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饮识吃识享受
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的金融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于金融经济来说,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支持金融经济发展的根本。如果只是单一地发展金融行业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活力。同时,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兴盛,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实体经济;市场
现阶段,我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出现了轻实体经济重金融经济的趋向。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
一、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些实体经济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例如区域经济发展得不协调,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国际上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发展实体经济是取得国际竞争胜利的基础,同时,发展实体经济开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问题。发展金融业,必须与我国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改革创新,防止泡沫经济的出现。其次,各种劳动要素和经济发展资源出现短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比如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短缺。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的人口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很多人都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但是企业对劳动力的是有一定需求量的,很多企业岗位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很多企业的项目只能放缓速度甚至暂停项目,这对企业的造成损失是巨大的。另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的问题,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同时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项目的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企业收益却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对于实体经济的信心不足,逐渐放弃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也冲击着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很多小型企业在经济的转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前途暗淡。在这种经济发展环境下,很多投资商也不会轻易投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障碍重重。
二、金融化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与相互间的作用
金融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如果想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就必须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如果金融业发展不前的话,就会影响流入实体经济产业中资本的数量,实体经济失去了资本的支撑,发展就会变得越发艰难。实体经济产业可以借助于金融行业进行资本的募集。当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缺少资本时候,可以向金融行业求助,缓解资本危机。金融行业的发展还可以引导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导向。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现是相互作用的,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本的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也给予了金融行业一定物质上的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揭示了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如同前文所言,金融行业可以引导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的方向,反过来,如果实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话,就表明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健康的、正确的。
三、应该如何平衡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
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现一定要做到均衡,不能顾此失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和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必须共同发展、共同提升。金融业如果发展求快,偏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轨道,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此时的经济繁荣只是假象。所以金融行业必须要与实体经济携手并进,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实体经济产业越来越缺少资本的支持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实体经济的成本高,企业压力大、效益低。必须加快实体经济改革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型企业的发展,减少税负,减轻企业的负担。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根基。经济决定了金融的发展,而金融又服务于经济。近年来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外来资本的流入等原因使得金融业出现了一些不够规范的现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使金融行业队伍专业化,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
四、结语
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密不可分。我们必须积极进行调整与创新,让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带来的资本也可以更好地为金融发展所用。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我们相信,在金融市场服务下的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享光,郭祎.论金融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学习论坛,2017(2).
[2]杜勇,张欢,陈建英.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
悦悦哥哥
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2}Parkin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小怪兽的小胖兽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调控巨集观经济的执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安全、高效、稳健执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执行起著决定性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析金融业风险监管 随着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加强,金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而这次美国次债危机,世界五大投行全面崩溃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更让人们意识到对待金融业风险与监管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认识与评估。 一、金融业风险与监管综述 所谓金融风险,一般是指金融资产预期价值或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风险和巨集观经济的执行风险。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金融体系遭受破坏,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放大后的一种极端情况。 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市场实行巨集观调控和监督是必要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有其不完整性,这就需要 *** 或其他部门对市场参与者进行管理。换言之,所有的监管本质上都是对市场不完整性的一种补充、修正和完善;二是从金融的发展来看,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金融的发展日趋国际化,金融资本不断扩张,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急剧加大,因此通过监管来保证金融业的稳健执行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国无论采用哪一种监管组织体制,监管的具体目标基本是一致的:1、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2、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3、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4、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二、金融风险环境因素分析 一巨集观经济动态执行带来的金融风险 1、经济实体波动与经济周期带来的金融风险。 在巨集观层面上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很多,但实体经济以及实体投资仍是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揭示了生产过程的经济危机成因,阐明了巨集观层面的金融风险以及危机产生根源。马克思将货币危机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尖锐化这个特殊时期的货币危机;二是独立的货币危机。后者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种形态的货币危机,马克思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咋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包括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等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成货币。但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马克思的这番论述实际上已经给我们一个结论性的观念,即巨集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仍然是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决定的。 2、虚拟资本执行与泡沫经济带来的金融风险。 虚拟资本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经济虚拟化的发展,是经济高度发达、高度成熟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和繁荣是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而金融虚拟化同时也带来了世界金融系统金融风险的增大。很多金融工具最初的时候是规避和转移风险而产生的,然而一推向市场后,由于其特定的交易规则和市场制度,却极大地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风险。虚拟资本的运动不能如实、正确反映现实资本的运动变化,其变动幅度频率要远远大于现实资本,尤其是货币贬值泛化以来,经济虚拟化现象日益膨胀。虚拟资本的内在特征与运动规律决定了经济生活中泡沫化的形成与不断深化,在促进金融与经济活跃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主体非理性因素引发的金融危机――微观经济主体对金融风险的主观认识。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而任何风险也都首先表现为人的风险,对主观的金融风险来说人更是风险主体的操纵者。现代金融活动错综复杂,每个金融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都各具独特性,任何法律条文与规章制度都不可能详细到对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并且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有人监督管理,所以主观金融风险在金融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1、信贷企业负责人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沦丧;2、急需提高的金融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3、缺乏监管的金融业管理者;4、整个社会的监管缺失。 三、控制金融业风险与监管的国际准则――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自从1988年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以来,一方面巴塞尔协议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银行业竞争规则和国际惯例,在加强银行业监管、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来,金融创新经常采取规避资本充足规则方法层出不穷,新的风险管理技术迅速发展,使巴塞尔协议日益显得乏力和过时。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而巴塞尔协议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受到人们的责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一次建议,决定修订1988年协议,以增强协议规则的风险敏感性。在考虑这些评论意见和征求国际银行界及其监管者建议的基础上,委员会于2001年1月16日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具体的新建议,再经过金融界激烈的讨论后巴塞尔委员会先后3次出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并与2006年6月26日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底稿――《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新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自1993年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越来越活跃的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做出修正案以来,市场交易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1年9月的最新决定,对运作风险要求全部资本由20%改为12%,而且还有一些技术上的调整,因此新巴塞尔协议实际上具有很严格的计算方法。 四、对我国金融业监管的启示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扩大与加深,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新的金融会得到快速催生,衍生金融业务会得到迅猛拓展;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基础仍很脆弱,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高阶人才十分短缺,金融风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化解,为了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有效地执行,为了应对风险,加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严格的风险测量体系。为进一步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资本的收益,应将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建立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是风险测量的量化指标。 第二,建立反应迅速、科学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建立危机处理机制最基本的目标在于保证日常业务能正常执行,防止不利的突发事件对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于崩溃瓦解。在目前市场日趋复杂的环境下,这些突发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这类突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力大小,并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 第三,建立以量化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在有了量化的风险值以后,风险值的平台也建立起来了,风险也能实时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整个系统各个环节风险暴露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发现风险、制定策略、监督执行的过程,涉及到各项业务、决策和操作程式;风险管理的流程体现各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它的主要目标是要系统化、制度化,并且量化运营风险的管理。“新巴塞尔协议”也对运营风险的测量、管理、资本准备金做出了具体要求。第五,建立全面的风险资讯报告系统。风险资讯报告是及时地、清晰地、全面地了解风险的基础,报告的内容包括利润、总风险、净风险、风险资本、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通过风险报告,不仅可以发现风险集中分布的地方,评估风险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以根据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更有效、合理地评估绩效。 风险报告在提供大量的数字资讯之后做出一个文字性的总结。好的风险报告首先需要的是“透明”,即各业务部门有责任及时而且无隐藏地提供有关风险的资讯,这样,风险报告才能准确、全面地反应风险暴露的状况。其次,好的风险报告需要“一致”,即各种类风险的量值,需要真实地反映风险的大小,保证不同种类风险之间的可比性。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措施加强对本国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经验少、水平低,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但监管不是万能的,“监管绝不能替代银行自己内部对业务活动的仔细审查以及市场对银行的监管。”因此,我们唯有积极地参与全球金融活动,掌握新知识,熟悉新规则,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才能抓住机遇,使金融监管真正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保障金融与经济的健康执行。 篇2 浅析金融业融合发展 【摘要】金融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业与他行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产业,这种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有助于金融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金融业内原有行业打破分业经营界限,呈现出混业经营局面。金融业原有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打破分业经营局限,借助金融创新手段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内涵,极大提高了金融市场资金运用效率,为有价值的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奠定架构基础。我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监管框架下出现融合发展的现象,是对分业经营模式的否定,更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在对金融业融合发展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探究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金融业;融合发展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调控巨集观经济的执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安全、高效、稳健执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执行起著决定性作用。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发展模式被突破,产生了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表现在金融业融合发展,而目前这种融合发展的模式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是金融业内部所出现的混业经营,进而形成全能型金融机构;另一种路径是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 一、金融业发展过程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频繁暴发使得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对金融业进行规制。美国颁布法律最早对金融业进行规制,随后英国、加拿大、日本也纷纷仿效美国颁布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各种金融法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做出了明确的限制,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分业经营和分业规制,形成政策性进入壁垒,这时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产业边界清晰。在20世纪的50年代,国外一些先进的银行开始运用计算机来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这成为资讯化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开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推出电子银行卡。 从此资讯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金融业。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推动了资讯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资讯科技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业务流程,使得金融业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运营成本,并产生了更多的金融创新。传统的金融业和资讯业出现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及相互并购的现象并由此生成一些新的业务。与此同时, *** 对金融业的监管也开始放松。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金融业出现了融合的趋势。2001年7月我国央行释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首次明确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代理证券业务。 2004年10月: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释出《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2005年2月由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制定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公布施行,鼓励商业银行采取股权多元化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开始由非竞争关系变为竞争关系,三者之间的传统产业边界开始模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金融业的融合正朝着个性化、效率化、无时空、无地方化的方向发展,力求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 同时金融业在自身融合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的形态,这种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有助于金融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二、金融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1.降低金融产品交易成本 科斯早在1973年《企业的经济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成本,它认为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经济主体进行交易会产生谈判和签约的费用,这就是人们交易时要付出的代价。在对交易成本产生的本质研究中,交易成本论认为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市场价格机制交易会有资讯成本、搜寻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及监督成本,因此市场价格交易成本较高,需要把交易纳入到一个组织中就形成了企业。在金融产品的交易中,金融的融合发展使得金融产品的需求者不仅可以得到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金融产品,而且通过混业经营的全能金融机构能够一站式的得到所需金融产品和享受到整体的金融服务,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2.金融机构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英国的经济学家哈提哈特和里歇尔在研究了多项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观点后认为综合性银行在效率和金融稳定上具有优势,综合性商业银行能够发挥出比其他专业化银行更大程度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墨顿?米勒认为商业银行通过融合经营,投资者得到了良好的承销服务,同时银行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综合性发展在一个平台上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原有的人才、装置和技术能够在全能型的金融机构中重复使用,因此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提供同质的服务。证券和保险金融机构的全能发展同样也能产生相同的效应。总之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显示出金融机构发展的成熟性。在全能型的金融机构中,各种金融资源能够自由充分流动,使得金融产业结构更趋效率化、高阶化,网路型的金融体系开始形成,金融空间结构呈现更加有序状态。这种金融资源的集聚融合效益加快金融产品成本降低速度,使全能型金融机构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有助于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美国学者Benston经过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进行研究后发现统计结果分析显示,当银行拥有附属证券公司时,或当银行将一部分资本投入证券业务时,其风险只有轻微的增长,而收益却有显著提高。增加的盈利加强了银行的支付能力,因此降低了银行倒闭的风险,进而降低了金融系统发生危机的风险。增强全能型银行及机构的竞争力,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德国经济学家特洛文也认为综合性银行能向社会和客户提供投资的最佳机会,可以增强银行和客户的联络,可以使整个金融制度趋于稳定。 4.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金融业融合发展程提高使得创新资源进一步集中,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使金融机构企业更易获取原存于企业外部的知识,同时对于原有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消化、吸收、创新,实现原有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的融合,使得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金融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协同性,产生群体金融知识学习的外溢性。这种出于不同节点上知识面的交叉,产生的不同知识的融合,降低学习的成本,增强融合后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融合发展促进了内部资源优化,技术网路、交易网路和社会网路有机结合,激发了金融创新活力,大量梯度性金融创新出现,金融业进入良性回圈发展。 三、金融业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1.金融业内不同行业的融合 在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的态势下,金融业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也在融合发展。金融业业内的融合发展是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打破自身分营业务的局限,彼此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以及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规制的放松和资讯科技的应用加剧了金融业跨产业并购现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不断通过跨产业并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使自己成为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机构,来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如1998年4月,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730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的1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种混业并购的现象在欧洲、日本也频频出现。 这样的并购模糊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之间的界线,使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综合业务操作,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减少经营单一业务的风险,获得范围经济的效益,另一方面综合金融机构利用其内部业务网路的资源、服务及销售渠道,设计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充分的便利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降低服务成本,客户只需要面对金融机构的一个视窗就可以获得综合型金融机构内部的各类业务,减少搜寻资讯、监督管理的成本,从而建立稳定优质的客户群,整体上来说可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金融业通过并购与综合经营,可以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2.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1金融业与资讯业的融合 金融业是应用资讯科技最早的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水平都是比较领先的。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银行业发动了一场数字化革命,资讯科技逐步进入银行的管理领域,银行利用资讯科技进行业务优化、整合,再造业务流程,不断进行全面的重组,使国际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达到管理和业务处理资讯化的目标,国内各家银行及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都纷纷投入巨资进行资讯化建设,包括资料大集中、业务集中处理等等。随着金融业对资讯科技应用的不断扩充套件和系统的不断升级,金融业内的基础设施和网路资源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网上银行依托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路与通讯技术,利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因特网,把银行的业务直接在因特网上推出。 网上银行与实体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由于网上银行的快速性和连动性,银行可以从原来支付的一个环节成为资源整合者,延长产业链条。网上银行的虚拟性让业务本身发生变化,带来业务创新。网上证券交易作为证券公司参与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低成本扩张的重要手段,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券商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个性和全面的服务,深化和加强券商的服务意识。网上证券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证券资讯的丰富性和流通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投资者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为股民提供了安全的交易手段,投资者可以得到更加优质快速的证券行情资讯和交易服务,减少因行情延迟、资讯时差或交易不及时等引起的交易损失。 另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给所有投资者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和较平等的服务。网上保险是指通过网路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也即保险企业采用网路来开展一切活动的经营方式。网上开展保险业务缩短了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费用,从而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网上保险业务,投保人只要简单的输入一些情况,保险公司就可以接收到这些资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节省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联络以及商谈的大量时间,提高效率,同时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成本。网上保险能够加快资讯传递速度的优势可使保险服务质量得以大大提升。总之金融业所有的业务归根到底都是进行数字处理,金融机构是一个数字化的中介机构,因此金融业和资讯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 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表现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这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产业的资本化,增强了实体产业的内源性的融资能力,进而也带动了外源性的融资能力,其表现为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业的各个部门。其次,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产业投资基金,这种产业投资基金以满足特定实体产业融资需求为路径,以获取风险投资收益为目标,形成金融业服务的创新。最后,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金融业与具体实体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融合而成的金融物流是其典型的产业之一。它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其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调节物流业资金融通的渠道,它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整合式的创新服务,金融物流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
希望以上网站内容能帮到你
1.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赏识问题的研究 2.中央银行监管中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防范 4.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5.
对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开展经济活动的直接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参考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运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辖区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强本地区银行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优质学术期刊投稿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