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论文网下啊
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还有,可以把自己领悟到的一些关於民族舞的发现写下。
浅谈气息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摘要: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气息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应该掌握和研究各个民族舞蹈中气息方法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不同的舞蹈个性进行发展创新,不断提高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关键词:气息;民族舞蹈;应用舞蹈从产生之日起,就和气息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舞者就用气息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节,可谓舞蹈离不开气息,气息在舞蹈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一舞蹈与气息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舞蹈是运用人体艺术语言(肢体)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门艺术。何谓气息?一是指呼吸,呼吸顺畅才有动作的自然协调;二是指内在的气流运行感。气流内在运行分三种感觉与方式,一是气沉于小腹感;二是气从头顶徐徐顶出感;三是气流遍于全身的运行感。气的沉与顶常保持它的位置,而气的流动则看动作、情感与劲力的需要变更它运行的轨道和部位。内在气流运行感能使舞蹈肢体语言具有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外显动作的优美飘逸、气韵生动。足以见气息在舞蹈肢体动作运用上的重要性。唐代的《乐府杂录》中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说明好的发音和共鸣必须首先有好的气息支持,才能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同理,舞蹈也不例外。舞蹈艺术前辈们非常重视舞蹈中气息的运用。吴晓邦前辈就曾把气-呼吸归结为舞蹈艺术上的三个元素之一。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历史渊源很古老,它是各种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是最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舞种。在情感上的表现特征即为: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在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又都必须通过气息的长短、速度、大小和轻重,来区别各种情感和性格特点,让气息来贯穿动作与情感的始终。正确合理的气息运用,表现出来的境界,是艺术的一种升华,让舞者自身所要表现的艺术内涵与思想感情有着完美的体现。正确运用气息是舞者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气息不仅赋予人的生命,更是肢体语言展现的灵魂,她的生命力和魅力时刻感染着观众。一点一滴,一起一落,伸展、蜷曲,都是舞蹈生命的闪光点。舞蹈如果缺少了“气息”,那么内在的身体韵律就无从体现,也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肢体语言就丧失了原有的感染力,内在神韵就会消失,其肢体语言就会变成生硬的四肢运动。气息给予人的是生命,它赋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作品,重要的一点则是舞者需要运用气息控制身体并帮助肢体完美地做出各种舞姿,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舞蹈中的气息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气息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在共通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如书法、声乐等方面的气息是自由的、流畅的、不间断的,气息的频率是平均的,不需要任何控制,是自由交换的;而舞蹈中的气息则需要根据所做的动作来对气息进行控制,它的频率不是平均的自由的,而是需要跟随动作的幅度、大小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变化和调节。正确的调节气息为跟随动作的变化来变化气息,可以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舞蹈的魅力。舞蹈中的气息一般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四种形式组成。气息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我们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吸气时动作多为起、上;呼气时动作多为落、下。在《易经》中气被分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于后背,呼气为阴,行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与《易经》中的阴阳相符合。阳是上、强,是刚之意,因而舞蹈中的吸气多是向上、提、起;而阴与之相反,是下、弱,是柔之意,因而舞蹈中呼气多为向下、落、沉。掌握好气息,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找到运动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息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协调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去展现气息与舞姿默契配合的最高艺术境界。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1.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2.技巧情感化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3.技巧艺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继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发展”,则是建筑于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这个地基,就无法谈得上建造什么房子;同样,如果不是为了建房子,那么光是打下一个地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对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却有赖于继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这一问题分别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五:继承我们在上面把继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么说,继承便是根本了。这个基础打得怎样?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房子。我们搞舞蹈、戏剧、体操的不是常有这样一句“七分键子三分提”的口诀吗?若想以后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练好这“七分键子”。基础打好了,以后要如何“翻”,建什么房子,那就能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继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应该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当今而言,我们认为更应着重这一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被摧残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间艺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纪也相当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鉴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由于“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艺领域中提出“文艺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作品主题思想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创作方法上必须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学艺术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创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号所代替。舞蹈的内容不是“献苹果”,就是“献香茶”、“献披肩”等等,家乡有什么就献什么。要不然就是毛主席来到我家乡,来到我边寨;好象毛主席看过的麦穗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好,毛主席看过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长得肥又壮。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会受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时在舞台上只能运用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作为一种政治术语的舞蹈语汇。只要你稍微越出这条界线,就说你是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情调,不健康的表现等等。就是这种所谓“革命文艺”,使得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们的演员虽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但跳的不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演员不爱演,观众不爱看,编导不知所措。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从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虽然我们的一些老专家,老编导曾经掌握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给“四人帮”的“棍子”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多少还有些“脑震荡后遗症”,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生疏或遗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间素材被烧毁或丢失,而我们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间艺术又隔绝了十年之久。这些都说明了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当务之急。然而,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这种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不断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增强的。在大连的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水》、《追鱼》、《金山战鼓》等节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鸟虫鱼的节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最擅长于通过描写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灵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素来就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传统手法,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民间传说中尤为盛行,在我们的诗歌、词赋及国画中就更为突出。而这些成功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也永远闪烁着其夺目的光彩。本来,在舞蹈艺术上采用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同志指责这次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太多的“花鸟虫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质量不高。这正如:好花虽多还嫌其少,恶草虽少却厌其多。这种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必须尽早老老实实地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从中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我们的创作内容和质量。这几年和外界加强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进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对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节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东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相形之下,我们觉得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就不够。原因是我们的根子在民间中扎得不深。就拿广东省来讲,打倒“四人帮”至今已好几年了,但对广东的民族民间舞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编导还是浮在上面(这不是编导的责任,而是没钱下去)。这也是造成这次广东参加单项舞蹈比赛的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观看了“英歌会”,发现专业编导掌握的素材远不如群众。这几年群众已把他们的“英歌”发展得更为健壮有力了。后来我们去粤北汉族地区看“舞狮”,群众也把它发展了,而我们手头上的素材还是五十年代的。据说汕尾一带的“钱鼓”,也有丰富的队形和动作,但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继承、去挖掘,就忙于创新,创不来就生吞活剥地加几个现代派舞蹈动作进去谓之创新。这不是好办法。要真有所创新,就得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在挖掘、继承和整理我们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上下功夫。文章有点零乱,尽供楼主借鉴参考。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1.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2.技巧情感化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3.技巧艺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继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发展”,则是建筑于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这个地基,就无法谈得上建造什么房子;同样,如果不是为了建房子,那么光是打下一个地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对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却有赖于继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这一问题分别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五:继承我们在上面把继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么说,继承便是根本了。这个基础打得怎样?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房子。我们搞舞蹈、戏剧、体操的不是常有这样一句“七分键子三分提”的口诀吗?若想以后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练好这“七分键子”。基础打好了,以后要如何“翻”,建什么房子,那就能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继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应该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当今而言,我们认为更应着重这一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被摧残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间艺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纪也相当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鉴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由于“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艺领域中提出“文艺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作品主题思想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创作方法上必须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学艺术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创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号所代替。舞蹈的内容不是“献苹果”,就是“献香茶”、“献披肩”等等,家乡有什么就献什么。要不然就是毛主席来到我家乡,来到我边寨;好象毛主席看过的麦穗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好,毛主席看过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长得肥又壮。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会受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时在舞台上只能运用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作为一种政治术语的舞蹈语汇。只要你稍微越出这条界线,就说你是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情调,不健康的表现等等。就是这种所谓“革命文艺”,使得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们的演员虽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但跳的不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演员不爱演,观众不爱看,编导不知所措。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从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虽然我们的一些老专家,老编导曾经掌握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给“四人帮”的“棍子”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多少还有些“脑震荡后遗症”,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生疏或遗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间素材被烧毁或丢失,而我们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间艺术又隔绝了十年之久。这些都说明了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当务之急。然而,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这种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不断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增强的。在大连的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水》、《追鱼》、《金山战鼓》等节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鸟虫鱼的节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最擅长于通过描写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灵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素来就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传统手法,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民间传说中尤为盛行,在我们的诗歌、词赋及国画中就更为突出。而这些成功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也永远闪烁着其夺目的光彩。本来,在舞蹈艺术上采用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同志指责这次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太多的“花鸟虫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质量不高。这正如:好花虽多还嫌其少,恶草虽少却厌其多。这种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必须尽早老老实实地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从中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我们的创作内容和质量。这几年和外界加强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进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对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节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东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相形之下,我们觉得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就不够。原因是我们的根子在民间中扎得不深。就拿广东省来讲,打倒“四人帮”至今已好几年了,但对广东的民族民间舞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编导还是浮在上面(这不是编导的责任,而是没钱下去)。这也是造成这次广东参加单项舞蹈比赛的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观看了“英歌会”,发现专业编导掌握的素材远不如群众。这几年群众已把他们的“英歌”发展得更为健壮有力了。后来我们去粤北汉族地区看“舞狮”,群众也把它发展了,而我们手头上的素材还是五十年代的。据说汕尾一带的“钱鼓”,也有丰富的队形和动作,但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继承、去挖掘,就忙于创新,创不来就生吞活剥地加几个现代派舞蹈动作进去谓之创新。这不是好办法。要真有所创新,就得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在挖掘、继承和整理我们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上下功夫。文章有点零乱,尽供楼主借鉴参考。
你与舞蹈的故事,舞蹈改变了你的***、***是我的**(舞蹈)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2. 舞蹈编导如何力求新颖独特3. 舞蹈表演及舞蹈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4. 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5. 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6. 由舞蹈"游龙吟"引发的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7. 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8. 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至今的回顾与思索9. 中国汉唐古典舞身体语言及创作方法研究10. 中国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研究11.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分析12. 重庆市群众舞蹈的应用与普及研究13. 重庆铜梁龙舞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改变与发展 4 - 舞蹈院校硬件评估与舞蹈教学软件上的实际差距 (深谈评估模式与无法改变的文凭教育之舞蹈教改)5 - 残酷的艺术 舞蹈训练伤残实录 (现阶段我国舞蹈从业者的淘汰率)毕业论文吗 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现象啊 有时候自己写地还不如学文科的帮忙杜撰的 哈哈 希望你能早日通过
舞蹈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考研深造,也可以选择就业,如果选择就业的话,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很多,如老师、文艺工作者、创业等。
1、考宣传部、教育局(厅)、文体局、文化(厅)部门的公务员岗位。
2、在歌舞表演团体、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娱乐传播公司、合唱团体、演艺经纪公司、广播电视局、地方文体局、医院、部队文工团、亲子教育从事专业教育、舞蹈教育、组织、策划、编排、舞蹈编导、舞蹈评论家、艺术体操教练、舞蹈治疗等工作。
3、在中小学、幼儿园、文化宫、群艺馆、青少年宫、高等教育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从事舞蹈教师、舞蹈理论研究员、高等教育教师、专职舞蹈教师(编导、基训、民舞等)、民族舞蹈研究等工作。
4、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从事舞蹈环境工程设计、策划宣传人员、电视节目片头、片花、宣传片、预告片制作、网络音乐电台主播、舞蹈演员、舞蹈指导等工作。
5、成立自己的个人舞蹈工作室、录音棚、培训班、独立艺术学校,做自由撰稿人,自由职业艺人,或是成立个人演绎公司、影音广告公司、独立传媒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独立舞蹈厂牌、网络舞蹈电台、成立舞蹈制造厂等。
6、在舞蹈服饰、书籍行业中从事品牌舞蹈服饰代理、舞蹈类书籍批发销售、做舞蹈服饰经理、舞蹈行经理、成立自己的舞蹈服饰连锁店等。
7、在网络公司、音乐杂志编辑、音乐出版社从事音乐编辑、职业编舞、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文化经纪人、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等。
8、在话剧社、音乐剧、影视公司、民族舞团、现代舞团从事影视演员、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歌舞剧团演员、民族舞团演员、现代舞团演员、明星替身等工作。
1、研究生初试科目共四门,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学硕考英语一,专硕考英语二)、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和外语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专业课由招生院校自主组织命题。专业课因学校、专业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学校专业课考舞蹈史和舞蹈概论,也有学校考艺术概论。具体请查阅报考院校的专业目录。
2、舞蹈专业分为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和舞蹈教育,以北京舞蹈学院2021年舞蹈考研科目为例:
(1)舞蹈表演(除音乐剧方向)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711艺术概论与主题写作、814专业方向历史与理论。
(2)舞蹈表演(音乐剧方向)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711艺术概论与主题写作、819专业方向历史与理论。
(3)舞蹈编导(中国古典舞编创方向一、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方向一、二、国标舞编创方向)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711艺术概论与主题写作、816专业方向历史与理论;舞蹈编导(舞蹈编创方向一、二)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711艺术概论与主题写作、817专业方向历史与理论;舞蹈编导(舞台美术设计方向一、二)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711艺术概论与主题写作、818专业方向历史与理论。
(4)舞蹈教学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711艺术概论与主题写作、815专业方向历史与理论。
3、研究生复试一般要考英语(通常分为英语听力测试和英语口试),以及专业知识(通常分为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如果为舞蹈理论则要先递交一篇论文给导师,合格后才能进行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
舞蹈学舞蹈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舞蹈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舞蹈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舞蹈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中外舞蹈史、中外民间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1]培养目标舞蹈学图册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舞蹈进行理论分析、研究 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舞蹈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中外舞蹈 史、中外民间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 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本 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欧美芭蕾舞史、欧美现代舞史、中外传统舞蹈文化、舞蹈鉴 赏与批评、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训练学、舞蹈基础训练等。实践教学1.教学实践:舞蹈理论实践(舞蹈作品赏析、地区文化考察与研究、舞蹈理论研究与创新)、 舞蹈教学实践、毕业实习(含毕业供需展示)和毕业论文等;2.社会实践:艺术采风、公益汇演、志愿者活动。知识能力1.系统掌握舞蹈历史和理论、舞蹈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舞蹈历史、舞蹈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能力;3.掌握一定的舞蹈专业技能;4.了解相关的人文科学和自然学科的知识;5.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6.熟悉有关文艺的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就业前景就业前景调研结果表明,大中小学校需要舞蹈教师不仅会跳、会教、会创编,有的地区还要兼任音乐课教学任务。为此,以舞蹈技能和师范性相整合、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双专业”办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和学校艺术教育的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现有80%分配在大中小学从事舞蹈艺术教育工作,有18%分配在地市各级文化馆从事群艺工作,并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中国古典舞培养目标: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构建具有中国古典舞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研究等高级专业人才。文化特征:继承与发扬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与传统,以中国戏曲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追求经典意味、典雅格调的审美情趣与品格,经过当代人的发展创造而加以创新和重构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舞蹈艺术。学科特色:创建具有中国传统和民族舞蹈文化特色的舞蹈专业学科。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源——中国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之道——中国传统艺术书论、画论、乐论、诗论、剧论、武论。借:中国传统动作语言之象——历代画像、戏曲、武术动作审美特征。立: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之体——建立中国古典舞理论知识,表演技能体系,形成艺术学科应具备的训练功能、语言功能和表现功能。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培养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表演和表演教育两个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剧)演员、优秀的表演尖子人才和表教人才。办学思路:传播民族舞蹈文化、研究民族舞蹈教育规律、培养优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治学理念:团结协作、服务为先、科学管理、追求卓越。执教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品德高尚,严谨治学。特色理念:海纳百川、自成一脉。凸显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舞蹈职业化品牌教育。文化理念: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民族舞蹈。 三、现代舞蹈现代舞是在传统舞蹈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舞种,具有流行、时尚、新潮的特征。其舞蹈种类繁多,流派层出不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演艺市场的逐步形成,现代舞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主要课程:基本功训练、素质课、民间舞、现代舞、国标舞、体育舞、踢踏舞、爵士舞、街舞、韩国舞、劲歌劲舞、流行歌舞、剧目课、表演课、化妆课、舞蹈基础知识与赏析、舞蹈美学、乐理、声乐、视唱练耳、钢琴基础、文艺学基础等。 四、舞蹈编导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专业表演团体、学校、科研单位、演艺机构等从事中国舞、芭蕾舞、现代舞等舞蹈、舞剧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技术、舞蹈素材组合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音乐(钢琴、曲式分析)、舞蹈编导理论、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现代舞表演系统课程等。 五、芭蕾舞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适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专门化的芭蕾舞蹈表演和教育人才的学科定位下,我们对人才培养确立了明确地目标,确立为具有深厚扎实的芭蕾基本功底、有很高的芭蕾舞艺术技术技巧水平。能够承担大型剧(节)目中的主要演员和领舞演员角色及具有全面素质的群舞演员,不仅掌握各种古典芭蕾剧目,而且具备表现现代芭蕾及其他各种芭蕾风格的能力,进入各个芭蕾舞团能起到栋梁作用的人才。对表演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具有深厚的芭蕾基本功底,有较高的技术技巧水平和芭蕾舞的相关知识的表演和教育人才,能够胜任专业院校各年级的芭蕾教学任务,成为各个专业院团教学上骨干力量的人才。通过对芭蕾表演、表演教育两方面舞蹈人才的向全国各地不断地输送,以此来推动中国芭蕾舞事业的不断发展。 六、舞蹈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主要课程:舞蹈写作教程、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专业英语、舞蹈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学等。
内容摘要: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我国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该学科在体育院校的开展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在借鉴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基础上,根据上海体院等体育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培养方向的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对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推动体育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关 键 词:舞蹈编导学科课程 体育院校 教学改革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默罕默德·黎达的《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二、研究结果与分析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 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总结与建议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卡琳娜·伐纳. 舞蹈编创法[M].法国:巴黎维戈特出版社,1993,8.[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王海,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你与舞蹈的故事,舞蹈改变了你的***、***是我的**(舞蹈)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关于舞蹈造型艺术的动态审美思考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和传承巴渝舞历史流源与当代传承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汉代舞蹈风格研究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土家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从舞蹈编创与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论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与教材建构的关系论中国舞剧的真善美论音乐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三峡地区巫傩文化与巴渝巫舞研究》论古典舞的当代审美浅论汉唐舞蹈剧目中音乐的魅力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研究重庆酉阳摆手舞的现代审美意识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论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论音乐在舞蹈剧目中的重要性
舞蹈毕业论文题目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舞蹈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的政策。
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
举例: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究。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谈舞蹈教师肢体语言的美育功能摘要:舞蹈是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艺术,舞蹈教师要对舞者的肢体进行严格而科学的训练,以便达到舞蹈内涵所要达到、所要表现的最佳状态如从简单的站姿、坐姿、走姿到软开度的训练,以至于跳、转、翻等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些都是更好地表现舞蹈最高境界之所需。同时还要通过老师的训导、示范等,使舞者日常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显现出其人格及职业的魅力。关键词:舞蹈教育、肢体语言、内涵、美育功能、美感舞蹈教育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是专业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统一,也就是教书(学)与育人的统一。这是一个对肢体进行严格训练和科学训练的过程,也是对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动作养成的过程,舞蹈教师是整个训练的执行者、诱导者和贯彻者。舞蹈教育是用肢体语言通过示范动作传递肢体艺术进行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师则是把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有着更特别的意义,有着特殊的美育功能。舞蹈教师是用肢体语言把舞蹈的内涵、教育的内涵和老师本身的内涵,通过舞蹈中的肢体美、教学中教态每和生活中的自然美表现出来。它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而且还具有欣赏价值和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欲望,更是一种动力。它所传递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舞蹈教师的美育功能来自舞蹈艺术本身的美这种美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这种美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的精雕细琢,修饰性很强,具有艺术造诣所赋予的灵气,它符合舞蹈审美诸元素的需要。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舞姿和高难度的技巧等,是经过艰苦磨练后才能达到的专业性很强的富有艺术性的肢体美,是任何口头语言都难以比拟的。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富有专业内涵的舞蹈动作,通过关的肢体语言,示范给学生们,如:在教授中国古典舞神韵所要表现的“形、神、劲、律”中的“律”时,其中一个简单的“亮相”,既可运用正律,也可运用反律。正律动作通过顺利顺势则顺水推舟,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而反律,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却突然急转几下的往右,或者由前突然变化向后等等。这种反律通过教师的肢体表达,有着异峰突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动作有了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感觉。更美的是教师在动作过程中,从手指尖到脚指头、从头发梢到神经末梢、从眼神到呼吸都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舞蹈只有通过美的肢体和美的神韵,配以美的音乐,才能表达美的内涵,达到美的享受。这种肢体语言美,给人一种美的意境。而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渴望效仿和追求……舞蹈教师的美育功能是教态语言的美这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表现或理想的形象显现,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这种美的教态语言是一种知识品位、文化修养、职业道德、聪明智慧、教学方法及态度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优雅的艺术气质,始终是学生竭力效仿和尊崇的榜样,尤其是教师的艺术涵养更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教育的最高水平应该是无声胜有声,身教重于言教。舞蹈教师有着用肢体语言和教态语言传递美的内涵的教师职业内涵以及教师本人素养的融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舞蹈的技术、技能,更要教他们做人的标准。一个学生追求的生活目标是高深还是庸俗,是奋发还是功力,是诚实还是虚伪,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任何其他教师更直接更有力更深远。大到教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呼吸,一个眼神,~个微笑,一个表情,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和每一个细小动作都有他的用意所在。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穷的,是对学生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感染力的,~个自身修养高的老师,常常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模仿的榜样,在教学中其讲述的观点及阐述的内容,极易为学生接纳,其言行极易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既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特别是舞蹈教师,以愉快的教态语言和学生沟通,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舞蹈教师的美育功能是教师本身的一种自然美如果说第一种美是来自于舞蹈本身的肢体美,是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达到的话,而第二种教态美则是教师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表现及活动,那么第三种美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是前两种美在教师心灵深处的烙印,或者说前两种美在脑海中的积淀,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是任何人无法拿走的东西,也就是人的内在气质的一种表现。这里既有职业特点,又有专业特点,是个人的学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整体显现,是一种不经意的表现,是一种下意识的最自然美的流露。有人常讲,一位好演员不一定是一位好教师,但好的专业教师一定是一位好的演员,这也充分说明对舞蹈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在专业上既要会跳,又要会教,必须做到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并且还要学会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法,更要学会做人。舞蹈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的职业,传授的是舞蹈的专业,因此,在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里,既有舞蹈演员的艺术气质,又有教师的学者风范,既有五大搜演员的个性张扬和坚韧的毅力,又有教师那种含蓄和丰厚的内涵。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或者说体态语言是一种外在形象,也反映着他的气质和内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教师把各种形式的美的形象,呈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深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达到净化灵魂、提高境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因而以形象——肢体语言美感教育人会有显著的功效,会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早就一代人格完美、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2. 舞蹈编导如何力求新颖独特3. 舞蹈表演及舞蹈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4. 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5. 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6. 由舞蹈"游龙吟"引发的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7. 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8. 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至今的回顾与思索9. 中国汉唐古典舞身体语言及创作方法研究10. 中国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研究11.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分析12. 重庆市群众舞蹈的应用与普及研究13. 重庆铜梁龙舞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我给你提供了几个选题,你可以看看,或者参考参考都可以但必须是你体育舞蹈专业,也可以参考自拟题目舞蹈论文题目一:1宋代乐器研究2萨拉萨蒂创作演奏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分析3《古希腊音乐文献》研究4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6“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7水陆法会音乐研究8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理论和实践9汉代丧仪音乐中礼、谷关系的演变与发展10宋代教坊乐制研究12简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13析沟上日出夫声乐套曲《永不关闭的剧场》的创作特征14拉莫一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15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在声乐教学上的价值16三首浪漫时期钢琴叙事曲的比较分析17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的研究18论音乐艺术的第三度创作——听众的鉴赏19《黄河大合唱》与清唱剧《长恨歌》之比较研究20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1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22清史稿乐志研究舞蹈论文题目二:2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24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25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26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27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8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29主题——动机理论——开放性的理论30在“他者”与“自者”之间——先秦至魏晋乐论流变分析31现代音乐中的新音响及其作品结构力32先秦筝乐文化33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34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35用动机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民歌36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37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38乐府史研究39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兼论诗歌对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影响40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41西洋歌剧泳叹调的美学研究42宋史乐志研究43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关于舞蹈造型艺术的动态审美思考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和传承巴渝舞历史流源与当代传承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汉代舞蹈风格研究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土家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从舞蹈编创与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论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与教材建构的关系论中国舞剧的真善美论音乐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三峡地区巫傩文化与巴渝巫舞研究》论古典舞的当代审美浅论汉唐舞蹈剧目中音乐的魅力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研究重庆酉阳摆手舞的现代审美意识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论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论音乐在舞蹈剧目中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 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 浅谈舞蹈的创作·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舞蹈要注意的艺术特点.舞蹈生态学与美学结合的方法.舞蹈对新时期的舞蹈进行美学思考.这些题目都不错给你这个网站你看看,中华论文网里面都是这种类型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