学校及教科所领导对我组的课题也十分关心,他们不仅可以为我们保证研究课题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齐所需教材和相应教学辅助用书等参考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为配合搞好这次课题研究,我组已经提出了把“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一体化的的思路,并制定了集体备课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拟定具体备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证集体备课工作有序健康地进行。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在全组教师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这个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要: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只有这样,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更成就我们的学生。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二、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学生自主操作后,反馈:“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样量的?”“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一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其他同学展示,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师范毕业生初进课堂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某高中新引进的几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听课、观察、记录以及自身体会后,发现刚刚走出校门的师范毕业生与老教师存在一定差距,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开始就影响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针对此问题从师范院校对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些困扰新教师的问题,为师范院校更好地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与老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学校会采取一系列的培训来帮助新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在新教师走出校门前就解决,那么新教师就能轻松的应对教师这一职业,中学也会减轻负担。
1.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教学基本技能方面。
教师用语不规范,普通话、教学语速有待提高。通过观察新教师的授课,发现新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很好的运用语言(语速,语调)艺术,在授课中存在方言化、口语化、口头禅多等现象。
新教师教态自我要求不够严格。肢体语言及表情是丰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能够创设出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但在观察中新教师在情感的渲染上不够,没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8位新教师中4位教师在上课时全部有支撑桌子的习惯,三分之二的新教师出现了上课时没有注意学生的观察视角,在教学过程中身体会不经意的挡住学生的观察视线。6位教师的课堂走动过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方面。
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提问互动多,讨论探究互动少。新教师提问技巧有待提高,无效提问在有些课堂偏多,提问方式单一,点评方式千篇一律,多次提问、追问、重复提问现象存在,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提问的效果不大即有效提问不多。互动环节在情感目标方面深入分析不够。讨论探究环节太少,几乎每节课接近1次,讨论也不够真实,游戏互动就更少了。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合理,往往重点内容阐释的不够到位。新教师对重点、难点都能描述出来、突破。但部分新教师对备课准备不足,情感影响不够,主题深化、突破不够,没有深层次的挖掘重、难点深处的情感目标对人的教育。有些新教师只备课不写教案或者设计教案但是最后不按照教案设计来上课,同样也存在新教师的教案是从优秀教案丛书上照抄的,没有很好备课以致上课生疏,造成上课忘词的现象。其中有些教案设计十分简单、选择事例区分度不够。
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方面。
教师依然主导、学生难显主体性。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因素,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大部分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仍然是“满堂灌”的填鸭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少。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并没有很好实现。在课程是新的、教案是新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新课程理念下,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的跟上。
评价方式单一,很少体现发展性评价观。多数新教师在整节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师生互动环节,给予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简单,没有很好的鼓励学生以及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发展性评价。
综上出现的问题,尽管学校都会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但仍给中学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将这些问题消灭在源头,从师范院校对毕业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就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2.师范院校对毕业生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三字一话,锻炼师范生基本功。学校改变师范学生“放羊吃草”的方式,配备专职教师从大一入学开始指导师范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布置一定量的训练作业,做好监督、定期测评工作。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说”、“写”基本能力将会得到有力保障。另外,通过将三字板书、普通话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联系起来,三字一话学习过程引入竞争机制,举办如书法练习评比,观摩,硬笔字展览,粉笔字板书现场表演等课外活动,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表达力强,富有感染力、交互性和启迪意义。应该大力提倡和举办多次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比赛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表达意义的综合能力。
拓宽渠道,开辟师范生见习途径多元化。见习实践是在师范生走上讲台前的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见习给学生一个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教师工作,体会、感受教学工作的喜与哀。除在学校安排的统一实习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留心教学场景,校园中多“偷”师。学生身处学校学习,除了在计算机专业课打好专业功底外,师范生应在校园中多“偷”师:在日常教学环节细心观察学习,观摩教师的教态;学习有经验的教师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积累教学经验;留意教师对学科术语的准确、精练运用,掌握规范的用语,才能日后授课时准确表述。
善用多媒体网络,多多观摩经典教学课例。全国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学校应建立电教中心和网络资源库,能够让师范生查找到教学课例、教学评论节目等的光盘或者录像带。让师范生可以通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教学进程,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课例相结合,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多放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并能组织学生和在校有经验的老师多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有所提高;加强实习生的新课程理念,实习前指导教师侧重对实习生这方面的培训等。
微格教学和学生试讲相结合。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可以掌握、评估、训练的单一的教学技能,通过这些单一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和针对性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让师范生逐步转化思想,适应新课标的思想开展试讲训练,经过多次有学生当观众和专业学科教师的指导后,师范生的课堂经验将会更加丰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多途径获取真实教学经验。师范生可以参与社会辅导班任教、偏远地区短期支教等多方式、多途径获取最珍贵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课堂讲课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在理论上的学习,同时为了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比较偏僻地区的学校做代课教师。在真实的课堂获取最有用的经验信息有助于师范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宗发,冉汇真.师范院校实习生角色心理冲突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4)
2.李赛.角色认知与角色扮演[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