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歐娜小盆友
固“以人为本”理念 促企业青年成长束 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健康幸福地生活则是基础;一个企业,职员能否乐于为企业效全力则是关系企业生存的基础;一个小家,家人相处是否愉快则是幸福美满的前提,无论“大家”,还是“小家”,最根本、最基本、最重要的单元就是“人”,因为是“人”是构建人类和平团结的基本元素。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们又一次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古人曰:“家和万事兴”、“礼之用,和为贵”,现代人认为:“企兴我富,企衰我穷”,对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尚且如此,对待一个企业、一个小家更是如此! 远古时代,我们共同的祖先“类人猿”,通过集体狩猎、团结劳作,进化成了今天拥有高智慧的人类,从那时起,“人”这个最基本的元素就已经形成。从学生时代的少年,到参加工作的青年,遵守了N年的自然规律,我们的国家依然健康向上并快速发展,无论经历了多少次轮回,企业生存中的青年活力依然蓬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青年的重要作用。“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对于国家来说,青年就是希望,是发展前进的主动力,对于企业来说,青年就是动力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那么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青年朋友们对企业有归属感、愿意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青年人的思想进步 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这样总结企业文化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从分析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企业即人” 企业文化即是企业人的文化,属于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属于同一种范畴。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内在约束,即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因而都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经营企业首先依靠企业制度,但制度总是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总有需要完善地方,有时也会有失效的时候,那么一旦企业制度失效了靠什么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要靠企业文化来约束,靠企业的价值观来约束,使员工少犯或不犯错误。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和牵引着企业员工保持健康的心态,追求精神的富足,树正气、防腐倡廉、洁身自爱、做堂堂正正的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企业发展壮大后,单靠权力和制度来管理企业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一个在此以外的力量来帮助管理企业,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这个力量应没有权力的强迫,没有威严的威慑,没有物质的引诱,应能和员工做心灵上沟通、交流和引导,与员工的思想吻合,使员工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出轨,这个神奇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 我们工程公司作为建筑行业的“领头”,逐步确立了在业内的领先地位,无论是用人机制还是分配机制,都具有相当大的力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公司广大青年人在改革浪潮的不断冲击中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和企业已经在更具体更直接的意义上表现为一种鱼水关系,即所谓的“企兴我富,企衰我穷”。青年人的思维活跃,能够认清当前形势,基于这一认识,青年人在行动上大多能自觉把企业发展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较强烈的被新时期赋予了新内容的主人翁意识。 二、用理性价值观武装青年,促进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 理性价值观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富有经济理性、追求实际的成效与利益,倡导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学术建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文化在其发端之初就缺乏理性价值理念。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呼唤理性精神,大力弘扬理性精神。 目前,国家加大对铁路工程建设的投资,百年难遇的机遇给许多年青人创造了提升自我和晋升职务的机会,但同样也加大了高技术、高精确、高要求、高风险出现的机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随时随地出现或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无论对事对人,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问题的心态,就很难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矛盾和困难,那么企业的改革发展又怎能稳定向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价值观是我们保持健康心态的根本。 现在,我们企业青年对时代发展的认知的多向性和价值观的层次性日益明显。年青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人生理念也越来越积极,行为上也越来越追求卓越,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越来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这就对我们青年人树立理性价值观有很好的帮助,在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所处的企业就是大社会的缩影,如何工作?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人与事之间的矛盾?这都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本书的名字叫“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就对此分析的透彻。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不可能都会达到自己的理想的程度,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差距,而这种差距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差距小的时候,我们的心理上还能承受,可是差距大了,就有可能超出我们心理的承受能力,这样,矛盾就会出现,也会加剧,如果不能理性分析对待,那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就会发生很大的偏离。“不在沉默中灭亡 就在沉默中爆发”,特别是对于我们年青气胜的青年人来说,也许这就是一根随时会燃烧的导火索,处理的不好对己对企业都是一种损害。在这里,我们就更需理性价值观的引导和启发,来认清我们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找准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把握企业为我们提供的机遇,做好我们的力所能及的事,放弃不切实际的私欲,以达到我们思想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我们的生活才会开心,我们的思想才会净化,我们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创造财富。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随着公司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大多数青年人感受到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普遍表现出一种成才的强烈愿望。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公司广大青年朋友能够自觉地把企业发展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行动上与企业共荣辱、同生存。 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待,合理运用企业人力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而企业则要认真吸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并合理运用到企业青年的发展中。一个企业的发展成功与不成功,主要是看企业的人文理念是否到位,即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左右企业的前进与胜负。我个人认为企业的“以人为本”包含着“用好人”与“服务人”两层含义。对待青年朋友讲就是,“用好人”是要发挥青年人的潜能以服务于企业,“服务人”是要满足青年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要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就要注意大众治理。除了“用好人”、“服务人”两层含意之外,关键还有一层含意:“依靠人”,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是依靠大家的共同智慧和劳动。 1、“用好人”又可理解为用“好人”和“用好”人二种:(1)、用“好人”可以理解为在我们施工企业中,会涉及到还没来得申请专利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财务数据、施工合同内容、招标投标的标的等等都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员工在企业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利益矛盾和违意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我们热血沸腾、有理有为的青年来说,容易义气用事、情绪处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员工的职业操守有问题,再加上利益的驱动,很难保证其不出卖自己公司的利益,把原企业的一些情况和资源透露给新加入的企业,这样必会给原企业造成损害,从这一点来讲施工用人上应该辨别良莠,优先考虑员工的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2)、“用好”人则可以理解为在我们施工企业中,企业如何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最大积极性,让公司内的人才能各尽所长,不浪费人力资源,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最大劳动潜力,使其更好的效力于企业发展。 2、“服务人”,在我们施工企业中,付出和收获同样重要,我们企业既能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个人才能的工作和思维空间,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能使其尽可能远离人事斗争,同时又能为其提供合理的学习和晋升机会,保证其能得到合理的奖励机制,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主动工作来提升工作业绩,增加工作收入,达到企业和个人的“双”发展。 3、“依靠人”,在我们施工企业中,企业要依靠员工的效力才能发展壮大,“一代新人换旧人”,技术火种的传递,必须依靠青年人,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把新的理念不断的输送企业、只有他们才会把新的血液注入企业、只要他们才会把新老交接的空档补起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新老交替”,就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青年人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企业中一定要让青年人在企业中感觉到家的温暖,一定要让青年人在企业中感到自己的价值,一定要让青年人在企业中具备高强度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青年朋友们形成向心力,服务于企业发展,这就是企业前进的重要人才基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全心全意,提升企业的新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家的支持与奉献,特别是为我们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人力资源的青年朋友,而青年朋友们的成长则需要企业这个大平台来提供机会展示自己成长的足迹,企业发展与青年人自身成长的关系是互惠的关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了更进一步的处理好二者的“水乳交融”的关系,我们就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精髓,创造属于我们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帮助我们企业的青年朋友树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理性价值观,通过企业发展促进青年成长,通过青年自身建设促企业前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青年朋友的共同发展。只要我们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并将之贯穿于企业施工的全过程,我们的青年朋友们就会有用武之地、用其所长的用心服务我们施工企业的全方面发展,企业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小托0207
注重人文关怀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论文
多年来,莱钢党委根据企业改革发展要求,以倡导人文精神和创设人文环境为导向,以提高职工的素质、满足职工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体现职工的价值为核心,落实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
关注职工物质文化需求,
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人文关怀,首要的是关注人的生存问题。莱钢从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积极满足职工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切实维护职工利益,让职工在工作中体验快乐、在生活中享受幸福,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1.抓住民生之本,促进劳动关
系和谐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坚持用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做到“不把一名富余人员推向社会,不让一名敬业爱岗的职工受下岗和失业之苦”,在企业改革改制、淘汰落后过程中,妥善安置职工,获得了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避免收入悬殊;既向管理骨干倾斜,又要保证一般岗位职工的合理收入。“十五”以来,莱钢职工年平均收入增长了两倍。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加大环境改善和劳动保护投入,优化职工工作环境,推动实现安全本质化。建立职工健康档案,严格落实职工健康查体计划,大力推行带薪休假,维护职工身心健康。2005年,莱钢获得“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称号。
2.改善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莱钢始终关注职工生活,多措并举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扎实推进“平安莱钢”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保障职工群众安居乐业。关心困难职工生活,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建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职工互助储金”、“职工意外伤害互助金”和“职工患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四条保障线,本金合计达到1.5亿元。目前,莱钢没有一户家庭看不起病、没有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绿化覆盖率达40%,初步形成了山、水、林、企一体化的花园式生产、生活空间。
3.发展群众文化,提升职工文化生活品位我们坚持“让职工的口袋和脑袋一起富有”的原则,着力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努力为职工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立足于培养职工高雅的生活情趣、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组建了摄影书法协会、业余合唱团、冬泳俱乐部等群众文化团体上百个,常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职工文化品位。今年,莱钢职工业余合唱团受邀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音乐会。
莱钢女子拔河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夺得520公斤级公开赛冠军、锦标赛亚军。
关注职工思想心理需求,
让职工拥有阳光心态莱钢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从心理层面去关怀职工,引导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1.把握职工思想动态,化解思想矛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零距离”莱钢建立完善职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形成从集团公司、各二级单位到基层车间、班组多层次、全覆盖的职工思想动态信息工作网络,健全工作制度,紧密把握职工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思想困扰。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通过“六必谈”、“六必访”、对话会、恳谈会、领导干部接待日及网络交流等形式,鼓励职工表达真实想法,尊重职工群众的个性与人格,注意在包容多样中统一思想。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减少引发职工心理失衡的外部诱因。加强和谐文化教育,组织开展“感动莱钢”人物评选、“四德”教育养成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
理疏导,培育职工和谐心理一直以来,莱钢十分重视对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职工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职工心理和谐。一些基层单位尝试开通心理电话、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并创造出“情绪日记”、“阳光心态”教育等心理疏导方式,取得良好效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加强对心理疏导的研究,探索建立心理疏导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三支专兼职心理疏导队伍:以专业医务人员为主体的心理疏导队伍;以经过专业培训的政工干部为主体的心理咨询队伍;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为主体、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员队伍。二是建立心理咨询站、网上心理援助站等平台,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通心理、设立心理咨询信箱等方式,拓展心理疏导渠道。三是建立心理疏导预案,针对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群体性心理问题等,分别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干预等不同层次的心理疏导,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发展。
3.实施品格培训,改善心智模
式,塑造职工优秀品格着眼于职工心智模式的改善和品格提升,莱钢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培养了自己的培训师,通过开展军训、心智体验、品格训练等“体验式”培训活动,使职工在开放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积累生命的体验。自2005年9月份以来,已连续举办品格提升培训175期,培训职工12488人次。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和研习,使职工深刻领悟感恩、主动、敬业、宽容、明礼、诚信、协作等优秀品格的内涵,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激发了职工做好工作、提高工作业绩的积极性。
关注职工价值实现需求,
让职工活出生命的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人的其他基本需要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莱钢把职工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坚持职工价值实现与企业价值实现相统一,不断增强组织和个人的成长能力,使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和学习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1.创建学习型企业,形成企业与职工同发展的共赢文化我们将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管理的主线,以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力建设以学习超越和共赢共享为核心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积极创造有利于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人文环境。用“学习、超越、领先”、“共赢共享、直到永远”、“与客户共谋发展、与员工共创辉煌”等文化理念统一职工价值观,引导职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双赢”。通过层层建立愿景体系,让职工意识到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但却是为着伟大的目标而工作,在企业创造辉煌的同时感受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愉悦。大力倡导“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团队的精神,大家庭的情怀”,让“做强做大莱钢,把莱钢建成令人向往的地方”成为职工共同的心声,凝聚了干事创业兴家园的旺盛人气。
2.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莱钢积极构筑适应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优化职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选派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等形式,努力打造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级技能人才队伍,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打破岗位、身份限制,为职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关心职工专业成长,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别设计成长路径,逐步形成了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评聘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公开选拔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优秀科技人员、首席技师、技能人才等,充分调动了职工成长成才的积极性。
3.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激发职工价值实现
的成就感我们打破创新的神秘感,倡导“有效地改进工作就是创新”的理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宽容对待失败。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征集、“岗位绝技”展示等活动,对一线职工总结的先进操作法、“绝技绝活”等成果进行大张旗鼓表彰奖励。积极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培育职工自主管理意识,提升职工参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2002年以来,表彰奖励群众性创新成果548项、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391项、班组管理创新成果326项,用职工名字命名表彰优秀操作法253项,激发了职工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使职工由衷感受到“工作着是美丽的”。
我们通过关注职工需求,落实人文关怀,创造条件让职工幸福生活、快乐工作、提升自我,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莱钢产钢1170万吨,列全国第九位,实现销售收入586.7亿元、利税96.7亿元、利润57.6亿元。利税总额列全国冶金企业第五位、山东省管企业第一位。
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党8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
历史小论文: 时间老人似乎不知疲倦,不断地推动着人类这几千年的历史,不曾因为某人、因为某事而停下几许。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
写作思路:可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以及整个过程的发展进行阐述,中心要突出明确,语言要符合当代的国情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在中国
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探索论文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已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以下是我
优质学术期刊投稿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