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哲学论文4000字_医学与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12-12 12:18

  导读:医学与哲学论文4000字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写作论文已经是尤为常见了,并且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论文分类为医学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医学与哲学论文4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与哲学论文4000字(一):叙事反思教育与全科医学哲学论文


  【摘要】叙事反思教学是研究生医学教育培训和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叙事反思的学习方法,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可以发展自我调节的学习技能,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改善人文精神和职业身份认知,其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叙事反思方法与全科医学的哲学理念做一初步探讨,从理论上分析叙事反思方法可能对医学教育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教育,医学;叙事医学;叙事反思;哲学,医学;医生病人关系


  医学界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至少有5个主要问题值得一提,包括:医学实践的改变影响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患者自主权的兴起挑战了传统的医学家长作风;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中的滥用行为已经暴露,医学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质疑;医疗技术的进步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创造了新的和有争议的道德问题;人们普遍对医学教育的质量表示不满[1]。医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这样培养出的医生过度关注个人事业的成功,而不是对患者的照护态度。在上述的主要问题中,一个总体缺陷是:医学教育强调技术,忽视了培养对患者、价值观及人际关系技巧的适当态度。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不知晓如何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医学教育过程中,未能解决医生与患者日益疏远的相关医患关系问题。于是,在医学教育中加入人文精神培养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态度培养显得十分必要,这就亟须使用一些区别于普通医学教学的方法来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本文拟推荐一种有益于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的方法——在叙事医学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医学教育方法,即叙事反思教学法。


  1叙事反思教学法


  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实证知识、程序化知识、实践智慧知识及个人知识[2],以及可以产生知识的各种方式,包括通过推理和通过经验学习[3]。批判性反思涉及对已知事物,以及这种知识如何发展的解构[4]。批判性反思是许多研究方法的宝贵伴侣,可以很好地适应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5]。


  叙事反思实践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住院医师培训(住培)的一种方式[6-7]。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住培医师首先要在“平行图表”[8]中叙述其与患者的交流经历;然后在与其他住培医师和研究员/辅导员(医生/叙述研究员)的持续调查组内进行协作性叙事调查。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根据MANN等[9]的定义,其包括反思框架,涉及批判性思维,探索个人和情感体验,以及检查行动的影响。使用叙事反思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创建教学情境,帮助在培医生学习如何探究其新的职业和个人身份。叙事反思实践在理论上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作为个人实践智慧知识[10],并作为个人的叙事知识生活,讲述、复述及重温他们的故事[11-14]。


  2叙事反思教学在住培阶段的应用


  住培是一个紧张时期,在此期间,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复杂而强大的情况,因此住培可能更适合反思性教学。记录一些对强大事件的反思,可以鼓励在培医生去探索与特定经历有关的情绪和反应,这种探索可以帮助其对自身进行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观察[15]。已有医学院、住培计划及专业组织开发了叙事反思相关教学课程、教育策略,并组织了讲习班,以期通过叙事写作来培养和促进在培医生的反思和个人意识[16-22]。目前,对于这些干预措施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参与者的写作内容,而非写作过程。此外,对于住培医师的反思实践效果、促进或抑制反思的因素,以及鼓励反思实践的最佳方法等的研究相对较少[23]。


  反思教学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潜力,有限数量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反思是几个关键主题教学和情境教学的有效教学工具。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反思对共情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学习舒适度,并加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当学习较为困难的科目时,反思可以增强学生对复杂科目的学习效果,深化其专业价值观,并改善其学习态度和舒适度;反思可以增强住培医师和研究员的学习、同理心及专业能力[23-38]。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显示,反思是一种可以开发的习惯,一种可以深化职业价值观和社区建设意识的工具,一种帮助学习者处理复杂主题的方法,但反思对发展共情和沟通技巧的影响尚不清楚[39]。


  3全科医学哲学与叙事反思的关系


  IanR.McWhinney在TheTextBookofFamilyMedicine[40]中提出了一些全科医学的哲学观点,本研究者认为,以下几条尤为重要。


  3.1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理念在全科医学的哲学中,特别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理念。以患者为中心,首先就是要把患者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要尊重患者,尊重其价值观、世界观及文化背景。要理解这些,与患者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而全人的理念要求全科医生不能只关注患者的疾病,还要关注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与其社会生活相关的影响,同时还要关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背景,要为其提供全面、全程的照顾。构成叙事反思实践的3个要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要素,发生地点和发生所处环境的空间要素,叙事中发生人物的联系及人物所处的社会联系[6]。


  3.2医学作为实践学科的人文特征——叙事医学患者叙述包含因果关系问题,从而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感知。GREENHALGH等[41]认为,叙事为患者的困境提供了意义、背景及观点,其定义了患者的患病方式、原因及模式,简而言之,其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达成理解的可能性。这种理解同样适用于在经济和制度不断发展的当下,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照护的过程。


  必须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学背景下理解叙事医学的发展,即将患者作为受试者带回医学中。VONWEIZSÄCKER认为,这对心身医学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将患者体验纳入医疗工作[42-43]。疾病叙述不仅描述了一例特定的医疗案例,而且讲述了关于一个人生死的密集、终极和最真实的现实。VONWEIZSÄCKER认为,疾病叙事不仅是对病态的描述,也描述了特定个体的疾病生活[44]。这种主观方法也被应用于以患者为导向的医患沟通中,并且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45-46]。1998年,有学者指出,在医患互动中,以患者为导向的、主观的叙事意义更明显,特别是在Balint小组活动中[46]。


  3.3医学范式转变——生物-心理-社会模式ENGEL认为,临床医生应理解并充分回应患者的痛苦,即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要做到这一点,临床医生必须兼顾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因素。其提出了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主导工业化社会的流行生物医学模式的整体替代方案,即后来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该模式是在科学本身从完全分析、简化及专业化的努力发展成为更具背景性和跨学科性的背景下所提出的。


  首先,ENGEL不赞同医生将生理躯体与患者的情绪、社会因素分离开(专注于疾病而忽视受苦的人),认为应该在二者之间建立桥梁。其次,恩格尔批评医学思想的过度唯物主义和简化主义取向。再次,观察者对观察者产生影响。恩格尔明白,人们无法从内部理解系统而不以某种方式扰乱系统;换句话说,在人的方面,如量子世界中的“薛定谔的猫”,人们不能假设纯粹客观性的立场。通过这种方式,恩格尔提供了将医生和患者的人文维度纳入科学研究重点的合法理由[53]。


  3.4系统性、复杂性、易错性(1)系统性。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和所有的系统一样,也具有适应性、自组织及层次性3个特征。适应性指人体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自组织指人体功能的维持是各系统自行运作与组织起来的,并不需要每时每刻进行主动的精细控制;层次性指人体不光是有不同的功能系统,系统构成更可细分为不同的器官,器官可分为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细胞,当然细胞还可以再细分到分子遗传等水平。随着研究目标越来越精细,视野也往往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狭隘,导致容易忽略了人本身也是处于更大的系统中,即人处于家庭中,而家庭又处于社会中。如果单纯地关注患者的疾病改变,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就会造成对健康状况与疾病的误判。当出现健康问题时,人体由于本身就具有适应性和自组织的特性,具备一定的自愈功能。在对患者进行医学干预时,要注意是否找准了人体系统的正确调节“杠杆点”,要避免陷入政策阻力、公地悲剧、时像延迟等系统干预的陷阱里。


  (2)复杂性。在临床实践中,很少有疾病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微生物或者单一因素的影响结果。通常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的原因和促成因素,往往是遗传因素、机体自身情况、外界侵袭,或者压力情况、社会影响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共同结果。而在因果关系链中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因果模型,往往是一个综合的或者是互为因果的复杂递归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综合的思考与全面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3)易错性。考虑到科学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就目前而言,尽管引入了新的诊断程序(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疾病的误诊率仍未降低,且在40年间几乎保持不变[53]。误解、技术错误及过度依赖这些新程序,偶尔会直接导致诊断错误。相比之下,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导致约75%的病例得到正确的最终诊断[54]。


  3.5医患关系是全科医学核心内容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间通过特定的事件发生联系,而医患关系的核心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通过医疗行为而发生联系。医生身份的确认通过2条途径形成:一是反复与患者发生关系的医疗行为中对患者的照顾与帮助,从而确认医生身份;二是通过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合作团队中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互相确认职业身份。那么构建和维护好医患关系就成为全科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患者的满意、医患的互信,以及对患者疾病诊治的良性互动,都依赖于良好的医患关系。而叙事反思实践作为一种加深和加快人际联系的良好工具,可能会对医患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能使医疗团队的协作更加和谐有效。


  叙事反思实践中不同身份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基础确保医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即使是面对同一例患者[55]。因此,围绕同一主体、同一事件的叙事,在不同的参与者表述中,会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或方式,使其看起来不像是同一个故事,然而正是这不同的表述反映了不同观点的差异与冲突,而反思的过程可以对冲突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增进参与者对不同身份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认识,进而增进联系、加深理解,探寻人们如何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以及所支持的意义。当遇到难度更大的冲突,出现伦理、道德、技术等层面的两难问题后,深刻的反思和指导者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加深认识与理解,甚至可能在更高层次上产生新的认知与联系。


  综上所述,在医学教育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照顾的态度培养需要使用区别于普通医学教学的方法来开展,叙事反思教学是研究生医学教育培训和临床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叙事反思的学习方法,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可以发展自我调节的学习技能,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改善人文精神和职业身份认知,其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在培养中应充分结合全科医学哲学理念。


  医学与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从医学与哲学的关系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哲学与医学存在最奇特和特殊的关系,是医学中的“医学”。哲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现有的医学生哲学教育存在一系列缺陷,必须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为原则今天新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新方法


  作者简介:方兴,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242-02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世界医学会在《日内瓦宣言》中也倡议,医生应当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现代医学界与哲学界都在努力寻找两个学科结合的空间与方式,试图构筑一个医学与哲学互相融通的对话平台。对医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则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自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次设立医学人文类课程以来,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为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思维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如何加强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然而,虽然哲学教育对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未得到应有的投入,尤其是医学哲学素养的提升尚无根本性改观,这些薄弱环节从深层次影响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此,本文希望从哲学思维能力在医学生医学思维能力教育中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开辟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进行探索。


  一、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


  离开科学的进步,哲学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哲学,科学就很难达到理论的高度。哲学与医学的关系,也受这样的关系制约。但是,我们不能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仅仅简单停留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抽象层面,这对于解释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哲学与医学在人类千百种学科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其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哲学是人文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与医学之间表现出一种最奇特与深刻的关系。


  哲学与医学的产生、发展是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同步的。当人类反省自身的存在,思索生命意义的时候,哲学便产生了。当人类关注自身个体生命的需要,为减少身体痛苦而开始努力的时候,医学便产生了。从古希腊到近代,在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大师都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如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被尊为化学医学学派的鼻祖,等等。同时,对生命和医学领域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中医理论至今仍被广泛的实践所证实。中医理论受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的影响,认为疾病乃人体自身的“小宇宙”与周围环境的大宇宙失去平衡所致,疾病可依阴阳平衡与交替反复的演绎理论予以治疗。这时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


  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哲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具备了另一个深层的含义。科学研究本身是自觉的,但科学的应用却是盲目的。因此哲学必须承担其揭示科学社会效应的责任。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身是中性的,但医学的应用是有价值取向的。医学能否为人类服务以及怎样为人类服务,即它的价值取向、社会效应是怎样的问题,医学本身并不能解决。这涉及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价值、人的幸福、社会进步方向、文明的含义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此时,就需要哲学对医学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和批判,以求促进医学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与进步。事实上,医学的所有重大成就与遇到的重要问题最终都需要提升到哲学层面去理解,如器官移植、脑死亡、安乐死、克隆等等,最终都演化成了哲学的话题,要等待哲学的讨论与处置。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


  二、哲学辩证思维是医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辩证性,在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相关性、变易性等问题上都展现出自身的深刻性,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整体联系等问题上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发达的辩证思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整体,缺乏分析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内容,往往走入笼统性的误区。中国传统思维往往与人伦宗法相关,重视“天人合一”,但缺乏科学实证的基础。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是朴素形态的,体现的是农业文明,而现代辩证思维是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人类对于哲学辩证思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达到了对哲学辩证思维的完整认识。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恩格斯曾指出,当自然科学积累了庞大数量的经验知识后,为了确立知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必然产生一个“复归”的辩证思维的运动。本世纪开端10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再次证实了恩格斯这一观点的前瞻性。在医学领域,随着高新生命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在不断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同时,其所蕴涵的生命观、疾病观等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人类生命过程的有一个动态平衡地把握。每一个人类生命个体的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平衡状态(即健康状态)会随着生命的规律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此外,“健康的生命体也并非是完全铲除和消灭了病毒和疾病的机体,而是经受住了层出不穷的疾病的残酷挑战与筛选、生命功能强大、具备抵御各种疾病的机体。”这些都需要一种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对此,所有医疗工作者,特别是医学学生们,应当有高度的自觉,必须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的一系列基本方法,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认识现代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辩证地认识疾病、健康与人类生命体,以更好地面对目前的医学专业学习及日后的医疗服务等实践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哲学有助于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改造世界,在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深化的今天,医疗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科研技术人员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医学生们在校园里即开始掌握哲学的一般的认知能力,提高理性思维和逻辑加工和抽象凝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医学生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新方法的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哲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学科定位与教学内容比较狭窄。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普通大学生的哲学教育,基本只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哲学课作为政治课来对待。其实哲学是对智慧的求索,对政治智慧的求索是其中一个方面,但其更多的应当是对思想、对文化、对人性的追究。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中一切有意义的部分都应当成为讲授的对象。因此,高校哲学课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内容都有待扩容。


  第二,讲授方法比较传统。目前高校哲学课的讲授方法还是传统的“传授型”教育模式,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与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被动地听讲的客体,这种机械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机会。


  第三,考核方式完全无视哲学教育的本性。目前哲学课的课程考试基本还是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单一。这种考核模式完全无视哲学教育的本性,使得学生仍然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知识模块的层面,从而使哲学教育失去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鉴于目前哲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在哲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胜任未来医疗工作重任的合格医学人才。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新方式,可以总结为“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三个方面。


  (一)面向文本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每一个问题都被反复讨论。但是现有的哲学教材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阐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补充哲学背景知识,对于所涉及的问题,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此问题的讨论都可以作为背景知识予以补充,以展现该问题整体的发展脉络。学生也可以从文本的角度了解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帮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提高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面向现实


  面向现实就是将问题意识融入到医学生哲学教育中。高新生命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新问题,现代医疗技术革命导致的医患关系的新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当代医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遇到并感到困惑的问题。医学生的哲学教育必须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以哲学思维方式去把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实事求是的事实分析为基础,尊重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进行实际的社会调研,再利用课堂的互动,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结论,最终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三)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哲学的反思不仅仅是面对过去和现实,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揭示未来存在的趋势。哲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哲学批判精神的过程,也是一种建构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学会以批判性的反思视角综合把握人类医疗和生命技术的各种成果,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为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研究展现一个新的世界,揭示新的可能,即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看问题。这其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以及探求创新知识的欲望,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