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百科 > 师范生教育类毕业论文

师范生教育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师范生教育类毕业论文

师范类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这些:

1、学前教育专业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互换初探、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利用、微课题研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范式、建构主义视野下“学前 儿童 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2、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翻转课堂之管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关于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强迁移规律运用的建议、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3、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我国体育科技一体化训练体系的几点研究、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

4、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关怀——一年级上册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适切性探究、 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录、 均衡发展政策与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两位农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 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环节。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生物师范生教育类毕业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国范文网: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例如: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大纲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教育部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传统初中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初中生物课是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原因是由于这门课程讲到的内容有很多与学生自身有关,与生活实际联系得很紧密,而且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实验的课程。但是我们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学生会很快失去了兴趣。为什么呢?1、由于初一的学生中有些还没有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因而当学习量突然加大时,不适应。再加上生物知识需要理解,死记硬背的同学考试成绩肯定会较差。当第一次或第二次的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会有畏难的情绪。这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如果提前看了课本的内容,则课堂上容易走神。3、上实验课时,如果教师提前演示实验的过程,学生去重复,要得到与教师的一致的结论的话,学生的许多行为必然受到限制,因而有趣的实验课也会变得味同嚼蜡了。4、学生在学习时具有间接性,通过教师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虽然有教师在引导,但与学生独立完成的效果还是不可相比的。学生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他们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缺乏了体验。因而,生物课程的改革是必然要进行的。 新课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改善目前教学现状的好办法: 新课改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在有的人的眼里这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会直接导致学校领导和学生对生物教学的轻视。但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则具有优势。因为,一方面,我们生物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如果失败了则压力没有那么大。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就是时间的不可控制性。对于中考科目来说,在目前的现状下,中考成绩可以说是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的命脉,所以时间不可控制性是一个大问题,但初中生物老师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生物教师在这方面多作尝试,还可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探明道路。 二、生物学科中有较多的内容适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例如: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做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 “蚕豆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动物的可以考虑草履虫、神经纤维、血液涂片等。这些小制作只要告诉学生基本原理后,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索。相信学生,往往会取得好的成果。例如,我在2003年组织的兴趣班中,有学生交上来了玻璃制作的标本,还有琥珀标本、蜡制标本等,这些制作在老师的估计范围之外。 2、植物栽培:在我校的植物生态园中,可在不同的季节栽种不同的植物,既美化了校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还可以将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让学生掌握。无土栽培技术还可以用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的书房。至于组织培养则要看学校的条件,如果消毒的水平过关的话,也是可以作一下尝试。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书本上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只要遵从探究活动的规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在完成一些小实验的基础上,也会得出深刻的生物学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究种子的发芽率》、八年级上册的《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等。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堂外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个别谈话法)、座谈、问卷、测验(如智力、能力、个性等测试,书面资料分析)等手段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我在2003年9-11月间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江门市垃圾处理情况调查活动》,在我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性效果。我将我指导的这次活动教案附于后面,以供参考。 5.举办展览:利用生物摄影,把各种各样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展示出来。作品题材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可用普通相机、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根据实物拍摄的生物题材用来展览:大到生物景观、生态系统,小到一只昆虫、一片蝴蝶的翅、一朵花、一片花瓣、甚至于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等都可以。此外还可将学生的小制作用来展览,如 “叶脉书签拼画”展、“插花艺术展”等小展示。还有,我组织了学生对青春痘、近视眼等调查,将这些调查的图片、成果等在校园的橱窗中展示出来。这样把科学性、知识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促进和示范的作用。 三、生物教师开展综合实践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此,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的,积极性能得到保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老师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相当于外因,促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而发生质变。学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自然容易一些。学生能否持续发展是我们当教师的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的问题,如果透支了学生的兴趣和活力,活动开展还不如不开展。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 :在生活的任何方面,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认识、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对江门市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活动中,通过学生设计、选择活动的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沟通和碰撞中,增强自信心。由于我对垃圾的处理也不是很清楚,一切问题的答案要学生们自己去调查和探索,这让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有一个机会去充分了解自我、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 3、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过程比结果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建构主义认为:应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知识。我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活动本身的结果不一定重要,起码它让学生在过程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感受到了愉快与沮丧,在过程中习得了课堂中没有的知识,并在过程中将一些理论知识应用并巩固。 4、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的学生中有些人的依懒性强、任性、娇气、缺乏合作精神。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度较少,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和有限的资源。因而学生要搞清楚他所研究的问题,必然要与同学和老师及社会上的人士交流和合作。要适应这样一个小环境,他们就必须克服不良的性格,让学生学会相处、谦让、容忍,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需要些压力才会去思考和改变,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不到垃圾场就不知道垃圾集中在一起的味道是如何的臭,学生们也就不会想到用什么植物或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四、生物教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其实际效果如何?它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评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关系到这次活动的成败,还关系到下一次活动是否能顺利地开展。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起着对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诸方面发展变化的评估作用。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评价活动中教师更要优先思考的是评价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否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并行,是否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学习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一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者,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将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档案袋评价、他人评价这三种主要的形式。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以学生自身作为评价主体的一种评价方式,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学生可以设计了一张自我评价表。对于自身获得的学习结果、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变化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促进自身向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我在学生参加垃圾调查活动时参考其他人士成功案例后设计的量规:

师范类教育毕业论文

一、调查报告参考选题1、学前数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小学数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高中数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数学新教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5、数学学习中困难生的研究;6、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特点、成因及其教学对策;7、数学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8、中学生数学能力的性差别的调查报告。9、影响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10、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二、研究报告参考选题1、数和算术的教与学的研究;2、中学代数的教与学的研究;3、中性几何的教与学的研究;4、数学教学的创新;5、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6、数学教学评估的研究;7、初中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8、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研究; 9、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10、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 11、图形在中学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12、小议现行中学几何课本的逻辑体系;13、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14、如何处理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15、对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建议;16、如何评价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17、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18、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三、数学专题参考选题1、解析证法初探;2、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3、谈谈类比法;4、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分类讨论;5、注重创新性试题的设计;6、生活中处处有数学;7、数学几种课型的问题设计;8、浅谈几何证明;9、在不等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10、谈平面几何入门的概念教学;11、数学教学设计随笔;12、代数变形常用技巧及其应用;13、“特征信息”的捕捉与解题最优化;14、反思教学中的一题多解;15、谈反函数的教学;16、观察法及其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17、直觉思维在解题中的运用;18、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学——案例三则。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师范类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这些:

1、学前教育专业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互换初探、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利用、微课题研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范式、建构主义视野下“学前 儿童 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2、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翻转课堂之管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关于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强迁移规律运用的建议、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3、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我国体育科技一体化训练体系的几点研究、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

4、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关怀——一年级上册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适切性探究、 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录、 均衡发展政策与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两位农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 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环节。

毕业论文教师教育类范文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 教育 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一: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集体观念,锻炼他们的语言功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概念。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游戏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和集体观念,在游戏中锻炼语言,培养 记忆力 ,学习数学概念。 一、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正处在大脑发育时期,对一切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幼小,耐力差,不适合长期坐在一处学习,根据这种特点,幼儿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教学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学习。根据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和同龄人一起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根据心理学规律,幼儿和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使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忍让,学会关心,还能学会竞争,这样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得到父母、祖父母的多重溺爱,这样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和自私,并且由于年龄不同,孩子在家和大人的交流沟通很有限,如果在幼儿园里,还像小学生一样按时上下课,就会使他们的感情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性格,而通过幼儿园的游戏,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 二、幼儿游戏化教学 (一)生活能力游戏化 幼儿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动手能力,像扣扣子、穿衣服这样的日常活动。很多孩子这方面能力欠缺,在家里由家长完成,在幼儿园由老师帮助完成。这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幼儿尽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比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很多人只能记住大致的主色,像红、绿、黄、蓝,对于玫红、粉红、浅绿这一类颜色容易忘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将不同颜色的纸折成小飞机,然后教师发口令,让指定的幼儿迅速找出相应颜色的飞机,这样促使他们快速记住不同颜色。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可以进行分组游戏,让几个人一组,这样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幼儿就会自发地将同组人看成一个整体。 (二)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 语言教学有两种,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幼儿在三岁到五岁期间,语言能力正处于从单音词向长句迈进的时期,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除了要多说,还要善于记忆。对于书面语言,可以通过读儿歌和五言诗来锻炼,但这种读书法,时间一长,孩子会失去耐心。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学完一篇儿歌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可以让几个孩子分为一组,第一人说出第一句,让后面的人接着说第二句、第三句,这样循环几次,孩子基本能完整掌握,比强记有趣得多。很多幼儿园都注重对书面语言的培养,忽视对口头语言的培养,为了孩子将来能流利地与人交流,在幼儿园应当要多进行口语锻炼。幼儿的生活范围除了家庭就是幼儿园,要他 说说 自己的活动有点难度。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家庭,例如自己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生日,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家在哪里。在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其他人注意听,然后让别人将刚才同学说的复述一遍,看谁复述得最详细。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也让孩子对家人多一份了解。这样的游戏要定期开展,说话的内容要不断变化,可以从家庭开始,转到个人 爱好 ,再转到每天活动情况,这样对于孩子以后写 作文 、观察周边事物也有帮助。 (三)幼儿数学概念游戏化教学 在幼儿园期间,对于数学不要求他们进行计算,只要掌握数学概念就可以,像数数,不能让他们像 唱歌 一样从一唱到一百,而是要让他们用实物来表示,至少知道八个和三个各是什么概念,哪个多哪个少。除了数字概念,还要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直线和曲线这样的概念,这些可以通过做手工来加强认识,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吃饼干的形式,“吃”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让他们回家,在家里的家具中找出不同的图形。 三、幼儿游戏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在幼儿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但幼儿游戏化教学则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条件也不同,要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这样的游戏不仅不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第二,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关于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认知游戏,应该要安排在幼儿精力旺盛时期进行,像刚刚做完体育方面的游戏,幼儿还沉浸在亢奋中,但身体开始疲劳,就不能继续做游戏;也不能安排在即将放学的阶段,幼儿人没走,心已经走了,也不能安心做游戏。第三,教师要精心编排各种游戏,将动手、动脑游戏搭配进行,不能将同一类游戏在短期内反复进行,而是要留下“空白”,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停下,换其他类型。这样下次再做,学生仍然兴趣高涨。要使幼儿对各种游戏有积极参加的兴趣,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查找资料进行编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掌握幼儿心理才能设计出他们喜爱的游戏。 作者:郑自春 单位:镇坪县华坪小学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二:幼儿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具有全方位信息展示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讲学的模式将课本知识趣味化、动态化以及形象化。多媒体技术也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学习集中力提高,教师通过动态的知识教学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中多媒体运用现状分析 (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不断地加大在幼儿园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化现象。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只有少数的幼儿园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总的来说,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相关专业技术缺陷 部分开展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课堂仍是较为初级的状态,多数采用的都是基础的投影仪等设备,多媒体课件开发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幼儿园多媒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他们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全方面把控,这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 1.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缩减教学时间,同时,它使幼儿教学摆脱了空间上的限制,将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展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大大增强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协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课程进行多次重复展现,而不必占用过长的时间,这有效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力。 2.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备具有动画、音乐播放等诸多功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进行程序设置,比如当幼儿取得相应收获或进步时,多媒体设备可以自动出现一个笑脸进行表扬与激励,多媒体设备多样化的功能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案例探讨 以幼儿教学读物《弟子规》为例,教师在开始多媒体教学前,首先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案资料,其次是对教案资料进行多媒体处理,使课本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转化下,以文字结合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由于《弟子规》的内容都是抽象化的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弟子规》又与幼儿常听的语言 故事 、儿歌不同,它带有很强的古风。因此,可以采用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与展示 国画 ,一边教授《弟子规》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中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弟子规》写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主要是对古建筑进行的描写,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向幼儿展示古代人生活的影像,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幼儿就会了解那句话是指轻轻开门的意思。再比如现代的 散文 诗《秋天的雨》教学,幼儿一般会觉得散文内容乏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散文内容用静态与动态画 面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展现,并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比如《秋日的私语》:“雨滴滴答答从天上落下,秋天的大门开了,秋天的树叶慢慢飘落了”。多媒体技术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浓厚的秋天环境中去,幼儿真切感受到散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运用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而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教师选用多媒体技术时不能忽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多媒体手段应该与幼儿的年龄与学习状态相适应。同时,在进行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总之,适当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与幼儿教育理念相互适应。我们应该在满足幼儿教育适当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多媒体教育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钱雯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三:幼儿因材施教 教学 方法 研究 一、通过幼儿之间的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作用 幼儿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启蒙阶段。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著名教师于漪就曾经有过一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主题演讲,可见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广泛应用于人生教学的各个阶段。 1.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不同幼儿充分了解才能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对于幼儿的兴趣、脾气、爱好、性格以及认知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也是教师需要准备的工作之一。当然,了解 渠道 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发放问卷、网上留言等方法从而获得幼儿信息情况,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沟通相处时对其行为、言语、动作和习惯进行仔细的研究观察。最后进行 总结 和实施教学。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幼儿存在不同的认知方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存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复合型和发散型等等。这跟幼儿自小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以及自身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场独立型的孩子更擅长于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场依存型的孩子则惯于依附旁人的想法从而获得自己的概念和认知。 3.因材施教的作用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与人也是各不相同,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教育要因人而异,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实现最佳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结合自身能力和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十分有必要。 二、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 1.不同的教学引导在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把握不同的方法,如对于场依存型的孩子教师可以进行更多方法教学,让其掌握更多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创作。而对于场依存型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其产生自己的 思维方式 ,学会自我思考。当然,引导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认知方面,同时也存在于幼儿知识技能掌握差异方面,例如一些学校会针对孩子对不同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分班补习等等。 2.具体形象思维教学不同的幼儿因为自身所接触的各方面条件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兴趣爱好 。当然,这种差异也存在于年龄、性别、民族等。例如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更加偏爱动画片,而其中女孩子会更加偏爱洋娃娃,男孩子则偏爱 赛车 等机械玩具。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在掌握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具体形象思维教学,不能用笼统单薄的语言去引导幼儿,而是应该以具体的形象,用画面感、或是借助多媒体、书本图片来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女孩子喜欢公主的形象,那么教师在说到公主时,应该借助 童话故事 如豌豆公主、白雪公主等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们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掌握概念。 3.课内外结合型教学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点就在于课内外教学应相互结合,很多人都会错误的将幼儿教学定义在幼儿园、定义在幼儿教师,这是一个误区,父母家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其实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思维是开放而且发散的,当他第一次做出尝试,并且得到了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认可后,他就会开始自觉更多的从事这项任务,获得满足感。而如果在幼儿尝试第一次活动后,被周围的人否定,他就会产生内疚感,从而可能不会在从事那项活动。例如大家熟知的,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儿时玩耍时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并不停地跳跃,他的母亲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要一直跳,一直跳到月亮上去。他母亲听到后,并没有嘲笑他的无知,反而鼓励他并给予他诸多支持,最后他真的成为了世界第一人,为人类跨出了一大步。 三、因材施教对于幼儿教学的发展助力 1.开放式教学,更好的引导幼儿过渡“因材施教”一词出自《论语•先进篇》,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在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正确使用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发光。 2.因人而异,培养各方面人才因材施教让孩子能发挥其天分而不浪费,并让其能在有兴趣领域更多的学习、使其更能学好,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发挥个人先天条件、特长、兴趣等因素,可以按所需不同培养出孩子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引导幼儿走向他们理想的目标和道路。 四、结束语 2014年6月9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创新人才教育方面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以,因材施教适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和教学方式当中,并成为现代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幼儿教学,处于人生阶段的启蒙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树立作用,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祖国的未来成长得更加茁壮。 作者:刘金红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乔家幼儿园 猜你喜欢: 1.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3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3篇 3. 幼师教学论文范文 4.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范文3篇 5. 幼师教育论文范文 6. 幼师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推荐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相关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措施,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反思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总结。

2、1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经验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2、2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2、3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 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3、1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3、2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 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3、3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范教育类的毕业论文

师范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师范类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这些:

1、学前教育专业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互换初探、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利用、微课题研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范式、建构主义视野下“学前 儿童 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2、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翻转课堂之管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关于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强迁移规律运用的建议、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3、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我国体育科技一体化训练体系的几点研究、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

4、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关怀——一年级上册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适切性探究、 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录、 均衡发展政策与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两位农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 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环节。

  • 索引序列
  • 师范生教育类毕业论文
  • 生物师范生教育类毕业论文
  • 师范类教育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教师教育类范文
  • 师范教育类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