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小钰
暮春时节,乍暖还寒。趁“五一”假期,在桃源家中小住了两天,时值斜风细细,烟雨蒙蒙,给原本阿娜多姿的桃源平添了几许江南的诗意和神韵。 到家刚落座,老爸就给我说起沅江的钓情来,说文昌阁下的垂钓得甚众,且渔获不错,钓获的鲢鳙大的有二三十斤,最小的也有五六斤以上。还不时打开手机,让我看其拍摄的垂钓视频,视频中竿弯鱼跃的场景再次勾起了我跃跃欲试的垂钓欲望,恨不能立马持竿赴钓,可遗憾的是我的垂钓装备未随车携带,只能在念想中回味曾经的垂钓乐趣以及与大鱼博斗拉扯的激动场景。谈话中我不禁问老爸,现在不是禁渔期吗?怎么还有人垂钓?爸说,县委县政府在禁渔的宣传和管控力度还是很大的,禁渔期间,严禁网鱼、电鱼、炸鱼和打海竿钓鱼,但允许一人一竿一钩垂钓,渔政职能部门会不定时巡查和全天候监管,听罢我心顿时释然了。 据我所知,流经桃源的这条江叫沅江,又称沅水。属洞庭湖湘、资、沅、醴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源出贵州省云雾山鸡冠岭,流经黔东南而入湘西,在常德市汉寿县注入洞庭湖。沅江流域生态环境良好,水产资源丰富,淡水品种多达一百多种,主要名优产品有“大头鱼”、鳜鱼、鲢鱼、乌鳢、中华鳖、青鱼、草鱼和黄鳝等,这些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常使得全国各地的垂钓爱好者慕名而来,在桃源的沅江水段抛竿垂钓,坐享美丽风景,体验垂钓乐趣,品尝鲜美渔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蒙蒙烟雨中与妻携手沿漳樟中路往东漫步于桃源江畔。伫立江堤,看远山如黛,渔舟静卧,斜风细雨,空中不时掠过几只欢叫着归巢的白鹭,半江烟雨半江绿,此情此景,仿佛使人置身南唐画家董源的《江堤晚景》图。 我们从抗洪纪念雕像沿江而下,直至拦洪大坝,数千米的江岸早已被挤挤挨挨的钓位连成了片,一根根钓竿长短不一参差不齐,齐刷刷地支向江面,一支支荧光渔漂在水面轻摇慢晃,红的绿的蓝的五光十色,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把清澈碧绿的沅江装扮得色彩斑澜,诗情画意中又多了几分灵动与欢快。这宏大的垂钓场面让人无不惊叹武陵渔人对夜钓的喜爱和挚着!争先恐后赶来的夜钓人见缝插针,拌食、打窝、支竿、调标、抛竿、下护,动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那份快捷和娴熟,无不让人敬叹和仰慕!钓者看者,各得其所,各享其乐。一处上鱼,四处起哄,人欢鱼跃的场景,把桃源人的开朗和快乐诠释得淋漓尽致,沅江两岸鱼饵飘香,使人陶醉,让人驻足忘返……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题秋江独钓图》里,早已有过生动而诗意的描述:“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典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中把垂钓的潇洒刻画得活灵活现,其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对于垂钓,我生来情有独钟。记得儿时用竹杆木棍为竿,用母亲纳鞋底的麻绳为线,用高粱棒鹅毛杆为标,用废钢丝淬火锻烧改弯成鱼钩,挖些蚯蚓蛆虫、或煮得半熟的红薯玉米为钓饵,在山塘水库或江边一蹲就是一天半天,不用吃喝,不管有没有渔获,呆坐在水边,眼睛死盯着浮标,忘乎所以,忘记了时间岁月,那份专注、那份执着、那份坚守,常令自己感动。也常因垂钓误学误工之事没少挨母亲的责骂和父亲的体罚。 参加工作后,对于垂钓近乎到痴迷,痴迷到上厕所都搓饵,睡觉都黑标的程度。曾把“床前有亮光,钓侠心发慌,衣服都不穿,先去整钓箱”。做为自己的精神名言。每期的《中国钓鱼》杂志必买,每天的《四海钓鱼》频道必看,从中国钓王化绍新到游钓中国的李大毛,从湖南的特级大师刘志强到武汉天元的邓钢……悉数起名家的钓技钓法和江湖故事来,不用百度,也能唾沬四溅,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地说上半天。自己也曾有在舟山群岛与驻地钓友租船出海突遇台风险些翻船“英勇献身”的垂钓经历;也有深夜游钓江湖水库鱼没钓到却收获蛇和山鸡的意外惊喜;更犯有“空军”时为满足虚荣去市场买鱼入护哄家人朋友的不良记录;也曾有过满载而归的凯旋喜悦和无功而返的辛酸…… 俗话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我则不知如何定位自我,一直以来在浑浑沌沌中坚守着自己的爱好,享受着垂钓的乐趣。在我看来,钓鱼,并不只是为了鱼获满满的结果,获不获全然是身外之物。钓山钓水是一种淡薄宁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钓者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独自品味一份静谧,一种舒畅,一丝怡情,一缕淡然,我想这也许是垂钓的最高境界吧! 垂钓如此,人生也亦是! “上鱼了,这边又上鱼了”……有人在欣喜惊呼,遁声望去,只见钓者直身立竿,竿梢弯曲,江面掀起股股白色水花,一条硕大的“胖头鱼”摇头摆尾与钓者进行着斗智斗勇的拉扯,此时我既希望“胖头”能奋力挣脱被擒的厄运,同时又希望钓者的坚持坚守没有白费,付出总有回报,唉,不管结局怎样,我想这便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和命运吧…… 夜已澜珊,寒意阵阵。望着江面垂钓者们那份专注和坚守,回味着自己曾经的垂钓时光,我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再次陶醉在沅水岸边浓浓的鱼饵香里……
小吃货圈圈y
所以,浮漂调的目数越多,受水面张力越大从而越迟钝,浮漂调的目数越少受水面张力越小、越灵敏。� 但2003年第三期《中国钓鱼》杂志发表李培玉钓友的《也论浮漂的调灵与调钝》(以后简称《也论》)一文,文中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面张力不是影响浮漂灵钝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程宁先生关于调钓的新理论,是不妥的。� 拜读二文,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从二人文章来看,两文都承认、影响浮漂灵钝的主要有三个要素,即:①浮力与重力;②水面张力;③水对线组的阻力。第一个因素二人都无争议,承认浮力与重力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不影响浮漂灵钝,而争议最大之处则集中第②、③因素。程宁先生认为对浮漂影响最大之处就在于水面张力,而不在于增加铅皮同时增加的体积所产生的阻力。即他认为铅皮增减所产生体积增减而导致阻力增减不是影响浮漂灵敏的主要因素,是可以忽略的,从而推出他的调钓理论。� 而李培玉钓友则表明:水面张力才是可以忽略的因素,其余的则不可忽略。� 其实,按物理学观点来看,当浮漂与线组浮力与重力处于二力平衡之时,任何外力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但在实际中,我们又不可将所有力的影响都考虑在内,而应该抓主舍次,切不可缓木求鱼。� 李培玉先生《也论》一文中,对程宁先生的实验,提出了两个看法:①这个原则的测试不过是把原来调两目,调六目改为调一目,调五目而已,是个静态测试,它与鱼吸饵时动态大不相同。“静态”就不存在惯性力和摩擦阻力,也就无灵钝可言。②“假设其他条件相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既然一个调成两目,一个调成六目,它们本身就不具备相同条件:浮漂入水深度不同,产生的浮力不同;铅坠的重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调成两目的那支浮漂入水体积大,产生的浮力大;坠重,体积大,移动时惯性力大,摩擦阻力也大。� 李培玉钓友这两个看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第一个看法其实是说线组与浮漂组成系统在二力平衡状态下。它不存在灵与钝,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李培玉钓友的说法欠妥。其一,“惯性”不能说成“惯性力”。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性质,而不是一种力;其二,“摩擦阻力”一词欠妥,当线组上下移动时,阻力是浮力、重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所以不能称之为“摩擦阻力”。� 第二个看法在我看来是不妥的。李培玉钓友认为“浮漂入水深度不同,产生浮力不同;铅皮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调成两目的那支浮漂入水中深度大,浮力也大;坠重、体积大,移动惯性力大、摩擦阻力也大。”其实,李培玉钓友已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无论浮漂入水深度大小,产生浮力大或小,铅皮重或轻,都是处于二力平衡之状态下。所以,它们条件基本相同,惟一不同的因素是铅皮体积变了。而正是因为这惟一的因素,才造成浮漂灵、钝的不同。� 众所周知,当线组在水中移动时,它要受到阻力的作用;而阻力作用的效果是与线阻在水中的体积成正比的。完全相同的两支浮漂,一支调二目,一支调六目,明显的两支浮漂都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条件基本相同,只有铅皮体积不同。当鱼吸饵时,由于调二目的浮漂所受阻力要大于调六目的浮漂,所以调二目的浮漂的位移量与移动速度明显地要小于调二目的浮漂。因此我认为:漂所受浮力、重力、摩擦力的合力越小,越接近零,越灵敏;反之,越迟钝。� 所以,我完全能够推出一个结论:浮漂调得目数越多,越灵敏;调得目数越少,越迟钝;调成平水最迟钝。这个结论也是与李培玉钓友的结论相符的。� 综上,我认为程宁先生在《讨论》一文中提出的调漂理论是欠妥的。这是他只注重了影响浮漂灵敏度三个条件中的一个,而忽略了其他主要因素所造成的。
真是孝顺啊 直接把电话打到他们出版社总部 要他们邮寄过来不行吗? 上中国钓鱼网问 肯定有人知道的
暮春时节,乍暖还寒。趁“五一”假期,在桃源家中小住了两天,时值斜风细细,烟雨蒙蒙,给原本阿娜多姿的桃源平添了几许江南的诗意和神韵。 到家刚落
国家级期刊都有哪些?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简称、统称,搜索可查各省全部政策,在百度、360
①中文:网格编码调制。TCM技术是一种将编码和调制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它与常规的非编码多进制调制相比具有较大的编码增益且不降低频带利用率,所以特别适合限带信道的信
性 别: 男出生日期: 1964.11.4工作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通讯地址: 南京市童家巷24号邮政编码: 210009技术职称: 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