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百科 > 张洁作品毕业论文范文

张洁作品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张洁作品毕业论文范文

2022年1月21日,作家张洁在美国逝世,时年85岁。张洁逝世,并没有长篇累牍的报道,只有不多的几个文学和新闻周刊发文纪念。这是张洁的遗嘱:死后不发讣告,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要写文章纪念她。 活着的时候她已经了无牵挂,更深知死后的纪念和追悼都是虚名。她活得太清醒,但依然不免辛苦与伤痛。 虽然并未看到太多纪念的文字,但作为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当代作家,张洁是应该读的。 读书总是不免感叹人生,作家原应有敏感多情的个性和驾驭文字的醇熟笔法,但这还不够,一定还要有跌宕起伏的人生,这便一定会产生一个优秀的作家。纵览张洁的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到《无字》,皆因她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又徒然付出的感情,这些作品就是这感情故事的不同章节,从热烈到漠然,从深陷其中到看透一切。 《无字》是张洁的最后一部作品,写于张洁的晚年,历时12年,80万字,可谓是张洁的“灵魂自传”。《无字》是那段纠缠一生的感情终究落幕后对自己和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深刻的剖析。相较于热烈奔放的爱情巅峰,我更想看看“人间清醒”后,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与体悟。于是,我翻开了《无字》。 显然,这本书是给有阅历的人准备的,正所谓:“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无字》,需要你准备的是被生活欺过的人生,即便没有惨痛的过往,至少你也经历过繁华与落寞、见识过真诚与虚伪之后,才能明白一部80万字的大部头著作究竟在讲什么。因为《无字》并不好读,虽然故事的主线也算清晰,但那是读完之后。在读的过程中,叙事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甚至于几代人物穿插出现,采取片段拼接式的写法,时间跳转随性随意,看似杂乱,但情绪线却一以贯之,在不断地跳转中也并未觉得突兀,常常会有“不知不觉怎么就到了这里的”的感叹。 简单概括,《无字》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对20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 一、女性的命运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对女性的关注几乎是一种本能,更何况张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素材”。 主人公吴为的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到吴为自己,三代女性,跨越了一个世纪,中国社会从清末、民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但正像作者写到的:“二十世纪已然翻过,女人的生存花样不断翻新,遗憾的是本质依旧。所谓流行时尚,不过是周而复始地抖搂箱子底。二十世纪初的女人与现时女人相比,这一个天地未必更窄,那一个天地未必更宽。” 第一代吴为的外祖母墨荷出身于小康人家,是闺阁小姐。然而遵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墨荷,嫁入粗鄙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生就在无休止的劳作和不断的生育中消耗掉,虽不断怀孕,却只有一个孩子成活,最后终是死在了那个年代无数女性因此丧命的难产,即便如此,她死后也未得到婆家一丁点善待,尸体迅速被烧掉,化为灰烬飘洒。 第二代吴为的母亲叶莲子从小没了妈妈,俨然成了一个被无视被虐待的小佣人,在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家寄人篱下,在亲爹娶了后妈之后更是毫无悬念地继续被无视,为了逃离这种“无家可归”的窘迫,她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一个连养活自己都困难的东北军兵痞子顾秋水,那却是一个毫无责任感、对叶莲子极尽折磨之能事的渣男。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叶莲子历尽沧桑、含辛茹苦独自将独生女吴为抚养长大。 第三代吴为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出生,和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在尽饥寒交迫和委屈求全中长大,童年时代对父亲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便是被顾秋水像摔出一件讨厌似的东西扔出去,几乎摔死。解放后,吴为有幸上了大学,接受教育。第一次婚姻,吴为为了生活嫁给了韩木林,却因为崇拜“文学”,与别人有了私生子,韩木林到处揭发她的私生子,最终结束了这段无爱的婚姻,但声名狼藉的吴为却从此背上了耻辱的“红字”,在那个侮名压死人的年代,这名声也一样殃及母亲叶莲子和女儿禅月。生活的苦难和磨砺并没有压倒三个相依为命的女人,正当她们拳打脚踢地刚刚让自己的生活好转之时,吴为却与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胡秉宸相知相恋,为了这场反传统的爱情,她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最终依然免不了曲终人散的结局。 回头看这些不幸女人嫁给的男人,从一开始就预示着悲剧结局。 墨荷的丈夫叶志清对墨荷的死几乎毫无负担,再娶之后,也并未将与墨荷唯一的孩子叶莲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墨荷就像从没存在过,连同他们的孩子叶莲子也是小透明。叶莲子后来嫁给顾秋水,为了所谓的“革命”将吴为母女扔下,彼时,吴为刚刚出生,叶莲子无依无靠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多年后,顾秋水已经随着东北军将领辗转到了香港,几年来杳无音信。叶莲子带着幼女吴为投奔叶志清的时候,叶志清和现任老婆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女赶快清理出去,让她们去香港找顾秋水。当时是日本人横行霸道的1940年,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香港。这是亲爹能干出来的事!哦,我们不能用血缘来要求叶志清,那本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情的男人。或者,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一批男人的群像。女儿嘛,他本来也没生没养没感情,何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何必婆婆妈妈! 墨荷虽然难产而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叶莲子还算幸运。因为其短暂的一生,经历的苦难也同样短暂一些。而且墨荷有着叶莲子完全不具备的优越性——有娘家可回。在一个被男人漠视的年代,还有一个退路可以让自己喘息是多么大的幸运。叶莲子连娘家都没有。世界之大,何处是我家?叶莲子从没有过家,她的前半生颠沛流离,走到哪里都被嫌弃,父亲家不待见,婆家觉得她多余,即使后来找到了丈夫顾秋水,却是更大的侮辱与伤痛在等着她。顾秋水,一个比叶志清更加渣的男人,叶莲子却还要从一而终。解放后,还是顾秋水提出的离婚!叶莲子,就像她的名字,苦是她的命,这日子似乎不苦就不是她的日子了。当终于含辛茹苦地把吴为拉扯大,但吴为的情感遭遇一件接着一件不消停,还是叶莲子在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我不觉得这是作者为了塑造人物的极端写法,事实上,叶莲子也是那一代女性的代表。怒其不争的同时,我们依然可以从她悲苦的命运中看到倔强的生命力,那种无论在多么贫瘠的土壤都能生根发芽的坚强,那种怎么的屈辱能忍耐的心力,只要有孩子在就不能轻易倒下的母性的光辉。 二、爱情!爱情? 如果说,墨荷与叶莲子的婚姻谈不上爱情,只是身不由己的一个去向,那么吴为跌宕起伏的一生就是为情所困的一生。 吴为第一次短暂的婚姻没有爱情,是一种交换,然而至情至性的吴为还是无法掩盖自己对感情的需要,与她认为的“文人”有了私情,在《无字》这本书里,关于这段私情并没有太多交代,但她因此生了一个私生子,也因此背负了几十年的狼藉骂名。 致命的是她的第二段感情,与大自己二十多岁的官居副部长的胡秉宸相知相恋。这是张洁真实的生活经历,因此,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性的观察都是对自己及曾经与自己有过亲密关系的那个男人的尖锐揭露,我佩服张洁的勇气。 胡秉宸和吴为开始恋爱的时候已届知天命之年,按常理,此时的男人,已走上白发丛生、魅力消减的下坡路。但胡秉宸不一般,本身出自大户人家,饱读诗书不说,西式的绅士品味和风度依然不减当年,解放前曾是一个出色的地下党,解放后官居副部长,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岁月给予胡秉宸的不是刀刻的风霜,而是陈年酿造的美酒。更可况,这样一个男人还那么主动。但致命的是,胡秉宸是一个有家庭的人,发妻是与他同为地下党的同事白帆。 胡秉宸因吴为的浪荡名声被吸引,但吴为却为了给自己正名要求与胡秉宸结婚。吴为的爱情开始的时候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吴为自己也并不坚定。起初,胡秉宸并未当真,就像所有位高权重的人对自己的政治生命非常爱惜一般,家庭的“完整和谐”是政治上晋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不会为了一个“浪荡”的女人毁了自己的前程。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胡秉宸无缘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副部长已经不会成为部长,只剩下离休一条路,这时的胡秉宸才认真地想要和吴为在一起,但也仅仅是表表决心而已。单纯没有任何背景的吴为为了自己的爱情,成了一个面对各种明枪暗箭的“过河卒子”——胡秉宸的妻子白帆纠集了一群老干部老革命把吴为往死里整。 吴为最终胜利了,她战胜了那庞大的势力,和胡秉承结婚了。然而,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爱情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人还未经历世事风霜,或者即使经历了,还未重创那个人在自己内心的美好幻想。爱一个人时间足够长、经历足够多,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幻灭的过程,那个自己为之赴汤蹈火的人,其实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甚至还不如普通人。 吴为和胡秉宸结婚了,两人曾经的情投意合立刻变成了刀光剑影,吴为不得不接受胡秉承一面和自己有一个家,一面还要往返于原来家庭的状态;吴为不得不极力讨好胡秉承的女儿、朋友、战友;吴为不得不接受胡秉宸对吴为母亲的无礼和轻慢...... 这大概是大部分和已婚男人“修成正果”的真相,也许具体问题不同,但心酸和苦楚只有当事人知道。 爱情,本就是荷尔蒙激素作用下的一场眩晕,爱情之外的理性与清醒,有些人早些,有些人晚些,但都不免要面对,爱情之中的那个人并不是那个人的真实面目,只是一个幻像而已。 三、华美衣袍下的龌龊 《无字》之所以成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并不仅仅限于作者展现了百年的历史、三代女人的命运和爱情幻灭的真相,更是因为它将人性在华美衣袍遮掩下的龌龊和不堪写到骨头里的深刻与尖锐。 王蒙在该书的书评《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中说:这是一部豁出去了的书,是一部坦白得不能再坦白、真诚得不能再真诚、大胆得不能再大胆的书,是如同极限运动般的极限写作......它像火一样灼烫,像冰一样的冷麻,像刀一样的尖刻,像蛇一样的纠缠。 最直接的刀锋指向的就是和吴为纠缠20多年的胡秉承。他是富贵人家出身,他是身经百战的地下党,他是官居副部长的权贵。但他一面撩拨着吴为,一面又和自己的妻子联合起来唱双簧,给吴为写义正言辞的信,为自己的“正直、正义、正经”立牌坊。刚开始,他不过是把吴为当作生活的佐料调剂一下,但没想到吴为成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于是吴为就从“浪荡风骚”变得“风情”、“知性”、“有气质”,和一个作家恋爱当然是一件美谈,就像往自己的衣衫上挂一枚闪亮的胸针。他本不想和吴为有任何未来,仕途是他的一切,他和白帆也始终保持着“革命家庭”的美誉,直到仕途晋升无望,他才下定决心,因为他不甘心后半生的寂寂无名,和一个当红作家结婚也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他和吴为结婚后,矛盾重重,因为无法满足他的“性与爱”的诉求,他竟然再次与白帆联合起来,当初他用怎样的手段迫使白帆与其离婚,如今就怎样迫使吴为与他离婚,然后迅速地与白帆复婚,并且散播流言说吴为找了更有钱的老外从而抛弃了他。 在吴为为了她与胡秉宸的未来而战时,胡秉承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不仅不出谋划策,而且以自己重病为由,躲得远远的。即使当着他的面,吴为被白帆侮辱,他也如不在场一般,没有一句公允的话。胡秉承的婚外情迅速变成了他的对手甚至他的“朋友”用来攻击他的口实,成为了他们政治斗争的匕首,吴为和一帮有组织有预谋的老干部老革命斗,差点丧命,但胡秉承却跑去上海疗养还遇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这期间,另一个觊觎胡秉承位置的高官佟大雷,同样表现出龌龊与猥琐,他之前追过吴为,但当知道吴为和胡秉承的情事之后,立刻落井下石,两面三刀,里外周旋,演技堪称影帝。 还有这些高官对“性”的追求,那是一个你不曾想象的角落。一个个表面上的正人君子、在众人面前义正言辞、严肃认真的五六十岁的老男人,在私下里要多肮脏有多肮脏,要多龌龊有多龌龊。 这是一幅男人的群像:可有可无的叶志清,自私、冷漠、被自己命根支配大脑的兵痞顾秋水,疑神疑鬼、软弱无力的韩木林,只贡献了一颗精子、从来没有正面出现的“文学”,推卸责任、虚伪、虚荣、假道学、自以为是、老谋深算、把女性当做性爱工具的胡秉宸,表里不一、淫荡成性的佟大雷,墙头草的胥德章…… 也因此,《无字》被很多男权卫道士批驳,这是男人一直隐秘在黑暗里的角落,怎么被一个女作家抖落得这样体无完肤?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看透了这一切的吴为,最终陷入了疯癫。这大概是一个作家精神无解的最好归宿。 一切都很虚无,是为吴为。

可以发给你的,不过这里传不上来的。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TWG Tea Club读书会】共读的书目是张洁《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 张洁,美丽优雅,才华横溢。 本次是第一次读到张洁的作品,就将从网上搜罗的资料以及本书摘录一并汇总,且作简单的读书札记。 1.张洁简介 张洁,1937年4月27日出生,2022年1月21日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 籍贯辽宁抚顺,1937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无字》《爱,是不能忘记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祖母绿》等。 唯一两次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张洁家世 张洁母亲 张珊枝 自由丧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结婚后大概是被丈夫遗弃,带着张洁艰苦度日。 1937年出生的张洁,出身贫寒,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青少年时代在陕西宝鸡及辽宁抚顺度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计划统计学,毕业后分配到机械工业部成为机关干部。 张洁的青少年正是中国妇女处于翻身、解放的时代,受益于时代风气,她上了大学,拥有了一个有保障的公职。虽然收入微薄、生计艰辛,但对于张洁这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以及她那个三代女性的家庭而言,无疑拥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尊严,且享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 据张辛欣的描述,在20世纪70年代末,她见到在机关办公室上班的张洁“在那些抱着杯子喝茶、聊天、看报、遛遛达达走来走去的人中间,守着自己那张办公桌,拉开半个抽屉,聚精会神地在悄悄看什么。关上抽屉之前,她给我看了一下,《安徒生童话故事集》”。一个与俗世格格不入的文学“女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张洁小遭父亲抛弃,历经两次婚姻,均以破裂告终。有个女儿唐棣,和母亲共同拉扯唐棣长大。张洁后来与女儿居住在美国,直至离世。 张洁其中一任丈夫是机械部副部长孙友余,是个老革命,解放后为某部副部长,致力于经济改革并“中箭落马”。孙比她大二十多岁,已婚,高官。他们的爱情曲折程度不次于她的小说。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可是如此周折才成就的爱情已经耗费了彼此太多的心力,走入婚姻后不可遏止地从顶点滑落,结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婚姻最终仍然破裂了。张洁孙友余与相识——相恋——结婚——离婚,历时二十七年。 张洁与母亲常年相依为命,因为爱情和婚姻的坎坷,两个人都把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投入到对方身上,尤其是张洁对于母亲的爱超乎寻常,被解释成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提出的对于母亲的“ 共生固恋 ”。因而在母亲去世后,张洁曾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常常半夜在卧室痛哭。 此后,张洁与母亲留下的一只小猫相依为命,把小猫看作母亲的化身,产生了非比寻常的感情。张洁曾写了多篇散文记录自己与小猫的相依相通,小猫死后一个月,张洁更是长歌当哭,写了一篇《哭我的老儿子》,感情深挚,催人泪下。 3.张洁的文学创作 1979年11月,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北京文艺》。作为“文革”之后第一篇触及婚外情题材的作品,在当年引发了热烈讨论,也开启了新时期的“爱的话语”,并带动了一种以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化写作潮流。 小说里母亲在与女儿的谈话中说,“人说知足者常乐,我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时间,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成为一个响亮的称号,在一代人间不胫而走。 张洁曾以《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书写改革之难,工业现代化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后又凭借《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讲述女作家吴为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以及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1992年张洁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1985年,张洁反映工业经济改革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005年,她又凭借历时12年创作、80余万字的《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成为首位两次获得该奖的作家。 张洁多部小说名作之外,张洁还著有散文、随笔、传记等作品,其中,长篇散文《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中,张洁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令一代代读者感同身受,她文字中的温柔、动情、脆弱、心碎,让我们看到了亲人离去时的自己。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斯琴高娃、黄素影主演,获得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优秀华语故事片奖、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张洁的作品还被译为英、法、德、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多种文字出版,并获意大利骑士勋章及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多国文学奖。 2006年,古稀之龄的张洁开始学习绘画。 2014年10月,她第一次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张洁油画作品展”,文学界齐聚一堂。在画展开幕式上出乎意料地做了一番“告别致辞”。张洁宣布了自己的遗嘱:死后不发讣告,不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也拜托朋友们“不发表纪念文章”。 本书是一部文集,有著名短篇小说《祖母绿》,更多是随笔散文。以下书中摘录汇总。 《祖母绿》 祖母绿,无穷思爱。 一株歪脖子老树,枝丫低低地垂向地面,像一个慈祥的老祖父,拥抱着环绕在膝下的儿孙。就在这瘠薄的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生命和希望,在生生灭灭地繁衍。 原以为往事如风一般吹过,如云一般流散,而记忆也如荒草覆盖的小径,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然而到了这里,才知道那些东西并没有死。就像马王堆里,和那女尸一同在暗无天日的地底,深藏了两千多年的种子,据说还能发芽。 她已明白,令她心潮激荡、无穷眷恋的,已非左葳,而是她度过如许年华的大地,以及她慷慨献出自己所有的、那颗无愧的心。 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它不一定是生活中最伟大、最永恒的感情。  而我终于弄清楚了,在我心中恢复的,不过是爱的感觉罢了。爱海湾、爱礁石、爱不相干的旅伴、爱记忆、爱逝去的年华、爱我年轻时爱左葳的那颗心、爱微型电子计算机、爱微码编制组,爱一切……却偏偏不是爱左葳 她的爱情已经得到过呼应,这种可以呼应的爱情,哪怕只有一天,已经足够。因为还有那么多人,过完了没有被呼应的人生。 你已经超脱了,因为你不再爱了。一个人只要不再爱,就胜利了。 《一生太长了》 都说我们狼残暴而凶险,可是人呢? 在我一生中,有过多少次处在生与死的转折点上,死而复生的奇迹也不止一次发生,这也许是我一直处于头狼地位的原因之一 《捡麦穗》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假如它能够说话……》  我也曾和我至今仍在爱着,但已弃我而去的恋人,在这条路上往复。多少年来,我像收藏宝石和珍珠那样,珍藏着他对我说过的那些可爱的假话。而且,我知道,我还会继续珍藏下去,无论如何,那些假话也曾给我欢乐。 我一面走,一面仰望天空。这是一个晴朗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只有满天的寒星。据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星在天上,但天空在摇,星星也在摇,我无从分辨,哪一颗属于他,哪一颗又属于我。但想必它们相距得十分遥远,是永远不可能相遇的。 人常叹息花朵不能久留,而在记忆中它永不凋落。对于既往的一切,我愿只记着好的,忘记不好的。当我离开人世时,我曾爱过的一切,将一如未曾离开我时,一样的新鲜。 《一扇又一扇关闭的门》 人一旦处在落魄的境地,是没有多少朋友的,不论在新社会还是在旧社会,社会就是社会,在很多方面是没有新旧之分的。 我摩挲着那些栏杆,就像往日拉着母亲的手,带她出去看病或是镶牙。好像人一到了老年,就剩下看病这件事了。 她越来越频繁地这样呼喊我了。从她越来越频繁的呼喊我的声音里,我渐渐感到我已成人。尽管我也几十岁了,但凡有母亲在,就永远是她的孩子。 我扒着窗子往厨房里看了看,不是为了看它如今变成了什么样,而是再看一眼,母亲偶尔在里面做饭时用过的炉子;踩过的地面;拧过的水龙头,以及她的眼睛掠过的每一方墙面,每一扇玻璃窗…… 《母亲的厨房》 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让我依然能在那上面嗅出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 心里明白,往日吃母亲做的烙饼、炸酱面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和炸酱面,就忍不住想起母亲,和母亲的烙饼、炸酱面。 《Give Away》 一个人的命运是没法改变的,你就是教会他做这件事,下一件事他还是不会做。谁也不能事事、时时守在你身边,替你过完这一世。 《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 在只有一次机会的人生里,回去的路是没有的。有人寄托于来生,然而我不相信生命的轮回,我只知这是人生的必然,只有冷静地接受这个现实,虽然不免残忍。 也许后来我们会以为,引起那一次眼泪的理由微不足道,然而当时,对痛苦和磨难毫无准备的、稚嫩的心来说,却疼痛难当。等到我们慢慢习惯磨难以后,眼泪就会越来越少。 《我的四季》 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为什么失败;做错过什么;是否还欠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 《这时候,你才算长大》 你转而思念情人,盼望此时此刻他能将你搂在怀里,让他的温存和爱抚,将你的病痛消解。他曾如此地爱你,当你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需要的时候。指天画地、海誓山盟、柔情蜜意、难舍难分,要星星不给你摘月亮,可你真是病到再也无法为他制造欢爱的时候,不要说是摘星星或是摘月亮,即便设法为你换换口味也不曾。 最后你明白了,你其实没人可以指望。你一旦明白这一点,反倒不再流泪,而是豁达一笑。于是你不再空想母亲的热汤面,也不再期待情人的怀抱,并且死心塌地地关闭了电话。 《如果你娶个作家》 和艺术家恋爱,可能比与常人恋爱,享有更多的浪漫情怀,因为艺术家往往把恋爱也当作一种创作。 对创作,他们是整个身心全力以赴,当这一创作完成,进入平实的日子,他们还要从事别的创作,不会一辈子留在这个故事里。他们的创作生命乃至他们的自然生命,不只属于你,也属于社会。如果他做得好,他还属于人类。 《我为什么失去了你》  十八岁的时候渴望爱情,愿意爱人也愿意被人爱。现在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如果能够重活一遍,是不是会做周末情人不好说(如果合适的情人那么好找,也就不只“世上只有妈妈好”),但肯定会买个精子做单身妈妈; 十八岁的时候相信的事情很多,但现在相信的事情已经屈指可数。 《多少人无缘再见》  面对一百四十多只火眼金睛,如何开场?让我颇费思量,只得先发制人,说:“我是个诚实的人,也是一定要回国的,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提问那些我回答之后,让我回不了国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个切断某些“新闻”后路的声明,却赢得了靠新闻吃饭的记者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场上气氛也立时转换。 《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 我回答说:“对不起,我从没有感觉。”他说:“你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在我们的一生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错过许多。 固然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比爱情更不可靠,所谓两情相悦最终不过是一场演出,可你总不能一开始就对人家说,我只能陪你演出两个小时。 《就此道别》——张洁画展开幕致词 2014年,张洁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过一次个人的绘画展览,那实际上是她与故土、与中国文坛的一个告别仪式。 我常常会坐在一棵树下的长椅子上,那个角落里的来风,没有定向,我觉得那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把有关伤害、侮辱、造谣、污蔑等等不好的回忆,渐渐地吹走了,只留下了有关朋友的爱、温暖、关切、帮助等等的回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在一家很好的律师事务所留下了一份遗嘱,我死了以后,第一,不发讣告。第二,不遗体告别。第三,不开追悼会。也拜托朋友们,不要写纪念我的文章。只要心里记得,曾经有过张洁这么一个朋友也就够了。至于从来就没停止过诅咒我的人,就请继续骂吧,如果我能在排遣你的某种心理方面发挥点作用,也是我的一份贡献。 《你不可改变她》  这个操蛋的生活,充满多少陷阱和诱惑!它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即便英雄豪杰也难逃它的捉弄。眼见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最后面目全非,和眼看着一个人渐渐地死亡、腐烂有什么区别?她却让这个操蛋的生活,遭遇了“你不可改变我”! 大学时代喜欢过一个文字游戏——马克思和女儿的对话。诸如你喜欢什么颜色、你最喜欢 的歌曲等等,我大都忘记,只记住了一句:你最喜欢的格言?马克思回答说:怀疑一切。 爱,是不能记记的。 愿每个人的爱,都是美好的,自由的!

你收到火蘑菇的电子版了吗?可以共享吗?我正好也需要

张洁作品毕业论文

《无字》主要写了有着血脉联系的一个家族的四个女人,即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和外孙女禅月。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线索一是从离婚后进入精神病院的吴为的惨状开始,追诉吴为、胡秉宸、白帆三人的复杂关系及胡秉宸的经历。线索二是与前一线索交叉并行的,讲述墨荷、叶莲子、吴为一家三代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惨败及她们充满磨难的悲惨命运,另外还有最终改变了家族这种悲惨传递的第四代人――禅月。 无字长篇小说《无字》,分三部,共计八十余万字。是张洁的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之作。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勾勒出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深刻描绘了动荡、变革时代各种人物的命运和状态,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真实。作品把叙事、表情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新的独特的审视方式追忆往事、叩问人生,在难以言表的生命和爱的巨大悲痛中,寻觅和发现人类精神的意义。德国批评家本亚明说:“对于天才作家,每行诗或每个句子之后的停顿——命运沉重的吹拂,都像轻柔的睡眠一样降临在他艰苦的劳作之中。”张洁正是通过她独特的感悟生命的禀赋和全身心的艰苦劳作,以轻柔的笔触,展现了人生历程的苦难和命运的沉重——失落和痛苦的人性真实解读《无字》,应该从分析写法入手。它的叙事不按时间顺序、不受空间分割,但却又是在一个预设的时空里运行;它的故事不以人物情节为线索,但总体发展和彼此的联系却进行得自然而得体。这部长篇巨制仿佛是一座没有梁柱的建筑,它是一种既非线性又非板块的后现代多面体穹顶结构。时间与空间、人物和事件,都分切成小块,打乱次序,被精心安排在各个场景中。在这一宏大的艺术建筑中,连接各个多面体、起支撑作用的,是心理线索。作者是通过心理线索把历史碎片缀合成为一个文学整体。读《无字》,就是跟着这条看不见的意识流动、心理感觉的线索往前走,在日常琐事之中、在风雨人生的面前及世态炎凉的背后了解体味人世和人性。一开始,我们就大致知道了结局,吴为最后的路是婚变离异、神经失常、撒手人寰。从叙述的角度讲并无悬念,但在作品的内涵上它却提出了一个大问题:经过千难万阻甚至用生命作代价追求到的爱,到头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果?我们如何来理解和说明这种人生的复杂性和自反性呢? 这是一个涉及人类生存疑难的问题,是一个关于男性社会里的女人和女性眼中的男人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对人、人格、人性以及人自身的认识问题。鉴于此,作者无须像传统小说那样,将主体完全隐藏起来,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推进她的人物故事,而是把叙述、追述、描述、评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与作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相适应的文学结构和叙事方式。在这种新的艺术思维中,作者直接面对人的灵魂,她从生活的杂汤里捞出来的是人生最具本质意义的沉淀物。这一点,在吴为的爱情生活中,尤其是同胡秉宸的情感纠葛里,反映和表现得更加充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爱吴为与胡秉宸的恋情,激发她的生命活力又断送了她的一生。胡秉宸在吴为眼里是男人中的佼佼者,他的经历和阅历、能力和智慧、学识和风度,以及雅俗兼备的品位和情调,使之具有成年男性的独特魅力。新时期伊始,当吴为冲破重重阻力、呐喊出那个“爱”的时候,曾轰动一时,被视为思想文化解放的潮流。然而,这个被潮流涌动的、令人难忘的爱,从一开始就危机四伏。爱是一种不仅要禁得住磨难,而且还要禁得起推敲的东西。两情之爱,既关系到对人的理解,也关系到对爱的看法,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关于生命的思考过程,是个人与整个世界而不是某个所爱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在人类发展中不断深化人的生命认识,探讨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我们从《无字》中感受到的正是这种生命思考的独到与深刻,是人的更深入更潜在的感情。婚前吴为说:“不论多大的社会压力,大部分人都可以超越,都有勇气为此付出代价,却不一定能超越自己。对我们来说,外部阻力虽已消失,然而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障碍——我们自身的障碍。”这是《无字》中的“眼”。现代人终于明白了,爱的要害其实不是你爱还是不爱,而是那个爱究竟是什么。张洁对“永恒主题” 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她爱情思考的重点由外部转向内部,凸现了爱的“自身障碍”,充分表现爱的矛盾性和脆弱性、模糊性和流动性,以及它在性别差异中难以克服的悲剧性。一切矛盾都事出有因。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情绪,看上去很小,牵涉的问题却很大,有的可以马虎过去,有的就能引发一场战争。爱得愈讲究愈精致,想得愈深刻愈细腻,根深蒂固而又不期而遇的纷争就越频繁,所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也越严重。《无字》中写到的矛盾冲突,关联到人物的观念、思维、意识、品质、道德、人格,涉及到爱与社会、生活以及与性的关系。而所有的矛盾和冲突,最终都集中反映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男性权力文化笼罩下的爱情;二是政治权力思维制约下的婚恋。胡秉宸主体式的、本我式的、管理式的爱,同吴为理想式的、自怜式的、服务式的爱,两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男性权力与政治权力“两权思维”结构中的爱情矛盾。胡吴之恋,原本具有很强的反传统色彩,所以一开始就和政治风浪卷在一起。胡秉宸作为一个睿智的“政治人”,对潮流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癖好,再加上反对派动用了党权政权,使得这场婚恋充满了政治气味。吴为在与胡秉宸近三十年的关系中,婚前婚后,事无巨细,始终面对一种被运作的局面,“吴为哪里是嫁给了胡秉宸? 她是嫁给了胡秉宸那个城堡”。令吴为最痛心的、最不能忍受的,是胡秉宸的委过自保和狎弄亵慢。他在“任何情况下尽量保全自己”,包括吴为受到迫害、被人曲解、乃至他们约会时怕人看到,“将她猛然一推,赶快甩手走开”这样的细节,凡是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每一次都无可挽救地将胡秉宸委过于人的陋习描绘得更加清晰”。吴为受不了胡秉宸狎妓式的“爱”,容不得他的轻慢和侮辱,更忍耐不了他骨子里的那份自私。她对胡秉宸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交出生命,但却无法交出心的爱。他们之间的战争,归根到底是一场维护尊严和捍卫价值观的战争。当他们最终不得不结束这支付了全部心血却又千疮百孔的爱情时,张洁笔意凄切地说:“吃苦受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空,这时才觉得那苦是双倍的了,不值得了。不值得而受的苦是真苦。”这正如《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所讲的,“爱情本身与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之间的差别判若天壤”。爱是一种选择。上帝为每个人预留了选择的空间,但也为他设置了“前提意识”,所以一个人一生的爱,是自己创造的。无论是永恒的还是瞬间的,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是坚实的还是破碎的,只要它是一种融人了血和泪的创造、并强烈震撼过你的心灵,就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就一定是有意义的。生命里的苦难,总是伴随着对生命意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将人生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生活倒回去才能理解存在主义理论的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郭尔的名言是这么说的:“生活倒回去才能理解,而我们却必须活着向前。”这就是说,人在生活着的时候,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它,生活的意义实际上是重新思考的意义。《无字》就是一个“倒回去”思考的文本。它的叙事特点是它的“思忆”。在忆中思,在思中忆。小说通篇弥漫着“回审”的气氛,在叙述主体的感觉和思考中,展开它的人物和事件。我们从它“倒回去”的起点回视历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今天的发展和进步,没有今天的高度和深度,追忆,就会是世俗的、平庸的、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无字》的“倒回去”,为我们理解生活提供了哪些思考呢?首先,它通过吴为家族几代人特别是女性的命运,写出了一种沉重,一种在精神上的深刻的沉重。在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下人们承受着命运的压力并为此付出代价,因为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良心、有热情,所以人生就更加沉重。这是一种民族的沉重、人性的沉重、时代的沉重。如果说,二十世纪初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表现了“迷惘的一代”,五十年代金斯伯格的诗作和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写的是“垮掉的一代”,那么,在世纪之交,《无字》所描绘的则是“沉重的一代”。我们都是沉重的一代! 这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洁对于文学的贡献。其次,是通过叶莲子和吴为的故事,对男性权力意识和政治权力意识、对传统文化思维及社会习惯中的性别歧视说不,对在这种权力意识和文化思维包裹中的爱的神圣性,进行后现代式的颠覆和解构,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类爱情中永恒创伤的剧烈疼痛,展现出它在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那一面。这种对爱情生命的深入开掘,对现代社会爱的溃散的深刻反思,不仅是对女性写作的拓展和推进,而且是对写实主义文学批判精神的弘扬。再其次,《无字》是以抗争的方式表达苦难,吴为和叶莲子的结局,就是一种以命诀世。这是对一个世纪的女性悲剧的了结,而在这个了结的后面是一种渴望与企盼。女性苦难在人类社会中绵长不绝,但历史是在不断消解这种疾患中前进的。叶莲子有别于墨菏,吴为又有别于叶莲子,而禅月就截然不同于她的前辈了,她有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姥姥,妈妈,瞧瞧你们爱的都是什么人? 咱们家的这个咒,到我这儿非翻过来不可!”我们相信,新的年轻的一代,肯定不会再去重复叶莲子和吴为走过的路,他们会有自己面对这个人生难题的方式。所以,《无字》是献给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开始的书。在它凄楚的爱情绝唱中,人们听到的是祭奠过去、祈求未来的声音。未来其实并不遥远。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吴为日记中写的,“那来自灵境的大气,重又拂荡,贯通于天地之间”……作者的执着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深度、有个性且很有影响的女作家。1978年,张洁以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且一鸣惊人,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发表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祖母绿》、《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等一系列很有影响的作品。特别是她80年代创作的《方舟》被称为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起点。2000年左右发表的长篇小说《无字》被认为是张洁的创作风格的另类极致。 张洁的作品,以尖锐的思想探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的兴趣。“人”和“爱”是其创作的主题,就此也常引起文坛的论争,这也为对张洁的研究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本论文通过对张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日子》、《上火》、《红蘑菇》、《无字》等)的细读,首先系统深入讨论了张洁的创作道路。本文认为,在创作早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因对“爱”的迷恋构建着她理想中的“爱”的伊甸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社会的转型和自身思想的转变,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理想中的“爱”的世界遭到了现实的无情的打击,为此,她不得不对她的理想中的“爱”的世界展开了沉痛的剖析,这类剖析在《红蘑菇》、《上火》等创作中有典型的表现;世纪之交,在上一期剖析的基础上,她发现对“爱”已经彻底的绝望了,对“爱”已经无话可说了,《无字》的创作正是这一转变的结果。张洁关于“爱”探索思考的心路历程不仅在其作品的男性形象上的塑造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并且也清晰地表现在作品的叙事主体的变化上。作家对作品中男性的态度经历了这样的嬗变轨迹:从对理想的男子汉的呼唤到对男性的无情的拷问直至最后对男性的诅咒仇视和报复以致失望。与这一演变过程相关联,作品中的叙事主体也呈现了由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到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再到绝望的虚无主义者的蜕变。 张洁常常把在小说中不能释放的情怀倾诉在散文中,她的散文常常是对小说中谈论的话题的深化或补充,散文是作者情绪的很好的消解处。为了更进一步讨论张洁的创作思想,本文讨论了张洁同时期散文。 在对张洁的“爱”的心路历程论析的基础上,对作家创作演变的主体原因作了探讨,本文发现在其作品中处处能够体会到她的生活经历,处处能够感觉到她自身的存在,她的现实生活阅历是其创作的丰富的源泉。 关于张洁作品中“爱”的主题的研究,也有人已涉及过,但是,对其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应有的深度,给人一种蜻蜒点水式的遗憾。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在张洁的思考轨迹和深度广度上下工夫,从中我们看出随着作者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她的思想也日益丰富、深刻和全面。

可以发给你的,不过这里传不上来的。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你收到火蘑菇的电子版了吗?可以共享吗?我正好也需要

作家张洁毕业论文方向

目 录文摘英文文摘序言第一章从“爱的不能忘记”到“爱到无字”第一节对爱的理想式追寻——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第二节爱情“乌托邦”的破灭——以《方舟》为例第三节又一次尝试:无穷思爱——以《祖母绿》为例第四节爱到尽头成虚无第二章《无字》的主题分析——对女性苦难的揭示第一节女性的苦难命运——女性视角的特别书写第二节女性苦难的溯源第三章《无字》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一节吴为形象的典型意义第二节由吴为引发的女性身份观照——女性知识分子第三节吴为形象的对照体——男权中心的“合谋者”第四章《无字》的叙事特征第一节逃离不掉的爱情叙事第二节无法超越的经验叙事第三节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设置结语可以去看看: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洁的小说《无字》三部曲中的性别意识。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非常突出的。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出发,通过分析四代女性和其他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探讨张洁的女性意识的变化。《无字》三部曲同时表现了作家对两性意识的探寻。作家张洁不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男性对女性不公平对待的客观原因,更用一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对两性关系做了补充,既没有附会男性话语,也摆脱了十足女子气的不足,从而上升到两性和谐作为写作主旨的高度。另外本文从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的血缘关系出发,通过对母女之间的情感依赖关系分析了母女共生固恋的母性意识的根源。也可以看看这个:还有这个:

参考:《无字》(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的作者是张洁,《无字》中贯穿着三代女人的命运、三代女人与男人之间的战争。这部小说因此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解读方向:这是性别政治,这是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有女士看了《无字》,在电话里对我说:“瞧瞧你们这些男人!”好像她拿到了雄辩的起诉材料。我只好代表男人进行反击:“瞧那些女人,谁受得了她们!”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她(他)对世界、对人境遇的看法不会停留在性别或阶级或其他任何简明的认识立场上,张洁尤其不会。《无字》开始时,主人公吴为平静地疯了,小说写道:“疯子是什么?疯子是不再能构成意义。”这话颇似福柯口吻,它透露了这部小说的根本焦虑:“意义”何在?——这似乎不成问题,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很有意义地活着。但是,“意义”这件事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就会显出两块空虚的区域,它既经不起从大处看,也经不起从小处看。大处比如历史,在宏大的历史中个人有意义吗?无意义。小处比如洗餐叉时一定要擦净叉齿中间的缝隙,这也无意义。所以,生命经不起认真追究,如果一个人像吴为那样对此不肯苟且、不肯糊涂,她就会疯掉,疯掉的结果就是张洁写出了《无字》。张洁作为小说家的偏执尽展无遗,她锐利、毒辣,凡事较真,不饶人,不饶男人也不饶女人,在她的笔下充当一个角色相当辛苦,几乎每个人物都穷于招架,每时每刻都会遭到她从刁钻的角度发出的凌厉追问。看完这部小说,我觉得除了像吴为的母亲那样采取坚忍的绝对守势之外,可怜的人们大都被她搞垮了。这种偏执正是张洁的力量所在,它使人无法在各种各样的“伪意义”中安居,它揭露了我们的境遇中精心掩饰的空虚,它是无情的自我怀疑、自我论辩,它把人逼到墙角,逼着你无可闪避地面对你矛盾重重、极为可疑的生活。八十多万字、跨越20世纪的《无字》,根本的结构原则就是对“意义”的论辩。也许,这部书比较令人舒服的写法是依时间和事件的顺序平推下去,但是,张洁拒绝这样做,她排除了纵向原则,而在平面上展开一个又一个相互连通的场所。我借用“场所”这个词是指小说似乎在进行漫长的“庭审”,人物、情节乃至细节不为时间所囿,随着一种求真意志被传唤到场,众声嘈杂、旁证纷陈。当然,我并未说清《无字》的结构,那需要更多篇幅,但我断定我知道张洁在设计结构时拒绝了什么:她反抗贯穿于时间结构中的历史逻辑,她要瓦解在按部就班的叙事中形成的人物和“自我”的那种自圆其说的统一性,她认为那就是“伪意义”。在《无字》中,“历史”、“爱情”、“文学”等等意义中心最后都是虚假的、靠不住的,那么怎么办呢?张洁做出了三种选择:她将最年轻的女人送出海外以逃离历史,她用对母系血缘的肯定替代男女之爱,而文学,则归于疯狂的沉默。——这终究是个浮士德式的故事,女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魔鬼。张洁是在审视过去,同时与现在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她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矛盾和不彻底,之所以“令人惊叹”,是因为生活就是矛盾的、不彻底的,而没有内在矛盾的小说不是好小说,一个“彻底”的人不该也不能写小说。锐利而决绝的张洁终究是怀着大爱的,她爱这难以索解、无着无落的生命和生活。或者可参考:

张洁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张洁,人物姓名,多用于女性且非常常见,知名人物遍及文学、新闻媒体、政治、教育、艺术、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著名女作家张洁,其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等。女作家张洁编辑本段1.当代女作家(1937~ )当代女作家,中共党员。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无字》,《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曾被改编成剧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获奖情况: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我的四季》 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出于生活中的左冲右突的困境。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长篇小说《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无论音乐、绘画、文学,所有的艺术家一生的目标就是如何使感觉和表达实现零距离,但穷其一生也是达不到的。这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一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但我刚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还高兴了两天,但过两天看又不满足了。——张洁 《无字》内容提要: 著名女作家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了这部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非常广阔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 这部小说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张洁继《沉重的翅膀》之后,第二次夺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知在》内容提要: 小说紧紧围绕古画展开。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画卷在人间的颠沛流离;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还是暗藏玄机? 小说以纯文学笔法描述悬疑情节,于平实中见惊悚,于灵动中诉沧桑,写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独特想象与探究,传达出作家对“知”与“在”的思考,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禅”意,以长篇小说少见的简洁凝练、大捭大阖,把一个诡异离奇的故事写得神秘、空灵、动人心魄,读来酣畅、大气,耐人寻味。《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内容提要:小说是在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是一名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音乐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学生为完成老师的遗愿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读来感人泪下。

中文名张洁国 籍中国出生地云南职 业CCTV节目主持人

毕业论文张洁

已发表的有以下论文,参考下吧:1.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2.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3.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4.试论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5.女性建构与认同焦虑——论张洁小说《方舟》的叙事伦理6.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 7.何处是方舟——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8.结合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 谈谈中国女性解放发展的道路问题 9.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女性——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吴为10.抗争与守望: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整体观照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3日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可以发给你的,不过这里传不上来的。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张炜作品的毕业论文

我当年就是写的张炜的评论交的毕业论文,哈,他的散文可分三个部分 :读书随笔、独语散文和对人生经历的深情回忆。他的散文集我完整看过的是《融入野地》,很有思想深度,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理想出路。我知道的张炜的散文:《芳心似火》《在半岛上游走》《耕作的诗人》《木车的激情》《歌德之勺》散文集:《回眸三叶》(台港小记、有个依岛、怀念、校园忆、一条有树的路、回眸三叶、三次同行小记、北国的安逸、山水情结 辑二:南山的诱惑、秋日随笔二题、南山的诱惑、芦青河之歌、十年诉说、第一本书的故事、八月手记、童年之梦、记《古船》等 辑三:心洁手灵、生命的刻记、心洁手灵、忧愤的归途、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仍然生长的树、守望的意义、时代:阅读与仿制、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感激之余、有书的长旅、自尊与确定、作家的出场方式、纸与笔的温情、中年的阅读、安居的人生、不绝如缕的诗声、阅读的理想 辑四:遥远的我、遥远的我、文学的现代性 )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比起阅读著名作家的小说,有时候反而更期待看到他们笔下的其他文体,比如散文、随笔、自传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换个角度去阅读,去走近作家的内心,自然也会对其作品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所以当看到张炜的《海边兔子有所思》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去一窥究竟。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张炜近年来在海边居住,对人生、事物以及写作的观察和思索。他喜欢“小地方”,不习惯吵闹。平时觉得有机会写出自己的心情已经很幸福了。写出好的文字,就有一份自我欣赏的快乐。他说:“如果一个写作者胡编乱造,就不如记录一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更好。应该鼓励写作者多记录真实的事情,让人有所启发和参照。胡编乱造的东西让人格外烦腻,越是有人生阅历越是不能看。而记录真实,一般来说只要诚实,说真话,文字生动通顺,会剪裁,也就可以。”这种韧性和坚持,是一个精神的守望者,更体现了崇高的文学情怀。 在同名篇目《海边兔子有所思》中,张炜描写了一只爱写作的兔子,而那只兔子便是他自己的缩影。文章通过兔子去解读写作这件事,也道出了作家心中的创作真谛,即“所有的好作家都是一只会思考的兔子:勤奋,好奇,单纯,善良。”张炜重视儿童文学,把它视为整个文学的入口、基础,甚至是核心。因为在他看来一名作家,只有用一颗童心、一种潜在的儿童视角去接触全部的繁复,才能够获得更新鲜、更深刻、更惊异、更质朴的认识和感受。 张炜的灵魂是享受孤独的,因为自己乐在其中,孤独便不会伤害到任何一个人。他与现代物质社会有点“隔膜”,他心怀恐惧,,既忧生,又忧世。他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因为他身处自然之地,追寻着乡村的月光,海边的白云,在鸟声村语、晴耕雨读中感受乡野田园纯朴而恬静的心灵。这是对大自然与劳动本身的敬畏与热爱,是对寂静中有无边喧哗的感悟,是对无声诉说却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的沉思。读书中的《林子深处的声音》《文字的河流》《苍老的乡土》《少年难忘狮子崖》等篇章,回归海边的兴奋与愉悦,犹如牵引人的绳索,把人带入了一个淳朴自然的世界。 通过《海边兔子有所思》可以略知《兔子作家》;看过《四十二年前的“新作”》便更能读懂《狮子崖》;《作家的品质》、《写作者的源路》、《一场没有隐喻的书写》、《超验阅读及其他》等等文章不但记述张炜的创作历程,也伴随着对作品中写过的家乡胶东半岛、海边的人、以及现代社会日常现象的思考与理解,对众多文学创作活动及过程的评论与剖析。对于想要读懂张炜小说或者是有志成为作家的朋友,这些原本散见各处的内容难得汇聚一堂,无疑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 张炜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丝绺相连的心书”,用心去写,是他获得读者认可的原因。书中,有他对生活的探索,对写作的热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他说:“在各种欲望都被撩拨起来的当下,有的人也许并不需要一起参与,因为这时候恰恰不是‘贵在参与’,而是个人的持守。”他从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阐发哲理,关注的是一些思想本体的问题,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义。他本色是书生,但有时却象斗士。他有这样的定力,澄静时在深山面辟数载,委婉如处子,但一旦发现目标,又如鹰隼腾越,“草枯鹰眼疾”。这种姿态是张炜所特有的。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来源多样,但阅读过后便会发觉,作家关注和谈论的主题始终不曾离开儿童文学、对创作的探索,还有对半岛文化的研究。作为一名出生于山东龙口的作家,张炜一直都致力于写作海边的故事、半岛的历史,为孩子写作、为保持童心和诗心而创作。《海边兔子有所思》中他所做的,并不是教授所谓的创作技法,而是告诉我们,要从本真出发,从生活出发,永远以“业余”的精神去做“专业”的创作。 一个好作家有两颗心特别宝贵:一颗是童心,一颗是诗心。张炜说:“这两颗心永远不要离去才好,不然就写不好纯洁的、天真烂漫的故事,也写不好复杂的钩心斗角。用一颗单纯的诗心来拥抱这个世界,才能把世界的不同角落看得特别真切和深刻。”此时,感觉所有的好作家都是一只会思考的兔子:勤奋,好奇,单纯,善良。读这本书,宛如一缕清风吹入心田,让现代人麻木、倦怠的身心,从天籁的呼唤中获得解放。

  • 索引序列
  • 张洁作品毕业论文范文
  • 张洁作品毕业论文
  • 作家张洁毕业论文方向
  • 毕业论文张洁
  • 张炜作品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