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百科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皮炎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皮炎

发布时间: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皮炎

大家对于藿香有研究吗?对于藿香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我们很多人都是知道藿香的存在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用到藿香。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藿香的知识,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食用藿香的话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治疗暑泻

藿香、苍术、槟榔各1000g,厚朴600g ,黄连300g,木香500g,地锦草3000g。加清水80~100L,浸泡1小时,煎至25ml,冷却后,分装瓶内。成人每次ml,开水冲服,轻者每日2次,重者每日3次。

腹泻的问题是很多人都有的,有的人出现腹泻的问题喜欢吃一些药物,其实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通过一些中药材来调解是很好的,副作用是比较少的,而且可以同时调理身体。

2.治疗中焦湿热症

藿香、陈皮、茯苓各15g,砂仁、厚朴、半夏、槟榔、黄芩各10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剂。治疗32例,全部治愈。平均服药9剂。〔中原医刊1990;17(3):31〕

湿热症会让人们的心情变得不好,所以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很好的。上述的这些方法对于治疗湿热效果非常的好,每一个药材都需要按照剂量来放置。

3. 治疗夏令皮炎

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g,水煎服。治疗60例,用药1个疗程(7天为1疗程)后,痊愈30例,显效9例,无效 1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5;(6):374〕

皮炎的问题是很常见的,出现皮炎很不舒服,总是想去挠,所以可以通过一些药材来治疗。藿香和上述的这些药材一起煎汤服用可以很好的治疗皮炎。

上述就是藿香的一些药用价值,大家也了解了一些了吧。藿香和其他的一些药材一起食用效果更加的明显,可以更好的治疗疾病。藿香也是有一些禁忌人群的,上述也为大家讲解了,大家要注意。希望上述关于藿香的知识可以帮助到大家。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非感染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之一。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60岁,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 中医 中药 治疗皮肌炎,希望能帮到你。

中医中药治疗皮肌炎:热毒炽盛证

主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高热或不规则发热,皮肤大片鲜红水肿性斑片或紫红 色斑 片,触之灼热,多发于面部及上胸背部,肌肉关节疼痛无力,伴口干口苦,心悸烦躁,小便短赤、大 便秘 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 解毒 ,清营凉血。

(1)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水牛角180~240g,生石膏180~240g(先煎),小生地18~30g,黄连12~18g,知母,桔梗,连翘,栀子,玄参,丹皮,赤芍,黄芩,鲜竹叶,甘草(后10味药原书无剂量)。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加减应用] 肌肉关节疼痛较重者,加秦艽、葛根、徐长卿以祛风通络,消肿止痛;若高烧不退,加羚羊角粉1g冲服;干咳、 呼吸 困难者,加杏仁、象贝;口干舌躁者,加麦冬;尿赤者,加猪苓。

(2)达原饮 (《瘟疫论》)

[组成]槟榔12g,厚朴9g,草果9g,知母9g,白芍9g,黄芩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辟秽化浊解毒。

[临床报道] 崔闫民用此方配合西药治疗皮肌炎急性发作秽浊 湿热 之邪内舍脏腑,外阻肌肤,湿遏热伏,津亏火旺之证,效果较好。处方:槟榔12g,川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青蒿、秦艽各1Og,甘草6g,藿香、茵陈、生地、花粉、白花蛇舌草各15g,大腹皮20g。(新疆中医药,2003, 5)

(3)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川芎、连翘、当归、芍药、薄荷叶、麻黄、芒硝、大黄各6g,黄芩、石膏、桔梗各12g,滑石20g,白术、栀子、荆芥各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加减应用]皮损红热明显者,加金银花、鱼腥革等;肌肉肿痛显著者,加苍术、黄柏、水牛角等;皮下有结节者,加桑枝、蛇蜕、干地龙

[临床报道] 刘学华等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伴触痛,眶周有紫红色浮肿斑块,头、颈、胸甚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斑, 瘙痒 ,多处关节庸,头昏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苔薄黄,脉滑数之风热壅盛型的皮肌炎,药用:防风、薄荷、栀子、酒大黄各10g,川芎、连翘、当归、黄芩各15g,白术g,生石膏30g,煅牡蛎20g,甘草5g。(山东中医杂志,1995,9)

中医中药治疗皮肌炎:湿热蕴蒸证

主症:身热不扬,红斑色暗,肌肤肿痛,肢体重着无力,伴胸脘痞满, 口粘口干。渴不多饮,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通利经脉。

三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苍术18g,黄柏12g,川牛膝6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清热燥湿。

[临床报道]崔幸在治疗此型皮肌炎时,常用:苍术10g,黄柏10g,牛膝15g,银花10g,黄连6g,茵陈30g,生苡仁30g,茯苓15g,秦艽15g,木瓜10g。(中国全科 医学 ,2002,8)

中医中药治疗皮肌炎:气阴两虚证

主症:肌肉酸痛无力,面黄肌瘦,少气懒言,纳呆,眼睑水肿性红斑。低热、咽喉不利,汗多、便结、尿赤,苔薄黄,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6g,鳖甲15g,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养阴透热

[加减应用] 病久关节变形、活动受限者,加续断、淫羊霍、炮山甲;心悸汗出、脉结代者,加人参、天冬、麦冬、苦参、酸枣仁;肝脾肿大、 肝功能 异常者,加灵芝、茵陈;尿中有蛋白者,加琥珀、通草、扁蓄、车前子等;胃脘满纳差者,加陈皮、青木香、神曲。

[临床报道] 刘学华等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全身肌肉乏力、酸痛伴触痛,腰膝酸软,眩晕 耳鸣 , 脱发 ,吞咽困难,纳差,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之肝肾阴虚型皮肌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9)

中医中药治疗皮肌炎:寒湿凝滞证

主症: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发展,不发热,皮肤出现暗红色斑片,干燥,少量脱屑,双侧上眼睑有紫红色水肿性斑片,全身肌肉关节疼痛,酸软无力,举臂、蹲起等动作困难,手足肿胀,舌质淡暗,苔白,脉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健脾。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9,芍药9,桂枝9,生姜9,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临床报道] ①查玉明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当归、鸡血藤、怀牛膝养血活血以通络;配细辛以冀阳气通达治疗阳气虚衰之皮肌炎。(辽宁中医杂志, 2000 ,1) ②陈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并用强地松治疗重型皮肌炎3例。(现代中医,1998,3)

中医中药治疗皮肌炎:心脾两虚证

主症:病程迁延日久,皮肤红斑消退或呈淡红色, 四肢肌肉萎缩,酸软无力,伴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纳差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黄芪12g,人参6g, 白术9g,茯神9g,当归9g,酸枣仁12g,远志6g,当归10g,木香6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加减应用]面部红斑持续不退,加鸡冠花、凌霄花、生槐花以凉血化淤消斑;伴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鳖甲以退虚热。

[临床报道] 崔幸在治疗此型皮肌炎时,常用:黄芪30g,党参15g, 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丹参30g,羌独活各10g,桂枝10g,当归10g,鸡血藤30g,木香6g,炙甘草10g。(中国全科医学,2002,8)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神经性皮炎

1.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 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现象,反复发作。这个一般是可以及时治疗的。2.建议您可以口服维生素B1.外用炎立康,多吃一些水果蔬菜

1.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两侧,颈部,肘窝,窝,骶尾部,手腕,脚踝,还发现在腰部和背部,眼睑,四肢和外阴等部位。病变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如果病变分布广泛,甚至全省上下都是,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2.外用克 炎王涂擦、少吃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希望你早日康复。

神经性皮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1、治疗原发病:针对贫血和胃肠道吸收障碍进行对症治疗;2、由于湿热所致者应给予清热、利湿、祛风的荆芥、防风、地肤子、白鲜皮、僵蚕等中药治疗;3、由于情志因素所致者应给予疏肝理气、清泻肝火的龙胆草、柴胡、白芍等中药治疗;4、由于气血亏虚所致者,应给予养血、祛风、润肤的当归、川芎、生地、女贞子、墨旱莲等中药治疗;5、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用热水烫洗及过多使用肥皂刺激皮肤;6、注意休息,适当减压,避免过度劳累。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中医认为,神经性皮炎多为湿热邪毒侵袭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治,外治法直接作用于局部,能较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法 (1)风湿热型: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宜清热祛湿、疏风上痒,常选用消风散或疏风清热饮加减。 (二)血虚风燥型: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常伴有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妇女月经量过多,舌质淡,脉沉细。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常选用四物消风饮或止痒合剂加减。 (三)脾虚湿盛型:皮损呈暗灰色,肥厚光滑,伴腹胀纳差、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濡缓。治宜健脾除湿,常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四)肝郁化火型:皮疹色红,心烦易始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下,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养血,方用泻肝安神丸或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或用斩痒汤,水煎服。 患神经性皮炎的征兆 一、皮损状况:本病初发时,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苔藓样变,表现为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 二、自发症状:神经性皮炎患者的自觉症状通常为阵发性的剧痒,该瘙痒症状在夜间尤为严重,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睡眠。 三、多发部位:神经性皮炎大多会发生在患者的颈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罕见者会发至全身。 四、疾病病程:神经性皮炎为慢性皮肤病,症状也会时轻时重,并且在没有完全治愈之前很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 神经性皮炎治疗方法 1、避免刺激,如局部反复搔抓、热水烫洗,洗涤剂的使用等不良刺激。忌刺激性饮食如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 2、去除可能的病因,如情绪波动,或神经衰弱明显者可给予安眠镇静类药物。 3、止痒,可给予抗组胺类药物、静脉及局部封闭治疗,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硬膏及焦油等制剂。 4、物理治疗,包括浅层X线照射,同位素32磷、90锶敷贴,液氮冷冻、镭射、磁疗、蜡疗、矿泉浴及光化学疗法。 神经性皮炎注意事项 虽然神经性皮炎病因未明,但是神经性皮炎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烦躁、愤怒、焦虑等,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不无好处;不要饮酒、喝浓茶,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品;有胃肠道功能失调者,应该及时予以纠正;贴身穿的衣服,宜选择柔软的棉织品,不要穿戴较硬或多毛的衣物;出现瘙痒时,尽量不要搔抓。如果奇痒难忍,可用冷毛巾适当冷敷,或者立即用药。请注意,千万不可用热水烫。 神经性皮炎患者需遵从医嘱,坚持用药,不可以为不痒了即自行停药。一般痒止后,应该再继续用药两个星期。 猜你喜欢: 1. 结节性痒疹有效治疗方法 2. 治疗慢性湿疹的药方 3. 中医美容的养生知识 4. 中医养生食疗知识 5. 神经性皮炎吃什么药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皮肤病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要以“望”、“闻”、“问”、“切”四诊参合进行准确辨证,然后对症下药。在辨证中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各种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灵活的运用各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本文介绍一些皮肤病的中医内治方法。 1.疏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入人体,郁结在皮肤腠理之间导致的皮肤病变,多见于急性的皮肤病,如寒性荨麻疹、冬天皮肤瘙痒症、遇冷复发的过敏体质。 2.疏风清热法:用于外感风热之邪客于皮肤导致的皮肤病变,也是多见于急性皮肤病,如热性荨麻疹、玫瑰糠疹。 风寒和风热导致的皮肤病,可以是与感冒的症状同时出现的,也可能是感冒之后才出现的皮肤病,还有可能是没有发生感冒症状,外邪潜入身体隐藏着,等时机成熟了才爆发出皮肤病。 3.清热利湿法:用于外感湿热,如:常居潮湿地,或沾染了雨露雾气等湿邪。也可以用于湿热内蕴,自己体内生出的湿邪,以及湿热下注导致的皮肤性病,如:脓疱疮、湿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 4.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壅滞所致的皮肤病,如疖、痈、软下疳、梅毒、带状疱疹等等热毒盛的皮肤病。 5.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蕴毒,或是热入血分导致的皮肤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红皮病、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很多皮肤病患者都需在清热的基础上加上利湿、解毒、凉血这些方法,几乎都是结合一起使用的。以红斑、脓疱、糜烂、渗出等皮损症状多清热之法。 6.温阳散寒法:适合用于阴寒之邪进入肌表,或是脾胃虚寒导致的皮肤病变。但是这两种情况不一样,外界阴寒邪侵表的大多是在经络肌肉皮肤,如冻疮,局部皮肤苍白、紫绀、潮红等颜色交替表化,治法以:温经散寒。脾胃虚寒导致的皮肤病如,寒性荨麻疹、白癜风、吃冷的就过敏人群、治法以:温中散寒。 7.温补肾阳法: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皮肤病。患者伴有畏寒怕冷,穿再多的衣服也冷的现象,腰背、手脚长年冰凉。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 8.补肝益肾法: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癜风、银屑病,红皮病、硬皮病。 凡是顽固的疑难皮肤病,都是多个脏腑一起发生了病变,并非治疗单一脏腑,在治疗的时候大多都是数个脏腑一起治,几种治疗大法合为一体。 9.益气补血法:用于病人久耗伤、素体气血不足的皮肤病。如慢性皮肤病、老年瘙痒症。以及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等症状 10.养血润燥法:用于血虚风燥或阴虚血燥所导致的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等症状。 益气补血,养血润燥这两种方法在临床时候也是经常融合一起的,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来缩短治疗过程。 11.疏肝理气法: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皮肤病,如黄褐斑、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 患有顽固性皮肤病的患者,一般都要结合此法治疗,散开内心抑郁,才能彻底治疗疾病。 12.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湿阻所致的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 13.搜风止痒法:用于风邪郁久,伏于经络肌肉,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荨麻症、过敏体质、老年皮肤瘙痒症。 14.活血化瘀法: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皮肤病,如盘状红斑狼疮、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大多皮肤病患者皆有夹瘀的现象,中医在治疗皮肤病的时候,此法用的较广。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初起皮肤瘙痒,抓后皮肤迅即发生大小不等之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骤起骤消,甚至累及粘膜,出现腹痛、腹泻、喉头水肿之症状。临床上常用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荆芥穗10克,防风9克,金银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黄芩10克,蝉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本方辛凉解毒,疏风止痒,适用于荨麻疹。 [方二] 生地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乌10克,黄芪12克,防风、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适用于血虚受风所致的荨麻疹。 [方三] 香樟木、晚蚕砂、徐长卿、败酱草、核桃叶各30—创克,紫苏120克。将药任选一种煎水,乘热先熏后洗,每日1叫次。 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方四] 黄芪10克,白术、防风、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9克,浮萍6克,白藓皮10克,荆芥穗9克,陈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日1剂,早晚服。 本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对荨麻疹有效。 [方五] 金银花12克,地肤子、芥穗各9克,大黄10克,厚朴、云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贝剂,分2次服。 本方清热散风,适用于荨麻疹。 [方六] 熟地9克,当归、白芍各20克,首乌、黄芪各30克,防风、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蝉蜕10克,荆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 本方出自《山东中医杂志》1989.8期,适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方七] 玉米须15克,已发酵好的酒酿l00克。将玉米须放人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酒酿,煮沸食用。 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方八] 三七1—1.5克,去骨鸡肉100克。 三七切成薄片,用鸡油或猪油炸黄,加入鸡肉拌匀,放人碗中,再加水适量,用文火蒸炖1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药肉汤1次服完,每天或隔1-2天服1料,连服2-3剂。 本方适用于阳虚气弱及气血两虚所致的荨麻疹。 [方九] 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3味共人砂锅煎煮,醋干时,取出木瓜、生姜, 早、晚2次食完,每日1剂,痊愈为止。 本方出自《醋蛋治百病》,适用于荨麻疹,属风寒外袭者。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小儿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最主要的治疗是声带休息,忌大声喊叫; 可以使用抗生素合类固醇激素,如用青霉素800万单位合地塞米松5~10mg加入5%的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也可用先锋霉素合氢化考的松100~200mg静脉滴注。 也可以试试中药方。下方供参考:荆芥15g,防风15g,牛蒡子10g,金银花30g,桑白皮15g,黄芩15g,玄参15g,天花粉15g,赤芍9g,玉蝴蝶15g,胖大海15g,浙贝母6g,桔梗9g,甘草3g。

喉炎,表现为咽部不适(肿胀感)、疼痛、咽痒、也有伴有声音沙哑的症状等。

【概述】急性喉炎是喉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冬春季节多见,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急性喉炎多发于受凉感冒后,先为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用声过度、烟酒过度、吸入有害粉尘和化学气体亦可引起本病。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西医学中的急、慢喉炎、喉肌无力、声带麻痹、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部肿瘤等凡能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均属喉喑范畴。中医学认为,喉喑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虚证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具体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以及血瘀痰凝等。【治疗】1.风寒袭肺证【症状】卒然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全身伴风寒表证,如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③检查见喉部粘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方一】三拗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甘草6克,麻黄15克,杏仁12克,生姜10克。【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以麻黄疏散风寒;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宣肺散寒;甘草利喉止痛,调和诸药。【按语】可加半夏、僵蚕、生姜散寒祛痰,石菖蒲消肿通窍开音。【方二】六味汤【来源】《喉科秘旨》【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僵蚕祛风痰,利咽喉。【按语】可加石菖蒲消肿通窍开音。2.风热犯肺证【症状】初起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内干痒咳嗽,灼热疼痛。全身见发热,恶寒,头痛等风热表证,舌边微红,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声带充血肿胀,声门闭合不全。【方一】疏风清热汤【来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2克。【功效】疏风清热,利喉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毒;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牛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玄参、浙贝、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按语】加蝉衣、木蝴蝶、胖大海以利喉开音;若痰粘难出者,可加瓜篓、杏仁以清热化痰。3.痰热壅肺证【症状】声嘶,甚至失音,喉痛、咳嗽痰黄。全身见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肺胃热盛证。检查见喉部粘膜及声带深红肿胀,或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声门闭合不全。【方一】泻白散【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3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功效】清热泻肺,利喉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桑白皮清肺泻热止咳,地骨皮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使肺气清肃下降,粳米、甘草养胃和中,以免伤胃气。【按语】可加黄芩、杏仁以加强清肺热、宣肺利气之功;加瓜蒌仁、贝母、天竺黄、竹茹以清热化痰;加蝉蜕、木蝴蝶以利喉开音。4.肺肾阴虚证【症状】声嘶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粘,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全身可见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喉部粘膜及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粘膜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严。【方一】百合固金汤【来源】《医方集解》【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功效】滋阴降火,润喉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以百合、生地、熟地滋养肺肾;麦冬、玄参滋阴生津,降火利喉;当归、白芍养血和阴;桔梗、甘草、贝母利咽化痰。【按语】可加蝉衣、木蝴蝶以开音。5.肺脾气虚证【症状】声嘶日久,语音低沉,讲话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全身可见少气懒言,倦怠无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检查见喉部粘膜色淡,双声带松驰无力,闭合不良。【方一】补中益气汤加诃子、石菖蒲等【来源】《东垣十书》【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功效】补益肺脾,益气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之气,加诃子收敛肺气,利喉开音,石菖蒲化湿通窍开音。【按语】痰湿盛者可加半夏、茯苓、扁豆等祛湿除痰,消肿开音。6.血瘀痰凝证【症状】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不适,有异物感,常作吭喀动作以清嗓。全身见胸闷不舒。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涩。检查见喉部粘膜及声带暗红肥厚,有小结或息肉,常有粘痰附其上声门闭合不良。【方一】会厌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桔梗12克,生地10克,当归12克,玄参12克,柴胡12克,枳壳12克,赤芍10克。【功效】行气活血,化痰开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以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生地活血祛瘀;枳壳、柴胡疏肝理气以行血散瘀;桔梗、甘草、玄参宣肺化痰、利喉开音。【按语】临症可加贝母、瓜蒌、海浮石、荔枝核、菖蒲以加强化痰散结之功。【方二】桃红四物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功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按语】本方适用于血瘀甚者。

你好,临床中的急性喉炎的致病原因是因为喉部出现炎症所导致的,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或者是因为身体其它部位所引起的炎症导致,可以用常规的抗生素消炎药物来治疗。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血栓严重有可能会导致肺栓塞,是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严重建议遵医嘱手术治疗。应忌食热性、辛辣刺激性食品,如羊肉、狗肉、鱼、虾、大蒜、辣椒等,少吃油脂含量过高的食物,避免久坐久站以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要经常按摩腿部,帮助血液循环,平时注意护理,有助于静脉血栓的恢复。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一般医院采用置滤器预防肺栓塞 ,有的采用手术取栓治疗,但是滤器本身不治疗静脉血栓,只是预防肺栓塞,置入滤器后需要终身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一旦有外伤或手术会引起大出血,手术首先要植入滤器.因此不建议上述两种治疗.建议你采用保守中西医结合慢性溶栓治疗.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了下肢静脉血栓的话,要用一些比较好的溶栓药,和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您好: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效果很好,可找中医大夫把把脉,辨症施治服用汤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学的"脉痹"、"瘀血"、"瘀血流注"、肿胀等范畴。如唐代孙思邈著《千金备急要方》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也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这与产后发生的髂骨静脉血栓形成非常相似。以上记载说明中医学早已认识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清代唐容川著《血证论》则提出了"有瘀血肿痛者,宜消瘀血";"瘀血消散,则肿痛自除"的重要治疗方法。这对后世临床治疗和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索引序列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皮炎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神经性皮炎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皮肤病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小儿急性喉炎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