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哲学论文5000字_中医学与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导读:中医学与哲学论文5000字应该怎么写?想要在毕业之前撰写出自己满意的论文,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的,而现在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也是特别多,所以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医学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中医学与哲学论文5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学与哲学论文5000字(一):中医学哲学基础术语的英语翻译考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门古老的中国本土医学。如何将其理论翻译成英语,从而为国内外医学界所理解,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术语翻译多元化,同一术语具有不同的翻译形式,为中医的国际传播造成了障碍,更为学习者造成了困惑。本研究以“阴阳”“五行”和“气”等中医哲学基础关键术语为切入点,全面、深入探讨其翻译源流,通过对近几年中医翻译相关文献及期刊的研究,对翻译形式提出见解,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中医翻译;气;阴阳;五行;基本术语
近几年随着汉语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传统医学作为其中最具特色的精髓,也因其治疗疾病的简、便、效、廉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这也使得关注和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的中医学,却以其抽象而模糊的哲学术语以及带有文学性与人文性的语言表述与现代科学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中医术语中,“阴阳”“五行”“气”这些哲学基础术语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的特有概念,如何将其准确翻译,关系到中医理论基础的传播。笔者对近些年众多的关于中医英语翻译文献和期刊进行了研究,关注“气”“阴阳”“五行”等的翻译类别,提出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翻译格式。
1“气”的翻译
1.1“气”的翻译形式瑞典学者BernhardKarlgren(高本汉)在AnalyticDictionaryofChineseandSino-Janpanese(《中文与中-日文分析辞典》)一书中,提出了八条有关“气”的翻译:breath,air,vapor,steam,vitalfluid,temperature,energy和angry。除去以上八种,中国学者吴景荣、程镇球在NewAgeChinese--EnglishDictionary(《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中还提出了诸如gas,weather,rage,Qi,vitalenergy,lifeforce等翻译形式,共计13种。除重复的词条外,两本词典共有17种译法[1]。到目前为止,业界普遍认同的“气”的翻译形式有vitalenergy和Qi两种。
1.2两种翻译形式的比较在探讨各种翻译形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中医学“气”的含义: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分有形和无形,“气”也有广义和狭义,所以“气”的含义有多重。在欧明主编的《汉英中医辞典》中,更将“气”分为三种:1)指呼吸过程中进出人体的空气;2)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3)人体及脏器组织的功能[2]。因而在翻译“气”时,需要照顾到气的各种含义。
1.2.1关于“vitalenergy”的探讨vitalenergy,至关重要的能量。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从这一点来说,vitalenergy这种翻译似乎最为贴切,但是从其他方面,如“气机”“气运”来说似乎不妥。如,三焦中“气”的主要功能是气运,vitalenergy只表达了“气”作为“动力”的含义[3]。
1.2.2关于“Qi”的探讨Qi,“气”的音译形式。中医的“气”含义非常广,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元气、宗气、真气、营气、卫气、五脏(藏)六腑之气、呼吸之气等。它可以指呼吸过程中进出人体的空气,可以指流动于体内的营养精微物质的水谷之气,也可以指人体及脏器组织的功能,而且还能代表中医热性的某一发展阶段出现的一组症候群[4]。具有如此大内涵的术语“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能与之相对应的词,而音译“Qi”则没有过多限制,在满足以上各种条件的同时,在具体使用时也较为简便。一项以问卷形式对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班留学生以及具有博士英语水平的人士展开的调查显示,除了“经”之外,“气”、“阴阳”、“三焦”等术语的音译法百分比均高于直译与意译法。这说明现代的留学生已逐渐开始接受中医概念性术语的拼音化翻译,可能也是认为该类术语只有利用拼音才能将其所有的原意保留[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气”的翻译应以“Qi”最为恰当。当然在具体应用时,我们也要富于“Qi”更多的词性,如形容词性,动词词性等,这样就更加能体现出中医之“气”所涵盖的意义。
2“阴阳”的翻译
对于“阴阳”的翻译,可以分为“阴”、“阳”和“阴阳”两种情况进行探讨。但是由于第一种情况目前业界已得到统一,即“阴”译为“yin”;“阳”译为“yang”,故此处不再过多赘述。“阴”、“阳”虽然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不同的英译形式,如sunandmoon(日和月),masculineandfeminine(男和女),negativeandpositive(阴极和阳极)等[6],但明显都过于狭隘,所以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音译法形式yinyang是为最好。而对于第二种情况“阴阳”的翻译,则有以下几种形式值得探讨。2.1“阴阳”的翻译形式目前关于“阴阳”的翻译形式常见的有:YinYang;YinandYang;Yin-Yang;YinorYang四种。由NigelWiseman和FengYe主编的《实用英文中医辞典》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制定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都给出两种英译形式为yinandyang和yinyang,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给出的英译形式为yinandyang。由欧明主编的《汉英中医辞典》给出的英译形式为YinYang和YinandYang。2.2四种翻译形式的探讨“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互藏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可以看出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所以笔者认为在翻译“阴阳”这一术语时应将两者用“and”连接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体现出阴阳双方之间的相互联系,又可以表达出阴阳之间并列的关系。用“-”似乎只是简单地把“yin”“yang”连接起来,作为一个名词使用;用“or”连接,似乎又带有一定的偏倚;而直接翻译为YinYang,则不足以表现阴阳之间的联系,这样看来“YinandYang”的翻译形式最为适合。
3“五行”的翻译
在给出五行的翻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行”的含义:“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由此可知,在翻译“五行”时,不仅要考虑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还要照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运动变化等。
3.1“五行”的现有翻译迄今为止,可找到的中医“五行”的翻译形式非常多,除了fiveelements、fivephases、WuXing以外,还有fiveprinciples;fiveagents;fiveXing;FiveMovements;FiveSteps;FiveStages;theactivitiesofthefiveprinciples;interactionsofthefiveelements;thefiveelementsandtheirmotion等,目前fiveelements使用相对广泛,且有约定俗成之势。
3.2各翻译形式的探讨
3.2.1关于“fiveelements”的探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中,对“五行”给出的翻译是“fiveelements”。尽管这一翻译已经被很多人所接收,并且开始广泛使用,但是从语言国情学的角度来看,它还是值得商榷的。“五材”是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从这层意义上讲,用“fiveelements”来翻译“五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五行”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五材”[7]。它揭示着五种类型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fiveelements”中的“element”是静态的[8]。由此可见,用“fiveelements”来翻译“五行”有明显的意义缺失,而且并没有将中国的国情和民族文化特点展现出来,更没有将“五行”这一术语的哲学意义翻译出来,所以不妥。
3.2.2关于“fivephases”的探讨WHO的《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给出的“五行”的翻译是“fivephases”。phase一词与element一词比较,的确具有了明显的动态。但是《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phase一词的相关解释为:apartofaprocessofdevelopmentorgrowth(某个发展或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phase侧重于强调阶段性,而“五行”中的“行”显然不是特指某一阶段的,而是概括了五类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关系。这样的关系包含任意两者之间的生克乘侮,它是一个复杂的包含无数阶段的过程。而简单的phase是根本表达不了这种深刻含义的。因此,将“五行”译为“fivephases”似有以偏概全之意,且并未抓住“五行”这一概念的重点,这种译法不仅没有将中医文化的精髓翻译出来,而且还很容易将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初学者引入学习的误区,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这种译法也是不合适的。
3.2.3关于“WuXing”的探讨很明显“WuXing”是“五行”的音译,虽然根据“在目的语中有对应词的尽量不采用音译”这一翻译的一般原则,“五”和“行”均不可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处理。但“WuXing”这一译法采取了全部音译的方法,不仅对中医文化没有任何的曲解与误译,而且是作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出现。当然这种翻译很难让海外学者直接明了的理解“五行”的含义,但是笔者了解到,在Wikipedia(维基百科)中输入汉语拼音WuXing、fivephases、fiveagents,均会给出以WuXing为题的同一界面(fiveelements却不能):TheWuXing,alsoknownastheFivePhases,theFiveAgents,theFiveMovementsandtheFiveSteps/Stages,arechieflyanancientmnemonicdevice,inmanytraditionalChinesefields.ItissometimestranslatedasFiveElements,buttheWuXingarechieflyanancientmnemonicdevice,hencethepreferredtranslationof“movements”,“phases”or“steps”over“elements”,可见Wikipedia最推崇的是汉语拼音WuXing,最反对的是fiveelements[9]。这样看来以“WuXing”译“五行”完全不需要担心将初学者引入认识的误区。在笔者看来,“WuXing”这一译法也并没有违反“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而且既然在英语中目前还未找到能完全表达出五行内涵的词语,何不也似“yinyang(阴阳)”一样,用音译“WuXing”作为“五行”的英译,所以笔者个人认为“WuXing”为目前较合适的翻译版本。
4结语
李照国教授作为中医翻译总则的较早提出者,曾在他的著作《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中提出“薄文重医,依实出华”“比照西医,求同存异”以及“尊重国情,保持特色”这三条原则,表明他本人是赞同将反映中医学特有思想、概念的词语予以音译的,在现有英语词汇中,若无对应完整表达意思者就以音译为主[10]。
“语言国情学”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事物、思想和观念而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语的词语[1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不同于西医的医学体系,对于抽象而意义广泛的中医术语,采用直译或者意译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和文化时,应该采用音译,它可以最忠实的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1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医学的三个哲学术语“气”“阴阳”“五行”的英语翻译还是以其音译“Qi”“YinYang”“WuXing”最为合适。这样既不担心海外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会有偏差,也可以表达出这些术语在中医理论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同时也更能体现出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具有的独特的,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毕竟“气、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是中医学、中医文化的根基和生命力,也更是中医学在医学领域的优势所在。
中医学与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中医学;中国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中医学理论是借助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而构建起来的,它们相当于中医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习惯认为,它们是传统的、朴素的,这首先肯定了它们的基本内核是科学的、正确的,但同时断定它们是有缺憾的。因而,为了将中医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石上,就必须用更现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也就是说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改造它。这是否可行呢?不行!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能担当改造中医学的重任。相反,中医学的创新发展必须继续借助于中国哲学的基本内核,向着更加完善化和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1中国哲学在中医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所不可替代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的最高层面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它关于世界的描述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单靠哲学的抽象思维无法构建出关于具体物质形态的具有较强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希冀仅靠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中医学基础以实现中医现代化是不现实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根源在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不探讨物质的具体形态,至多指出其分类;它虽强调世界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就是干巴巴的“客观实在性”;虽强调物质是普遍联系运动变化的,但不关注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和作用,而主要致力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的探讨。这不是其局限,因为这不是它的使命,它的使命是从哲学的最高层面来把握这个世界。
精气和阴阳五行学说虽然也具有哲学的高度抽象性,但它们的抽象度与辩证唯物主义相比是较为低下的。譬如,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可以化“精”,“精”、“血”、“津”、“液”、“神”等都是“气”的同源异构体。它们虽没有具体化到如“空气”、“食物”甚至“氧气”、“面包”的程度,但也远远没有高度抽象到内部规定性只有和“意识”相对应的“客观实在”即“物质”的地步。因此,相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中医学的“物质”既抽象不足,也具体不足。但这正合构建中医学的物质基础之用,使得中医学的物质既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阐释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又保持了一定的具体性,可以揭示其所具有的功用。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中医学,将中医学中的“精气血津液神”直接用“物质”替代,如“人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构成”改为“人由物质构成”,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些物质在人的生命现象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中医学为自然哲学。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当于中医学的辩证法。但与唯物辩证法不同,阴阳不仅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而且可以指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和现象本身;五行不但可以归纳宇宙自然万物,而且可以阐释其相互关系的5种基本属性,也就是说,五行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定位。由此可见,阴阳和五行既可以表“实”,也可以指“虚”。而且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内部高度自恰、能够进行有效说理的模型,即构建起一个精致的经验科学体系,而这是高度抽象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所无法企及的。
2中国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医学优势和特色的根源所在
中国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使中医实践体现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简而言之就是讲求“和谐”。其根源在于:中医学朴素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对辩证法的两个范畴,即统一和斗争的地位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的一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的一方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中医学朴素的辩证法则认为,统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斗争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必须是一个统一体,然后才成为两个对立面。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不是时间上的先。用逻辑的话说,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含蕴它们的统一性,而不含蕴它们的斗争性。”中国哲学辩证法可归纳为:“有像斯有对,有必反其有;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前三句和唯物辩证法相同,第四句却不同。不同在于“仇必和而解”要维持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统一体中矛盾斗争的一方是第一位的,统一体最终要被打破,因而是“仇必仇而解”。“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意即统一体的存在表现在它的两个对立面中,如果没有统一体也就没有对立面了。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达到“和”的状态。“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两种辩证法在“理论上的这点差别,在实践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们认为,中医学正是“仇必和而解”的典型实践形态。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学坚持“仇必和而解”恰巧偶合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根据中国哲学的朴素辩证法,单个人的生命体是不能打破再造的,而必须维持和促进它。所以,中医学的使命就是维持和保存生命的统一体。投药问治要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存在和尊严存在为前提。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的机理在于正邪的相互作用。在邪胜正负的情况下,引发人体邪正盛衰、精气血津液的失常,最终导致人体阴阳失去正常的动态平衡而发病。因此,治病的途径就是扶正祛邪,补不足损有余,它主要不在于关注彻底攻杀“邪气”,更不主张“关门打狗”留邪于体内以聚歼,而在于祛(驱)邪扶正以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动态的、正常的平衡,即“和”的状态和水平。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阴阳偏胜的实热证或实寒证,是阳胜阴病和阴胜阳病的邪实病,所以损有余以泄实是要旨,但要兼顾阴气或阳气的不足,在清热或散寒的同时配以滋阴或扶阳之品,以防泄实而损害人体正气;阴阳偏衰的虚热虚寒证,表现出热与寒的“假象”,其本乃虚,所以补不足以扶正为要务,非但不能投以清热散寒峻剂,反而要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或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甚至要“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或补阴来佐制。并且在扶正补益的同时,须把握好“补”的度与时机,谨防因补益而使邪气滞留体内。而西医学对本虚夹邪的消耗性疾病往往在对症治疗消除和制约有害方面的同时,也严重损伤了人体本已不足的正气。
二是通过假象求本质。这在反治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反治,就是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病原则,就是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庸医不解透过假象以求本,用与病假象相反的方药治疗之,非但无益于病情缓解,反而可能铸成大错。
3中国哲学是中医学发展的不竭源泉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念,既抽象不足又具体不够。因而仅就形式而言,靠中国哲学武装起来的中医学与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极为相似。这种自然哲学自然地、朴素地、直观地从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辩证地把自然界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认识。它“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弄清这些细节,认识就要摆脱哲学的笼统性、含混性走向分化,使认识的各个部分相互区分和对立,也就是说走向现代自然科学。今天的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洗涤,真理性强的经验陈述得以保留,而较差的则被不断剔除,因而已经不是典型西方古代意义上的自然哲学了,是为实用哲学,充其量只是大体上可以归入自然哲学的范畴。
习惯认为,自然哲学的现代化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医学现代化就要走实验还原的道路。因此,即便是勉强归为自然哲学,中医现代化也要抛弃其笼统的整体性,抛弃其中国哲学的内核。我们的论述表明,中医学的中国哲学内核即便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无法取代!既然如此,不就意味着中医学已经气数已尽行将就木了吗?非也!中医学现代化的途径并不是走实验还原之路。以现代自然科学之路规划中医学的现代化,既没必要也没可能。这是因为,走实验还原的中医学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现代医学,至多是草药版的现代医学,而不可能出现一个现代中医学。那么,在现代科学昌盛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学的价值是什么?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又在哪里?价值是相对而言的,中医学的价值是对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而言的。现代科学对分析还原的过度强调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反生态态度,而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良的天人相应、和谐统一的整体观。一般说来,传统的惯性是历史进步的阻力,但在适当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可以复兴,给现代科技注入活力成为新的创造力的源泉。这正是中医学的价值所在。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就在于继续坚守中国哲学的内核。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方向就是在坚守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使之不断地完善化和精致化。中医教育与中医实践始终坚持而不能抛弃中国哲学的内核,中医药研究一旦脱离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就必然走上歧途,在中医药理论的启发下开发出新的西药,以及中药现代化异化为中药西药化的反面事例,都雄辩地证实了中医学的价值及坚持中国哲学内核的极端重要性。
作者简介:王鹏伟(1974-),男,河南鲁山人,助理研究员,科技哲学硕士,从事中医药的现代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