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7

机器猫TJ
首页 > 学术期刊投稿 > 关于赛车知识解密论文范文资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小花花儿

已采纳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汽车 文化 娱乐产业面对更广泛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汽车文化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汽车文化,走进汽车时代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现代汽车是新时代毋庸置疑的产物。车在中国历史的浮沉中,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蜕变衍生逐渐发展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车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具备时代的个性。

【关键词】车;中国汽车发展;欧洲汽车文化;世界汽车风格;汽车时代

汽车,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是一种驰骋世界的工具,是一方历史悠久的文化,更是一类风靡全球的潮流。它来源于人们对于“打破空间、时间限制”的需求。它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时间的价值。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汽车的认识,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识。

一、中国的车文化的变迁与汽车文化的发展

虽然汽车起源于欧洲,但在中国古代车文化就已经产生并发展壮大,中国古代的车文化对于现代的汽车文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车的发展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的沧桑巨变,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英雄好汉驰骋沙场英勇杀敌骑的是马;后来应皇上出游或战争的需要,人们发明马、牛、驴拉的两轮车,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也恰恰反映了这点。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是用硬木制造而成,在独轮两侧安设车架,用于载人或者载物,长大约4村,由一人掌握两个车把推动前进,也可以前拉后推,车子看着小巧,却可以载重几百斤。“鸡公车”因为是独轮着地,不管平原还是山地小道都可以畅行无阻,这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更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提到 “司马懿占北原谓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一项发明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到了宋代,“鸡公车又进行了一次改革,一人掌握变成两旁扶推,前面用驴拉,这就称为“串车”。到了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上拱形的席作顶,用来拉客,被称为“双缱独轮车”。到了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了风力。在战争时期,将粮草运往前线,起到巨大的作用。到了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力黄包车,可以说翻开了城市客运的新篇章,通行便捷,至今仍然是城市客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颇受旅游者青睐。

作为新时代的人类,相信没有人会拒绝时代的产物。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成千上万个子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29年5月我国第一辆汽车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而成,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这一次试验成功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汽车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载货用的汽车,被称为解放牌汽车。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3中国汽车行业的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第一次正式建造汽车的这一阶段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等各类汽车都有了全面发展。而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的汽车工业体。

二、欧洲汽车文化的发展

汽车作为工业文明之境,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迁。1600年由荷兰工程师史文发明制造,顺风时速可达30km的世界上最早的“风力大车”。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诺花了6年时间制成,时速为4km世界上最早的一辆蒸汽汽车。1860年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汽车。

回顾欧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赛车 的“竞赛”意识是深植在他们的文化中。欧洲作为汽车产生的先驱者,其政治文化多起源于古希腊,在政治方面 “竞争”成为整个欧洲政治体制主流;在民俗方面, 赛马 等竞技体育竞赛转化为风靡全球的赛车运动,并成为了欧洲汽车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发现其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赛车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赛场是检测一辆车的性能、品质和安全性极好的场所,这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

三、汽车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利弊

汽车的出现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世界各国的汽车形态、功能有什么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速度、性能等也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发生改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汽车从诞生到融入社会机体,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凝聚并丰富着人类文化,推进着人类文明进程。汽车文化遍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追求,汽车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不断延伸,将越来越深入地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当然无论什么东西,什么事情,它总是有利有弊的,汽车也是一样。人类在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汽车社会所带来的能源、环境和安全等负面影响。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无时无刻不再污染着我们呼吸的空气,汽车的噪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汽车行驶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和财产。

我认为只有建立健康和谐的汽车文化,人类才能更好地享受汽车文明,才能更快实现人车和平共处,达到“人车合一”的理想境界。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文化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汽车强国之路将势不可挡,我们也终将走进真正的汽车时代!

参考文献

[1] 叶挺宁.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08.

[2] 王凤兰.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汽车文化 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以及行业发展需求,对于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形式下的发展要求,在注重教育成绩的前提下,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本文从汽车文化的具体含义着手,简单论述了在汽车文化教育中专业的汽车人才培养重要程度,并对于教育的实际内容讨论。

【关键词】汽车专业人才;汽车文化;教育研究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国内的汽车行业发展水平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水平,在与世界同步发展过程中,对于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方面,也有了新的教育要求,这就需要在教育改革中,实现汽车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准确接轨,提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内容。汽车文化教育对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 汽车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在词典中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就是基于发展基础所能够创造的物质已经精神方面的财富总体。基于这样的解释基础,汽车文化就是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有对于汽车行业推进作用的发明,以及能够形成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文化总合。汽车文化能够包含的内容很多,能够包括汽车技术、车的发展史、造型外观、车标文化等等方面内容,甚至可能涉及到在交通运输方面的 规章制度 ,汽车 科普知识 等内容,所能够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

为了能够对于汽车文化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可以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工业设计方面,对于工业实际是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的,它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地域特征、民族的物质生产力标准,以及当时情况下人民的意识水平以及在生产方式上的不同之处,这也能够体现出商品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能够形成的价值标准,而在工业上的设计师能够综合社会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内容,综合考虑实现设计上的多元化因素,创造性的完成符合人民生活以及物质方面的技术产品。这一方面可以提现出对于汽车专业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商业信息中的品牌文化,这也是在时间累积中,企业独特的竞争信息。

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 的积淀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方面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 收藏 、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它还包括与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汽车是一个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 野炊 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水平。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除课堂教学外,其大量的知识应来源于课堂外的各种活动,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狭隘框架,扩展到活动课程、社会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广泛领域。如采取让学生参加各种汽车文化活动,到汽车企业实地学习等方式。同时,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运用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 汽车文化教育在汽车专业人才素质形成的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任务。据统计,各类高等学校与汽车相关的专业有近四十个。它们涉及汽车的各个方面,关联性、实践性较强。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比较重视汽车文化的第一部分“工业设计”,即技术课程的开设。可见汽车文化主要体现于汽车产业侧向影响及其扩散效应。汽车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学校汽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是具备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理解及现代交通的意识,具有对现代“汽车”的感悟和意识,这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方面都很有必要。

3 汽车文化教育的内容特征及实现 方法

我国在汽车方面的教育中,注重对于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但是最容易忽视的是对于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

我国的汽车文化教育内容中,其课程能够涉及的是与汽车相关的市场信息、交通信息、消费汽车观鸟、道德、审美与价值方面的信息内容,这些都是一些宏观方面的信息,还不能够在教材以及教学课程方面有规范,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汽车文化相关课程体系,这是在汽车工业发展中,社会变化以及行业发展中,严重的脱离宏观联系情况。

就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要改变学生对于汽车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就需要从学校方面重视对于汽车文化的教育程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制定相关课程安排,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引导,对于可能的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确立方面要严格的进行课程选择与确立,拓宽专业视角,真正实现汽车文化教育与文化其他课程共同发展,注重对于汽车文化教育。

4 结束语

在汽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对于汽车文化课程与汽车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实现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学校要进行积极的专业知识引导过程,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应用多种教育方式,实现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国内的汽车行业发展水平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水平,在与世界同步发展过程中,对于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方面,也有了汽车文化教育要求,这就需要应用教育改革中,实现汽车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准确接轨,提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内容。要注重汽车文化教育对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余清,梁松练.高等学校加强汽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2004(4).

[2]朱盛镭.汽车文化的力量[J].上海汽车,2006(10).

[3]江仲.我们需要怎校的汽车文化[J].汽车文化,2006(2).

115 评论

朱迪迪迪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产量逐年增加,2006年已达720万辆。我国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车型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后,给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增加了一定难度。本篇论文重点讨论轿车离合器的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离合器是手动变速汽车必备的一个重要总成。没有离合器手动挡汽车将无法起步,并且难以实现挡位变换。在汽车使用中,离合器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直接影响汽车的正常运行。现在汽车迅速进入家庭,汽车私有化程度提高,所以汽车故障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分析研究离合器故障现象、原因、探索离合器故障的排除方法和离合器的维修工艺,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本文重点通过北京现代轿车离合器故障的探讨,正确认识离合器故障,更好的使用和维护离合器。2 离合器概述在汽车上,离合器是手动汽车和电控换档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汽车传动系中的一个重要总成,是保证这样汽车能够起步和换档的一个必备的独立部件。 离合器的功用及发展概况 离合器的功用离合器安装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用来分离或接合前后两者之间动力联系。其功用是:1)使汽车平稳起步;2)中断给传动系的动力,配合换挡3)防止传动系过载 离合器的发展概况现今所用的盘片式离合器的先驱的多片盘式离合器,它是直到1925年以后才出现的。多片离合器最主要的优点是,在汽车起步时离合器的接合比较平顺,无冲击。20世纪20年代末,直到进入30年代时,只有工程车辆、赛车和大功率的轿车上使用多片离合器。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上的改进使人们逐渐趋向与首选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因为它具有从动部件转动惯量小、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调整方便、尺寸紧凑、分离彻底等优点,而且在结构上采取一定措施,已能做到接合平顺,因此现在广泛用于大、中、小各类车型中。如今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在结构设计方面相当完善。采用具有轴向弹性的从动盘,提高了离合器接合时的平顺性。离合器从动盘总成中装有扭转减振器,防止了传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减小了传动系噪声和动载荷,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离合器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断改进,乘用车上愈来愈多地采用具有双质量飞轮的扭转减振器,能更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噪声。 离合器工作原理种类以及要求 离合器的种类汽车离合器有摩擦式离合器、液力偶合器、电磁离合器等几种。液力偶合器靠工作液(油液)传递转矩,外壳与泵轮连为一体,是主动件;涡轮与泵轮相对,是从动件。当泵轮转速较低时,涡轮不能被带动,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处于分离状态;随着泵轮转速的提高,涡轮被带动,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处于接合状态。电磁离合器靠线圈的通断电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如在主动与从动件之间放置磁粉,则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接合力,这样的离合器称为磁粉式电磁离合器。目前,与手动变速器相配合的绝大多数离合器为干式摩擦式离合器,按其从动盘的数目,又分为单盘式、双盘式和多盘式等几种。摩擦式离合器又分为湿式和干式两种。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离合器工作原理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离合器的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借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或是用液体作为传动介质(液力偶合器),或是用磁力传动(电磁离合器)来传递转矩,使两者之间可以暂时分离,又可逐渐接合,在传动过程中又允许两部分相互转动。目前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用弹簧压紧的摩擦离合器(简称为摩擦离合器)。 摩擦式离合器工作原理:发动机飞轮是离合器的主动件。带有摩擦片的从动盘和从动盘毂借滑动花键与从动轴(变速器主动轴)相连。压紧弹簧将从动盘压紧在飞轮端面上。发动机转矩即靠飞轮与从动盘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作用而传到从动盘,再由此经过从动轴和传动系统中一系列部件驱动车轮。弹簧的压紧力越大,则离合器所能传递的转矩也越大。 摩擦离合器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保证能传递发动机发出的最大转矩,并且还有一定的传递转矩余力。(2)能作到分离时,彻底分离,接合时柔和,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3)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尽量小一些。这样,在分离离合器换档时,与变速器输入轴相连部分的转速就比较容易变化,从而减轻齿轮间冲击。(4)具有缓和转动方向冲击,衰减该方向振动的能力,且噪音小。(5)压盘压力和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变化小,工作稳定。 (6)操纵省力,维修保养方便。 汽车常用典型离合器的结构与特点 膜片弹资料来源:

184 评论

陈宏立夏

浅谈F1中的空气动力学05级 少年班 Pb05000827 陈晨引言:随着2006赛季的F1大奖赛的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人都为之热血沸腾,然而,我们今天要注意的,不是其中的比赛,而是这世界第三大运动背后的问题:空气动力学。在这一项以竞速为本质的比赛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那就是车体的空气动力学。这是一个车队试着去隐藏而又藏不住的问题。在维修站里时,前定风翼被伪装起来,以保护自己的微妙设计。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2000年英美车队和乔丹车队在前定风翼上用了透明材质,另外曾有车队在赛车小翼上用弹性材质,这就更难辨认其形状。这就足以见得,赛车中的空气动力学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说,空气动力学是赛车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原理和在比赛中的具体应用。理论原理: 空气动力学看起来是一个很让人伤脑筋的名字:空气也能产生动力?其实,这里说的空气动力并不是要把空气变成赛车的动力,而是让空气在赛车高速行驶过程中的高速流动而产生的气压变成对赛车有利的力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赛车的运动过程中,哪些力量构成对赛车的阻力。 首先,所有的液体和气体都是由可滑动的粒子组成的。当液体或气体通过一个表面时,最靠近表面的粒子层会附着在表面上。而这一层之上的粒子运动会因为物体表面相对静止不动的粒子层而减慢。同样,这一层以上的粒子的运动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滑动速度的减慢,只是减少量减小了。离物体表面越远,粒子层受的影响越小,直到它们以自由粒子移动。那一段导致粒子滑行速度减慢的层,称之为临界层。它出现在物体的表面,形成表面摩擦力。学过中学物理对分子力学有初步认识的读者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力需要改变分子的运动方向,于是形成了第二种力,称之为形状应力。在空气动力学中,尺寸也是因素。赛车的前鼻(当你正面看到赛车的那一部分)越小,分子改变方向的面积越小,也越容易通过。少量的引擎动力被流动的空气所吸收,绝大多数都转化为在赛道上疾驶的动力。在规定的引擎作用下,赛车就能跑得更快。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物体的形状也很重要,它决定了分子移动的难易。空气习惯附着于物体表面,所以在气流中拉动一个光滑表面的盘子要比拉一个类似前鼻的弧线状碗困难得多。气流会在碗状表面上翻转,但是却会黏着在光滑的盘子表面。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泪珠状形体最易于通过气流。圆头在前,尖端在后,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很奇怪。 当气流沿着曲线运动(或是改变方向),只要是薄薄的,它的运动不会发生改变。然而,当曲线有一定的形状,或者方向突然变化(就像遇到尖的物体),气流会在物体表面一分为二,而没有足够的能量来通过表面。这种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为临界层是很厚的,前面的气流就会减慢,并像固体表面一样阻挡了后面的气流。所以尖的物体通过气流只能产生更大的阻力。 那么是不是圆形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最为理想呢?错了!当一个球在空气中运动,一开始气流会随着球的弧线而变化,然而,当它通过球体半径最大处后,气流仍会追寻球的弧线,但这时球面已急剧趋向减少。对于气流运动来说这是最困难的,所以当气流通过半径点后,就不再依附于球体表面,而变得散乱无章。散乱的气流会无序地旋转,比起自由运动的气流产生的压力较小,所以会产生吸引力来阻碍球体的运动,减慢其运动速度。而前面所提及的泪珠状物体,当气流通过类似球体的弧线后到达临界破坏点时,泪珠状形体会有一个倾斜面来支撑气流的运动。物体得以干净利落地以最小的阻力从气流中通过。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自由下落的悬垂液滴必定是泪珠状,因为这样的空气阻力最小,如果只是简单的球面,只会造成更大的阻力。 最后一种应力是诱导应力,它是下压力不可避免的产物,表现形式是气流漩涡,这种漩涡可以在下雨天流经赛车尾翼的水汽中看的清清楚楚。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块简化的尾翼截面。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告诉我们,由于尾翼的下缘长度比长缘长,下部空气流动速度高于上部,导致下部空气压强小于上部,于是尾翼产生了下压力。下压力虽然产生了,但是红色线条所代表的扰流也因此而产生。由于下部气流不得不过早地与尾翼下缘分离,在尾翼下后方会产生非常大的空气滞留区域,空气在这个区域不规则地运动,严重地阻碍了尾翼的前进。尾翼弦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尾翼的攻击角。随着这个角度的增大,尾翼的下压力会越来越大,尾翼的风阻也会随之增大。在观察GT赛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尾翼组件的立板上有滑槽,这就是帮助赛车调整下压力的。每一块尾翼都有其最佳攻击角,在这个角度下,下压力系数与风阻系数之比示最大的。F1空气动力学专家都会将尾翼布置于这个角度小。总而言之,设计尾翼,并不是下压力越大越好,而是空气动力学效率越大越好。具体联系:在F1赛车中,具体的空气流线是这样的(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类比上一个图片进行分析,并与实际的F1比赛相联系。在激烈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比赛中,毫厘之间的争夺,使得空气动力学扮演着比轮胎和引擎更加重要的角色。一部有竞争力的赛车需要有很好的调校,而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后定风翼有30种左右调整可能前定风翼有110多种设置情况。如果说以往引擎马力是赛车取胜的关键因素的话,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空气动力学参数比引擎功率更有价值。 空气动力学原来是如此的重要,原因在于下压力迫使赛车紧贴赛道,这样就能获得较短的刹车距离以及很高的过弯速度,专家估计赛车的抓地力有80%是靠下压力产生的,而仅有20%是来自于轮胎。更多得投入到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使得这门学科成为F1车队幕后运行的整体团队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但是下压力并不等于一切,在F1领域中,关键是找到最佳平衡如此,车队就需要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找到最佳下压力和最小阻力之间的临界点。有时棘手的问题确实是进退维谷,没有一种理想的调校可以征服每一条赛道,当然,也肯定不能适应每个赛道中的赛段。上图为法拉利车队在2004赛季的战车F2004,从它的车型以及图中所给数据可以大致地了解它的空气动力学所带来的抓地力。这一张图片是McLaren车队和Ferrari车队车身正面的对比图,所标志的三个不同之处分别产生了三个不同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这也正是根据各自赛车特点而设计的。实际应用: 一、前翼 迈凯轮F1车队资深空气动力学家道格-马科尔南解释说:“前翼是F1赛车的空气动力组合中最重要的部件,因为它的位置,它控制着空气在赛车其余部位的流动。不像尾翼,前翼利用重力,这是空气动力的原则,即用地面将气流相对在自由空气状态中而言,加速到更高速度。更高速度引起更低压,使赛车吸贴在赛道上。风翼的最佳轮廓取决于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电脑程序,并结合在风洞中花许多时间分析一辆按比例缩小的模型。” 目前,国际汽联(FIA)对于空气动力装置的尺寸已经作了严格规定,前翼直径不得超过1400毫米,深度不超过550毫米,高度不超过200毫米。然而,对此特定区域中的翼面数量没有限制-不像尾翼,限制到两个。“理论上讲,”道格说:“我们可以用30个,40个甚至更多元件来跑。但是,典型情况下,我们只安装三个,还能为具低抓地力的赛道减少到两个,比如意大利的蒙扎赛道。” 两个在后部的翼面是可以调节的,因此车手和他的工程师能够仔细调整赛车前部的操控。例如,如果车手感觉前轮胎没有他希望有的足够的抓地力,他可以要求加大风翼的角度,给他更多下压力,由此增大赛车前部的抓地力。这可以几秒钟就做到,通过在风翼的端板里的一个螺纹位置塞入并转动一个六角形扳手。在比赛中途进站过程中,为了使赛车适应变化的天气或赛道条件而这样做,不是什么罕见事儿。 翼面由碳纤维制成,并由垂直的碳纤维鳍面,或称作端板,在两端尽头固定在一起。整个构件用两个支架从赛车的鼻翼上悬着并用四个螺钉固定住。测试构造的稳定性,端板须能抵抗住施加在其上方边缘500牛顿的重力。 尽管它建造坚固,前翼易于断裂,但不会因空气动力受力引起。它在前轮前部的位置使其容易在事故中损坏。在开赛弯一混战中和另一辆赛车看似轻微的摩擦,实质上是时速150公里以上的碰撞,能严重毁坏前翼或使前翼彻底搬家。第一圈就进站更换鼻锥和组装前翼便成了常有的景象。 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迈凯轮没有希望靠一个风翼和祈祷参就能取胜。抵达每场大奖赛,都有完全准备好的六个完整的鼻锥,和风翼-每辆赛车两个,备用车两个,随时待命用螺钉固定替补上场。 二、尾翼 一级方程式对更高速过弯的持续需求让60年代的设计师们试验了风翼技术。一辆飞机翼面的形状使其顶部表面流动的空气比在其下部流动得快,形成低压区。下面的相对高压推动着飞机向上。你对赛车最后的要求便是起跑了,但如果你倒置风翼,向上的气压变成向下气压,或下压力,将赛车固紧在赛道上。目前的F1风翼设计非常有效,在时速超过100英里时,它们为赛车产生足够的保持最大限度的下压力。 尾翼的工作倒是简单,把赛车后轮牢牢保持在赛道上。它最多可包括两个碳纤维翼面。它们像特大号的剃刀刃般重叠着,而且可通过三个不同的平面分别调整,在所需的任何角度截流。 每个元素的整个后缘的旁边,是一个小的配平补翼,称作Gurney折叶,它可垂直调节以在风翼角度大时帮助空气动力效率。翼面由直立叶片或端板固定。这些也是碳纤维所制,但包裹住一个阻燃的诺梅克斯芯。端板的底缘联接着另一个形似风翼的装置-低主平面,它轮流和尾部防震构造——用螺钉固定在变速箱的一个碳纤维芯相连。 为遵照汽车运动官方组织FIA的技术规定,整个风翼的组装必须符合1000毫米宽,350毫米长,200毫米深的范围。它必须足够牢固,能经受1000牛顿的重力测试。 尾翼的效用好比数学等式,需要平衡抗阻力的下压力。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和其他捣弄数据的电脑程序可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设计是机械结构,这是赛车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的其中一部分,用于风洞测试,在那里工程师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将得到明确显示。资深空气动力学家道格.马科尔南解释道:“就地测试尾翼是至关重要的,把它单独分离开来,表现也许很好,但我们需要看它在因车身和轮胎造成紊流更利害的情形下会如何反应,而且作为由低主平面和车身底部进气口引起的尾部空气动力学剩余的一部分,也有待观察。为迎合不同的赛道,我们制作了高,中,低下压力尾翼组合。比如,摩纳哥,就是高下压力。需要抓地力更甚于阻力,因此我们尽可能地把风翼的每平方厘米都运用起来。而意大利的蒙扎则相反,它是赛历上唯一所剩的真正的低下压力赛道。在那里我们去掉一个翼面,在又长又快的直道上将阻力降低到最小。总而言之,F1赛车空气力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F1赛车的抓地力约有1/3是由前轮负担,有超过2/3则是由后轮负担。在前轮采用低下压力的设定可以提高车速,但同时也会提高转向不足的趋势;转向不足就是车头会开始滑向弯外侧。相对的,如果车尾的下压力不足,那么会有转向过度的倾向,车尾就会开始打滑。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历史回顾:60年代晚期,当导流翼出现在F1运动中时,空气动力学的角色变得空前重要起来。这种装备的作用是提高下压力和附着力,从而使车子转弯时打转的可能性减小,速度更快。虽然数年来导流翼的开头有所变化,但它一直被F1赛车所采用。其实这一技术早就被应用于航空领域。飞机用翅膀来获取升力,F1赛车则正好相反:它需要的是负升力,也就是下压力;这是通过把机翼状的导流板颠倒安装来实现的。从侧面看,导流板也是平的一端朝前,但与飞机翅膀不同的是其后端朝上撅起成曲线形,这样气流通过时就会把它朝下压。赛车工程师经常在最大下压力和最小风阻两方面做出权衡,这一权衡视不同的赛道而定。像摩纳哥和匈牙利这样多弯的赛道对下压力的需求最大,最小的则是直道最长的蒙扎。在那里比赛时技师们会把前翼向后倾斜,减少车头的受力面积以降低风阻。这会使车子的过弯性能受到限制,但它在直道上所达到的空气动力效率远不止弥补于此。莲花车队的老板科林--查普曼在赛车的后悬挂上安装了尾翼,把下压力进一步提高了180公斤。悬挂因不堪重负而发生断裂,虽然得到加固,但还是在1969年的西班牙大奖赛引发了事故,导致高位尾翼被禁。从那以后,尾翼的安装必须更低更牢固。于是设计者们开始想办法让前后翼发挥出最大的潜力。1970年,莲花车队的赛车上安装了翘起角度更大的板条尾翼,在风阻不变的前提下能产生更大的下压力。他们还利用楔形的底盘进一步提高下压力。1971年无纹轮胎出现,其优越的抓地性能减少了赛车对下压力的需求,也给设计者们增加了一个需考虑在内的不定因素。1977年,查普曼再次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虽然地面效应不是他发明的,但是由他引进F1的。查普曼和他的设计小组在赛车两边安装侧舱并把底部制成导流板状,然后用活动板条把侧舱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密封起来,以防止气流从侧面进入车底。车尾的喉管使车底的空气加速流动,从而形成了一个低压区,由此产生的巨大下压力把赛车吸向地面。采用这项技术的莲花78赛车更主导了1978年的世界锦标赛。到了1980年,地面效应产生的下压力已达车重的两倍,而且随车速的加快成倍增长。一辆 F1赛车能倒着个贴在风洞顶上行驶,因为下压力足以把它按在那里。由于地面效应产生的下压力如此巨大,F1赛车的翼板不再需要翘的很高,其实气动力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事实的确如此:1979年的飞箭A2赛车在比赛中没有使用任何前翼。创意很好,只可惜车子没能有效地利用它的下压力。1983年,地面效应被禁止使用,所有的赛车都必须是平车底;于是前后翼的开头再次成为设计重点。21世纪的F1赛车设计者们正在想方设法让导流板产生更大的下压力,同时尽量少增加风阻。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325 评论

jessiemaomao

瓦伦西亚赛道 这条由F1赛道设计师蒂尔克设计的瓦伦西亚街道赛道全长为公里,共有25个弯角,包括11个左弯和14个右 瓦伦西亚赛道 弯,赛道最窄处为12米。据官方透露,此赛道的最高时速仅次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和意大利蒙扎赛道。预测平均圈速为1分37秒,最低时速为每小时公里,最高时速为公里,平均时速公里。赛道围绕着瓦伦西亚海港中心和码头而建,这里也是举办美洲杯帆船赛的码头,整个赛场共有20个看台,可容纳10万名观众。唯一略显不便的是,赛场停车位只有850个,不足以应付需求,公众人士只能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观赛。 瓦伦西亚赛道 - 基本资料 长度:圈 弯道:25个(10左15右) 方向:顺时针 最快单圈:N/A 赛道纪录:N/A 官方网站: 瓦伦西亚赛道 - 构建设想 F1赛道,政治角逐的产物 谈判过程一波三折,起初瓦伦西亚在构建设想的时候,有两项选择,而这两项提议也成了西班牙两大政党角逐竞 瓦伦西亚赛道 选的政治筹码:其一,扩建已有的切斯特赛道(MotoGP赛道),这是由社会工党PSOE提出;其二,现瓦伦西亚大区执政党人民党提出在瓦伦西亚城内修建和摩纳哥类似的城市公路赛道。而与此同时,瓦伦西亚正在举行大选,赛道的选址完全取决于竞选结果。但惊人的是,埃莱克斯通明确表示,“如果人民党取胜,瓦伦西亚将出现赛道。”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党落败,瓦伦西亚的赛道计划也将泡汤。F1总裁明确表示:“我是和个人签订协议,并非和这个城市。”在15天后,人民党连任,如此才确定了这份长达6年的合同,也正因如此,西班牙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两条F1赛道的国家(另一条在巴塞罗那的蒙特梅罗)。 瓦伦西亚赛道 - 赛道特点 俯瞰图一提到“街道赛道” ,我们脑海中通常浮现的形容词是“狭窄”,“曲折”,“慢速”以及“超车万难”。然而,在全新的瓦伦西亚街道赛道,这个欧洲大奖赛新的举办地,我们必将得到一些全新的体验。 瓦伦西亚赛道的设计师是著名的HermannTilke,他还设计了包括中国上海赛道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赛道在内的诸多现代赛道;这条赛道围绕着瓦伦西亚海港中心和码头而建,并将靠近海港一边的建筑和空间利用到了极致,使得比赛时赛车在某些赛段仿佛就是在水面掠过。赛道还包括了一条横跨瓦伦西亚运河的斜拉大桥,瓦伦西亚同样是地中海沿岸的度假胜地,风光秀美,这里还有举办美洲杯帆船赛的码头,今年的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就是从这儿出发的。在一级方程式的比赛日程上,能够让我们如此享受地中海风光的只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摩纳哥赛道。 瓦伦西亚赛道 但是,瓦伦西亚赛道是一条高速赛道,赛道宽阔,最狭窄的地方宽度也达到了14米;赛道有着幅度很大的快速弯,在设计时考虑提供了好几个可供超车的潜在机会。根据测试,这条赛道的是速度在全年排名第八,这让它更像是蒙扎而不是摩纳哥。 当谈到这条赛道时,梅赛德斯奔驰的罗伯特.豪格说:"当谈到一级方程式中那些有街道临时改建成的赛道时,你大多会想到摩纳哥。然而,瓦伦西亚与这条经典赛道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仅仅是这两个城市都坐落在地中海海岸边,两条赛道都濒临湾港。"而丰田车手特鲁利则说:"这是看上去让人非常吃惊的一条赛道。我已经看过了这条赛道的布局和位置,但备战将在一条新赛道上进行的比赛的最好方式是尽可能快的到达那儿、去现场观察它的每个细节。理解一条赛道的最好方式是在上面跑上一跑,我已经是迫不及待!" 根据官方测试模拟,在瓦伦西亚赛道那条大直道的尾端,最高时速的估计值为320公里,每圈用时估计在1分37秒左右。凭借225公里的估计平均速度,这条赛道的速度应当与诸如巴林(平均时速为205公里)这样的赛道相当,而比蒙特卡洛赛道的平均时速151公里就要快多了。 从欧洲大奖赛自1983年设立以来,瓦伦西亚将是它的第五个举办地,之前举行过欧洲大奖赛的还有布兰兹哈奇赛道,纽博格林赛道,多灵顿公园赛道和赫雷斯赛道。在欧洲大奖赛历史上,迈克尔.舒马赫是最成功的车手,他曾六次夺冠,其次是西班牙的英雄费尔南多.阿隆索,他赢了两次。 虽然还没有F1赛车在这条赛道上跑过,但从出发和结束区间的直道出发,一条快速的右向弯将把赛车带入急促右拐的GruaCabria弯,过了这个弯之后赛车将从几米之遥掠过停泊在港湾中的游艇,然后进入非常考验技术的Malvarossa组合弯,在这个组合弯的尽头,车手需要将速度刹到90公里/小时才能通过那儿的右向弯。而在下一阶段的赛程中,赛车将要通过一个斜拉桥,跨越那个湾嘴,在不举行一级方程式日子里,那个湾嘴将开放供来往Balearic岛和泊位的船只进出。 瓦伦西亚赛道 而过桥之后紧接着是一条紧凑的右向弯,它将看着赛车全油门驶过一条左向弯进入那条大直道,在那儿预计赛车的速度将会达到320公里/小时,但之后它必须大力刹车,将速度降低约200公里,以应对鱼市旁边那条曲折的右-左-右弯。那之后,赛车的引擎轰鸣又将长时间的爆发,将赛车像火箭般的推入一个紧凑的右向发卡弯,在迎来最后一个弯之前,赛车穿过店铺林立,曲折而热闹的Grao街区,而在经过那个最后发卡弯后,赛道左边将嗖嗖的掠过那些独具一格的维修区,有原来港口的货仓改建而成的独具一格的维修区,用时1分37秒左右完成一圈。 按照豪格的说法,巴伦西亚大奖赛"这并不是一条典型的街道赛;这条赛道更像是银石或蒙扎的翻版,只是它位于城中。而蒙特卡洛的比赛却是全年最慢的一场,最快一圈的平均时速也只有大约156公里,在蒙特卡洛的比赛距离也是最短的,总共只有将近254公里,而在瓦伦西亚,我们将要面对的比赛距离是310公里,在那儿的赛道,赛车每圈将有五次时速达到甚或超过300公里。" 除为车手提供了一条可供高速驰骋的赛道外,在瓦伦西亚,赛道对赛车的刹车也有很高要求;考验将不会低于以考验刹车闻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街道赛道。在瓦伦西亚,有三个发卡弯,车手为了过弯,必须将赛车从高速中刹到约80公里每小时。 赛车的引擎也将面临很大考验,在瓦伦西亚,那条由滨海大道构成的大直道将可以给车手提供无与伦比、整整13秒的全油门时间。 迈凯轮的新科冠军海基.科瓦莱宁在谈到这条赛道时说:"老实讲,它看上去非常快。习惯上街道赛道都非常慢,有大量慢速到中速的弯道,直道也非常短,但在这儿,情况恰好相反。这儿有大量快速的盘根错节,几条畅通的直道和大量高速的东西。" 瓦伦西亚赛道 瓦伦西亚赛道 - 相关资料 瓦伦西亚赛道技术前瞻,新街道赛道值得期待 瓦伦西亚赛道位于瓦伦西亚码头附近,这条全新的街道赛道将成为近年来,F1赛程表上最激动人心的几条赛道之 一。外围由混凝土墙隔离,这条共25个弯道的赛道,结合了高速和低速部分,并为超车提供了足够的宽度。最佳的直道速度,刹车条件下的赛车稳定性,以及通过低速弯和中速弯组合时的良好机械抓地力都将至关重要。 空气动力学 赛道布局意味着车队将采用较低的下压力设定,与加拿大站的蒙特利尔赛道所采用的设定基本相似。因为瓦伦西亚赛道的非终点直道,需要赛车具备极佳的直道速度。但是,在周五的自由练习时间开始前,任何车队都无法最终确定赛车的空气动力学水平,因为这也取决于赛道上的碎石所提供的抓地力。 制动 该赛道被认为是一条对制动要求极高的赛道,与巴林站类似。赛车经常会从超过300码的高速直接降速。例如12号弯和17号弯,赛车将在极速状态下通过制动系统,挂二档驶入狭窄的弯道。车队同时需要关注赛车的刹车冷却系统,很有可能会使用较大的冷却管。 常规赛车配置 赛车需要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好的平衡能力,能够在赛道上四处分布的高速弯中获得好的转向能力。但是,与往常一样,这需要和足够软的悬挂系统相平衡,以便在低速弯道提供良好的机械抓地力。车手可以利用一些路肩,主要分布在弯道出口。但是在车手使用赛道前,很难预测它们对赛车配置的真正影响。好的刹车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直道尽头,那里不允许有任何的错误,必须避免轮胎被锁。 轮胎 和匈牙利站一样,普利斯通会带来2008系列的软胎和超软胎。超软组合能够为赛车提供较好的抓地力,瓦伦西亚的赛道表面在开始比赛时很有可能十分滑。但是,和其他的临时赛道一样,随着比赛的进行,赛车轮胎会在赛道留下橡胶,赛道表面将有所改进,单圈时速不断加快。到目前为止,车队并没有轮胎的数据,所以评估轮胎和收集轮胎在该赛道的研磨程度,将成为自由练习时间的首要任务。 引擎 直道、低速减速弯道和发夹弯的组合意味着引擎将采用电子式停车熄火系统。54%的赛道部分预计全速行驶,这是低于赛季平均水平的。所以这条赛道对引擎的测试并不是太严苛。获得最佳圈速的关键并不是峰值功率,而是利用好的扭矩,帮助赛车顺利转出低速弯,驶入直道。因此,赛车的良好平衡性能十分重要,能够避免赛车出低速弯时的转向不足,同时保证提前加速浅谈F1中的空气动力学 05级 少年班 Pb05000827 陈晨 引言: 随着2006赛季的F1大奖赛的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人都为之热血沸腾,然而,我们今天要注意的,不是其中的比赛,而是这世界第三大运动背后的问题:空气动力学。 在这一项以竞速为本质的比赛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那就是车体的空气动力学。这是一个车队试着去隐藏而又藏不住的问题。在维修站里时,前定风翼被伪装起来,以保护自己的微妙设计。 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2000年英美车队和乔丹车队在前定风翼上用了透明材质,另外曾有车队在赛车小翼上用弹性材质,这就更难辨认其形状。这就足以见得,赛车中的空气动力学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说,空气动力学是赛车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原理和在比赛中的具体应用。 理论原理: 空气动力学看起来是一个很让人伤脑筋的名字:空气也能产生动力?其实,这里说的空气动力并不是要把空气变成赛车的动力,而是让空气在赛车高速行驶过程中的高速流动而产生的气压变成对赛车有利的力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赛车的运动过程中,哪些力量构成对赛车的阻力。 首先,所有的液体和气体都是由可滑动的粒子组成的。当液体或气体通过一个表面时,最靠近表面的粒子层会附着在表面上。而这一层之上的粒子运动会因为物体表面相对静止不动的粒子层而减慢。同样,这一层以上的粒子的运动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滑动速度的减慢,只是减少量减小了。离物体表面越远,粒子层受的影响越小,直到它们以自由粒子移动。那一段导致粒子滑行速度减慢的层,称之为临界层。它出现在物体的表面,形成表面摩擦力。学过中学物理对分子力学有初步认识的读者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力需要改变分子的运动方向,于是形成了第二种力,称之为形状应力。在空气动力学中,尺寸也是因素。赛车的前鼻(当你正面看到赛车的那一部分)越小,分子改变方向的面积越小,也越容易通过。少量的引擎动力被流动的空气所吸收,绝大多数都转化为在赛道上疾驶的动力。在规定的引擎作用下,赛车就能跑得更快。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物体的形状也很重要,它决定了分子移动的难易。空气习惯附着于物体表面,所以在气流中拉动一个光滑表面的盘子要比拉一个类似前鼻的弧线状碗困难得多。气流会在碗状表面上翻转,但是却会黏着在光滑的盘子表面。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泪珠状形体最易于通过气流。圆头在前,尖端在后,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很奇怪。 当气流沿着曲线运动(或是改变方向),只要是薄薄的,它的运动不会发生改变。然而,当曲线有一定的形状,或者方向突然变化(就像遇到尖的物体),气流会在物体表面一分为二,而没有足够的能量来通过表面。这种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为临界层是很厚的,前面的气流就会减慢,并像固体表面一样阻挡了后面的气流。所以尖的物体通过气流只能产生更大的阻力。 那么是不是圆形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最为理想呢?错了!当一个球在空气中运动,一开始气流会随着球的弧线而变化,然而,当它通过球体半径最大处后,气流仍会追寻球的弧线,但这时球面已急剧趋向减少。对于气流运动来说这是最困难的,所以当气流通过半径点后,就不再依附于球体表面,而变得散乱无章。散乱的气流会无序地旋转,比起自由运动的气流产生的压力较小,所以会产生吸引力来阻碍球体的运动,减慢其运动速度。而前面所提及的泪珠状物体,当气流通过类似球体的弧线后到达临界破坏点时,泪珠状形体会有一个倾斜面来支撑气流的运动。物体得以干净利落地以最小的阻力从气流中通过。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自由下落的悬垂液滴必定是泪珠状,因为这样的空气阻力最小,如果只是简单的球面,只会造成更大的阻力。 最后一种应力是诱导应力,它是下压力不可避免的产物,表现形式是气流漩涡,这种漩涡可以在下雨天流经赛车尾翼的水汽中看的清清楚楚。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块简化的尾翼截面。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告诉我们,由于尾翼的下缘长度比长缘长,下部空气流动速度高于上部,导致下部空气压强小于上部,于是尾翼产生了下压力。 下压力虽然产生了,但是红色线条所代表的扰流也因此而产生。由于下部气流不得不过早地与尾翼下缘分离,在尾翼下后方会产生非常大的空气滞留区域,空气在这个区域不规则地运动,严重地阻碍了尾翼的前进。 尾翼弦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尾翼的攻击角。随着这个角度的增大,尾翼的下压力会越来越大,尾翼的风阻也会随之增大。在观察GT赛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尾翼组件的立板上有滑槽,这就是帮助赛车调整下压力的。 每一块尾翼都有其最佳攻击角,在这个角度下,下压力系数与风阻系数之比示最大的。F1空气动力学专家都会将尾翼布置于这个角度小。 总而言之,设计尾翼,并不是下压力越大越好,而是空气动力学效率越大越好。 具体联系: 在F1赛车中,具体的空气流线是这样的(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类比上一个图片进行分析,并与实际的F1比赛相联系。 在激烈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比赛中,毫厘之间的争夺,使得空气动力学扮演着比轮胎和引擎更加重要的角色。一部有竞争力的赛车需要有很好的调校,而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后定风翼有30种左右调整可能前定风翼有110多种设置情况。如果说以往引擎马力是赛车取胜的关键因素的话,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空气动力学参数比引擎功率更有价值。 空气动力学原来是如此的重要,原因在于下压力迫使赛车紧贴赛道,这样就能获得较短的刹车距离以及很高的过弯速度,专家估计赛车的抓地力有80%是靠下压力产生的,而仅有20%是来自于轮胎。更多得投入到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使得这门学科成为F1车队幕后运行的整体团队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但是下压力并不等于一切,在F1领域中,关键是找到最佳平衡如此,车队就需要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找到最佳下压力和最小阻力之间的临界点。有时棘手的问题确实是进退维谷,没有一种理想的调校可以征服每一条赛道,当然,也肯定不能适应每个赛道中的赛段。 上图为法拉利车队在2004赛季的战车F2004,从它的车型以及图中所给数据可以大致地了解它的空气动力学所带来的抓地力。 这一张图片是McLaren车队和Ferrari车队车身正面的对比图,所标志的三个不同之处分别产生了三个不同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这也正是根据各自赛车特点而设计的。 实际应用: 一、前翼 迈凯轮F1车队资深空气动力学家道格-马科尔南解释说:“前翼是F1赛车的空气动力组合中最重要的部件,因为它的位置,它控制着空气在赛车其余部位的流动。不像尾翼,前翼利用重力,这是空气动力的原则,即用地面将气流相对在自由空气状态中而言,加速到更高速度。更高速度引起更低压,使赛车吸贴在赛道上。风翼的最佳轮廓取决于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电脑程序,并结合在风洞中花许多时间分析一辆按比例缩小的模型。” 目前,国际汽联(FIA)对于空气动力装置的尺寸已经作了严格规定,前翼直径不得超过1400毫米,深度不超过550毫米,高度不超过200毫米。然而,对此特定区域中的翼面数量没有限制-不像尾翼,限制到两个。“理论上讲,”道格说:“我们可以用30个,40个甚至更多元件来跑。但是,典型情况下,我们只安装三个,还能为具低抓地力的赛道减少到两个,比如意大利的蒙扎赛道。” 两个在后部的翼面是可以调节的,因此车手和他的工程师能够仔细调整赛车前部的操控。例如,如果车手感觉前轮胎没有他希望有的足够的抓地力,他可以要求加大风翼的角度,给他更多下压力,由此增大赛车前部的抓地力。这可以几秒钟就做到,通过在风翼的端板里的一个螺纹位置塞入并转动一个六角形扳手。在比赛中途进站过程中,为了使赛车适应变化的天气或赛道条件而这样做,不是什么罕见事儿。 翼面由碳纤维制成,并由垂直的碳纤维鳍面,或称作端板,在两端尽头固定在一起。整个构件用两个支架从赛车的鼻翼上悬着并用四个螺钉固定住。测试构造的稳定性,端板须能抵抗住施加在其上方边缘500牛顿的重力。 尽管它建造坚固,前翼易于断裂,但不会因空气动力受力引起。它在前轮前部的位置使其容易在事故中损坏。在开赛弯一混战中和另一辆赛车看似轻微的摩擦,实质上是时速150公里以上的碰撞,能严重毁坏前翼或使前翼彻底搬家。第一圈就进站更换鼻锥和组装前翼便成了常有的景象。 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迈凯轮没有希望靠一个风翼和祈祷参就能取胜。抵达每场大奖赛,都有完全准备好的六个完整的鼻锥,和风翼-每辆赛车两个,备用车两个,随时待命用螺钉固定替补上场。 二、尾翼 一级方程式对更高速过弯的持续需求让60年代的设计师们试验了风翼技术。一辆飞机翼面的形状使其顶部表面流动的空气比在其下部流动得快,形成低压区。下面的相对高压推动着飞机向上。你对赛车最后的要求便是起跑了,但如果你倒置风翼,向上的气压变成向下气压,或下压力,将赛车固紧在赛道上。目前的F1风翼设计非常有效,在时速超过100英里时,它们为赛车产生足够的保持最大限度的下压力。 尾翼的工作倒是简单,把赛车后轮牢牢保持在赛道上。它最多可包括两个碳纤维翼面。它们像特大号的剃刀刃般重叠着,而且可通过三个不同的平面分别调整,在所需的任何角度截流。 每个元素的整个后缘的旁边,是一个小的配平补翼,称作Gurney折叶,它可垂直调节以在风翼角度大时帮助空气动力效率。翼面由直立叶片或端板固定。这些也是碳纤维所制,但包裹住一个阻燃的诺梅克斯芯。端板的底缘联接着另一个形似风翼的装置-低主平面,它轮流和尾部防震构造——用螺钉固定在变速箱的一个碳纤维芯相连。 为遵照汽车运动官方组织FIA的技术规定,整个风翼的组装必须符合1000毫米宽,350毫米长,200毫米深的范围。它必须足够牢固,能经受1000牛顿的重力测试。 尾翼的效用好比数学等式,需要平衡抗阻力的下压力。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和其他捣弄数据的电脑程序可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设计是机械结构,这是赛车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的其中一部分,用于风洞测试,在那里工程师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将得到明确显示。 资深空气动力学家道格.马科尔南解释道:“就地测试尾翼是至关重要的,把它单独分离开来,表现也许很好,但我们需要看它在因车身和轮胎造成紊流更利害的情形下会如何反应,而且作为由低主平面和车身底部进气口引起的尾部空气动力学剩余的一部分,也有待观察。为迎合不同的赛道,我们制作了高,中,低下压力尾翼组合。比如,摩纳哥,就是高下压力。需要抓地力更甚于阻力,因此我们尽可能地把风翼的每平方厘米都运用起来。而意大利的蒙扎则相反,它是赛历上唯一所剩的真正的低下压力赛道。在那里我们去掉一个翼面,在又长又快的直道上将阻力降低到最小。 总而言之,F1赛车空气力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F1赛车的抓地力约有1/3是由前轮负担,有超过2/3则是由后轮负担。在前轮采用低下压力的设定可以提高车速,但同时也会提高转向不足的趋势;转向不足就是车头会开始滑向弯外侧。相对的,如果车尾的下压力不足,那么会有转向过度的倾向,车尾就会开始打滑。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历史回顾: 60年代晚期,当导流翼出现在F1运动中时,空气动力学的角色变得空前重要起来。这种装备的作用是提高下压力和附着力,从而使车子转弯时打转的可能性减小,速度更快。虽然数年来导流翼的开头有所变化,但它一直被F1赛车所采用。其实这一技术早就被应用于航空领域。飞机用翅膀来获取升力,F1赛车则正好相反:它需要的是负升力,也就是下压力;这是通过把机翼状的导流板颠倒安装来实现的。从侧面看,导流板也是平的一端朝前,但与飞机翅膀不同的是其后端朝上撅起成曲线形,这样气流通过时就会把它朝下压。 赛车工程师经常在最大下压力和最小风阻两方面做出权衡,这一权衡视不同的赛道而定。像摩纳哥和匈牙利这样多弯的赛道对下压力的需求最大,最小的则是直道最长的蒙扎。在那里比赛时技师们会把前翼向后倾斜,减少车头的受力面积以降低风阻。这会使车子的过弯性能受到限制,但它在直道上所达到的空气动力效率远不止弥补于此。 莲花车队的老板科林--查普曼在赛车的后悬挂上安装了尾翼,把下压力进一步提高了180公斤。悬挂因不堪重负而发生断裂,虽然得到加固,但还是在1969年的西班牙大奖赛引发了事故,导致高位尾翼被禁。从那以后,尾翼的安装必须更低更牢固。于是设计者们开始想办法让前后翼发挥出最大的潜力。1970年,莲花车队的赛车上安装了翘起角度更大的板条尾翼,在风阻不变的前提下能产生更大的下压力。他们还利用楔形的底盘进一步提高下压力。1971年无纹轮胎出现,其优越的抓地性能减少了赛车对下压力的需求,也给设计者们增加了一个需考虑在内的不定因素。1977年,查普曼再次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虽然地面效应不是他发明的,但是由他引进F1的。查普曼和他的设计小组在赛车两边安装侧舱并把底部制成导流板状,然后用活动板条把侧舱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密封起来,以防止气流从侧面进入车底。车尾的喉管使车底的空气加速流动,从而形成了一个低压区,由此产生的巨大下压力把赛车吸向地面。采用这项技术的莲花78赛车更主导了1978年的世界锦标赛。到了1980年,地面效应产生的下压力已达车重的两倍,而且随车速的加快成倍增长。一辆 F1赛车能倒着个贴在风洞顶上行驶,因为下压力足以把它按在那里。 由于地面效应产生的下压力如此巨大,F1赛车的翼板不再需要翘的很高,其实气动力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事实的确如此:1979年的飞箭A2赛车在比赛中没有使用任何前翼。创意很好,只可惜车子没能有效地利用它的下压力。1983年,地面效应被禁止使用,所有的赛车都必须是平车底;于是前后翼的开头再次成为设计重点。21世纪的F1赛车设计者们正在想方设法让导流板产生更大的下压力,同时尽量少增加风阻。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24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赛跑论文范文资料

    和时间赛跑初中议论文作文5篇 时间就是一块有水的海绵,只要用力挤,就能挤出相当多的水。所以说,你只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把时间化零为整,把时间从你的海绵里挤出来

    Pistachio陆 3人参与回答 2024-11-28
  • 关于人脸识别技术论文范文资料

    人脸识别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着的热门问题,大量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晓电晓受晓受晓晓晓多晓电晓米晓受晓联晓受晓零晓电晓受晓米晓多晓晓e少量惠量量e米惠d量晓晓受晓晓晓

    J家馍小T 2人参与回答 2024-11-28
  • 关于车险费率论文范文资料

    我是刚毕业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车险的我的论文题目是:车辆保及防护我的提纲:总体介绍了我国现阶段保险行业的国情,2008年就大保险公司关于车险的盈亏状况作个比较下

    smiley0603 4人参与回答 2024-11-28
  • 关于智能汽车论文范文资料

    汽车毕业论文,一定是不能抄袭,抄了,过不了,要原创的,我发现很多同学想抄袭,但最后很惨过不了,还给老师骂!难受啊。

    柏林熊77 5人参与回答 2024-11-27
  • 关于汽车业论文范文资料

    厢式汽车底盘改装设计【摘要】根据用户需求,使厢式汽车具有各种功能,必须对其底盘进行改造。文章在分析底盘改装设计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对车架后悬的改装,千斤顶的安装

    freekalong 2人参与回答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