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不太可信 而且内容大多诡异恐怖 不敢一个人的时候看
《奥秘》里面的内容很符合我的口味,而且还能开拓思维和视野,引我想象和思考很多。它里面有志怪,有科普,有科幻,有冒险故事,很适合我休闲时的阅读和娱乐,或者是作为写作思维枯竭时,灵感的来源。
而当年,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来说,《奥秘》也是一份勾起他对科学和探索自然的向往的小引子。而《奥秘》也有它自己的读者群,那就是连环画爱好者,以及猎奇爱好者。然而它的读者群体在逐渐缩小,现在我在报刊亭很难见到它了,但是看到了我还是会买一本。
《奥秘》杂志可以说是我少年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小学开始每个月都买(80年代),直到初中(90年代初)。高中以后就不买了。所以我这里的评论仅限于92年前的《奥秘》杂志。现在整个杂志行业早已没落,所以2005年以后的各类杂志基本水平已经大不如前了。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电视节目也相对有限。在国内也看不到《Discovery频道》。杂志和报纸的传媒地位,和现在的互联网媒体差不多。
奥秘毕竟是一本比较红的杂志,也可以说是比较资深。虽然不是完全可以信,但是至少信80—90%是没有问题的。
可信。简介:当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连环画”杂志,到今天除了订户外只有主办单位所在的云南才能“享受”到的地方读物,生于1981年的《奥秘》,以人类风华正茂的年纪显示出一本杂志垂垂老矣的疲态来。连环画风格在科幻动漫杂志的比较下丧失了优势,文摘为主的内容缺乏新意,整体策划更是欠奉,原创这个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水准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众多科普期刊纷纷向高档杂志转型,欲从成人荷包中赚钱的时候,《奥秘》依然走低龄少年读者的路线并没有问题,只是现在十几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需要不是10年前的同龄人能梦到的,为他们做杂志甚至不会更容易。
浩扬电子书城:望采纳!!!
各有千秋。《奥秘》的插画美,《科幻世界》的故事棒,这两本杂志主要的作用就是填补我偌大的脑洞,让人在望着无垠的星空时,保留一丝做梦的自由。幼年时期看过的《奥秘》画报更加带劲:这本杂志用极其艺术的插画形式,打着「科普」的旗号,向我解释了这个星球上最狂野的想象与推论。凌驾于《故事会》、《知音》和《意林》之上的意境,毫无疑问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亚文化杂志。不惭愧的说,被你们嘲笑的CCTV10《走近科学》,《奥秘》算是他的祖宗。《科幻世界》应该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执牛耳者,很多科幻大神都是从这里起飞的,王晋康、刘慈欣、潘海天等等。1995年的时候我正在上高中,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科幻世界》几乎是我接触科幻文学的唯一途径。除了中国作家的科幻小说,《科幻世界》也刊登很多国外名家的科幻作品,比如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等。
个人认为不太可信 而且内容大多诡异恐怖 不敢一个人的时候看
可信。简介:当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连环画”杂志,到今天除了订户外只有主办单位所在的云南才能“享受”到的地方读物,生于1981年的《奥秘》,以人类风华正茂的年纪显示出一本杂志垂垂老矣的疲态来。连环画风格在科幻动漫杂志的比较下丧失了优势,文摘为主的内容缺乏新意,整体策划更是欠奉,原创这个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水准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众多科普期刊纷纷向高档杂志转型,欲从成人荷包中赚钱的时候,《奥秘》依然走低龄少年读者的路线并没有问题,只是现在十几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需要不是10年前的同龄人能梦到的,为他们做杂志甚至不会更容易。
·邮发代号: 46-6·开张页码: 16开76页·出版周期: 月刊·出刊日期: 当月01·单 价: 元/期·国内刊号: CN53-1068/N·年 价: 元/年·国际刊号: ISSN1005-1376·主办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开本是指一本书幅面的大小。是以整张纸裁开的张数作标准来表明书的幅面大小的。把一整张纸切成幅面相等的16小页,叫16开。 《奥秘》涵盖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神秘事件、考古、旅游、历史、生活、坊间传闻、民族神话等诸多领域。力求把最新颖、最前沿、最动人的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为平凡生活折射出丰富的哲理。
《奥秘》里面的内容很符合我的口味,而且还能开拓思维和视野,引我想象和思考很多。它里面有志怪,有科普,有科幻,有冒险故事,很适合我休闲时的阅读和娱乐,或者是作为写作思维枯竭时,灵感的来源。
而当年,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来说,《奥秘》也是一份勾起他对科学和探索自然的向往的小引子。而《奥秘》也有它自己的读者群,那就是连环画爱好者,以及猎奇爱好者。然而它的读者群体在逐渐缩小,现在我在报刊亭很难见到它了,但是看到了我还是会买一本。
《奥秘》杂志可以说是我少年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小学开始每个月都买(80年代),直到初中(90年代初)。高中以后就不买了。所以我这里的评论仅限于92年前的《奥秘》杂志。现在整个杂志行业早已没落,所以2005年以后的各类杂志基本水平已经大不如前了。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电视节目也相对有限。在国内也看不到《Discovery频道》。杂志和报纸的传媒地位,和现在的互联网媒体差不多。
可以下 哪一期?
^_^,哈哈<奥秘>啊,想当年曾火极一时啊,因为在头一年有一道高考作文题就从上面出的,^_^高考过后,次杂志的销量猛长啊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附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长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附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捉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父母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承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创造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对小吉尔曼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动物、星辰、云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奥妙无比,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一样东西——雷电,令他恐惧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骑自行车远游,一个惊雷就落在身边,将他击倒,摔出去两米远。从这以后,他一听到雷声就胆战心惊。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当他只身在杳无人迹的荒郊野外跋涉时,经常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考察。童年的经历,使吉尔曼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和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最终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小学四年级时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喜爱上了地质学。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科普读物,然而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但他所居住衣阿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想要通过采集岩石标本了解地球构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进行挖掘土方作业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经在一个修建水坝的施工现场采集了不少岩石标本,其中还有几块海洋动物的化石,这使他兴奋异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原来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动物通过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并且这是经自己的手发现的。 12岁的时候,小切赫跟随爷爷乘火车去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当他来到雄伟的落基山脉脚下,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这里采集了很多岩石标本,多得以至爷爷都担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车,要把一部分石头扔下。“这可是在衣阿华不曾见过的珍贵岩石标本啊!”哪一块石头小切赫也舍不得丢下。于是,他瞒着爷爷将石头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让爷爷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爱的岩石标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觉得累。孙子喜悦、兴奋的情绪也感染了爷爷,第二年爷爷又带切赫再次去了科罗拉多。 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好,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并取得了重大科学新发现。 像这样由喜爱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学奥秘、并最终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屡见不鲜。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生长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钢筋、水泥包围着,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科学家与科普读物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应我们的请求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由于一本科普读物的影响,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还有许多。像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爱的书是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旅行探险类书籍。这些书令小吉尔曼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书中不仅有惊险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更令人称奇的是,儒勒·凡尔纳身患残疾,一生中几乎没有远足旅行过,却“坐地日行八万里”,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旅行探险故事,“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学的头脑,每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总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摆脱困境。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潜艇等许多科技发明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末还没有问世,作者却凭借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和科学的预见,进行了今天看来也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使吉尔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之情。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赫希巴奇小时候喜欢到奶奶家去玩,因为奶奶订有一本叫作《国家地理》的杂志。这本著名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办,创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科普杂志。它虽然名为“国家地理”,但杂志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美国,也不局限于地理学,它有许多关于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风土人情和自然科学、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图,每一期都让小赫希巴奇兴趣盎然。在他11岁那年,新出版的一期杂志是关于天文学的特辑。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那一个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孙子如此喜爱这期杂志,奶奶就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把这本杂志带在身边,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杂志带到了学校,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杂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挠腮,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同学们急忙帮他找,终于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兴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学家的他的书房里,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科学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这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杂志。正是这本《国家地理》杂志,使小赫希巴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走上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少年时代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1973年福井谦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华盛顿时,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这时它的发行量已达到了每期1 000多万册。福井谦一还非常喜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一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且用充满着泥土芬芳的文笔描述了法国南部一带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小谦一上初中一年级时看到这本书后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本书当时是分为20册逐年翻译出版的,小谦一常常是刚看完一册,就急切地盼望着下一册。这本书将福井谦一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他对昆虫和大自然的热爱保持了一生。 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是科普创作的爱好者。像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图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薛丁谔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经常到各高等学府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其中生命科学的系列讲座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1944年,薛丁谔把讲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页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书中,他预言了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将从生命的表面现象和细胞的层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还提出将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生命科学研究之中。这本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共同荣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发现噬菌体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作用荣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卢里亚,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组、创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而荣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伯格,因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催化功能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奥尔特曼等人。因而,这本书被称为“给生物学界以革命的契机”。 此外,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利昂、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时代都曾受到过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一书的深刻影响。而由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所撰写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一书则陪伴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并且是他走上生理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获奖科学家与课外科普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保罗·伯格,都是在小学时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后,激发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菲齐与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约而同地跟随父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当时10岁的菲齐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通过此行,产生了对科学发现与科技发明的向往,树立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在应邀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于一次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时我大约七、八岁,是妈妈领我去的。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幢大楼内,纽约的《每日新闻》也在这座楼里。我记得,博物馆提供给人们操作展品和观察其机械、电气特性的机会。 在其他著名科学家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而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大多数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爱好,并从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发明制作、通过实验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仅仅是我们所知道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化学实验中发生过爆炸事件的获奖科学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生理学家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瑞士物理化学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应邀为我们所写的自传中谈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时曾说: (青少年时代)我花费了许多时间用于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间的地毯上,经常是散乱地摆放着数以百计的金属“梁”和小的螺母、螺杆,在它们中间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点的时候,我的兴趣扩展到了化学游戏上。我曾和我的一个朋友用自制的火箭和火药做实验,实验的部分费用来自父母给我在学校吃饭的午餐费。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又转移到了检测我邻居家的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营养物质上。 有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节目中曾介绍过,一位名叫索菲亚·沃尔沃的老师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位老师其实就是一名课外生物学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我们还看到: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齐是天文观测活动的积极参加者;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11岁时聆听了大学教授们为市民举办的系列科普讲座,激发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淡路岛临海学舍活动。临海学舍是日本专为举办寒、暑期青少年活动而在海滨、山区兴建的数百座固定设施之一,它们统一归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厅(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办公厅)管理,每年都有上百万名中、小学生到这里来参加野营、自然观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动。临海学舍为福井谦一等孩子组织了大量观察海洋生物的活动,从此福井谦一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年级和六年级时,他又参加了分别在和歌县箕岛、加太举办的临海学舍,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伴随了福井谦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国读者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福井谦一还说:若问对我立志于学问和创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直觉。……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讲述生命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夏令营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明对生物学和癌症研究的兴趣,他连续3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特明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那个暑假,又回到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为孩子们讲课和辅导。他要向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在特明辅导小学员中,有一名来自纽约的17岁少年巴尔的摩,他也通过夏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读的那所大学,又与特明同样成为著名病毒学家杜尔贝科的研究生。师生三人合作研究发现了病毒的致癌机理,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对于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科普工作也为培育国民的科学素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们的科普场馆,更要担负起与学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职能。
题主是要可以投稿的作文,网站吗,推荐一个:慧读慧写,原创,作文网。自行百度可以看到。
(一)金属矿选矿的定义和作用
1. 选矿的定义
选矿最早英文解释为 Ore Dressing 或 concentration,意为矿砂富集。随后延伸为矿物处理,英文为 Mining process。选矿是利用矿物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借助不同的方法,将有用矿物同无用的矿物分离,把彼此共生的有用矿物尽可能地分离并富集成单独的精矿,排除对冶炼和其他加工过程有害的杂质,提高选矿产品质量,以便充分、合理、经济地利用矿产资源。
矿物是在地壳中由于自然的物理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所产生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化合物,如金、银、铜自然元素和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自然化合物。这些元素和化合物都具有各自的物理性质,如粒度、形状、颜色、光泽、密度、摩擦系数、磁性、电性、放射性、表面润泽性等。这些不同的性质为不同的选矿方法提供了依据。
2. 选矿的作用和地位
自然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除少数富矿外,一般含量都较低,例如,很多铁矿石含铁只有 20% ~ 30%;铜矿石含铜小于 ;铅锌矿石中铅锌的含量不到 5%;铍矿石氧化铍含量 ~ ;这样的矿石直接冶炼,极不经济。一般冶金对矿石的含量有一定的要求。如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最低不得低于 45%;铜矿石中铜的含量最低不得低于 12%;铅矿石含铅不得小于 40%;锌矿石含锌不得小于 40%;氧化铍含量不小于 8%。对于采出的矿石在冶炼之前,必须经过选矿工艺,将主要金属矿物的含量富集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才能满足冶炼工艺的要求。
通过选矿手段为冶炼提供“精料”,减少冶炼的物料量,大大提高冶炼的技术经济指标。在选矿过程中大量的废石被排除,减少了炉渣量,一方面减低了能耗和运输成本,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炉渣中的金属损失,大大提高了冶炼的回收率。例如,某冶炼厂将铜精矿含量提高1%,每年可多生产粗铜 3135 吨。某钢铁公司将铁精矿含量提高 1%,高炉产量提高 3%,节约石灰石 4% ~ 5%,减少炉渣量 ~ 2%。目前,我国要求入炉炼铁磁铁矿含量在 65% 以上,如果铁精矿含量达到 68% 以上,可以采用直接炼钢工艺,大大简化冶炼流程。
通过选矿工艺可以减少冶炼原料中有害元素的危害,变害为利,综合回收金属资源。自然界中的矿石往往含有多种有用成分,例如,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往往共生或伴生于同一矿床中;铁既有单一的铁矿石,也有铁-铜、铁-硫、钒钛铁等共生矿石。冶炼过程中对原料中某些共生或伴生元素,常视为有害杂质。例如,炼铜的原料中含铅、锌都是有害杂质。炼铁原料中含硫、磷和其他有色金属都是有害杂质。但将这些杂质提前通过选矿工艺使之分离分别富集后,分别冶炼,变害为利。
选矿也作为冶炼工艺中的一个中间过程,用以提高选矿、冶炼两个过程的总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现有的生产流程是将铜-镍混合精矿用电炉熔炼、转炉吹炼,产出高冰镍,经过缓冷后,再破碎磨矿,用浮选法获得铜精矿和镍精矿,用磁选法得到合金。此后分别进入各自的冶炼系统提取金属铜、镍和贵金属。
选矿是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一环。选矿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扩大了工业原料基地,从而使那些以前因为含量太低或成分复杂而不能在工业上应用的矿床变为有用矿床。
近 20 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矿产资源开采量翻番,周期愈来愈短,易采易选的单一富矿愈来愈少,嵌布粒度细、含量低的难选复合矿的开采量愈来愈大,对矿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通过选矿方法来解决。
(二)选矿方法
目前常用的选矿方法主要是重选、浮选、磁选和化学选矿,除此而外还有电选、手选、摩擦选矿、光电选矿、放射性选矿等。
重力选矿法(简称重选法),是根据矿物密度的不同及其在介质(水、空气、重介质等)中具有不同的沉降速度进行分选的方法,它是最古老的选矿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广泛地用来选别煤炭和含有铂、金、钨、锡和其他重矿物的矿石。此外,铁矿石、锰矿石、稀有金属矿、非金属矿石和部分有色金属矿石也采用重选法进行选别。
磁选法,是根据矿物磁性的不同进行分选的方法。它主要用于选别铁、锰等黑色金属矿石和稀有金属矿石。
浮游选矿法(简称浮选法),是根据矿物表面的润泽性的不同选别矿物的方法。目前浮选法应用最广,特别是细粒浸染的矿石用浮选处理效果显著。对于复杂多金属矿石的选别,浮选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绝大多数矿石可用以浮选处理。
化学选矿法,基于矿物和矿物组分的化学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方法改变矿物组成,然后用相应方法使目的组分富集的矿物加工工艺。目前对氧化矿石的处理效果非常明显,也是处理和综合利用某些贫、细、杂等难选矿物原料的有效方法之一。
电选法是根据矿物电性的不同来进行选别的方法。
手选法是根据矿物颜色和光泽的不同来进行选别的方法。
摩擦选矿是利用矿物摩擦系数的不同对矿物进行分选的方法。
光电选矿是利用矿物反射光的强度不同对矿物进行选别的方法。
放射性选矿是利用矿物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对矿物进行选别的方法。
(三)选矿过程
选矿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由一系列连续的作业组成,表示矿石连续加工的工艺过程为选矿流程(图 6-7-1)。
矿石的选矿处理过程是在选矿厂里完成的。不论选矿厂的规模大小(小型选矿厂日处理矿石几十吨,大型选矿厂日处理矿石量高达数万吨以上),但无论工艺和设备如何复杂,一般都包括以下三个最基本的过程。
选别前的准备作业:一般矿石从采矿场采出的矿石粒度都较大,必须经过破碎和筛分、磨矿和分级,使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有用矿物和无用矿物相互分开,达到单体分离,为分选作业做准备。
选别作业:这是选矿过程的关键作业(或称主要作业)。它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选矿方法,如浮选法、重选法、磁选法等。
产品处理作业:主要包括精矿脱水和尾矿处理。精矿脱水通常由浓缩、过滤、干燥三个阶段。尾矿处理通常包括尾矿的储存和尾水的处理。
有的选矿厂根据矿石性质和分选的需要,在选别作业前设有洗矿,预先抛废(即在较粗的粒度下预先排出部分废石)以及物理、化学与处理等作业,如赤铁矿的磁化焙烧等作业。
(四)选矿技术在新疆矿山的应用
新疆应用选矿技术可追溯到古代,新疆远在 300 年前,就在阿勒泰地区的各个沟内利用金的比重大的特点,从砂金矿中淘洗黄金,这就是重选的原始雏形。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新疆没有一处正规的选矿厂,全部都是采用人工方式手选和手淘,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只能处理比重差异大的砂金矿和根据颜色手选出黑钨矿石。新中国成立后,新疆选矿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磁选技术应用于铁矿山,建成年处理量 80 万吨的磁选矿厂,为钢铁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品质的铁精粉。浮选应用于铅锌矿、铜矿、金矿山,先后建成康苏铅锌浮选厂、喀拉通克铜镍浮选厂、哈图金浮选厂,促进了新疆有色工业的发展。重选、浮选、磁选联合应用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稀有金属矿山,为我国的早期国防建设提供所需的锂、铍、钽、铌等稀有金属资源。以下是目前新疆有代表性的选矿厂。
1. 康苏铅锌矿浮选选矿
康苏选矿厂是新疆第一座机械化浮选厂,1952 年开始建设,设计生产规模为 250 吨 / 天,1954 年投产。该厂是由前苏联专家参与指导设计,前期主要处理喀什地区沙里塔什的方铅矿和闪锌矿,1961 年开始处理乌拉根氧化铅锌矿。康苏选厂最初投产时是采用苏联专家设计的流程和药剂制度进行浮选,流程采用氰化物与硫酸锌作闪锌矿的抑制剂,以苏打作 pH 值的调整剂,并添加了少量的硫化钠,先将铅矿优先选出后,再将锌矿物选出。该流程没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指标,大部分锌矿被选入铅矿中。后经过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的共同努力,通过几次技术改造,在流程结构、技术参数和生产管理方面进行了革新和改进。将部分德国式的浮选机改成苏式米哈诺贝尔 5A 型充气量大的浮选机,使用水力旋流器代替螺旋分级机,加强了中矿再磨循环,增加了锌浮选时间,降低了锌浮选矿浆碱度,合理控制破碎粒度和钢球装入量,严格贯彻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监督等。使各项指标得到稳步提升。铅回收率由 71% 提高到 90%,锌回收率由 13% 提高到 41%。其选矿过程见浮选工艺流程图(图 6-7-2)。
2. 新疆八一钢铁厂磁铁矿浮磁选选矿
新疆八一钢铁选矿厂与 1989 年建成投产,设计处理能力 80 万吨 / 年,主要处理高硫磁铁矿。矿石由矿山采出后,运输到选矿厂,经两段破碎一段磨矿后,矿浆进入浮-磁车间。选出的硫精矿销售给新疆境内的一些化工厂和化肥厂,铁精矿供球团和烧结使用。尾矿浓缩后,用水隔泵输送至尾矿库,晾干后,一部分尾矿成为八钢西域水泥厂铁质校正原料。新疆八一钢铁厂简易浮磁选流程图(图 6-7-3)。
3. 喀拉通克铜镍矿浮选选矿
喀拉通克铜镍矿是新疆目前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矿山一期为采冶工程,采出的特富矿块直接进入鼓风炉熔炼成低冰镍,经过几年的生产特富矿逐渐减少。为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在二期改造中增加了优先选铜-铜镍混合浮选流程,日处理原矿 900 吨。
原矿直接从采场经竖井提升到地面,通过窄轨输送到原矿仓,原矿仓的矿石经群式给矿机由带式输送机送至中间矿仓。经重型板式给矿机、带式输送机,送至自磨机进行一段磨矿,自磨机排矿给入与格子型球磨机闭路的高堰式双螺旋分级机,进行二段磨矿。分级机溢流经砂泵扬送至水力旋流器组,沉砂进入溢流型球磨机,进行三段磨矿。三段磨矿排矿与第一段分级机溢流合并,经砂泵扬送至水力旋流器组,旋流器溢流,自流至浮选厂房的搅拌槽内,加药后进入浮选作业。浮选采用一次铜粗选、一次铜精选、一次铜镍混合浮选、一次铜镍扫选、三次铜镍精选后,产出铜精矿、铜镍混合精矿及尾矿,分别送至脱水厂房。铜精矿、铜镍混合精矿经过脱水后分别送入铜精矿库和冶炼厂原料库。浮选尾矿经高效浓密机脱水后,用泵杨送至采矿场充填站,作为充填原料。喀拉通克铜镍矿简易选矿工艺流程图(图 6-7-4)。
4. 哈图金矿黄金混汞-浮选选矿
哈图矿区是新疆历史上有名的岩金产地,早在乾隆年间便开始开采,主要采用的是土法重选法,将采出的矿石用石碾盘碾碎,通过淘洗的方式回收比重大的金粒。大量的细粒金无法回收,致使许多淘金者亏损严重。
1983 年通过实验研究,采用“混汞—浮选—部分焙烧—氰化”原则流程,哈图金矿建成了新疆第一座现代化的黄金生产矿山,日处理原矿 100 吨。1986 年通过改进破碎工艺,新增 100吨 / 天的浮选系列,使产能达到 200 吨 / 天。哈图金矿混汞浮选工艺流程图(图 6-7-5)。
原矿由采厂通过汽车运到原矿仓,原矿经颚式破碎机进行一段破碎。然后经皮带运输机运到圆锥破碎机,进行二段破碎,破碎产物由圆振筛筛分后,筛下矿物由皮带运输机运送至粉矿仓,筛上矿物返回圆锥破碎机再破。粉矿仓经给矿机和皮带运输机送至格子型球磨机磨矿,磨矿排矿自流通过镀银铜板(俗称汞板)进行混汞作业,通过汞板表面粘附的汞吸附单体解理的金形成汞齐,通过冶炼回收部分黄金。矿浆经过汞板后,用高堰式螺旋分级机,溢流进入浮选工序,返砂进入球磨机再磨。浮选工序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一次扫选流程选的浮选精矿。浮选精矿脱水经过焙烧和进行冶炼后得到金锭。
5.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重、磁、电、浮联合选矿
可可托海以稀有金属储量大,品种多而闻名中外,铍、锂、钽、铌、铷、铯、锆、铪等稀有元素在许多矿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而造成选矿上的复杂性和难度。经过众多科技人员 10 年的反复实验研究,从手工选矿到单一矿物选矿,发展到最后的重磁浮联合选矿流程,分选出锂精矿、铍精矿、钽铌精矿,突破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促进了选矿技术的发展。
1953 年,为回收绿柱石和钽铌矿在 3 号矿脉小露天采场东北角兴建了一座简易的 30 多米长的手选室,改善了手选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手选效率。另外,在 3 号矿脉尾矿堆附近兴建了一座 20 吨 / 天的钽铌重选厂,采用对滚一段破碎、跳汰、摇床、溜槽进行重选,回收钽铌矿。1957 ~ 1958 年,将手选筛下的尾矿,用方螺旋溜槽进行富集,每年产出的氧化锂精矿接近万吨。
1963 年,经过科研院所近 8 年的选矿试验研究,国家计委批准兴建 750 吨 / 天的选矿厂(“87 - 66”机选厂),综合回收氧化锂精矿和钽铌精矿。选厂工艺流程简图(图 6-7-6)。根据可可托海矿伟晶岩体分带开采的特点,选厂采用三个系统分别对三种类型的矿石(铍矿石、锂矿石、钽铌矿石)进行选别。采用联合选矿工艺综合回收矿石中的锂铍钽铌矿物。先利用重力-磁法-电磁法选矿,从原矿含量只有 ~ (Ta、Nb)203 的原矿中选50% 以上的(Ta、Nb)203 钽铌精矿,然后再用碱法锂铍优先浮选,先优浮选锂再选铍。
可可托海选厂选矿工艺的不断改进,使我国花岗伟晶岩类型矿石钽铌、锂、铍选矿工艺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6. 选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选矿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选矿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促进了这些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沿着可持续发展前进。在矿物破碎方面,美国开发了超细破碎机和高压对滚机,降低球磨机入料粒度,节约了能耗。同时在不断研究外加电场、激光、微波、超声、高频振荡、等离子处理矿石对粉碎和分选的影响。在矿物分选方面,已经或正在研究“多种力场”联合作用的分选设备,并不断将高技术引入选矿工程领域,诸如将超导技术引入磁选,将电化学及控制技术引入浮选等。在选矿工艺管理方面,将工艺控制过程自动化,并将“专家控制系统”与“最优适时控制”相结合,以达到根据矿石性质调整控制参数,使选矿生产工艺流程全过程保持最优状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选矿工程技术面临着资源、能源、环保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以下领域的技术创新将是今后选矿的发展方向:
一是研究开发高效预选设备、高效节能新型破磨与分选设备,以及固液分离新技术与装备,大幅降低矿石粉碎固液分离过程的能耗。
二是研究各种能场的预处理对矿物粉碎和分选行为的影响,开发利用各种能场的预处理新技术,以提高粉碎效率和分选精度。
三是开发高效分选设备、高效无毒的新药剂,重点研究复合力场分选新设备、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新药剂以及处理贫、细、杂难选矿石的综合分选新技术。
四是在矿石综合利用研究中,开发无废清洁生产工艺,加强尾矿中矿物的分离、提纯、超细、改性的研究,使其成为市场需要的产品,为矿物物料工业向矿物材料工业转化提供新技术。
五是大力将高新技术引进矿物工程领域,重点开展矿物生物工程技术、电化学调控和电化学控制浮选技术、过程自动寻优技术,以及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新技术研究。
六是加强基础理论与选矿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边缘科学研究,促进新一代矿物分选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派生出新兴的矿物分选和提纯技术。
去一下课堂内外吧,是个不错的网站,是本专门为中小学生编的书,分为小学版 初中版 高中班 五年级发表在小学班就可以,课堂内外的官方网站为 可以网上在线发表文章,如果写得好,经过了审核,作文就可以在某一期的课堂内外杂志上刊登,有没有稿费不清楚,课堂内外还总是组织一些什么全国性的征文大赛,官网上消息很及时,经常光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可以及时的获取征文大赛的信息,及时的参加,不让每一个好机会白白溜走,我是一名中学生,我们学校非常畅销课堂内外,我本身也很喜欢看课堂内外,谢谢!
没有。奥秘是1981年开始出版的,但是现在很少在报厅上见到了,现在要看的话只能是通过邮局向那编辑部订购了.《奥秘》 科普期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16开本。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80年2月作为《科学之窗》的副刊出版发行。以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外太空的扑朔迷离、探险家的坚苦卓绝为载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坚持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坚持普及科学知识”为办刊宗旨。
《奥秘》杂志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连环画杂志。所属类别:教育科技发行时间:月刊拼音:ào mì意思:深奥而神秘。●云南省科协科普作协美术创作组在首届全国科普美展的基础上,于1980年2月创办了《奥秘》画刊,并作为《科学之窗》副刊发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1980年9月1日(宣字1980第26号文)批准《奥秘》画刊出版,为双月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奥秘》画刊编辑部编辑。●1981年6月,云南省科普美影协会正式成立,《奥秘》画刊被定为该会会刊。●1994年7月7日,云南省科协(94云科协字第046号文)批准“奥秘画报编辑部”,更名为“奥秘画报社”。●1996年10月19日,《奥秘》画报社成立了由云南省科技界、美术界、教育界、新闻单位等部门代表组成的编委会。●1998年1月,《奥秘》画报社在山东省济南设立分印发行点。国家级奖●1985年12月,在全国期刊封面设计评选中,《奥秘》画报1985年1、2、3期荣获二等奖,《奥秘》画报编辑部荣获集体荣誉二等奖。●1986年,在全国科普期刊评选中《奥秘》画报荣获优秀科普期刊奖。●1987年11月,在首届全国连环画报刊“金环奖”评比中,荣获“金环奖”。●1990年9月,在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奖评比中,荣获三等奖。●199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3年2月,《奥秘》画报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1997年3月,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奥秘》画报荣获二等奖。●1997年4月,《奥秘》画报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1999年10月,《奥秘》画报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12月,《奥秘》画报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奖●1992年11月,《奥秘》画报荣获云南省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6年12月,《奥秘》画报被评为“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8月,《奥秘》画报荣获第二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奥秘》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图片丰富,致力于为读者破解宇宙的奥秘,如今月发行量已突破15万份。
没有奥秘是1981年开始出版的,但是现在很少在报厅上见到了,现在要看的话只能是通过邮局向那编辑部订购了.《奥秘》 科普期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16开本。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80年2月作为《科学之窗》的副刊出版发行。以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外太空的扑朔迷离、探险家的坚苦卓绝为载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坚持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坚持普及科学知识”为办刊宗旨。
奥秘毕竟是一本比较红的杂志,也可以说是比较资深。虽然不是完全可以信,但是至少信80—90%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