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关于古筝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古筝作品《夜深沉》演奏赏析2、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及其教学实践3、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的三要素4、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5、浅谈新时期高师古筝教学与发展6、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7、浅谈古筝技巧"摇指"的运用与发展8、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9、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10、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11、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13、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14、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15、分析我国传统茶艺中筝艺表演的民乐艺术特色16、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17、浅析古筝演奏的力度掌握训练
听了钢琴独奏曲以后,为了分清西洋钢琴和"中国钢琴"(中国古筝)的特色,欣赏了萧邦钢琴独奏曲的录音,不错, 乐曲与演奏水平很高,觉得还有很多地方与我们古代在评述古筝的特色相同,如沉浮抒扬,阴沉阳升,刚柔相济,重发轻随等,都令人神往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十指的使用,发挥各种和弦功能,层次分明,技巧娴熟,尤其是干净利落的快板,既快速又清脆,一丝不苟。主题和副旋律,在各种和弦的烘托下,迭为宾主,此起彼伏,即分头,又齐发,高音清丽,低音浑厚,节奏随感情的发展而变化,通过这些手段体现各种感情色彩,使乐曲的演奏达到很高的境界。经过欣赏,用心与中国古筝的演奏比较一下,的确是各有特色,难怪外国人听了中国古筝之后,称之为“中国钢琴”。中国古筝的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在古乐制的五声古音阶中发挥她的特色历久不衰,今天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二十一和二十三弦,既扩大了音域,音色和音量也明显有质上的变化和改善。目前制作得好的古筝,其声音可以和一般钢琴比美。弹奏时,二者都是两手齐应,而古筝的两手则是右出声左出韵,出现了与钢琴的和弦对位功能所没有的由左手揉按功能产生奇妙色彩的特殊音韵。正如魏人阮禹筝赋所说:“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筝在每个音与每个音之间都有互相牵动和过渡的因素,有时还一音可带二至三韵,每个音都在原音高的基础上,通过弹、拨、揉、按控制音量,变化音色,掌握音势滑向等的手段把五音中的奇妙幽微表达出来。既是幽微,就必须深入探讨,因此弹奏古筝的弹揉指法,用再详细的指法符号也无法表达得完全。古筝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简单模仿一些钢琴的东西不多,但钢琴却无法也不必要以揉按来模仿古筝的音韵色彩。钢琴由于它是发挥和弦和声对位的功能,对音准的要求极度严格,特别是每个音符,不可加花,又不能欠缺,弹奏要求的各种记号都要原原本本地详细记在琴谱上,弹奏时要要求一丝不漏。而古筝则在中国五声古音阶的基础上,由于注重以声带韵,以韵引声的声韵色彩功能,产生了很多五音之外的游离、摇动的过渡音。往往能导致人们对古筝十分感兴趣的,都是一些听起来似准非准的各种揉按出来的介音。但愿将来有人能集钢琴与古筝的特色,制作出包括二者全面功能的另一种乐器,那么,新的奇迹,将会焕发出照满整个宇宙的光环。 *希望给你些参考,你自己可以分别百度一下钢琴和古筝,了解一下它们的不同哦。*
试论古筝的音色 摘要: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其音色清悦、高洁、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筝的音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整体的音响效果和乐曲的表现,鉴于此,通过多个角度对古筝音色的研究,使古筝的演奏日臻完美。 关键词:音色;影响因素 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必须讲究声音的美感,也就是良好的音响效果,而这很大程度是由音色的好坏所决定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是声音的个性特色,有明亮、暗淡、清脆、沉闷、圆润、干涩、浑厚、单薄、柔和、刚劲之分。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harmonic wave)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影响古筝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乐器形制、演奏中手指对触弦的控制;而影响音色的主观因素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中的审美认知、内心听觉等。 一、客观因素 (一)乐器形制与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乐器本身的音色对古筝的演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先从乐器的选材制作对音色的影响谈起。“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结构的不同,发音体的组织条件就不同,在发音时产生的自然泛音列的多少也就不同,音色也不相同,即使在演奏音高、强弱相同的音时,也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即使同是古筝,但用不同材料做成,也可细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效果。”专业演奏者对古筝的音色要求主要是:声音很集中,能够立起来,高音亮,有穿透力,声音清脆,余音要长;中音区过渡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低音区浑厚,共鸣好,各个音区对比鲜明,不能像白开水一样。 1.古筝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的选材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古筝的音色、音质。制作古筝的材料,主要是梧桐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其它较硬的木料(一般称硬质木)等。梧桐木的材质松软、易于振动,一般用来制作面板。底板、琴首和筝尾多用硬质木制作,它们胶合的琴身,能产生良好共鸣、增大音量。红木等硬质木料,木纹顺直,色泽美观,质地坚实,是制作筝框表板、岳山利弦柱的良材。制作古筝的材料很讲究,木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琴板的弹性和传声性能,古筝的面板是决定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制作古筝的面板,常用硬度适中、纹理细密均匀、无节疤、无斜纹和扭转纹的桐木板,而琴的镶板则用硬度较大,木质坚实的木料,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技术,这是做音色优良的古筝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就古筝的发声原理而言,面板的传导效果与筝体的振动状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也决定了古筝音色的优劣。 2.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弹奏出美妙的声音是通过义甲触弦而得到的,弹筝用的义甲和拉弦乐器的弓子一样重要,做义甲的材料、规格、硬度、表面光滑程度等,都会影响古筝弹奏的音响效果,因此,义甲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很讲究。 3.弦的选择对音色的影响 弦的种类也由很多,各种材料制成的弦,振动时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丝弦:音质纯朴,但音色较沉闷,不够清脆明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五十年代以前的筝常用丝弦,以后已被钢弦所取代。 钢弦: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余音较长,适用于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但由于其余音长,杂音较多,弹奏《战台风》之类的乐曲,音响较嘈杂,没有金属尼龙合成弦的效果好。 金属尼龙合成弦:低音浑厚、中音柔和、高音清脆明亮,音质比钢弦纯净,适合弹奏和声效果丰富,音响强烈的乐曲,但余音较短,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效果不如钢弦佳。 (二)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属弹拨乐器类,它的基本的音色是手指在最好的触弦点弹奏,使筝弦达到最佳的振动状态,从而发出清晰、圆润、结实、富有弹性的声音。古筝的演奏,在同一根弦上,用不同的指法、不同的弦段、不同的触弦角度和速度,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触弦时的力度,速度和弦段的选择,要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恰当的触弦方式是正确表现乐曲音色的关键环节。 1.触弦方式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音色亦称音品,是发声体在振动时,由于声波的波形及泛音数量的结构,相对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音的一种特质,它主要是由基音和音的比例关系来决定的。我们在演奏时,选择不同的激发点,不仅可以因泛音数量的不同而改变音色,而且也可以因对各泛音振幅人小的影响来改变音色。需要强烈的音响效果时触弦的力度要大,触弦的速度要快,弹奏的位置在距前岳山2厘米左右的弦段上;需要柔和而丰满的音响时,用中强的力度和中等速度触弦,弹奏的位置在距前岳上3厘米至4厘米的弦段上;需要轻柔、空旷、朦胧的音响效果时,用中弱的力度,较慢的触弦速度,在中、低音区弹奏的位置在距琴码约3厘米左右的弦段上。2.义甲触弦深浅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A.基木触弦点是甲尖至胶布的三分之一处,音色柔和、饱满。 B.触弦较深,义甲与琴弦接触的面积人,音色较为深沉、厚重。 C. 触弦较浅,义甲与琴弦接触面积小,音色轻快,颗粒性强,适用于快速轻盈的快板。 实际演奏中,音色的产生与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是多元素的,演奏者获取理想音色的手法也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一种。只有当触弦角度、而积与触弦位置、过弦速度、力度等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获得我们所想要的音色。 3、手指用力部位的变化 古筝演奏的基本发力点在于手指尖,但由于乐曲风格不同,情绪不同,演奏时就相应的需要变化用力部位。例如演奏河南筝曲,要求音色刚健、硬朗,就应把手指用力部位放在手指的根部关节,以增加力度,这样发出的音便刚劲有力:演奏浙江筝曲,要求音色柔和、委婉、灵巧。这时就不能把发力部位放在手指根部关节,而应放在手指第一关节。力度相应减小,发出的音则柔和,轻巧。 二、主观因素 对音色感知的经验基础上联想成像的音色标准与内心听觉一样,是鉴别客观实践音色的无形尺度。在长期的音乐时间活动中,人对某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频率、幅度、波形、高低、强弱及明亮、暗淡、净润等方面获得的感性认识到,这种感性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获得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地重复,是在音响对感官的一再刺激,经过数个感受器官联合工作,并使接收到的音色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的信息库加以分析、综合、编码、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古筝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归根到底是审美的艺术。 任何一首古筝作品都会表达自身独特的思想与情感,这就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去进行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再现作品。因此在表演的二度创作中,就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风格等需要,性地设计不同的触弦方式,以求获得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内心听觉存在于演奏者心灵之中,无影无形,但却能主宰演奏者按照一定的目的支创造相应的音色。它对音色的选择是积极主动并且有创造性的,是实践音色美的先导,只有具备了美的内心听觉才会有优美的实际演奏音色。所以演奏者不但要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更应在艺术修养上下功夫。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越深越细腻,就越能调动诸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因素,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越能通过美的音色去感染人。总之,要想使演奏水平日臻完善,在提高演奏技巧水平的同时也应在音色的把握上不间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军:《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中国戏曲学院学报》,07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2]林玲:《论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怎样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品》华乐出版社 [3]佘艳:《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襄樊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年5月第3期 [4]邱大成:《古筝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5]焦力:《论古筝的演奏音色》 [6]葛雪婷:《古筝演奏音色的“色彩性布局”》,《音乐时空》 [7]陈去非:《古筝演奏,音色是灵魂》,《福建艺术》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关于古筝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古筝作品《夜深沉》演奏赏析2、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及其教学实践3、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的三要素4、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5、浅谈新时期高师古筝教学与发展6、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7、浅谈古筝技巧"摇指"的运用与发展8、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9、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10、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11、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13、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14、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15、分析我国传统茶艺中筝艺表演的民乐艺术特色16、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17、浅析古筝演奏的力度掌握训练
论古筝今年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啊,为什么不能呢,可以写它的起源发展意义,意义要分不同的时期阐述,特别是现代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加入你个人的想法看法,还有他人的想法看法,分古人现代人阐述,最好加上一些对比啊,看它是什么类型的东西,要找到相同类型的东西来对比,它不仅仅可以是乐器这一类型的哦,同样也是其他的类型的东西哦,这里当然还得阐述古今在该类型的不同,最好在描述下和它同类型的东西的特性优缺点能干啥起啥作用,要接近生活的作用,这样对比起来才形象啊。当然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把你想说的,不管该说不该说的都描述出来,当然反动啊暴力的思想什么的描述的时候还是委婉的一点好。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摘要: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其音色清悦、高洁、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筝的音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整体的音响效果和乐曲的表现,鉴于此,通过多个角度对古筝音色的研究,使古筝的演奏日臻完美。关键词:音色;影响因素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必须讲究声音的美感,也就是良好的音响效果,而这很大程度是由音色的好坏所决定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是声音的个性特色,有明亮、暗淡、清脆、沉闷、圆润、干涩、浑厚、单薄、柔和、刚劲之分。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harmonic wave)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影响古筝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乐器形制、演奏中手指对触弦的控制;而影响音色的主观因素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中的审美认知、内心听觉等。一、客观因素(一)乐器形制与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乐器本身的音色对古筝的演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先从乐器的选材制作对音色的影响谈起。“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结构的不同,发音体的组织条件就不同,在发音时产生的自然泛音列的多少也就不同,音色也不相同,即使在演奏音高、强弱相同的音时,也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即使同是古筝,但用不同材料做成,也可细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效果。”专业演奏者对古筝的音色要求主要是:声音很集中,能够立起来,高音亮,有穿透力,声音清脆,余音要长;中音区过渡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低音区浑厚,共鸣好,各个音区对比鲜明,不能像白开水一样。1.古筝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古筝的选材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古筝的音色、音质。制作古筝的材料,主要是梧桐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其它较硬的木料(一般称硬质木)等。梧桐木的材质松软、易于振动,一般用来制作面板。底板、琴首和筝尾多用硬质木制作,它们胶合的琴身,能产生良好共鸣、增大音量。红木等硬
给你几首比较煽情能打动人的钢琴曲:难度一般: 1, 理查德的《星空》 优美感人,令人陶醉。2, 流行音乐《大海》 抒情,让听者起哼,燃起情思。3, 《友谊地久天长》 最令人感动流泪的时候。4,外国民歌《绿袖子》 太优美,给人幸福的感觉。难度大点的:《卡农》节奏鲜明,听者屏住呼吸,带起幸福的旋律。选择你认为不错的,要多听几遍,找到感情基点,多多练习,给你的同学朋友们一次难忘的聚会。
《梦中的婚礼》
《极昼》纯音乐。写论文这种事情真的脑细胞想到爆炸,极其枯燥。这个时候听个纯音乐来放空一下自己,心情会好很多,写论文也会比较顺。
《毕业生》阿
【摘要】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这就要求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型教学模式的引进,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对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了不良影响。从目前的教学状况出发,笔者通过对本院幼儿教育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分析调查数据得出了目前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 幼儿教育;钢琴教学;方法创新;技工院校
一、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前景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幼儿钢琴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一味地按照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存在已久的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因此,结合了很多教育教学、思想家对于教学思想的智慧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资源的运用,加以授课方式的转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学生能够对幼儿教育专业钢琴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结合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有效地途径。在技工院校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课堂中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多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素材被引进,通过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开展学习,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丰富自身的情感,进而在学习时,能够打开思路,联系生活。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借用新媒体资源可引导学生进入由图、画、音等描绘的幼儿教育世界,充分诱发了学生的体验,最终建立多样的评价准则,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技工院校对学生培训以提高幼儿钢琴教育水平为主的特点,通过结合现代幼儿教育对钢琴教学人才的需求,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技工院校教师需要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变灌溉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教学素材,通过课堂讨论、课外活动、多媒体资源引进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很好地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对其专业运用能力的提升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根据对不同学校、不同阶段课堂的教学调研发现,不同的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实施的侧重点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三、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1.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中,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建立在良好的技能运用上。这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而且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次递进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创新的思路,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的'实际素材,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相关因素的改变来生动、形象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
2.加强实践性教学。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深化和探索,通过进一步的解析来引导学生主动去结合生活实际,对于课本知识点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求学生针对有探索价值的素材,主动进行素材解析
3.助力学生构建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学习思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幼儿钢琴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了空前发展,职业素质是衡量毕业生的重要尺度。帮助学生构筑学习思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较为常见的有悬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疑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步地走进适合幼儿学习的钢琴专业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养成对于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能力,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新型教学资源的引进。学习钢琴课知识是比较枯燥的一件事情,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本单元的教学资源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这些教学资源的引进使得单一、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多媒体资源创造的情境当中,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总结
综合上述,技工院校在开展教学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引进新的改进点,推行在幼儿钢琴课教学与幼儿教育需求接轨。与此同时,从理论层面推进新课改的进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结合实践经验,对教学理论予以改进,提升园林钢琴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赫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的思考[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5,(4).
[2]刘瑞生.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2010,(5).
[3]王丹丹.浅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J].金色年华(下),2012,(1).
论文关键词: 钢琴启蒙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作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通俗的方法。其中要点大致为:让学生对钢琴进行认识,培养正确的弹奏姿势、规范的手形和手指的正确弹奏方法、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后应进行钢琴教材作业布置,其步骤包括:学生对上节课作业的演奏与反馈、教师对作业进行指导、新作业的布置,等等。同时也不应忽视家长在学生学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钢琴教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浩大的琴童军团,同时对钢琴教师的需求也日益大增。面对一个零起点的孩子我们应该从何教起?我根据十几年的钢琴学习和若干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通俗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相关统计,绝大多数幼儿在学习钢琴之前表示喜欢音乐,占总数的82%,一般的仅为16%,不喜欢的仅为2%。这说明幼儿在未经刻意引导和培养的前提下,对音乐具有本能的“原始兴趣”。而对练琴过程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在练琴过程中有经常去厕所、喝水等行为的幼儿占42%,偶尔的占37%,不去的占21%。除开幼儿练琴过程中确实的生理需要以外,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幼儿钢琴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幼儿本身、钢琴教师、幼儿家长,而且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幼儿学习钢琴,还是音乐教师教授钢琴,培养幼儿学习钢琴兴趣的学习的关键。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对幼儿钢琴学习活动不仅起着激发动力产生、推动情感投入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培养幼儿注意力的形成,促进智力方面的发展。
我认为对于儿童钢琴的启蒙教学最佳的方式应该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式、口传心授的方法。一般每节课为30—60分钟不等,一般课时安排为一周1—2节。
首先让学生对钢琴进行认识,尤其是对钢琴键盘的识别与记忆,并且引导幼儿对高、中、低音区进行辨识。然后从正确的弹奏姿势开始教授,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弹奏姿势。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坐得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坐的距离以上身略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位置在琴边下,双脚略向前伸。然后开始逐渐细化到讲解身体上半部分,手臂与手腕的感觉与形态,再到教授手形、手指,等等。幼儿手指伸张力和手指关节的弹性对今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该注意好习惯的培养。手型应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键。掌关节自然拱起,像是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大约与键盘平行。大指第一关节仅以指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的位置,四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锻炼,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分为三种五线谱入门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普生简易钢琴教程》1-5册用的是中央c入门法。
结合学生弹奏的钢琴作品向学生讲述有关的音乐知识,例如表情记号的意义和作曲家的风格及其生平,等等。
在完成若干节的入门知识讲述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钢琴教材作业布置,每节课的必要步骤为:学生对上节课作业的演奏与反馈、教师对作业进行指导、新作业的布置。
我认为对儿童入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应该先询问孩子在家的练琴情况,然后开始基本功的练习,让孩子把手指活动开。然后开始让他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仔细聆听学生演奏,并且在演奏过程中及时纠正手形、识谱、表情记号等问题。
欣赏老师示范演奏所布置曲目的片段。让孩子自己进行对比比较,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与学生讨论有关弹奏时候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师的示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作曲家写作时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许多钢琴教师在教授学生钢琴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一点,即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使幼儿学琴者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继而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各种品德的养成、陶冶情操,等等。根据个体和家长需求的不同,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为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最好邀请家长在一旁观摩,并且记录老师上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上课实际情况,家长要及时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这一点对于学生钢琴水平的进步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
[2]周年.少儿钢琴学习小百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3]李虻,姚兰著.怎样当好琴童家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