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百科 > 学术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学术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发布时间:

学术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摘要(Abstract)标准摘要五句话,包含五个层次的内容: 介绍:为什么要进行本项研究,现状中本项研究的缺失或者做了但是存在不足; 方法:用什么方法做这个研究; 数据:用什么样的数据来验证你的方法; 结论:从研究中得出什么结论; 意义:得出的结论对研究领域和实践有什么意义(理论与实践意义)2引言(Introduction)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目的是证实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如这一类问题造成的损失很严重,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很重要。研究问题(Research problem):在上述的这一大研究背景下,要做什么问题(或者方面)的研究;在上述的这一大研究背景下,这一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 研究现状:别人已经做了哪些东西,别人已经做过什么,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现存的研究有什么问题与不足:别人有什么没有做过?为什么别人没有做得更好?并说明这些研究不足会带来严重后果。 本研究的目标(objective)和研究范围(scope):本研究弥补这些问题中(这些没做过或者做过没做好的问题中)的哪些不足,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去弥补不足。陈述本项研究的范围局限,并高度概括本论文研究结论。 文章结构:本论文的后续部分的基本内容架构。3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Literature review证明与说明两件事情:一是研究目标的设定是有意义的;二是你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是可靠的、有效的。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对选题(你找到的研究问题)的理由:即对做过没做好或者没做过的研究问题,在这个研究领域,针对research problem而言,让读者明白本项研究是有意义的; 现存文献中对本文值得参考并可借鉴的东西,包括分析工具和成果; 非相关或者相邻研究领域值得借鉴的东西,侧重于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与就确定了研究方法。补充说明:注意introduction 中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的区别。Scope:如洪水发生后带来10个后续问题,本研究只考虑了6个关键问题。在Literature review 与中应该对scope进行说明和辨析,即说明我为什么留下这6个问题,去掉其他4个问题。小结: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去找到问题,不是为了综述而述。并不在于对所有的相关文献作详尽描述和总结,应该是对相关研究现状的高度概括。至此,已经把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明确了,并且对它们已经证明了、辩护了。4方法(Method)此部分主要是对方法的描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策略(Research strategy):总概研究过程。要做这样的一个研究采用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策略:即所采用的研究思路。 数据采集的方法:建立在对研究问题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需要采集什么样的数据(变量)。这里的数据的概念是泛泛的,不是指具体的数据,而包括数据结构、变量(考虑的因素)。 数据的分析方法:如数学分析、逻辑分析(推理)、统计模型等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模型(模型的建立、模型校验(模型计算)、模型推断(在算的过程中所推断出的一些结果)、模型评价与对比)。5数据(Data)主要围绕data,对你所收集的数据做一个简要的描述,描述所收集的数据的特点。如从哪个机构得到一个数据,有什么样的特征、变量的期望值、方差、中位数、最大与最小值等。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数据的来源、采集数据的时间周期、描述性的统计值 对所收集的数据的初步的处理方法。6结果(Results)运用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即模型的建立、模型校验(模型计算)、模型推断(在算的过程中所推断出的一些结果)、模型评价与对比)得到的模型分析结果。应该着重对所得出的重要结果进行描述,不需要对所有的结果进行描述。7讨论(Discussion)Discussion就是针对所得出的结果做横向或者纵向的对比和讨论,包括自己的结果之间的比较、自己结果与别人结果之间的比较;如果结果存在差异性,并对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的成因作讨论分析。这样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加强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地验证:对所提出的观点做数据方面的支持。注意6和7的区别:Results强调清楚地陈述研究结果,受制于数据分析方法(模型建立、模型校验、模型推断、模型评价)的框架制约。而Discussion强调把结果打乱,提出最值得讨论和有意义的结果,是对本项研究所得出结果(results)高度抽象的产物。写discussion的三重境界:一是得出与人家相同的结果(意义不大);二是得出不同结果,但是不讨论差异性成因(需要升华);三是得出不同结果,并作差异性成因分析(较高水平)。8结论(Conclusion)标题可以叫conclusion,但是实际包含四个内容: 结论(Conclusion)研究过程:对研究过程的综述。在期刊论文中可以不写,但是在学位论文中一定要写。该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个研究成果不是Results和Discussion的复述,而是对Results和Discussion的更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 意义(Implication):从研究结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以及启示,更侧重于启示。 局限性(Limitation):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该研究结果)的局限性。Limitation与scope是两回事,但两者相关,有差异性,其差异性体现在scope针对的是研究范围,在该研究范围内,你的研究结论是成立的,有效的,在scope内是绝对不能被人家挑毛病的;limitation要承认即使在scope内,由于数据的有限性和方法的不完备性所导致的局限性。总之,limitation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scope所造成的limitation;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方法所造成的limitation。 未来展望(Future study):基于两个认识(一是对limitation的认识,二是对本文结论的implication的认识)所提出的后续研究课题。

论文提纲就是论文的框架、结构,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本科论文的提纲结构:一、中英文摘要二、绪论(前言)1、研究背景2、研究目的和意义3、国内外研究综述4、研究方法三、理论概述与文献概述1、论文用到的相关概念2、相关理论概述四、现状,对研究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文字描述及数据分析)五、根据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列出123)六、对策与建议,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政策,一 一对应进行解决(列出123)。七、结论

结合选题到相应平台搜寻相关资料,多看多记多思考,才会有思路。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毕业论文基本结构如下:1、标题:文章的大纲。每一种文章的标题、风格都是多样的,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始终体现作者写作的意图

美术学毕业论文大框架

美术毕业设计论文

美术专业的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会选择怎么开展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美术毕业设计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想。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把握这一个“活”字。事实确实如此,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以想象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思维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尽量从本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设置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优秀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思维以及教学效果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更适合于开展情境教学。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教学情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上三年级《找果子的小刺猬》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场小刺猬出门找果子的旅行游戏。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小刺猬如何去找果子,找到了哪些美味的果子,这时大家仿佛置身于小刺猬的童话世界,他们联想翩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呼之欲出。

绘画和音乐是姐妹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上运用一些音乐教材,将更好地辅佐美术教学。如在上五年级《江南民居》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姑苏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就在这个背景音乐下欣赏江南民居的美,清新淡雅的乐曲在无形中牵引着同学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精神、画中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绘画的时候,笔者又播放了几首古筝曲,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作画。课后有同学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最喜欢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我的手好像更灵活了。”

二、呈现多变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指标》指出,“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参与,因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除了本课导入部分的猜谜语形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实验不该成为科学课的专利,美术课同样可以进行。

在上《三原色和三间色》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三原色和三间色有深刻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仔细地观察并发现问题。第一组学生到教室外面,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纸实验。要求先对着太阳分别感受三种纸的色彩,然后再分别将红色的塑料纸和蓝色的塑料纸叠加;蓝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红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并对着阳光观察叠加后的色彩。最后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纸上,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各个兴致勃勃、做着记录。第二组学生留在教室里进行水粉颜料的调和实验,学生把红、黄、蓝三种颜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调和,然后将每次调和的记录写在纸上。离下课的时候让两组不同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得出三间色。课后有好多学生问笔者:“这是不是美术课?太好玩了!”笔者反问他们:“你们觉得这节课上有没有学到什么美术知识呢?”,有学生说:“我知道红+蓝=紫,红+黄=橙,黄+蓝=绿。”笔者说:“在实验中你们能够自主地学习,懂得了颜色的调配,知道了紫色、橙色和绿色是三间色,是由三原色的`等比例调配而得的。你说这样的美术课算不算美术课?”这位学生高兴地说:“刘老师,我喜欢这样的美术课。”。这种通过实验方法学习颜色的调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美术课更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生活美以及表现生活美”的领地,这样才能与他们的经验相联系,触碰到他们的“兴趣点”,这种兴趣来自于他们的心底,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和研究中,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动力。

五年级《悠悠老街》这课以探访家乡老街的历史与文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去感受、体会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学习用简洁的文字或速写等方法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教材选用了安徽的西屯老街、浙江的西塘老街、绍兴的老街等摄影作品,通过赏析,感受各地老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露出浓郁而独特的古韵和人文气息。通过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对比,学会了解、欣赏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感受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和意蕴和谐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老街风光照片的呈现,使学生犹如穿越时空。漫步老街,踏着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小路,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在那些乌黑发亮的门板上,在写满岁月沧桑的街面店铺中感受昔日的繁华;拾阶而上,在拱桥上感受老街上特有的文化底蕴;临窗而倚,从白墙黛瓦中呼吸着老街浓厚的诗情画意。在学生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的活动中,激发他们探访历史文化活动的热情。一组反映老街传统风俗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正在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学生在探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材还提供了一组同龄人作品,通过赏析,使学生学习用丰富的美术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拓宽思路,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多能力的人。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一种更趋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更好的教学手段。

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人为精神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结合开放性的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结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我结合六年级美术课《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来谈一下怎样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一、 培养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就是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态,和学生保持一种谦虚合作的态度,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以关爱的心态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不舒服时你能关心的摸摸他的额头及时陪她到卫生所就诊,冬天给每一位学生倒一杯热水嘘寒问暖,给困难学生买几个作业本、几枝画笔、几盒水粉,美术课帮学生铺铺纸、涮涮笔、调调色,学生都会投给你无限的感激之情。课外活动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搞运动、练舞蹈,成了学生中真正的孩子王,和学生无拘无束的相处、自由自在的交往才能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欢乐等,

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思想上成为学生的知心姐姐,生活上成为学生的父母,学习上成为学生亲密合作伙伴,这种开放性的师生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他们在老师面前,心无所忌、事无所隐、敢想、敢说、敢争论、敢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的精神。

二、 创设开放式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我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课件、范画、多媒体,甚至故事、游戏、音乐及小舞台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如《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教师先播放“时装秀”片段,其中模特们形象生动的表演会把同学引入情景,教师适时拿出几块简单的布,几枚曲别针,把自己装扮起来,穿上“晚礼服”放音乐,走几遍模特步,学生观看并作出评价,自由发言如:教师的颜色搭配不合理,模特步应夸张些等。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能力为服装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模特人物的欣赏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能创新”的成功感。

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出示十几块花布和其它装饰品,让学生现场设计,现场表演,从而过把“小设计师”的瘾。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体作用,自由选材,根据布料的颜色不同,

大小不一和人物形体特点装扮各组的“模特”。从中把死板的师“教”生“学”改为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此时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服饰。教师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创作,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急于创作,此时奥特曼服,甜美服,淑女服,休闲服等构思出现在各小组中间。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结合各自模特的特点,介绍服装设计的方案,这样同学之间有交流、有碰撞、有互助后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开放式的评价引导出开放式的拓展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学生设计完时教师及时播放模特走T台的音乐,让“模特”们不由自主的走起来展示自己,再走几趟模特步,秀出自己,让学生通过观看、鉴赏互相作评价,打破了过去教师只评价学生的一贯做法。在开放性的师生关系下,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审美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巧手的装扮下,短小精悍的肚脐装;温文尔雅的淑女装;个性张扬的休闲装;奇形怪状的时尚装等相继而出,“模特”们都身不由己的走起模特步,他们惟妙惟肖的表现让我赞叹不已。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学生自然而然被吸引过来。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角色,激发了学生自求发展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有力措施;是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欣赏他人作品、合作交流的自由创作空间。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这有一篇,,,,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智能,提高审美和绘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行产品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工业设计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隶属于艺术设计学。它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其核心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还要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工业设计的这些特性,就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对产品美学功能的鉴赏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产品设计。美术教学是培养工业设计人员具备完美的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使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从感观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把握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的要求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视觉的享受。这需要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其扎实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但是,从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以及具有审美性的表现能力是目前工业设计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促进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相融合之处,联系与艺术设计的形式要素相通的地方来进行欣赏讲解。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巧妙地将中国书画中“意象”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京剧脸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next]二、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提高美术能力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后,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构思。美术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对形、色、体、质的概括和处理上会比较得心应手。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艺术生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课程,变其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题内容,如对实体进行拆分切割,用微观特写手法表现对象,对拆分的形体进行描绘,追求肌理纹样,图形特征、质感量感的变化。这些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小、厚薄,还可以懂得物体实质和内部构造的关系,对将来进行产品设计很有帮助。还可以采用“半写生半创作”“意向开拓”、“命题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侧重设计素描,穿插传统素描,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和表现力,有助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让学生力求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知错觉走向理知精确。[2]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就要从最基本的形体的结构训练入手。通过结构素描来分析物体的形态结构,找出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节奏韵律和构成规律,从对形态认识和理解到创造,达到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作画步骤、透视原理、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等。教师可通过边给学生作范画,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绘画,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向学生讲解结构训练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后期可侧重设计素描的训练,着重表现形体的结构、材质。三、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一定程度来讲,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雕塑和工艺品,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来达到训练目的。在讲授美术知识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教师应从“主宰”的位置上走下来,正确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侧重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为今后进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next][2]王诗群.美术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文学类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撰写论文提纲是论文的骨架,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 奇遇故事分类研讨的价值

第二章 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二) 客观条件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 创作心思剖析

第三章 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

2. 文明和价值观气氛

(二) 客观条件

1. 创作意图

2. 学问积聚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 创作心思剖析

第四章 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

2. 文明和价值观气氛

(二) 客观条件

1. 创作意图

2. 学问积聚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 创作心思剖析

第五章 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

2. 文明和价值观气氛

(二) 客观条件

1. 创作意图

2. 学问积聚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创作心思剖析

第六章 完毕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7

一、从诗歌到戏曲------李杨题材的文学价值 9-11

二、从情到理------明清文人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 11

三、从《彩毫记》到《天宝曲史》------李杨题材传奇选题范围 11-15

四、从个体到整体------李杨题材传奇研究方法与现状 15-17

第一章 李杨题材传奇的历史探源 17-22

第一节 李杨题材的史实记录 17-19

第二节 李杨题材的戏曲演变 19-22

第二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思想主题 22-36

第一节 明后期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23-30

一、《彩毫记》:传达追仙求道的隐逸思想 24-27

二、《惊鸿记》:流露忍辱尊君的传统理念 27-28

三、《磨尘鉴》: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28-30

第二节 清前期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30-33

一、《天宝曲史》:强调史鉴的批判主题 30-32

二、《长生殿》:突出悔情的反思主题 32-33

第三节 明末清初李杨题材传奇主题不同的原因 33-36

一、历史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 34-35

二、政治是主题走向的指向标 35-36

第三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典型人物 36-48

第一节 具有复杂性的李隆基形象 37-41

一、李隆基身份上的二重性 38-39

二、李隆基性格上的矛盾性 39-41

第二节 具有易变性的杨玉环形象 41-45

一、杨玉环形象包含多种文化冲突 41-43

二、杨玉环形象担当不同脚色的善变 43-45

第三节 具有代言性的其他人物 45-48

一、李白形象是文人性的典型 45-46

二、梅妃形象是文人性的延展 46-48

第四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审美特征 48-58

第一节 文本创作中雅丽的审美特色 49-52

一、诗情画意的独白式语言 49-51

二、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 51-52

第二节 园林剧演中精致的审美要求 52-58

一、规范化的演出形式 53-54

二、虚幻式的表演场面 54-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64

致谢 64-65

文学类论文提纲

一、论文选题的要求和范围

1.要求:(1)论文的选题限定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内;(2)要尽可能选择课程范围内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题;(3)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4)选题要考虑论文所要求的理论性和深刻性:(5)选题宜小不宜大,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切忌选择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

2.范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题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文学方面;(2)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3)语言学方面;(4)汉语方面(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5)文学理论方面(包括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6)外国文学(尤其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7)比较文学方面;(8)美学方面。(可参考《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参考》)

二、论文程序和时间分配

从2006年x月x日开始, x月x日前结束。以下是具体程序和时间分配建议:

1.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x月x日至x月x日)。所谓“适当”,是指符合选题要求的课题。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并经指导教师认可。论文选题的程序和方法是:首先在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浏览相关研究资料,并向他人请教,了解这一范围的研究状况,同时进行积极思考,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真正选好课题的标志是形成解决这个课题的设想。

2.收集资料和写出提纲(x月x日至x月x日)。在选题阶段广泛浏览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阅读的资料,对有的资料要精心研读。需要记录的资料,要根据资料的性质、特点和重要程度,采用摘录、提要、心得札记、复印、网上下载等形式随时记录下来。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对课题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就应该形成解决课题的思路,就应该知道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就应该能写出论文提纲。提纲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认可。如果指导教师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要认真修改后方可进行下一程序。提纲的内容包括:题目、论点、论述思路的逻辑架构,主要论据(资料)。提纲应分条列项,并尽可能详细:提纲的详细程度反映思路的'成熟程度。

选题和收集资料是整个作业过程中两个最关键环节,只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并获取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论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要误认为写作成稿是最主要过程。 3.撰写初稿、修改定稿(x月x日至x月x日)。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4.答辩(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

三、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应符合通行的格式规范,要求必须具备如下格式:题目、署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题目要明确地揭示论文内容,切忌摸棱两可或不知所云。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控制在2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300字。不

要分段,也不要分条列项。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或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词语。一般三至五个,最多不超过八个。

正文一般包括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文中一般不出现“引言”、“本论”、“结论”字样,但一般应有引言段和结论段。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或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能仅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表述必须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论文要求使用准确、简洁、规范、平易的书面语言,不要口语化,尽量不用文学修辞。

论文正文不得少于6000字。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所收集到的对本文的论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足以支撑本文论述的资料。格式如下:

期刊类:序号、作者、篇名,刊名,期号和出版时间。 专著类: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网页类:序号、作者、篇名,网址,发表年月。(如果网上文章来自期刊或专著,应以书面文献为准)

定稿的论文要求打印装订,请参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打印格式》。

四.论文答辩

论文完成后,要通过答辩确认论文的真实性,评定论文成绩。为使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应充分做好答辩准备。答辩分论文介绍和回答问题两个部分,做答辩准备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论文介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原因,说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的意义何在。二是研究背景,说明前人对这个论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等。对研究背景的介绍能够直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对论题的研究程度,因此应是论文介绍的重点。三是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主要介绍论文的的创新之处、基本观点和论述思路,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等。在准备论文答辩时,应该就这三个方面准备一份介绍提纲。介绍论文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对回答问题的准备包括熟悉论文与熟悉相关资料和知识两个方面。首先要认真地反复阅读论文,弄清楚文中使用的每一概念、尤其是重要概念的涵义,能够准确地解释每一条引用资料,发现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设想答辩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设想,如果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怎样回答,这就要熟悉与论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

(提出答辩问题的两个原则:一是论文中已经写明白的问题不提;二是与论文无关的问题不提)

五、特别提示

严禁抄袭。如果指导教师发现论文为抄袭,将退回并要求重写;如果答辩中发现论文为抄袭,将判为不及格。如果论文为抄袭,将百分之百被发现!

金融学毕业论文框架大纲

关于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纲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方便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以下是lw54我为您整理的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仅供参考。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一

摘要 6-9

ABSTRACT 9-12

目录 13-18

第1章 绪论 18-40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4

研究背景 18-23

研究意义 23-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35

国外文献综述 24-31

国内文献综述 31-35

研究内容与方法 35-38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35-38

研究方法 38

主要创新点 38-40

第2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功能的理论基础 40-56

研究对象界定 40-46

资源 40-41

资源型区域 41-4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46-49

经济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46-47

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47-48

经济结构优化 48-49

金融功能理论 49-55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 49-51

金融功能理论框架 51-54

本研究在金融功能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54-55

小结 55-56

第3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分析 56-8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及其与发达地区的比较 56-77

金融基础功能 56-61

金融核心功能 61-68

金融扩展功能 68-72

金融衍生功能 72-7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体系总结 76-77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的动力机制 77-82

内生机制 77-79

协调机制 79-80

效率机制 80-8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的演进方向 82-84

横向功能演进 82-83

纵向功能演进 83-84

小结 84-86

第4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86-111

经济增长机制 86-87

结构优化机制 87-98

所有制结构优化机制 87-88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88-90

分配结构优化机制 90-91

城乡结构优化机制 91-93

区域结构优化机制 93-98

发展动力传导机制 98-105

金融功能的消费效应 99-101

金融功能的资本化效应 101-103

金融功能的科技创新效应 103-105

效率实现机制 105-110

时间成本控制 106-107

资源配置效率 107-110

小结 110-111

第5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111-139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111-126

评价原则与方法 111-113

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分配 113-117

数据分析及结果 117-12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121-126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指标体系的设计 126-131

金融指标选取的相关研究综述 126-128

金融功能指标体系设计 128-131

实证分析过程 131-137

控制变量设定 131-133

模型的建立 133

平稳性检验 133-134

协整检验 134-135

回归分析 135-137

实证分析结果的启示 137-138

小结 138-139

第6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安排 139-155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突破消除金融锁定 139-143

定向融资策略 139-141

产融结合策略 141-142

非公开融资策略 142-143

传统业务倾斜策略 143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消除金融抑制 143-149

充分利用股票市场 144-146

大力推动债券市场融资 146-147

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147-148

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 148-149

充分发挥金融的避险及其衍生功能 149-152

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150-151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51-152

设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金 152-153

提高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 153-154

小结 154-155

第7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 155-182

金融的外部协调 155-164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 155-160

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 160-162

金融发展与企业发展协调 162-164

推进市场化进程 164-174

金融市场化 164-170

资源价格市场化 170-174

承接产业转移减轻金融体系压力 174-18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175-177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177-179

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179-181

小结 181-182

结论与展望 182-185

1、结论 182-183

2、展望 183-185

参考文献 185-193

致谢 193-194

金融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下面是金融毕业论文提纲,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1章 导论 12-20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5

研究背景 12-14

研究目的 14-15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8

国外文献综述 15-16

国内文献综述 16-18

研究内容与方法 18-20

研究内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创新与不足 19-20

第2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20-26

新能源汽车概念及分类 20-23

新能源汽车概念 20

新能源汽车分类 20-23

相关理论 23-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26

第3章 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比较 26-35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26-28

技术发展 26

市场状况 26-27

基础设施建设 27-28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28-34

技术发展 28-30

市场状况 30-33

基础设施建设 33-34

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比较 34-35

第4章 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35-49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35-36

技术创新战略 35

市场推广战略 35-36

配套设施先行战略 36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36-47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36-4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SWOT 分析 41-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战略 43-44

技术创新战略 44-45

市场推广战略 45-47

配套设施发展战略 47

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 47-49

第5章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9-54

建立国家级的技术支撑体系 49

行业标准战略的优化 49-50

产业联盟,引进人才 50-51

完善相关财税政策 51-53

完善相关补贴政策 51-52

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52-53

对基础配套设施的优化 53-54

结论和展望 54-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引言 12-2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4

研究背景 12-13

研究意义 13-14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6

研究思路 14-15

研究方法 15-16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总体框架 16-18

第四节 研究改进、创新与不足 18-21

创新点 18-19

研究不足 19-2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45

第一节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相关研究 21-29

规模经济 21-22

范围经济 22-24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4-29

第二节 多元化经营相关研究 29-37

多元化经营的收益、成本 29-33

多元化经营绩效 33-37

第三节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相关文献 37-45

地理多元化 38-41

业务多元化 41-45

第三章 城商行规模经济与效率 45-72

第一节 城商行规模扩张与规模经济 45-59

背景分析 45-47

研究方法 47-51

实证分析 51-56

引入经营风险后的规模经济 56-58

结论 58-59

第二节 城商行效率 59-72

问题的提出 59-60

商业银行效率相关理论 60-62

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62-63

研究设计 63-66

实证分析 66-70

结论及政策建议 70-72

第四章 地理多元化—跨区域经营 72-100

第一节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相关背景及影响因素 72-84

相关背景 72-76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动因 76-78

研究设计 78-79

实证分析 79-83

结论及政策建议 83-84

第二节 跨区域经营绩效及地区选择 84-100

问题的提出 84-86

研究设计 86-90

实证分析 90-98

结论及政策建议 98-100

第五章 业务多元化 100-131

第一节 收入多元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 100-114

背景 100-102

研究设计 102-106

实证分析 106-113

结论 113-114

第二节 资产和资金来源多元化 114-131

研究背景 114-116

研究设计 116-119

实证分析 119-128

结论 128-131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31-140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31-133

城商行规模经济与效率 131-132

地理多元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 132

业务多元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 132-133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33-140

城商行明确自身定位 133-138

审慎监管、区别对待 138-140

参考文献 140-151

致谢 151-15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52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典型工具

(一) steep分析模型

(二) swot 分析模型

(三) 相关利益者分析模型

(四)波特的五力模型

1.模型的假设

2.模型的分析

3.模型的评价

三、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及五力模型的改善

(一)政府以不同身份与企业相联系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1.政府作为局内人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1)政府作为市场参与者时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2)政府作为经济“总管”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2.政府作为局外者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1) 自由市场模式

(2) 政府引导模式

(二)从价值链主要环节看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三)从需求角度看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四)从产业生命周期看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五)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科学影响

1.政府职能对公司层战略的影响

2.政府职能对事业层战略的影响

3.政府职能对职能层战略的影响

(六)五力模型的改善(加入政府因素)

1.政府过度干预的模型

2.政府适度干预的模型

四、我国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1.政府职能对国有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2.政府职能对民营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3.政府职能对外资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企业制定战略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1.我国企业在制定战略中存在、遇到的几个问题

2.我国政府对企业制定战略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

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如何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一)与本国政府关系

(二)与外国政府关系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是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一个重要而生动的议题。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整体关注,距今不过10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因操作风险导致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事件,引起了业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BIS)在20**年6月颁布的《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列为银行三大风险之一,并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从而带动了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广泛研究和讨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年3月2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陆续启动新一轮的变革,20**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意味着建设银行将面对来自证券监管部门、银行监管部门、投资者、股东、新闻媒体、客户和社会公众更加严格、深入、全面、透明的监督,更需要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针对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知识和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国际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构架,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大力提高识别和控制操作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建设银行必须认真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操作风险问题研究,对于建设银行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内涵、特征、分类和国内外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透过损失事件调查,发现建设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认识、运作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阐明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作者主张从六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机制、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金融学论文提纲精选3篇论文。即:制定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构建公司治理下的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推进以体系化文件为特征的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加快操作风险识别评估,强化问责和激励机制。

Abstract

第一章 操作风险的基本内涵及操作风险管理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征分析

第二节 操作风险分类及应用举例

第三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国内外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

第一节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

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第一节 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建设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设想

第一节 制定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第二节 构建起公司治理下的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三节 培育全员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第四节 推进以体系化文件为特征的风险管理平台建设

第五节 加快操作风险识别评估工作

第六节 强化问责和激励机制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问题一: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我有一个是英语文学方面的.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这可是我的得意之作.我就是靠这个论文拿了优秀毕业论文的.如果你满意,一定要把我选为最佳哦,谢谢! 题目是:The *** ysis of Symbolic Images in Tony Morrison's Beloved Thesis statement: The paper intends to *** yze the symbolic images in Tony Morrison's Beloved. I.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brief review of symbolid appraisal brief of the paper Origin of Tony Morrison's Symbolic Images production of the work with other works in symbolic images Categories of Symbolic Images in Beloved figures C. Body marks D. Linguistic application Interpreation with Reference to Symbolic Images A. Memory of the past self-recognition Afro-American traditional culture D. Maternal love contribution to Afro-American literature. influence produced by Symbolic Images and its profound meaning. 问题二:英语论文大纲怎么写? 问他 - - 是.Q .51lunwen . . 英语论文的写作,只有专门的英语论文写作机构,才会完成的更好,更具质量!! 英语论文的写作,不难。 .. 得到无限的放纵、无拘无束。每天不误正业,上网、淘宝、旅行、聚会……对学业从不关心。终于有一天,与好友看了一场电影《致青春》,才懂得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可以任意妄为,肆意挥霍青春的时光了,只因,我们的青春所剩无几了。锐减的青春年华,徒增岁月的痕迹,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慨,青春,你都去哪儿了?我们还未曾好好享受,你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终究是你太单薄,还是我太不珍惜? 如今的我们过着屈指可数的后青春,踩在青春的尾巴上,因此,每分每秒都十分珍贵,趁着仅剩的青春,为自己拼搏奋斗一次吧!兄弟姐妹们,你们已经没有当年的年纪了,没有了那些可以肆意挥霍的青春岁月,现在的你,是否在听到“十八”二字会流泪,那么足以证明你已到青春迟暮之时,记住,且过且珍惜吧! 问题三:英语翻译论文提纲怎么写啊? 我的英语论文就是翻译方面的 但是得看具体的题目是什么 大概的纲应该是这样的Contents Introduction I.主要阐述一下你的题目 以下再分三点具体来说 Summary II.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of……(参考)可以写关于这个命题 理论方面的支持 某某曾提出过的某某理论 III.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参考)可以写关于这个命题 实践方面的支持 实际中的应用 会有许多例子可以举 Conclusion References 内容也许会有不同 但是大纲和步骤一定就是这样的。 写的差不多 就可以找老师帮忙修改了!! 问题四:求一篇英语论文提纲范文格式 ??? 中华励志网为您提供免费英语论文提纲范文下载,英语论文提纲范文是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英语论文提纲范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英语论文提纲范文的相关文章。相关英语论文提纲范文范文参考:英语论文提纲范文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来源于博士论文网 boshilunwen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五: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纲的格式和内容 选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论文写作提纲: I. 引言 II.翻译中的文化“陷阱”现象 习语及委婉语的误译 数字与颜色的误译 典故文化中的误译 III.翻译中文化“陷阱”的原因 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 思维模式 价值观念 IV.翻译中文化误译的解决方法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性 提高跨文化翻译意识 掌握有效的翻译策略 V.结语 工作进度(以周为单位):----- 这是大概的思路 格式 本来我想发个word 文档供你参考 可是这里没办法发 就粘贴了大概的格式和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英语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英语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Acknowledgements 4-6

Contents 6-10

List of Figures 10-12

List of Tables 12-20

Abstract 20-22

摘要 23-2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25-32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 28-29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9-30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30-31

A note on terminology 31-32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32-51

T/TP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writing 32-35

Defining coherence 32-33

T/TP as means to realize coherence 33-35

T/TP in EFL/ESL writing 35-42

T/TP and coherence in EFL/ESL writing 35-37

T/TP in EFL/ESL writing as compared to NS writing 37-42

T/TP in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by EFL/ESL scholars 42-44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TP in EFL/ESL writing 44-47

Training in T/TP 47-49

Summary 49-51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ckground 51-70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51-55

Fiv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s a semiotic system 51-53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as a functional system 53-54

Three lines of meaning from metafunctions 54-55

Theme and thematic progression 55-70

Theme 56-62

Thematic progression 62-70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 70-88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70-73

Background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participating school 70

The allocation of participants to the training 70-71

The sample sizes 71-72

The pilot study 72-73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73-74

The questionnaire 74-75

The training 75-80

Considerations behind the training 75-76

The training material 76-79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er as the trainer 79-80

Data analysis 80-86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80-86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86

Ethical considerations 86-88

Informed consent 86-87

Anonymity 87

Harm 87-88

Chapter 5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re-training writing 88-115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EEL pre-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re-writing 88-102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88-91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91-95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95-100

Interpersonal Themes 100-10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EEL pre-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re-writing 102-110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02-107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07-110

Summary 110-115

Chapter 6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ost-training writing 115-137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EEL post-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ost-writing 115-129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115-117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117-121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121-126

Interpersonal Themes 126-129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EEL post-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ost-writing 129-132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29-131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31-132

Summary 132-137

Chapter 7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37-155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37-147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137-139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139-142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142-145

Interpersonal Themes 145-147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47-150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47-149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49-150

Summary 150-155

Chapter 8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155-165

Findings from closed questions 155-160

EEL participants' general attitude to training on T/TP 155-157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the training on T/TP 157-158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learnability of T/TP 158-159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TP in writing 159-160

Findings from open questions 160-164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161-162

The perceived difficult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T/TP in writing 162-163

The reasons for the perceived difficulty in learning 163

EEL participan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ining 163-164

Summary 164-165

Chapter 9 Discussion 165-195

Findings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questions 165-187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in pre-training writing 165-172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in post-training writing 172-181

Effects of the training on T/TP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1-187

Positioning the study within the literature 187-190

T/TP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7-189

Effects of training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189-190

Implications 190-194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190-193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 193-194

Limitations 194-195

Chapter 10 Conclusion 195-200

Summary 195-197

Putting everything together 197-199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199-200

Notes 200-202

References 202-214

Appendix 1: Plan for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214-215

Appendix 2: The post-training questionnaire 215-217

Appendix 3: Training material 217-229

Appendix 4: Teachers' guide to the training 229-237

Appendix 5: Consent form for EEL group 237-238

Appendix 6: Consent form for CEL group 238-239

Appendix 7: Consent form for NS group 239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7-10

Motiv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7-8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8

Composition of this thesis 8-10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0-19

Language production 10-14

L1 Production 10-11

L2 Production 11-12

Dimension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12-14

Theories on oral output 14-15

Skehan’s dual-model system 14

Swain’s Output Hypothesis 14-15

Task Repetition 15-17

Task 15-16

Task repetition 16-17

Relevant studies on effects of task repetition on L2 oral output 17-19

CHARPTER THREE THE CURRENT STUDY 19-25

Research justification and questions 19

Hypothesis 19-20

Methods 20-25

Participants 20-21

Material 21

Research design 21-23

Measures 23-25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5-41

Results and Analysis 25-34

Quantitative analysis 25-27

Qualitative analysis 27-34

Discussion 34-41

Fluency 34-36

Complexity 36-38

Accuracy 38-39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path of learner L 39-41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41-44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 41-43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43-44

Acknowledgements 44-45

References 45-49

Appendixes 49-54

A. Instructions of the experiment 49-50

B. The same-content task 50-51

C. The different-content task 51-52

D. Sample of oral pre-task 52-53

E. Sample of oral post-task 53-54

F. Sample of writing repetition task 54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search Goals and Questions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Analysis Proced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Introduction to Appraisal Theory

Studies on Appraisal Theory

Studies on Appraisal Theory Abroad

Studies on Appraisal Theory at Home

Studies on Personal Statements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Statement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 Overview of Attitude System

Affect Resources

Judgment Resources

Social Esteem

Social Sanction

Appreciation Resources

Interactions of Affect,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Borders of Affect,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Summary

Appendix 1: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Graduate Studies

Appendix 2: Some Samples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导语:毕业论文的'写作提纲是完成论文的关键,也是论文的写作大纲。它有着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内容。下面我整理了英美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从语法隐喻角度分析《金色笔记》

Contents

Abstract

摘 要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Thesis Organization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Doris Lessing and Her Work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Golden Notebook

Studies Abroad

Studies in China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Studies on Metaphor

Traditional View of Metaphor

Cognitive View of Metaphor

Study on Grammatical Metaphor

Studies on Halliday's Grammat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Metaphor of Mood

Metaphor of Modality

Chapter Four The Applica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TheGolden Notebook

Analysis of The Golden Note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tional GM

Process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flection of Characters' Identity

From Relational Process to Material Process

From Material Process to Relational Process

From Mental Process to Material Process

Lex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flection of Characters' Identity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The Golden Notebook withNominalization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The Golden Notebook withPassivization

Analysis of The Golden Note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GM

Moo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olden Notebook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a and Molly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a and Marion

Modalit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olden Notebook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Summary and Major Findings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Suggestions and Revelations of th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 索引序列
  • 学术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 美术学毕业论文大框架
  • 文学类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 金融学毕业论文框架大纲
  •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大纲框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