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填写事项一、填写必须实事求是,字迹要端正、清楚。二、本报告的第一至第六部分由研究生本人填写(字数不少于2000字)。其余部分由指导教师、开题报告评议小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院长、研究生处填写。三、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日期规定为进校后第三学期完成。四、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由学院统一集中组织,对开题报告通不过者要在1至2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核合格后,才允许正式进入课题,否则取消进入论文阶段资格。五、此表留存研究生处学位办一份。 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数据、计算机程序、导师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及心得等),除在毕业论文中所发表的以外,本人保证:未经导师正式同意,五年内不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公开。研究生(签字) 导 师(签字) 年 月 日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本课题主要来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复合化成为材料发展的必然规律。近年来,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迅速,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角度考虑,还是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人们都已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所谓纳米复合材料(Nanocomposites)是80年代初由Roy等人提出的,是指复合材料中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产生的界面效应、量子效应等特殊性能,故能赋予纳米复合材料许多特殊的性能,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多功能新材料提供了新的机遇。纳米复合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聚合物/层状硅酸盐(Polymer/Layered Silicate,PLS)纳米复合材料是纳米复合材料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PLS纳米复合材料既具有高分子材料的质轻、耐腐蚀、绝缘性好、易加工等特点,又具有无机材料的高强度、高模量、高耐热性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PLS纳米复合材料除具有一般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外,还因其特有的纳米尺度上的片层结构使得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气体阻隔性及阻燃性等得到明显提高。PLS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开发为提高传统聚合物材料性能、拓宽聚合材料的应用范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可以把复合物分成四类:相容性差的粒子填充复合物;普通的微粒填充复合物;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只有第三、第四类复合物实现了纳米尺度上的插层复合,且第四类复合物即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由于无机物在聚合物基体中实现了充分均匀的分散,其纳米尺度效应显著、界面结合强度更高。此类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并且材料的阻隔性均有所提高,是当前研究的主方向。PLS纳米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性能越来越受到广泛地重视。目前,PLS纳米复合材料已从基础研究阶段向工业化生产阶段发展,日本的丰田公司(TOYOTA)、宇部公司(Unitsika)、美国的南方粘土(Southernay)等已经研制开发出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商业化产品。本课题利用省内层状硅酸盐矿物(膨润土)和高分子原料,对聚合物原料进行改性,对膨润土原料进行深加工处理。研究聚合物、层状硅酸盐二者之间的复合机理、结晶过程、界面特征以及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加工制备工艺过程对PLS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用合理的加工技术方法,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这既是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也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趋势所在。二、简述该领域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是当今众多无机纳米粒子改性复合材料中最有潜力的一类纳米复合材料,也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希望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自从1987年日本丰田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首次报道用插层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尼龙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以来,由于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实现了纳米相分散、强界面作用和自组装并具有较常规聚合物/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如优异的力学、热学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等),因此倍受关注。据报导,预计今后PLS纳米复合材料的产值每年会增长约100%。到2009年,产值会达到15亿欧元/年,产量会达到50万吨/年。PLS纳米复合材料将会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飞机、汽车、包装、电子电器、建材、家俱等产业将广泛受益于这种新型材料。1、 国外PL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Okada等人报道了PA6/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以来,迄今这一领域已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目前聚合物材料的一个新热点。到目前为止,日本丰田研究中心、美国康耐尔大学、密歇根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国内外众多研究单位都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1987年,丰田中心研究和发展公司的Fukushima和Inagaki仔细地研究了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后,用季铵盐取代粘土片层间的无机离子,成功地改善了粘土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研制出PLS型尼龙6/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材料的热变形温度较纯尼龙6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力学性能与阻隔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丰田中心研究和发展公司的Usuki、Fukushima用已内酰胺的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剥离型的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季铵盐改性的蒙脱土事先被均匀地分散于已内酰胺中),并制备出聚酰亚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发现只需添加2%(质量分数)的粘土,材料的气体阻隔性及线胀系数显著降低,适合PI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这极大地引起了材料科学家的关注。美国Comell大学的R A Vaia和E P Giannelis等对聚合物熔体插层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认为该过程是焓驱动的,因而必须加强聚合物与粘土间的相互作用以补偿整个体系熵值的减少。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他们通过聚合物熔体插层制备出PS/粘土,聚氧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层间聚合物的受限运动行为进行了研究。Usuki等人深入研究了有机插层剂对插层复合的影响,并制备出一系列PLS纳米复合材料,并首先报道了“两步法”制备聚酰胺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即先用12~18烷基氨基酸作插层剂对钠基蒙脱土进行阳离子交换处理,然后将阳离子交换后的蒙脱土与ε-己内酰胺复合,在常规条件下聚合,得到聚酰胺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西欧一些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发展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计划。一些国外的大公司特别是生产聚合物的厂家纷纷加入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开发应用。目前,丰田汽车公司已成功地将Nylon 6/clay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上。由于层状硅酸盐是纳米尺度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可以成膜、吹瓶和纺丝。在成膜和吹瓶过程中,硅酸盐片层平面取向形成阻挡层,因此可用于高性能包装和保鲜膜。2、国内PL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我国的PL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开始于90年代,现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已列入国家“863规划”和“九五计划”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中科院化学所对聚合物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发明了“一步法”制备Nylon 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nc-PA6),即将蒙脱土阳离子交换、己内酰胺单体插层以及单体聚合在同一个分散体系中完成,在不降低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黄锐等利用刚性粒子对聚合物改性的研究在学术界极有影响;另外,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明的磨盘法、超声波法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制备手段。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有:单体插层缩聚制备了尼龙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可大幅度提高其热变形温度,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并对插层剂的碳链长度与有机蒙脱土的层间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PET/粘土、PBT/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提高了材料的热性能和阻隔性,其中PET/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速度较PET提高了约5倍。此外还通过聚合物溶液插层及熔体插层分别制备出硅橡胶/蒙脱土及PS/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得到很大提高,可代替气相白炭黑填充硅橡胶,具有实用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PLS纳米复合材料将会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及其它领域。3、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发展趋势PLS纳米复合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大量研究结果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这类复合材料具有的优异特性,使得层状无机物插层改性聚合物制备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成为国际上最新技术热点之一,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 PLS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尽管十分热门,但由于其插层复合机理复杂、结构与界面特征复杂,微区尺寸小,再加上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运用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晶学知识研究不够。对其结构、形态特征与材料性能的关系研究较少,合成方法大多基于合成宏观材料上的改进,存在着一定局限性;② 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比其它类型的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但对原材料加工处理、制备方法要求严格,对其制备工艺及过程研究不够;③ 高聚物与纳米材料的混合、分散缺乏专业设备,用传统的设备往往使纳米粒子得不到良好的分散,要研究出新的混合分散技术方法及设备。三、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及实施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研究内容(1)了解相应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方法,用途及研究现状;了解PLS纳米复合材料所具备的优良性能,熟悉国内外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2)研究层状硅酸盐(膨润土)矿物学特征和纳米结构特征(层间距、层面特征和边缘特征),熟悉测试表征方法;并掌握对测试结果分析的技术方法;(3)深入研究膨润土提纯、钠化、有机化的各种方法、反应机理;了解钠基土及有机土的应用价值和研究现状;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对膨润土进行提纯,通过实验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合适的钠化剂和表面修饰剂进行钠化、有机化,制备出亲油或亲水亲油的纳米膨润土;(4)了解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性能特点,从动力学、热力学、结晶学、流变学等方面探讨纳米材料复合过程和机理;(5)选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氨酯(PU)两种聚合物,对其进行改性(接枝方法和离子化方法)制定合理的加工制备方案、确定最佳实验流程及实验参数,制备出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6)从制备方法、表面改性剂的选择、加入第三组分等方面研究有机膨润土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形态;并探讨多相体系中物相界面结构特征,制备出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 (7) 研究PLS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产品结构分析、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对比测试分析。2、预期成果(1)制备出优良的有机膨润土,制备出改性性能良好的聚合物;(2)制备出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3)预期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论文或申报1项发明专利;(4)完成毕业论文的编写,顺利通过答辩。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实验研究流程图(2)实验研究过程(方案)① 层状硅酸盐的选择及改性处理目前为止,能够在PLS纳米复合材料中得到应用的有膨润土、高岭土、海泡石等少数几种属于层状硅酸盐的矿物质。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的层状无机矿物质无法利用插层处理的方式扩张其片层之间的重复间距。因此,虽然他们具有层状的结构,各相邻的片层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空间,但却不足以容纳旋转半径为上百埃的聚合物分子链插入到各片层之间,形成所谓的插层复合材料;而仅仅允许离子、小分子等小的介质进入其中。对于膨润土、高岭土等粘土矿物, 由于他们具有较大的初始间距以及可交换的层间阳离子,使得我们可以利用离子交换的方式将他们的层间距扩大到允许聚合物分子链插入的程度,从而可以利用它们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插层纳米复合材料。本课题利用省内矿产资源优势膨润土,其主要成分为蒙脱石。蒙脱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有一片铝氧八面体夹在两片硅氧四面体之间靠共用氧原子而形成的层状结构,属于2:1型层状硅酸盐。每个结构单元的尺度为1nm厚、长宽均为100nm的片层,层间有可交换性阳离子,如Na+、Ca2+、Mg2+等金属离子,因此容易与烷基季铵盐或其他有机阳离子进行交换反应生成有机膨润土。由于膨润土本身的亲油性较差,聚合物的单体或分子链又多为亲油性物质。因此,膨润土使用前必须经过有机化改性处理。膨润土改性处理方案。A、膨润土的提纯实验方案:将膨润土与水(固液比为1:10)配成悬浮液,再经高速旋转的离心机沉降分离,并且加入适量的分散剂(六偏磷酸钠),进一步分离粒度较细的碎屑矿物(长石、碳酸盐等),得到粒度小于5µm的膨润土浆料或悬浮液,再将该悬浮液抽滤、洗涤、干燥、打散解聚,即可得到高纯度的膨润土产品。测其吸蓝量,CEC,膨胀倍,胶质价等性能指标。B、钙基膨润土的钠化钠化原理:当膨润土-水系统中存在两种离子时,就存在一个动态的吸附-解吸平衡,即离子吸附与交换过程。如当膨润土-水系统中同时含有Ca2+、Na+时就会发生如下离子交换平衡: Ca-膨润土+2Na+ 2Na-膨润土+Ca2+钠化剂的选择、用量、钠化温度及钠化时间对钠化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C、膨润土的有机化在制备PLS纳米复合材料时,常采用有机阳离子(插层剂)进行离子交换而使层间距增大,并改善层间微环境,使粘土内外表面由亲水转变为疏水,降低硅酸盐表面能,以利于单体或聚合物插入粘土层间形成PLS纳米复合材料。因此插层剂的选择是制备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容易进入层状硅酸盐晶片(001面)间的纳米空间,并能显著增大粘土晶片间层间距;(2)插层剂分子应与聚合物单体或高分子链具有较强的物理或化学作用;(3)价廉易得,最好是现有的工业品。在不同用量、酸碱性、反应温度等条件下,选择阳离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阴离子(十二烷基硫酸钠)及阴阳双离子为插层剂,制备有机土,通过测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② 聚合物改性③ 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A、复合材料的类型从微观结构上看,复合材料可分为四类,如下图。在第一类复合物中(a),蒙脱土颗粒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但聚合物与蒙脱土的接触仅限于蒙脱土的颗粒表面,聚合物没有进入蒙脱土颗粒中。第二类复合物(b)中,聚合物进入蒙脱土颗粒,但没有插层进入硅酸盐片层中。在插层型复合物(c)中,聚合物不仅进入蒙脱土颗粒,而且插层进入硅酸盐片层间,使蒙脱土的片层间距明显扩大,但还保留原来的方向,片层仍然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在剥离型复合物(d)中,蒙脱土的硅酸盐片层完全聚合物打乱,无规则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此时蒙脱土片层与聚合物实现了纳米尺度上的均匀混合。四类复合材料中只有后两种才算是纳米复合材料,而且第四类剥离型复合材料比第三类插层型复合材料具有更理想的性能,是众多材料科学家追求的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B、制备方法插层复合法(Intercalation Compounding)是制备PLS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按照复合的过程,插层复合法可分为两大类。(1)插层聚合法(Intercalation Polymerization),即先将聚合物单体分散、插层进入层状硅酸盐片层中,然后原位聚合,利用聚合时放出的大量热量,克服硅酸盐片层间的库仑力,使其剥离(exfoliate),从而使硅酸盐片层与聚合物基体以纳米尺度相复合;(2)聚合物插层(Polymer Intercalation),即将聚合物熔体或溶液与层状硅酸盐混合,利用力化学或热力学作用使层状硅酸盐剥离成纳米尺度的片层并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从制备方法来看,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可分为单体插层原位聚合与大分子直接插层;从实施途径来说有溶液法和熔体法。它们互相组合成四种具体制备过程:大分子熔体直接插层;大分子溶液直接插层;单体熔体插层原位本体聚合;以及单体溶液插层原位溶液聚合。制备PLS纳米复合材料流程图如下:C、有机土加入量的选取有机土加入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有机土的加入量过高时,体系的粘度增大,很难脱泡及浇注;有机土加入量过低时,有机土在体系中的分散不好,起不到增强和增韧的效果。对于有机土加入量的多少,在研究领域内众口不一。我们采用不同含量(2-5%)的有机土进行插层复合,寻找最佳加入量。D、实验方案以PBT、PU聚合物为例,选用合适的插层方法,在不同的配料比下插层复合,测其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等,从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研究复合机理及影响复合过程的因素,得到性能优良的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3)PLS纳米复合材料主要性能测试与表征① 甲醛容量法测膨润土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测吸蓝量计算膨润土中蒙脱土的含量,带塞量筒测其膨胀倍、胶质价;② 扫描电镜(SEM)测聚合物及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③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根据谱图的吸收峰判断有机化改性效果及插层效果;④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测试膨润土的层间距和复合材料的剥离程度;根据谱图用Jade软件确定蒙脱土的化学成分及含量;⑤ 差热-热失重分析仪(TG-DTA)测定膨润土的转化温度及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⑥ 电子万能实验机测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判断聚合物及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4、实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实验室有一系列的实验仪器:如真空泵、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高温炉、干燥箱、开练机、双螺杆机和造粒机等;学校测试中心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差热-热失重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等测试用仪器;(2)导师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师生组成的研究团队;(3)学校图书馆可以查到大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可供参考;(4)与企业合作,有丰富的实践基地和广阔的应用前景;(5)已做了一些实验前期工作,制得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著提高,且热稳定性很好;(6)实验方案叙述合理,技术路线可行,理论基础清楚明了,实验研究条件基本具备,加上前期研究工作的进展,故本实验研究方案是可行的。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之处。)(1)PL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尤其剥离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可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不够成熟,制备技术不够完善,对材料的复合机理,材料的结构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课题从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研究聚合物与层状硅酸盐(膨润土)复合的界面特征、内部结合机理,并探讨复合过程、材料结构对其力学性能、阻隔性能、流变性能、结晶性能等的影响。(2)剥离型PLS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水平仍处在实验研究或专利阶段,工业化项目极少,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体中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本课题从表面改性剂的选择、加入第三组分、高性能纳米膨润土的制备、聚合物的改性、合理制备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系统实验研究,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五、工作量及工作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计算与实验、论文书写等)起止日期 课题阶段工作进程查阅文献资料、学术专著、参考书等,同时做了大量实验前期工作及一定的实验研究工作;写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准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研究钠基土、有机土的结构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性能表征确定钠化、有机化过程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大量有机土,用XRD、FTIR、TG-DTA等表征,做好实验记录;以PBT、PU聚合物为例,了解其物理化学性能、合成机理、合成方法及应用现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合成方法,用单体合成所需要的聚合物;查阅大量当前最新的中外文文献,了解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先进的制备方法;选择不同的有机土加入量(2-5%),用聚合物熔融插层法,聚合物熔液插层法,单体插入原位聚合法等不同的方法,控制反应条件,制备PLS纳米复合材料;对制品进行力学性能、热学性能、阻隔性能等方面的测试,确定有机土的最佳加入量,找出即使制品性能优异、成本低又环保的制备方法;用SEM测试产品的形貌,证实其剥离程度;用XRD测试有机土的层间距,分析其改性效果;复合材料中界面层的性质可以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来表征;热失重分析(TGA)可以研究有机物对蒙脱土的改性程度及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热性;选择最好的制备方法,将聚合物与有机土进行复合,研制出纳米复合材料制品并详细表征其各种性能;撰写论文,准备答辩。六、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出版年月) 序号 参考文献名称 梁宏斌,倪靖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6,3:26-28.陈光明,李强,漆宗能.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1999,4:1-9.韩建竹,夏英.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6,12:66-70.李春生,周春晖,李庆伟.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技术,2002,9(4):22-26. 陈国华,李明春.聚合物/粘土纳米体系[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15(3):9-12.Jitendra K Pandey,et a1.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5,88:234舒中俊,陈光明,漆宗能.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特殊阻燃性[J].2000,28(3):24-26.张秀英,李国昌,王萍等.利用山东膨润土生产有机膨润土研究[J].2007,27(1):35-36.潘兆橹,万朴应用矿物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杨雅秀.中国粘土矿物[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周建工,鲁安怀.利用低品位天然钙基膨润土制备低成本有机粘土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457-467.陈兴华.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J].广西轻工业,2007,(1):35-37.黄锐,王旭,李忠明.纳米塑料-聚合物/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研制、应用与进展[J].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4):10-12.祝启砷,黄志良,王西文等.膨润土提纯增白与钠化改型联合处理工艺[J].中国矿业,2002,11(5):44-46.漆宗能,尚文字.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理论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杜,2002.ChenTian Y.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Segmented Polyurethane/Clay Nan composites.Polymer,2000,41(4):1345-1349.Cho,, JKwon, .Polymer Sci.2001,(79):1025-1028.G-M.Kim D-H,Lee,B.Hofmann,et a1.Influence of nanoflllers on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in layered silicate/polyamide-12 nanoeomposites.Polymer,2001,42(3):95-110.Hao Fong,Weidong Liu,Chi-Shan Wang,et a1.Generation of electro spun fibers of nylon 6-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Polymer,2002.43(3):775-780.Cheon II Park,Park et a1.Polymer.2001,42:7465-7475. Fornes T D,Yoo P J,et a1.Polymer.2001,42:9929-9940.Cho J W,Paul D R.Polymer,2001,42:1083-1094.Kaempfer D.Thomann R.el a1.Polymer.2002.43:2909-2916.Dennis H R,Hunter D L,a1.Polymer.2001,42:9513-9522.Marosi G,Keszei S Matko S,Bertalan G.Fire and Polymer,2006,4:117.Sorathia U,Lynon R,Gann R G.Fire Technology,1997,33(3):351.,,Okamoto,et a1.New polylactide-layered silicate nanocomposites.Concurrent improvements of material properties,biodegradability and melt theology [J].Polymer,2003.44(3):857-866.宋军,倪卓,王宝辉,等.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5,17(2):14-16.苏海霞,曾幸荣.聚吡咯/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电性[J].化学与黏合,2005,27(3):127-130.郑华,张勇,彭宗林,等.三元乙丙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世界橡胶工业,2005,32(6):l1-13.吴德峰,周持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及流变行为[J].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5,21(5):132-136.1、 至少列举国内外参考文献20篇;2、 教科书、工具书不能作为参考文献;3、 专著等参考书的数量小于总数量的三分之一;4、 近五年出版的参考书数量不小于总数量的三分之一;5、 外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小于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Zhaobin Sun, Yanhong Wu, Shuchun Yao, Enfeng Liu, Fuchun Li. Study on effective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in lacustrine sediment core from Xijiu Lake, Taihu Lake catch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09,苏宁, 李福春, 马恒, 李学林. 微生物作用下Mg/Ca比对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 矿物学报, 2009滕飞, 李福春*, 何为红, 李学林, 代静玉. 高岭石和蒙脱石吸附胡敏酸的对比研究. 中国地质, 2009, 36 (4): 892~898马恒, 李福春*, 苏宁, 李学林. Citrobacter freundii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2009, 15 (3): 429~436Zhang Fei, Jin Zhangdong, Hu Guang, Li Fuchun, Shi Yuewei. Seasonally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O2 consumption flux of Lake Qinghai river system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李福春, 何为红, 滕飞, 李学林, 代静玉. Cu2+和Cd2+在蒙脱石-胡敏酸复合体上的吸附及其竞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9, 28 (3): 285~291陈国岩, 李福春*, 杜伟, 何为红. 南京长城岗水稻土剖面中固定态铵与粘土矿物的相关性研究. 土壤, 2009,赵莉, 陈相宇, 李福春*, 蓝旋, 施超. 国产香烟矿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9, 28 (2): 135~140Mei Long, Fashui Hong,Wei Li, Fuchun Li, Haiyan Zhao, Yuanqi Lv, Huixin Li, Feng Hu, Zhenggui Wei. Size-dependent microstructure and europium site preference influence fluorescent properties of Eu3+ doped Ca10(PO4) 6(OH) 2 nanocrystal.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07, 128 (3): 428~436程良娟, 李福春*, 李莎. 硅酸盐细菌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及其选择性—以正长石和黑云母为例.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 (4): 1~8何为红, 李福春*, 吴志强, 代静玉, 刘本定. 重金属离子在胡敏酸-高岭石复合体上的吸附.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7, 26, (4): 359~365Fu-Chun Li*, Zhang-Dong Jin, Chang-Ren Xie, Jiayi Feng, Libo Wang, Yongzhao Yang. Roles of sorting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geochemistr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Xiashu loess, Eas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7, 29: 813~822杨用钊, 李福春*, 曹志洪, 王梅农, 金章东, 代静玉, 冉炜. 昆山绰墩古土壤粒度特征及母质判别. 土壤通报, 2007, 38 (1): 1~5李莎, 李福春, 程良娟. 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 矿产与地质, 2006, 20 (6): 577~582李秋玲, 凌婉婷, 高彦征, 李福春, 熊巍. 丛枝菌根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 (11) : 2217~2221杨用钊, 李福春*, 金章东, 王梅农, 曹志洪, 代静玉, 冉炜.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全新世古土壤的新证据. 第四纪研究, 2006, 26 (5): 864~871李福春, 李莎, 杨用钊, 程良娟. 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产物的研究进展-以云母和长石为例.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25 (5): 440~448Zhangdong Jin, Fuchun Li, Junji Cao, Sumin Wang, Jimin Yu. Geochemistry of Daihai lake sediments,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sedimentary sorting, and catchment weathering. Geomorphology, 2006, 80: 147~163金章东, 邹成娟, 李福春, 王苏民, 沈吉, 梁文波. 湖泊沉积物中元素相态的连续提取分析-以岱海为例. 湖泊科学, 2005, 17 (1): 47~53李福春, 谢昌仁, 冯家毅, 杨用钊. 提取古环境变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 粒度分组. 地球化学, 2004, 33 (5): 477~481李福春, 潘根兴, 谢昌仁, 冯家毅. 南京某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第四纪研究, 2004, 24 (4): 477~478谢昌仁, 李福春, 王力波, 金章东, 潘根兴. 南京老虎山黄土-古土壤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磁化率及其古气候意义. 土壤通报, 2004, 35 (2): 159~162Li Fuchun, Zhu Jinchu, Rao Bing, Jin Zhangdong and Zhang Linsong. Origin of Li-F-rich granite: Evidence from high P-T experimen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 47 (7): 639~650Ли Фучунь, Ше Чанжень, Де Кинюй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Rb и Sr в различных гранулометрических фракциях из лёссов и палеопочв на примере Лаохушанского профиля, Нанкин, Китай. Сборник Ⅳ-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Геофизический мониторинг опасных г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процессов и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г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среды”, Киев, 2003, 136~137李福春, 朱金初, 饶冰, 金章东, 张林松. 富锂氟花岗岩成因:高温高压实验证据.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 (9): 841~851李福春, 谢昌仁, 金章东. 南京老虎山黄土剖面的Rb/Sr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地质, 2003, 30 (1): 93~98李福春, 朱金初, 张林松, 饶冰, 张佩华. 富锂花岗质熔体形成和演化的实验研究. 岩石学报, 2003, 19 (1): 125~130Li Fuchun, Zhu Jinchu, Zhang Linsong, Rao Bing and Zhang Peihua. Experimental study 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rich granitic melt.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03, 19 (1): 125~130李福春, 朱金初, 饶冰, 王年生. 富锂氟花岗岩中存在岩浆成因铁/锂白云母的实验证据. 地球化学, 2003, 32 (1): 75~81Jin Z, Wang S, Shen J, Li F and Lu X. Effects of palaeoclimate on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erosions in watershed recorded in lake sediments: the case of Daihai Lake (Northern China). In: Munawar M ed. Sediment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sight and Progress. Aquatic Ecosystem Heath & Management Society, 2003, 307~315Jin Zhangdong, Zhu Jinchu, Ji Junfeng, Li Fuchun and Lu Xinwei. Two origins of illite at the Dexing porphyry Cu deposit, 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ore-forming fluid constraint on illite crystallinity.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2002, 50 (3): 381~387李福春, 饶冰, 朱金初, 吴志强. 高温高压实验产物中出现的流动构造及其岩石学意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 (3): 218~223李福春, 朱金初, 张林松, 饶冰. 花岗质熔体中SnO2含量与结晶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矿床地质, 2002, 21 (4): 393~398李福春, 谢昌仁, 潘根兴. 南京老虎山黄土剖面中Rb、Rb/Sr和磁化率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22(4): 47~52Ли Фучунь. Магнитность и концентрации Rb, Sr в Лаохушанском лёссо-палеопочвенном профиле (Нанкин, Китай). Сборник Ⅲ-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Геофизический мониторинг опасных г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процессов и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г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среды”, Киев, 2002, 133~134李福春, 朱金初, 漆亮, 饶冰. 富氟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流体内稀土元素演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8 (1): 9~15Zhu Jinchu, Li Renke, Li Fuchun, Xiong Xiaolin, Zhou Fengying and Huang Xiaolong. Topaz-albite granites and rare-metal mineralization in the Limu district,Guangxi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2001, 36: 393~405Jin Zhangdong, Zhu Jinchu, Ji Junfeng, Lu Xinwei and Li Fuchun. Origin of Illites at Dexi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 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lteration Zoning and Ore-Forming Fluid Evolu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1, 20 (2): 167~176Jin Zhangdong, Wang Sumin, Shen Ji, Zhang Enlou, Ji Junfeng and Li Fuchun. Weak chemical weathering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by lake sedimen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1, 44 (7): 652~658Jin Zhangdong, Zhu Jinchu, Ji Junfeng, Lu Xinwei and Li Fuchun. Ore-forming fluid constraints on illite crystallinity (IC) at Dexi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Jiangxi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1, 44 (2): 177~184Jin Zhangdong, Wang Sumin, Shen Ji, Zhang Enlou, Li Fuchun, Ji Junfeng and Lu Xinwei. Chemical weathering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in lake sediments: a high-resolution proxy of past climate.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1, 26: 775~782Li Fuchun, Zhu Jinchu, Rao Bing, Lai Mingyuan and Jin Zhangdo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alkali feldspar under high T-P condi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45 (22): 2096~2100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一、拟选论文题目: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1. 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书面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2. 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基本框架,主要参考文献,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等;3. 填好“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连同书面报告一起交研究生院备案;4. 书面报告的格式见附件。三、导师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果予以评价):四、评审小组对选题的意见(是否同意选定该课题、是否同意选题报告通过、以及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建议;其他建议,如限期重作选题报告、终止培养建议等):五、论 文 工 作 计 划六、附件(一下为附件内容)拟选论文题目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主要研究和基本框架四、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
试析《董卿主持风格》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多年以来一直被各地的媒体公认为效仿的楷模,或者是追求的方向。可是就像萝卜青菜一样,央视的主持人风格不同,各有特点。而我则偏爱青菜的清新,喜欢即时尚又不乏营养的综艺节目主持人,这几年央视的领军人物当然就非董卿莫数了。 在观众的印象中董卿是一位专业的晚会节目主持人,大方得体,气质稳重,穿着成熟又不失风尚,在央视各套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频频出现,成为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主持人之一。我认为,央视的主持人从杨澜开始是我比较有印象的了,然后是倪萍,再后是周涛,一直到现在的董卿。除了董卿具有年龄优势以外,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与淘汰中站住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回头看,第一届比较著名的正大综艺主持人杨澜,当时的主持特点是比较阳光和知性。她一再证明着她被观众所喜爱。之后的倪萍,鲜明对比,主要是成熟稳重和亲切感强,易于带动现场气氛。经常用真情感染观众,把观众搞得眼泪汪汪,瞬时让观众耳目一新,也证明她获得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可是这一特点,也有少数观众渐渐产生反感,随着时间的增长,观众们觉得这种过于煽情的主持风格已经看够看累了,需要新鲜血液。周涛正是当时观众眼中的新鲜血液,她外表时尚,和轻松干练的主持风格,正和大众的胃口,主持节目的时候,废话很少,语言干练,精巧。着实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董卿,在我看来,她聪明的具备了以上三位的所有特点于自身,知性,时尚,又善于对着镜头抒发自身情感的她,在各种场合应变及时,大方得体,并且懂得看场合随时变换风格。比如《青歌大赛》时,她会让自己尽量轻松一些,和紧张的参赛选手形成对比,同时又可以缓和选手的情绪,却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自己的轻松,影响到赛场的严肃气氛,这里可以看见杨澜的知性。而《欢乐中国行》,正是一个半分百的娱乐节目,董卿拿出了自己一切的开朗活泼,尽量做到时尚又亲切,在台上表现活跃,却不像其他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在台上乱来,这里有一点周涛的时尚又精巧。我曾经还多次看过董卿主持的慈善类节目,比如说最近的《为了母亲的微笑》是一场为了灾区贫困儿童捐款的晚会。我想她有些效仿了倪萍的本事,在描述灾区儿童生活状态时动了真情,而感动了在场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而超越倪萍的是,恰到好处的只让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这点是真本事!)另外,董卿的穿着时尚得体,身材苗条,所以在视觉上经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基本功扎实,虽然是上海人,但吐字归音非常清楚,是我最需要学习的,基本功是最最重要的,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是基本。因此在各种场合,她都可以展现她优秀的功底。这是我对董卿的基础了解,我印象中她没有出过书,所以了解不足,请师傅指正!
色谱还有催化学报容易。
特种玻璃,新型陶瓷,新型涂料代表性学术论文1.陈建华,孙方明人工神经网络在锂铝硅超低膨胀透明微晶玻璃热处理研究中的应用玻璃与搪瓷,.陈建华,孙方明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的发朦现象研究玻璃与搪瓷,.陈建华,孙方明灯头玻璃铅渣问题的解决及热力学原理硅酸盐通报,.陈建华,孙方明DTA在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研究中的应用玻璃与搪瓷,.陈建华,徐凤广,崔益和,焦宝祥以废玻璃纤维硬丝为原料研制泡沫玻璃新型建筑材料,.陈建华,徐凤广,陈景华低温烧成粘土釉面瓦釉料研究建筑材料学报,.陈建华,詹月林,马立新,杨南如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生物活性的模拟体液研究玻璃与搪瓷,.陈建华,宗卉,马立新,杨南如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的细胞学及动物实验研究材料导报,.陈建华,杨南如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晶化与核化的研究硅酸盐学报,.陈建华,陈国荣,杨南如穆斯堡尔谱在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研究中的应用硅酸盐通报,.陈建华,吴勇,李玉华,杨南如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热处理气氛的研究玻璃与搪瓷,.J H Chen,Y H Fang,N R YangStudy on nucle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iron silicate bioactive ferromagnetic glass-ceramicsProc. Int. Congr. GlassⅩⅨ,
硅酸盐报主页线投稿.或者邮寄北京市海淀区三河路11号 《硅酸盐报》编辑室 邮 编: 100831感觉提问主意不是很清晰建议查下资料哦
难的。硅酸盐学报比较难中,要求高。但是审稿比较快,相对来说简单的是功能材料的投稿简单些。
[1]陶维屏,苏德辰.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与开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2]刘研,李宪洲.高岭土的深加工与新材料.世界地质,2004,23(2):195~200.
[3]孔浩.高岭土改性和层柱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2.
[4]中国矿床编委会编著.中国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王怀宇,张仲利.世界高岭土市场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8,(2):58~62.
[6]吴铁轮.我国高岭土市场现状及展望.非金属矿,2004,27(1):1~4.
[7]张术根,刘小胡,丁俊.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与成因简析.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25(5):433~439.
[8]张术根,刘小胡,丁俊.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矿物岩石,2006,26(4):1~7.
[9]张术根,丁俊,刘小胡,等.湖南辰溪仙人湾高岭土矿物学特征与应用途径探索.矿物学报,2006,26(4):357~362.
[10]李凯琦,刘钦甫,许红亮.煤系高岭岩及深加工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1] Frost R deformation in and Clay Minerals,1998,46(3):280~289.
[12] ,41:738.
[13]袁树来,等.中国煤系高岭岩(土)及加工利用.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4] Ma C,Eggleton R layer types of kaolinite:A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Clay Minerals,1999,47:181~191.
[15] Frost R L,Kristof J,Schmidt J M,et spectroscopy of potassium acetate-intercalated kaolinites at liquid nitrogen Acta Part A,2001,57:603~609.
[16] Van Duin A C T,Steve R dynamic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on kaolinite Geochemistry,2001,32:143~150.
[17]刘摔摔,张培萍,吴永功.层状硅酸盐矿物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发展.世界地质,2001,20(4):360~365.
[18]刘欣梅,潘正鸿,李国,阎子峰.用煤系高岭土制取白炭黑的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121~124.
[19]王万军,张术根,孙振家,刘纯波.用伊利石高岭石质煤矸石试制橡胶填料.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5):769~773.
[20]张文良.非金属矿物高岭土在涂料中的应用.广东化工,2002,4:38~41.
[21]张怀彬,贾同文,等.沸石催化剂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1993,(1):6~11.
[22] Rong T J,Xia J catalytic cracking activity of the kaolin-group Letters,2002,57:297~301.
[23]王雪静,张甲敏,杨胜凯,杨风霞.偏高岭土水热合成NaY分子筛的机理研究.无机化学学报,2008,24(2):235~240.
[24]蒋荣立,孔德顺,夏小波,陈文龙.偏高岭石-碱-硅酸钠水热反应体系13X分子筛的合成.硅酸盐学报,2008,36(6):832~836.
[25]孙书红,马建泰,庞新梅,等.高岭土微球合成ZSM-5沸石及其催化裂解性能.硅酸盐学报,2006,36(4):757~761.
[26]蒋笃孝,魏红梅.由高岭土合成环境友好的无磷洗涤剂用沸石添加剂.现代化工,1999,19(12):27~28.
[27]沈水发,陈耐生,陈柽生,等.利用高岭土制备聚合氯化铝净水剂.无机盐工业,1999,31(5):33~35.
[28]陈国斌,唐课文,黄凯明.用高岭土制备聚氯化铝铁-淀粉复合絮凝剂及性能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2):52~58.
[29]吴宏海,刘佩红,张秋云,何广平.高岭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及其溶液的pH条件.高校地质学报,2005,11(1):85~91.
[30]侯梅芳,崔杏雨,李瑞丰.沸石分子筛在气体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135~139.
[31]刘燕.高岭土类粘土矿物材料对模拟核素Sr、Co、Cs的吸附性能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7,(5):25~28.
[32]李恒德.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词典.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411~412.
[33] Bandyopadhyoy S,Mukerji of nitrogen content on the sintering behavior and properties of Sialon prepared from ,1993,19(3):133~139.
[34] Suvorov S A,Dolqushev N V,Zabolotskij A synthesis of dispersed sialon i Tekhnicheskaya Keramika,2002,4:2~5.
[35] Antsiferov V N,Gilev V materials from i Tekhnicheskaya Keramika,2001,2:2~8.
[36] Panda P K,Mariqppan L,Kannan T reduction of kaolinite under nitrogen Inter,2000,26(5):455~461.
[37] Panneerselvam M,Rao K microwav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sintering of β R Bull,2003,38(4):663~674.
[38]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天然原料合成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稀有金属,2000,34(1):25~29.
[39]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粘土还原氮化合成o′-Sialon基复合材料.耐火材料,2000,34(3):137~140.
[40]李亚伟,李楠,王斌耀,等.β-赛隆(Sialon)/刚玉复合耐火材料研究.无机材料学报,2000,15(4):612~618.
[41]钱扬保,王福明,徐利华,等.粘土碳热还原氮化二步法制备β-Sialon结合刚玉复相材料.耐火材料,2002,36(2):77~69.
[42] Davidovits and geopolymeric Then Angl,1989(35):429~441.
[43] Miao J Y,Dennis W H,Chang C C,et carbon spheres of high purity prepared on kaolin by and Related Materials,2003,12:1368~1372.
[44]王银叶.天然矿高岭土制备莫来石复合纳米晶微观结构表征.硅酸盐学报,2000,28(2):68~71.
[45] Karch J,Birringer R,Gleiter at low ,1987,33(6148):556~559.
[46]吕凤柱,张宝砚,王文斌,窦臻.PA1010/高岭土杂化材料的制备和探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2):187~191.
[47]古映莹,廖仁春,吴幼纯,等.高岭石-MB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贵州化工,2001,26(3):23~25.
[48]魏月琳,吴季怀.高岭土-丙烯酰胺系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表征.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412~416.
[49]王新.聚合填充法制备 UHMWPE/Kaolin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50]朱秀林,顾梅,赵峰.高岭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5):46~49.
[51]熊传溪,刘起虹,董丽杰,王雁冰.HDPE/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1):1~3.
[52]陈汉周,刘钦甫,侯丽华,赵庆章.高岭土/PE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非金属矿,2008,31(3):42~44.
[53]蔡会武,江照洋,王瑾璐,等.丙烯酸/淀粉/高岭土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8,36(4):47~49.
[54]刘钦甫,杨晓杰,张鹏飞.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利用.矿物学报,2002,22(4):359~364.
[55]陆军.煤矸石发电是扩大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中国煤炭,2001,27(7):36~37.
[56]张术根,王万军,谭建农.湖南煤矸石资源环境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7]刘春荣,宋宏伟,董斌.煤矸石用于路基填筑的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3):294~297.
[58]刘俊尧,裴春平,刘晓惠,张淑娟.煤矸石做道路基层材料的应用分析.云南交通科技,2000,16(3):23~26.
[59]施龙青,韩进,尹增德,陆鸿.煤矸石改良土壤的应用研究.中国煤炭,1998(5):37~39.
[60]王刚.利用煤矸石生产肥料.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6,(6):10~11.
所谓SCI就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一般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不算SCI,最好也就EI收录。只有极少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很少很少。多数是国外英文期刊SCI,国内也有少数英文期刊被SCI收录。
是的,上面说的对。
硅酸盐通报不是sci的。硅酸盐学会的两个通报都没有被SCI收录,硅酸盐学报仅被EI收录,而硅酸盐通报连EI都没有收录。
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硅酸盐的结构
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种类繁多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在这种四面体内,硅原子占据中心,四个氧原子占据四角。这些四面体,依着四面体,依着不同的配合,形成了各类的硅酸盐。
硅酸盐结构众多、种类繁多:有岛状的橄榄石、层状的石英、环状的蒙脱石等。它们大多数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原料。硅酸盐制品和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科学研究及日常生活中。
无机材料学报是sci(E)区。
《无机材料学报》是1986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学报主要刊登包括纳米无机材料、功能陶瓷(铁电、压电、热释电、 PTC 、温敏、热敏、气敏等)、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晶体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无机薄膜材料、特种玻璃、环境材料、特种无机涂层材料以及无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上述材料性能的最新检测方法以及获得上述材料的新工艺等。
根据2018年3月《无机材料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编委会拥有54位编委。根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无机材料学报》总被下载1449741次、总被引6945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根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无机材料学报》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美国工程索引数据库(EI),美国化学文摘(CA),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STP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SCD),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所收录。
个人经历1994年7月至今任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讲师、副教授(1995)、教授(1997)、博士生导师(2001)。其中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在南京大学进修外语,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在德国斯图加特马普金属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Metals Research)粉末冶金实验室(PML)作访问学者(guest scientist),进行陶瓷材料研究,导师为马普金属研究所所长F. Aldinger教授。承担过《材料强度与断裂》、《固体分子与经验电子理论》、《陶瓷材料学》、《特种陶瓷工艺学》、《材料科学基础》等10余门研究生、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了150余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的研究生有9人获得博士学位、35人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因主讲《材料科学基础》本科生课程,被学生评为合肥工业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硅酸盐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50多篇被SCI收录,80多篇被EI收录。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安徽省进步科技二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出版安徽省“十一五”重点图书《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专著一本。2005年8月获第五届安徽青年科技创新奖,1998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99被评为教育部骨干教师,2005年被评为安徽省拔尖人才。现任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安徽省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设立的一项奖励,旨在表彰在硅酸盐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博士毕业生。该奖项除了颁发奖状外,并不提供奖金。
从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在半导体、计算机、建筑、通信及宇宙航行、卫星等方面大显身手,而且它们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元素唱主角,而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是以二氧化硅为原料。所以,首先介绍硅及其化合物,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从物质存在和组成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硅是无机非金属的主角,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沙子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地壳的95%是硅酸盐矿。所以,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从认知规律来看,硅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只有 4价,硅单质比较稳定,硅的化合物知识也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养。本节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从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来看,它由二氧化硅和硅酸、硅酸盐以及硅单质等三部分内容组成。在内容编排上打破常规,首先从硅的亲氧性引出硅主要存在的两种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接着介绍二氧化硅的性质,再介绍硅酸、硅酸盐的一些性质,最后介绍硅单质。先学习比较熟悉的硅的化合物,再学习单质硅的顺序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从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来看,重点、非重点把握准确。主干内容保持一定量,并重彩描绘。例如,二氧化硅的知识突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在“科学视野”中介绍硅氧四面体结构,了解二氧化硅的一些物理性质,然后以图配文的方式介绍了二氧化硅的用途,最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实,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得出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在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时,既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又介绍了SiO2的特性,扩展了学生对非金属酸性氧化物的认识。硅酸盐重点介绍硅酸钠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对非重点知识和拓展性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例如,简要介绍了硅酸的制取原理和硅胶的用途,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一些新型陶瓷以“科学视野”的方式介绍,硅酸盐的组成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等等。总之,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介绍,既体现了元素存在的广泛性又体现了应用的前瞻性,既有亲近感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也能使学生增强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本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本节教学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学建议如下: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时要突出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硅的两种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对于SiO2化学性质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起反应,等等。在介绍硅酸时,可以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白色胶状沉淀的生成,从而加深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对于硅单质,主要让学生了解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SiO2的结构知识属于拓展性内容,在教学中不作要求。2.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非金属元素首先介绍硅元素,硅的化合物普遍存在是原因之一。因此,教学时要多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教科书中的彩图和插图,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实物或照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可用生活事例来说明SiO2质硬、不溶于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观察陶瓷和玻璃制品等实物来了解硅酸盐的广泛用途等。3.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硅酸盐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硅酸盐时可指出,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称为水玻璃。然后展示样品,观察水玻璃的黏稠性。同时拿出一块反复充分浸过水玻璃并已干燥的布条,把它放在火焰上,结果布条不能燃烧,从而认识用水玻璃浸泡织物可以防火。最后,对于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建议学生以阅读、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二、活动建议实验4-1】控制溶液混合物的酸碱性是制取硅酸凝胶的关键。盐酸的浓度以6 mol/L为宜。
有奖金的,但是不多。这种奖杯的文学含金量远比那些奖金意义要大的多,他是你在这个行业是佼佼者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