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 后从事有机磷、有机锡化学研究。到了80年代初转入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是中国较早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主要工作为从金属有机化学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许多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如氢转移反应; 低价过渡金属和烯丙基碳-氧-杂原子键的反应; 烯丙基碳-磷键的化学&127;钯催化下双官能团的成环反应,贫电子炔烃的化学,叔膦催化的贫电子炔烃的[3+2]环加成反应等。50年代初,陆熙炎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有机所,在汪猷教授的领导下,从事抗生素和糖类等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在国内,是他首次从低浓度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为中国抗生素工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是中国较早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的工作者之一。50年代末,由于原子能工业的需要,他参与了铀萃取剂的研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萃取剂P-204的工业化生产,并亲临一线,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70年代开始,国际上崛起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旨在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OMCOS)。陆熙炎敏锐地观察到这将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科,遂毅然转入这一领域。由于他有糖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的知识基础,他果断地决定,利用金属有机化学的反应来发展有机合成的方法学(Organometallics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OMCOS)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五十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六十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六十年代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获奖;参与研制成功了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并获得成功获奖。七十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20年来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从事二价钯催化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九十年代初开展了有机催化剂(主要是叔膦)的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共发表论文190余篇。
厨房里的化学 厨房就象一个科学实验室,别以为厨房里的化学品只在洗涤槽里才有。你烹调时所用的各种成分本身都是由化合物组成的——其中有些复杂,而有些相当简单。为什么我门要关注厨房里的化学呢?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注重饮食健康与饮食平衡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更好的去工作和学习,所以我们更要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关注厨房里的化学。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分别从食物的烹饪、食物的保鲜、调味品使用的技巧、在厨房中的注意事项、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物质的方法、处理食材的技巧等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我们依照自己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积累的生活常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了许许多多以前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同时也意识到厨房里的化学有多么重要。我们做这个课题,无非就是希望朋友们处处留心厨房中的化学和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我们就会减少危害,保持营养,增进健康。一、厨房里的化学---调味品篇 1.炒菜时在油热了的情况下放入一些食盐,会起化学反应,对身体是有害的。研究表明,传统的烹饪方法对食品对食物中的营养有很大的破坏:在200℃的高温下,食用油所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同时产生“丙烯醛”会导致致癌过氧化物的产生,食盐中的碘会挥发掉50%,食物中的维生素被氧化等等都造成了食物中营养素极大流失。专家指出,煎、炸等烹饪方法对食品的营养破坏之一是使食盐中的碘挥发,使碘盐中含碘量和人体实际摄入的量不同。因为煎、炸时需要的油温很高,大约有180℃左右。而碘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元素,在高温下易挥发,因而,经过油炸高温处理的食盐中,碘的损失率可以达到40%-50%。因此,如果不改变烹饪习惯,即使大力推广碘盐,人们仍然不能达到足够的摄入量。专家建议烧菜时不要用碘盐爆锅,尽量在菜将出锅时加盐。 2.食盐在食品工业上用作调味品,因为人类在生理上对咸味有强烈的需要,而且氯化钠也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主要成分。没有糖人还可以活,没有盐活着就很困难,四肢无力,还会出现消化不良,精神失常,以致于死亡。 此外,在食品加工中,食盐可做防腐剂。腌鱼、腌肉、腌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加工方法之一,既防止了腐败,又制得了美味食品。因为食盐有渗透作用,可使肉类、蔬菜脱水,还可使细菌细胞内的水分渗出而死亡,因而起到防腐作用。 畜牧业也离不开食盐,一头牛每天需要30~40g食盐一匹马每天需要10~15g食盐。牲畜吃了盐可以膘肥体壮、耐寒耐劳、防止疾病发生。 食盐在制皂和染料工业常作盐析之用,矿业的氯化、焙烧;钢铁的表面处理;皮革业的皮毛保存;窑业的彩釉配制;酸性白土变活性白土;或利用石英砂和焦炭制金刚砂等均要使用食盐。 2.市售的普通糖都是由两个糖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蔗糖。糖可以提供能量。我们的饮食当中甜品非常重要。在史前时代,人们必须摄入足够的能量才能去狩猎和养家,因此我们对甜食相当适应和喜欢。精制糖刚刚上市的时候相当昂贵,但是现在糖已经很便宜了。我们甚至摄入了过量的糖——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在厨房中糖有多种用途。除了可以使食物吃起来香甜以外,我们还在很多中菜肴里加了糖。糖分子可以使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如此这般搅打蛋白做成蛋白甜馅饼以及做牛奶蛋糊就变的容易多了。 二、厨房里的化学----保鲜篇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水产品加工已由过去简单的鲜、冻、干制、盐腌等几种初级加工产品发展成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多样的深加工产品,其工艺更复杂,设备与包装更加现代和完善,对产品安全卫生要求也相应更高了。于是,一种新型的保鲜技术———化学保鲜便应运而生。 化学保鲜就是在水产品加入对人体无害的化学物质,以延长保鲜时间,保持品质的一种保鲜方法。如盐腌、糖渍、酸渍及烟熏等。使用化学保鲜剂最为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卫生安全性。化学保鲜剂中有一些对人体无害或危害性较低的糖、盐、有机酸、酒精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过去常用的烟熏法和硝酸盐添加法,现在因怀疑有致癌性,所以用得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些化学品如安息香酸、甲醛、硼酸等也可用于水产品的保鲜,但它们有一定毒性,对人们有危害,并且在食用之前不能完全处理干净,所以现在已不能用。用于保鲜的食品添加剂有许多种,它们的理化性能和保鲜原理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抑制细菌的,有的是改变环境的,还有的是抗氧化性的。因此,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目前,我国水产加工行业采用的化学保鲜方法是用食品添加剂进行保鲜(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抗生素保鲜、糟醉保鲜、盐藏保鲜、烟熏保鲜等,其中用食品添加剂进行保鲜尤为普遍。 从广义上讲,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化学物质都可以称之为防腐剂。它们的作用原理是控制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微生物发育减缓或停止。杀菌剂就是能够有效地杀灭食品中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分为氧化型和还原型两大类。抗氧化剂是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的一类物质,抗氧化剂种类很多,其机理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消耗环境中的氧而保护其品质,有的是作为氢或电子供给体,阻断食品自动氧化的连锁反应,还有的是抑制氧化活性而达到抗氧化效果。 不论采用什么保鲜方法,好的保鲜剂应在维持水分、保鲜、保色、品质改良和安全性上具有独特的性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水产品保鲜剂的优劣。 一看发泡性好的保鲜剂能显著减少产品在加工、冷冻、烹饪等过程中的重量损失,维持水分,防止产品在货架、冷冻、烹饪过程中的水分流失。 二看鱼品鲜嫩度、弹性及风味好的保鲜剂通过乳化螯合作用,可使产品分子与水分子及肉分子之间形成乳化螯合状态,从而提高产品的鲜嫩度、弹性及风味。 三看鱼品色泽好的保鲜剂能在水产品表面形成抗氧化保护膜,能有效地保持水产冻品的新鲜性,防止储藏过程中水及营养成分的流失,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食物色泽稳定、外形美观,口感鲜美。 三、厨房里的化学----烹饪技巧篇 1.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以渗透力强弱的尺度的。渗透力强的后强。炒菜时,应先加糖,随后是食盐、醋、酱油,最后是味精。如果顺序颠倒,先放了食盐,便会阻碍糖的扩散,因食盐有脱水作用,会促使蛋白质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发硬且有韧性,糖的甜味渗入很困难。还有个别原则,是没有香味的调料(如食盐、糖等)可在烹调中长时间受热,而有香味的调料不可以,以免香味逃逸,味精的主要成分分为谷氨酸钠,受不了烹调的高温,只能在最后加入。 烧煮食物时,加调味品的时间,对食物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氯化钠等强电解质,会发生凝聚作用。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它就会凝聚,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烧肉时,如果加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分, 水分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使豆肉里蛋白质凝聚,变硬。这两方面都使豆或肉不易煮烂,当然也不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 烹煮食物的火侯,也就是温度对食物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为100度(水的沸点),炒的温度约为200至300度(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些,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很多。所以,把肉煮酥焖烂的时间要比炒、炸多几倍,锅中的温度与拌炒也有关系。拌炒可使食品受热均匀,但过分拌炒会使锅中温度降低,而且拌炒多了食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机会也会增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拌炒以后加锅盖必要的,一则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 很多家庭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死鱼中三甲胺更多,因此,鱼死得越久,腥味越浓。三甲胺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所以烧鱼时加些酒,能去掉腥味,使鱼更好吃。酒可去掉鱼类的腥味,也可去掉肉类的腥味;酒的作用并不仅仅如此,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会发生部分水解,生成酸和醇。当加入酒(含乙醇)、醋(含醋酸)等调味辅料时,酸和醇相互间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 2.也许妈妈曾经对你说过,煮豆时,盐别放得太早,要不豆就会煮不烂。这句话很有化学道理。黄豆浸在清水中,黄豆不是慢慢地变“胖”了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渗透现象。 因为干黄豆中,水分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浓溶液,而黄豆外面的那层皮,相当于一个半透膜,当黄豆浸到清水中去煮的时候,就会发生渗透现象,结果是清水中的水分子,穿过黄豆皮进到了黄豆里面,使黄豆变胖了。黄豆只有充分浸胖以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煮,黄豆的细胞才会被胀破,使豆子煮烂。 如果煮豆时,盐加得太早,黄豆浸在盐水中,由于盐水的浓度比起清水来说,是浓了很多,这样水就很不容易再往黄豆中渗透了。如果加的盐较多,盐水的浓度甚至也可能超过黄豆中的浓度,这样,水就不但进不去,甚至还可能从稍稍变胖的黄豆中“钻”出来,黄豆中没有了足够的水分,难怪黄豆就煮来煮去煮不烂了。 同样的道理,煮绿豆汤、赤豆汤时,糖也不要早早的放;煮猪肉、牛肉时,也不要过早加盐,以免不容易煮烂。 3.家庭中清除蔬菜瓜果上残留农药的简易方法有以下几种: 浸泡水洗法: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金针菜、韭菜花、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去皮法:蔬菜瓜果表面农药量相对较多,所以削去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可用于苹果、梨、猕猴桃、黄瓜、胡箩卜、冬瓜、南瓜、西葫芦、茄子、萝卜等。处理时要防止去过皮的蔬菜瓜果混放,再次污染。 储存法:农药在环境中随时间能够缓慢的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所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较少农药残留量。适用于苹果、猕猴桃、冬瓜等不易腐烂的种类。一般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消皮的水果。 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对一些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农药。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2遍。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激发我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我们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恰似一缕春风,给呆板的传统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使我们在学习中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知识。 文秘杂烩网
银镜反应可以使酮鉴别出来;在与苯肼反应,羟基醛会进一步生成(月杀)(前面括号里是一个字),糖(月杀)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
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撰写技巧:
1、系统掌握一两个工具理论,学科内与学科外均可。
任何一种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总是要借助一定理论原理的,比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传播学研究中的媒介环境理论,还有用于文化分析方面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等。
2、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做学问的难点。
通常讲的学术创新,其核心正是在于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意识,一体现在能够超越现有知识,能够质疑批判;二体现在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发现与归结现象,提出观点。这要求大学生们要关注前沿问题与热点现象,与时代同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
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诞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以聚落形态的演进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
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的三个演进”,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可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含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同时,它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需要,实现黄河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黄河文化精神的传承意义来说,身为黄河儿女的我们是否真正领悟了呢?对此我们搜集并总结了相关的信息共大家传阅,以便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以下主要内容有:随着时代的进步,黄河文化逐渐与时代接轨,不断被赋予着新的内涵和意义,衍生出崭新的精神层次。黄河文化建设,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有利于黄河的治理开发与建设管理,更好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推动黄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因此,黄河文化建设,成为当今社会一项重要课题,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加大黄河文化建设力度,成为黄河治理开发工作的三大前提。
觉得不是很多的
研究中西方婚俗文化的重要性或者意义是什么?文化是人们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学习、积累而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信仰、价值观、风俗、社会体系等。不同历史、不同环境中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 婚礼一直以来被看做是见证男女之间爱情的一种方式,是婚姻最充分的阐释,是每一对新人最难忘的甜蜜回忆。受不同文化和地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同时也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就包括外来婚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研究中西方婚俗文化的重要性或者意义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异同点,本文针对中西婚俗文化的起源、婚礼前后以及婚礼仪式等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变化,但是人们不应该盲目相随西方婚俗文化,丢掉自己婚俗文化的特色,应当正确对待文化冲击,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祖先乃是上古时期的蚩尤,他们原本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其族人便慢慢向我国西南地区迁移。
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人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民风大胆热情,他们的恋爱婚姻,向来比较开放自由,而他们的婚俗也非常独特,下面就来看看苗族的趣味婚俗吧!
婚前:哭嫁、送迎亲礼
苗族婚俗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女方家会举行哭唱仪式,俗称“哭嫁”。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家庭从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开始。
为啥要哭嫁?主要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理由,是为了感恩。
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要与亲人离别。通过哭嫁,新娘可以怀念过去,感念亲情。
第二个理由,是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结婚后,新娘不再是娘家的女儿,而是婆家的媳妇,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情绪。
“哭嫁”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机会宣泄情感,卸掉角色转换时的压力与重负,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女方忙着哭嫁,男方也要为婚礼做许多准备。
结婚前一天,男方会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中。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的糯米面做成的,寓意着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娶亲:拦路、对歌
到了结婚这天,新郎会协同几个伴郎,带着礼物前去女方家娶亲。
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有很多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
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
在此期间,娶亲者还要防止新郎被妇女们抢走,因为如果新郎被抢走,她们就会把新郎藏起来,阻止新郎按时娶到新娘。
婚礼:拜堂、抢亲
新娘娶回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在此期间,女方家来送亲的姑娘们可以瞅准机会,用大竹箩筐罩住新郎,使新郎动弹不得,给婚礼增添一些乐趣。
在苗族聚居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抢亲习俗。
抢亲源于原始社会,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
现如今,苗族的男女青年婚恋自由,抢亲绝不是原始社会的暴力行为,而成为了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仪式。
届时,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把新娘抢回家。据说,实行这种形式上的抢亲,如果将来夫妻不和或男方喜新厌旧,女方才有理可讲。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双方会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同时,男方家要派人带着礼物去女方家说明情况,赔礼道歉,女方家也会象征性斥责和吵骂几句,接着便收下礼物。
有些地区,抢亲还会演变成一场充满乐趣的打斗:姑娘得知男方要来抢自己,就故意躲起来,并邀约同村寨的女伴数人,手持扫帚、竹棍等候。
当男方的抢亲者来到预定地点时,没有发现新娘的踪影。迷惑间,突然伏兵齐出,无数的扫帚、竹棍落在抢亲者的头上、身上。
小伙子们顿时省悟过来,但按习俗是不能还手的。他们会一边躲避扫帚和竹棍,一边机警地搜寻着新娘。
当发现新娘的踪影后,他们便齐心合力,避开姑娘们的追打,将新娘抢回男方家。
苗族婚礼习俗花样繁多,这些习俗存在的意义,是让婚礼这天更加令人难忘。也许现在做起来会觉得麻烦,但到了以后才会明白,这些习俗让我们的婚礼丰富多彩,婚礼上那些夹杂着惊喜、欢乐、感动的瞬间,是我们可以铭记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本文系综合整编,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小润
图片 | 网络
我们都知道,中方和西方的婚俗文化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都是因为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导致的,所以研究中方和西方的婚俗文化就可以研究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这对于文化的发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研究中西方婚俗文化的重要性或者意义就是研究当地的不同的文化特色。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敢为人先、自强不息。而与时俱进与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两个重要品格,最先提出与时俱进规律性认识的是明末清初湖南人王夫之。王夫之在论述“人”与”“时”的关系时强调,“善其救者,因其时也”,“得天之时者则不逆,应人以时则志定。时者,圣人之不能违矣”。而最先整理和弘扬这一概念的则是著名的维新英雄谭嗣同。他说,“五百年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使湖湘文化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发挥优势又不固守优势,时时注意扬弃自我,不断超出自我。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学风,十分注重引导人们走向实政、实用、实行的经邦济世之路,贵实践而耻空谈,主张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通经学古而致诸用,以天下为己任,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这是湖湘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今天湖湘文化研究必须努力弘扬这两种精神,努力发掘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即以湖湘文化研究为切入点,以转变湖南人的思想观念为出发点,以促进当代湖南全面快速发展为落脚点。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我国考古学界认定,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此前的湖南,还拥有数十万年旧石器文化的历史。湖南气候温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旧石器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称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白陶,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湖湘文化从此更不断创新。6500年前,澧县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澧县八十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族因缔造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败于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酋邦时代。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炎黄文化。《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当然,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有的人希望将湖南这两种文化形态连接起来,并称之楚湘文化。美术: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中国画的源头之一,西汉彩绘漆画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孕育了易元吉、张宜尊、齐白石等美术大师。体育:奥运湘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中湖南代表团夺得7块金牌。金牌:杨霞:女子举重53公斤级 占旭刚:男子举重77公斤级 龚智超:羽毛球女子单打 刘璇:女子体操平衡木 熊倪:跳水男子三米板 熊倪/肖海亮:跳水男子三米板双人 李小鹏:体操男子双杠音乐: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 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汤灿戏剧: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舞蹈: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现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回族、瓦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各不同的舞蹈艺术。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傩愿舞》、《渡关舞》和鼓舞、芦笙舞等。土家舞蹈有《摆手舞》、《毛古斯》、 《八宝铜铃》、《仗鼓舞》、《跑马舞》、《造旗舞》、《团鸡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跳丧》等。 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冬冬推》等。瑶族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龙》及多种祭祀舞。文学: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的南楚到明代,为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屈原、阴铿、李群玉、胡曾、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代到中日甲午战争,为湖湘经世文学时期, 其文学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龄前魏源、曾国藩、何绍基、郭嵩焘、邓辅纶、王闿运等;第三个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为资产阶级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谭嗣同、陈天华、宁调元、易顺鼎等;第四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欧阳予倩、田汉、丁玲、沈从文、张天翼、周扬、周立波、康濯、莫应丰、古华、谭谈、孙健忠等。屈原的辞赋,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景物、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都曾流寓湖南, 并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伟大诗人杜甫还客死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宋元明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在乡先贤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的理论遥相倡导下,湖南文士得风气之先,经陶澍、贺长龄、魏源弘扬光大后,形成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派文学群体。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文则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这一时期, 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趋于繁荣。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桐城古文湘乡派,涌现了吴敏树、邓辅纶等一些著名作家,他们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义法,明确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范畴,认为文章除了必须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外,还应当力矫空疏,经世致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绍基、王闿运等名家。他们都是门人****甚众,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交相辉映在三湘天宇, 造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奇丽景观。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时间上为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熟练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及浅显的白话文,写作了《猛回头》、《警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文物: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晚唐时,长沙窑的产品已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和西亚, 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陶瓷产品之一。较重要的有西汉牛镫、魏晋人形吊灯、五代马殷铁盆、马希广和马希范铜镜、宋代铜则、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玉春瓶、双鱼大盘和清初的铁炮等。湖南是南方发现商代晚期的铜器最多的省区之一,总数约有300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的四羊方尊,黄材寨子山的人面方鼎,醴陵狮形山的象尊,衡阳市包家台子的牛尊,湘潭县九华金盆养鲤的豕尊,华容、 岳阳、常宁的牺首兽面纹尊等。这些青铜器以体形高大厚重,纹饰优雅秀丽,造型雄奇,铸造精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青铜文化宝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马王堆西汉古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长沙西汉王室墓的发掘出土、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的出土,分别被评为1992年、1993年、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湖南,古荆州之域,楚湘文明之地。 早在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湖南这块土地上溥衍生息,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因受到中原诸部落的影响,当时的湖南就有了种植水稻的经验。同时,湖南是上古时期比较开发的地区,这主要反映在夏禹治水、黄帝轩辕氏等神话传说和部分遗迹上。 公元前6世纪的商周时期,湖南与中原关系进一步融洽,引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和科学技术。解放以来,在湖南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达3000多件,大多是精美之物,实属国内罕见的珍品,如兽面纹大铙、牛尊、牺首兽面纹方尊等,说明那时的湖南,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它是对世界冶金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大量地移居湖南。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新兴的村建制度文化与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 春秋中晚期楚国大量移民至湖南垦殖,给湘水流域一带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当时的长沙已成为楚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水运交通相当发达,常来往于湘、资、沅、澧四水,与江汉各地进行贸易。同时,楚人与当地的杨越、桂人、巴人等杂居,大部分融合成今天湖南的汉族。 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是实行封建郡县制的国家,设立黔中郡,即在湖南设县住尹,封君封邑,统辖湖南全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黔中郡东南部分出,建立了长沙郡。汉高祖时,将湖南划为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属刑州管辖。 这一时期的湖南,楚人为湖南不仅带来了文字、文献、典籍,还带来了先进的礼仪习尚和文化思想。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涉及大批帛书、哲学、历史、天文、医学、科学技术等到名个领域的各个方面。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更是典型。 东汉时期,由于朝廷对湖南采取了一系列的招抗和羁縻的措施,湖南当时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桂阳郡耒阳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造出“蔡侯纸”,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当时的湖南医学、天文与地理学也已有较大程度的发展,长沙太守张仲景著成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不再统一,长达400年的分裂与战乱,使得全国人口大幅度减少,湖南也由原来的281万减少到97万。但湖南因处江南,远闻战争中心,经济仍然向前发展。湖南在当时已开始发展成为全国大米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工商业区的繁荣。湖南当时的酿酒业、青瓷制造业、造纸业、造船业以及金属制造业在商业领域已十分活跃。 唐代时,到处是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湖南的文化也变得空前的繁荣。但这些文化名人多是在唐太宗以后,被迁谪或流离到湖南的骚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其文其名均显赫。至于大书法家欧阳询和怀素,都是长沙人。 宋代,湖南属荆州湖南路,长沙又为路的首府。由于社会较为稳定,湖南的教育时业得到较大的发展。湖南各地创办书院达40多所。周敦颐是道州人,撰《通书》、《太极图说》、对宋代理学有深刻影响,被推为理学的开山祖。 南宋初年,湖湘地区划爆发了数十万人的大规模的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此后湖南还不断发生过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元朝建立后,湖南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农民起义,湖南为陈友谅所占领。友谅死,其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湖南遂为明朝管辖。 经过元末明初的扰乱,湖南人口锐减,经济衰败。洪武二年(1369年),湖南隶属湖广布政使司。从明洪武年间起,邻省即大量向湖南移民。移民不仅使湖南地区居民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优良精神,以及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湖南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湖南人才的兴起带来了一片生机。故至明后期,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基地,遂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 随着科学、理学、书院等文化事业的兴盛,湖南在明中叶时,人才辈出。茶陵人李东阳开创了文学上的“茶陵诗派”,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他的作品被赞为“以深厚雄浑之体,洗涤喑缓见沓之刀”,是当时文坛上领袖。继起的有郴州人何孟春。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入湖南,湖南人民纷纷响应。李、张虽在川鄂一带被清兵的地主武装打败,先后牺牲,但他们的余部仍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南明永历统治时,湖南衡阳的爱国者和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曾在永历朝廷供职;积极地为抗清斗争效力。后受排挤,被迫返回湖南,隐居于衡阳县石船山下,著书立说,写成百多种著作。还有湘潭人周圣楷、画家武陵人。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下令将偏沅巡抚由沅州移镇长沙,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省。1678年八月,清军旋克岳州、长沙,平定湖南全省。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十八,嘉庆六年(1801年)三月、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湘黔苗民皆因不能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大起义,亦被清统治者镇压下去。 史家至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鸦片战争前,邵阳人魏源是坚决主张禁烟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对当时及以后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62年,西北爆发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清朝任湘阴人左宗棠为陕甘总督,镇压了陕甘回起义。左宗棠在大西北期间平定了浩罕阿古柏,收复了新疆,为保卫祖国的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清代中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湖南的学术也相应比较发达。新化有邹氏地理学家世家,女学者关瑚珊教授和她的6个儿子邹汉纪、邹汉璜等,专习此学,一直传了七代的46人,持续了一个半世纪,著述190多种,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的地理、地图学专家。另外,著书者还有平江的李元度、溆浦严如煜、长沙王先谦、湘阴郭嵩焘等。 然而,清朝鸦片战争以后,国势衰弱,统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湖南是维新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浏阳谭嗣同、唐才常。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湖南各地会社兴起,革命志士也不断涌现。如长沙的杨毓麟,新化的陈天华,对当时的民主革命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浏阳焦达峰、陈作新于10月22日率领新军炮队和步兵攻占了长沙,次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湖南各地继续光复。10月28日焦达峰率军赴鄂,支援武昌革命军。10月31日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乘机发动兵变,湖南政权被谭延闿篡夺。 辛亥革命之后,湖南无疑成为新一轮的革命和权力争锋的拼杀之地。 1913年3月,以湖南桃源人宋教仁赴京途中遇刺为导火线,“二次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湖南曾一度宣布独立。不久,国民党领导的反袁斗争失败,茶陵人谭延闿又倒向袁世凯。袁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处,谭被迫出走。汤芗铭一到湖南,便逮捕了主张反袁的人士,并大肆枪杀。仅长沙一地被无辜杀害者达万余人。汤被群众称为“汤屠夫”。 1915年12月,袁世凯准备登基称帝。邵阳人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举兵讨袁。湘乡人杨王鹏举义响应,不幸遇害。1916年,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和讨袁,袁世凯被迫取清帝制。汤芗铭见势不妙,于5月29日也宣布“湖南独立”。谭延闿出任湖南省长。 接下来,湖南便成了南北军阀混战的弹之地。1917年,首先由段祺瑞政府派乾州人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谭延闿避往上海。零陵镇守刘建藩和湘军旅长林修梅宣布衡、永等24个县独立。宝庆湘军第二区司令周佛也宣布独立。南军与北军八师王汝贤、二十师范国璋都在衡山、宝庆一线交战。湘粤桂联军总司令员谭浩明率领两广部队支援刘建藩、周伟,反攻株洲、湘潭。傅良佐及省长周肇祥狼狈逃走,王汝贤、范国璋也逃出省城,北军被俘两万多人。接着,直系冯国璋又命张敬尧为攻岳前敌总司令,曹锟为湖南宜抚使,合兵50万。分4路进攻湖南,并派吴佩孚连陷长沙、衡阳、安江、耒阳。不久,任张敬尧为督军。桂军谭浩明退守湖南、湘西一带。张敬尧统治的湖南期间,大肆搜括民财、擢残教育,激起湖南人民的反对。 全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战争之中,致使人们生活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中国,追求真理,一批进步青年迅速联合起来。1918年四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这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几经酝酿,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同时创办工人夜校。 不久,“五四”爆发,湖南的历史也开始步入了新民主民主时期,至此,成为一大转折点。 中国的现代史是充满血腥斗争的历史,而一直站在时代前沿的湖南人更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燕风血雨洒江天”。在湖南大地上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湖南,拯救中国的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中,湖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奋起、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立即投入战斗,组织和领导“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湖南各界联合会”等进步团体,发动了长沙学生总罢课,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并组织大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同年7月,又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毛泽东以省学联为基础,联络教育界、新闻界,发动了“驱张”运动,张敬尧终于被迫下台。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毛泽东出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真正开始了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有组织的无产阶级革命。毛泽东和李立三、刘少奇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同时又和郭亮发动粤汉铁路大罢工。湖南各地罢工节节胜利,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923年9月,湖南农村第一个农会组织——衡山岳北农工会诞生了 1923年3月,为收回旅顺、大连,全国反日运动进入高潮。湖南工团联合会、联合教育会和商会积极响应,发起游行示威。6月1日,日本水兵枪杀长沙市民,造成“六一惨案”,全市罢市、罢工、罢课。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1926年夏,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叶挺独立团和北伐第四军由广东入郴州,第七军李宗仁部也由广西入永州。湘军唐生智部在衡阳宣布参加北伐,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在北伐军的追击下,叶开鑫逃出长沙,余荫森部缴械投诚,吴佩孚在平江、岳阳、临湘一带大败北遁,1927年5月,“马日事变”扼杀了不少湖南工农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后率领工农革命军走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朱德、陈毅举行湘南起义,随后率军与毛泽东井冈会师。1930年秋,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团夺取长沙,建立省苏维埃政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突破反动派的包围圈,开始了震惊中华的万里长征。任弼时、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粉碎了国民党100多个团的围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省人民掀起了抗日热潮,国民党器张气焰也随之高涨,在湘北大地上,制造了三次大扫荡。 1943年3月,日寇攻陷华容、南县、安乡,5月9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汉寿厂窖大屠杀。大屠杀持续了四天四夜,残杀群众达3万余人。1944年,常德、平江、浏阳、岳阳、华容、安乡、湘潭、株洲、湘乡、衡山、攸县、安仁等10多个县市相继被日寇攻陷。 为了粉碎日寇逼降蒋介石集团的阴谋,解救被奴役的湖南、广东两省群众,194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派八路军三五九派旅南下援湘,开展敌后斗争。1945年3月部队进入湖南,开始在平江、浏阳、岳阳、湘阴建立民主政权,组织抗日游击队,又转战长沙、宁乡、湘潭、湘、衡山、衡阳一带。8月,主力军进入湘粤边境。1945年8月5日,日本投降,中国终于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外强侵略凌辱的历史。但中国并没有走出水深火热,而是陷入了蒋介石挑起的国内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湖南处于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先后有湘南、湘中、湘西各路游击队,在共产党领导下,配合解放大军打击敌人。1949年7月,解放军南下湖南,19日解放平江、浏阳,20日解放岳阳,直副长沙、株洲。另一路又解放澧县、临澧、直副常德。8月4日,程潜、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起义,湖南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湖南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进入社会主义建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