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管理论文优秀范文_免费一流大学管理毕业论文
导读:写作一流大学管理论文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都特别重视的,特别是对于毕业生或者是评定职称的学者来说,更是重中之重,而论文写作的好坏也都是会给将来的工作有很大好处的,本论文分类为[大学管理]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一流大学管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流大学管理论文优秀范文(一):世界一流大学海外办学中的品牌管理研究
作者:符金州
摘要:目前,美国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办学实力和世界声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分校。海外分校作为主校品牌延伸的一种形式,可以提升主校品牌形象,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但也可能导致主校品牌受损。因此,高校在海外办学中应当加强对学校的品牌管理。文章以纽约大学为例,通过研究其在海外办学中的品牌管理措施,如保持主校品牌一致性、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发展策略等,可以为我国高水平大学走出国门,在海外办学中加强品牌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纽约大学;海外办学;品牌管理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凭借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声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分校。通过建立海外分校的方式,这些高校可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并进一步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其海外分校亦可以借助主校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高校必须考虑名誉受损的风险[1]。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品牌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创建品牌和维护品牌[2]。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对海外分校进行品牌管理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提升世界知名品牌形象。
一、品牌管理在海外办学中的必要性
(一)维护和提升主校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来讲,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是建立在声誉和感知的基础上——经常是主观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大学在很多方面有卓越的表现[3]。因此,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保持世界一流的生源和教师队伍,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成果,还应重视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的维护。海外分校作为主校品牌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提升主校品牌形象,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也可能导致主校品牌受损。例如,当海外分校不能提供与主校相当的教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举办国政府的预期而被迫关闭时,主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也会受到教育消费者的质疑,进而会影响主校的办学声誉和品牌形象。
(二)实现主校品牌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品牌,通过海外办学的形式可以将主校品牌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大主校品牌的影响力,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然而,高校要想实现品牌全球化,就要在坚持主校品牌一致性的前提下,实现品牌承诺全球化、品牌传播全球化以及品牌发展战略全球化。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在海外办学中要保留主校品牌的核心要素(包括校名、校徽、校色等),承诺海外分校的教育质量与主校相近甚至相同,在主校品牌传播上采取全球化策略或本土化策略,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发展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教育市场环境。
(三)推动海外分校成功办学的现实需要
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为学校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4]。世界一流大学的海外分校凭借主校在国际上的办学声誉和品牌形象,在获取举办地政府土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招收足够的优质生源、吸引世界一流教师队伍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加强对学校的品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海外分校这一子品牌的形象,使其被更多的教育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还能够降低海外分校的营销成本,推动海外分校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纽约大学海外办学中的品牌管理措施
(一)保留主校品牌的核心要素,保持品牌相关性
大学品牌是凝聚在大学表层信息中的如校名、校址、标志性建筑等标识性信息,用于识别不同大学的内涵,如质量、品质、信息和文化特质等,并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整合体[5]。纽约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在海外办学中非常重视对学校的品牌管理。通过保留主校品牌的核心要素,纽约大学使海外分校子品牌在校名、校徽、校址方面与主校品牌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
第一,校名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又是学校传统的标记[6]。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在海外办学中大多会沿用主校的校名,充分地利用主校的品牌资产。例如,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和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名均以纽约大学作为校名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地表明了与主校的紧密关系。
第二,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与标志。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校徽与纽约大学校徽大体一致,一把紫罗兰火炬位于一个白色正方形内,其余部分则为紫色背景。而上海纽约大学则是紫色背景和白花的校徽,虽与纽约大学校徽有所区别,但延续了纽约大学独特的紫色背景和火炬图案。
第三,纽约大学本部位于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岛上,学院遍布纽约市中心,毗邻繁华的华尔街。上海纽约大学亦建立在上海著名的金融中心陆家嘴。同样,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坐落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的萨迪雅特岛,处于经济繁华地带。
(二)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发展战略
纽约大学根据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所在的国家和办学环境,制定了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沿袭纽约大学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模式,体现出较为完整的主校品牌特色,采取的是主校品牌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然而,上海纽约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型大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典范[7]。上海纽约大学凸显出中美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特色,采取主校品牌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例如,纽约大学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有教学点,随着两校合作的加深,联合创建了上海纽约大学,扩大了纽约大学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
(三)形成品牌组合,产生规模效益
纽约大学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海外子品牌能够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也在积极地优化品牌间的关系,形成关系牢固的品牌组合,以实现纽约大学品牌效益的规模化。
上海纽约大学是继纽约校区和阿布扎比校区之后的第三个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校区,其不但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兼具纽约大学的本质特性[8]。纽约大学及其分校构建了一个全球教育系统,各校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学分互换。例如,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师生可以登录纽约大学的全球图书馆数据库,形成了一个全球教学网络系统。另外,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到纽约大学的其他校区和教学中心学习,分校课程与纽约大学本部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四)对海外分校进行风险管理
海外分校办学的成败,关乎着主校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声誉。例如,有的海外分校因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举办国的预期、办学资金短缺、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等原因而被迫关闭,给主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纽约大学不断加强对其海外分校办学风险的管理。例如,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均设有合规与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是根据举办国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纽约大学的相关管理条例,对于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进行管理,保障并监督学校的正常运行。
三、借鉴与启示
近年来,国内若干高校开展了海外办学活动。例如,苏州大学于2011年7月在老挝首都万象建立了老挝苏州大学;浙江大学于2014年开始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西校区建立海外校区。这些高校通过海外办学的形式,践行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但同时也面临主校形象和声誉受损的风险。大学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管理,确立大学的形象维护战略和优化战略。[9]
(一)树立品牌维护意识
主校的品牌形象关乎主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分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在海外办学中应当树立品牌维护意识。一方面,主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对学校品牌的维护,做好品牌规划工作,确保分校在品牌延伸和品牌发展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避免主校品牌弱化或受损。海外分校作为主校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校的重要子品牌,海外分校的管理层也应当有意识地去维护主校品牌。另一方面,品牌维护意识还需要在纵向层面上加以深化,不仅要保证主校品牌不受损,还应当因地制宜地加强对主校品牌的传播和创新。
(二)坚持主校品牌一致性
品牌的拥有者若想将品牌延伸到新市场,则必须确保品牌相关性[10]。海外分校只有与主校品牌保持较高的相关性,才能够利用主校累积的品牌优势,更容易地进入新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此外,主校品牌的一致性需要坚持下来,延续主校品牌的外显要素和内隐要素。一方面,海外分校的校名、校徽等要与主校保持较高的相关性,并与主校品牌名称的核心要素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海外分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要与主校保持一致,保证能够提供与主校相一致的教育质量,海外分校的品牌定位也要与主校保持一致,延续和发展主校的办学理念。
(三)实现主校品牌本土化
第一,教育服务本土化。教育服务本土化是一种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指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根据举办国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提供能够满足当地人民需求的教育服务。
第二,校名本土化。校名本土化不仅可以消除举办国政府在教育主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顾虑,还能够拉近与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距离,获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土地、资金的资助。另外,借助主校的品牌优势,还可以节省海外分校的营销成本,突出海外分校的办学特色,获取更多消费群体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品牌传播本土化。高校在进行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当地著名的专家、学者等作为海外分校的代表,并在校园环境中突出当地的文化元素、人文气息,从而促进主校品牌被当地人所接受和认可。
(四)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
在经济领域,品牌全球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全球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11]。高校要想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就需要进行品牌延伸,形成一些与主校品牌一脉相承的子品牌,提高主校品牌的全球化影响力。
第一,品牌承诺全球化。高校要保证海外分校的教育质量与主校是一致的,招生、教师聘用、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能达到与主校相近的标准,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高质量的、有保证的、可信赖的。
第二,品牌传播全球化。高校在品牌传播上应实现全球化策略与本土化策略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促使主校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又能够根据举办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因素做出相应调整,在保留主校核心品牌要素的前提下,实施品牌传播本土化策略。
第三,品牌发展战略全球化。要想把主校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高校就应当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在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在保证教育服务质量一致的前提下,高校的品牌名称要素、品牌传播方式等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教育环境。
(五)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是受到品牌负面事件影响、形成品牌关系断裂而导致的一种品牌资产受损状态[12]。因此,品牌危机管理是指对导致品牌关系断裂的危机事件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首先,高校应当开展品牌危机预防工作。例如,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海外办学中的风险以及需要规避的事件进行积极的防范和干预,并制定完备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品牌危机事件并妥善解决。其次,当品牌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充分地展现主校和分校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负责任的态度。最后,当处理完危机事件后,主校还应当修复品牌形象,恢复在教育消费者心中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另外,主校应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工作,让其品牌具有更强的危机抵抗力和本土适应性,对品牌进行创新和提升。
一流大学管理毕业论文(二):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风险管理及其对我国一流大学的启示
作者:张辉
摘要: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是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1974年—2017年,哈佛捐赠基金年化收益率约10%。HMC(同下)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在投资风险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经验。我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投资运作仍然是争议的焦点问题。风险与收益是一把“双刃剑”,哈佛大学投资风险管理的经验对于我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开展投资运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一流大学;经验与启示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运作与风险管理
1.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的骄人业绩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是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市场价值为371亿美元,实际(通胀调整)价值仍低于其2008年的峰值水平。哈佛大学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ManagementCompany,以下简称HMC),负责管理大学的捐赠基金、营运资本和非现金捐赠等资产,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由11,000多个子基金组成。HMC自1974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骄人的业绩。2015年,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为哈佛大学提供了35%的收入来源。HMC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满足哈佛大学当前和未来的财政需求。1974年—2015年,哈佛捐赠基金年化收益率为12.2%,超出市场基准收益率2.9个百分点。
2.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
哈佛大学仅公布了每年的政策资产配置比例,由于实际资产配置是按照政策资产配置来执行。因此,政策资产配置可以代表HMC资产配置的情况。
2008年,金融危機以来,按照HMC政策资产配置,长期期望回报得到回升,尽管杠杆投资降低,HMC增加了增长性较强的资产,同时减少了固定收入的分配。在资产配置方面,配置比例最高的为私募股权占比18%,其次为绝对回报资产占比16%。相比2008年,资产配置策略有所调整,私人股本配置比例增加了7个百分点,自然资源、房地产配置都有所增加,而绝对回报资产降低了2个百分点,公共商品降低了8个百分点;一个重要变化是,增加了流动性强的现金比例,改变了之前负债运营的策略。
HMC在另类资产(包括私募股权、绝对收益和实物资产)的配置一直保持50%以上的比例,2015年高达57%。另类资产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但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流动性下降的风险。2015年,国外股权投资配置占比22%,是国内股权的2倍,国外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各占一半。HMC十分看好新兴的国外投资市场,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另外,HMC对自然资源也颇有好感,2015年对该类投资占到全部投资收益的11%。
在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同时,HMC设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秉承风险管理是投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和不断发展的组成部分,采取多元和动态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对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具体部门和工作环节,加强员工管理和监督程序,完善系统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1.金融危机对美国一流大学的冲击
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覆盖各个领域。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也未能幸免,深陷泥淖,损失巨大,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风险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金融危机对大学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基金资产的亏损,而且对大学的教师、学生和学校建设等运营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2009年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业绩普遍下降,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从2008年同期的369亿美元剧减到259亿美元,损失27.3%;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从229亿美元下降到160亿美元,损失高达30%;斯坦福大学的基金从170亿美元缩减到120亿美元。一些地方院校也是深陷泥潭,波士顿学院的捐赠基金损失17.8%,降至13亿美元;波士顿大学损失22.1%,降至8.92亿美元[1]。据威尔希尔(WilshireAssociate)的统计,大型捐赠基金平均损失18%。
2.哈佛大学投资风险管理的措施与经验
第一,建立风险参数,设置风险容忍度。大学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投资组合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MC与哈佛大学共同了解相应的风险参数和配合大学风险/回报特征,使其与大学的目标和需求保持一致。在实现投资目标的同时,要保持一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分布符合大学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除了这些投资目标,哈佛大学已经为一个长期的捐赠基金投资组合,建立了一套适当的风险指引,提供适当的灵活性,在投资组合中,保持一个审慎的风险参数[2]。
此外,HMC保持投资组合的流动性,使至少5%的捐赠基金(即一年内分配到大学的基金)可以在30天内得到变现。哈佛大学已经对现金资产的比例有很大提升,2008年现金比例为-5%,2009年调整至-3%,2014年和2015年保持为0,改变了以前负债运营的做法,降低了财务风险。
第二,调整资产配置,加强流动性管理。HMC在考虑大学财务需求、投资收益要求和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减少低流动性资产的比例,使资产配置更为稳健。2009年,哈佛大学在私募投资、绝对收益和实物资产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配置了54.0%的比例,这部分资产不但难以变现,而且风险较高。2008年—2009年,哈佛捐赠基金持有的私募股权亏损31.6%,绝对收益亏损18.6%,实物资产更是亏损37.7%,哈佛大学基金整体亏损27.3%。
经过几年的调整,从政策投资组合来看,资产配置策略基本稳定,增加了流动性强的现金比例;而在国内股票和国际股票领域只有微小的调整。在其所倡导的私募股权领域,尽管2008年损失惨重,资产配置中仍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其投资策略相比之前明显趋于保守。
第三,改变部分投资,缓解债务压力。2008—2009财年,哈佛捐赠基金在私募股权、绝对收益的配置比例达到30%,同年其签订的后续投资承诺高达119亿美元。金融危机发生后,哈佛大学面临巨额亏损和流动性方面的压力,期望以投资分红追加后续投资难以实现,转让或放弃净投资收益未超过5%的私募基金投资,并与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管理人协商,减少后续承诺投资,将承诺投资总额从110亿美元降至80亿美元[3]。
通过借款或出售旗下业绩较好的证券或基金缓解债务压力。2009年,哈佛大学发行了15亿美元债券。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表示,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和保持大学资金的流动性,哈佛大学发行金额可观的新可征税固定利率债(NewTaxableFixed-rateDebt),同时把一些高风险投资组合转换成期限较长、风险较低的债券。[4]
第四,完善内外混合的投资管理模式。在HMC,风险管理是投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和不断发展的组成部分,管理策略之中融合了多元和动态的风险管理视角。HMC采用混合投资模型,通过内部投资管理与外部第三方投资管理结合,建立统一的内部交易平台。高水平的内部管理人才和来自世界各地投资前沿的专业团队的组合,加强了市场投资视角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危机后,哈佛大学捐赠基金将更多的资金赋予内部投资团队。内部投资团队的投资成本远远低于外部团队,由于外部团队是以管理费加提成的方式收取费用,如对冲基金一般收取2%的管理费和20%的绩效费[5]。因此,内部团队只是雇佣外部团队成本的一小部分。
第五,调整投资管理领导机制。金融危机后,HMC对组织管理结构进行了调整。首先,设立首席运营官,将公司内外部投资有效融通,提高投资运作效率。其次,新设首席危机处理官,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这项工作由HMC总裁亲自出面,目的在于从惨痛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严格谨慎地评估风险,建立新的投资策略。最后,在哈佛大学内部成立财务管理委员会,由哈佛校长亲自掌管,该委员会主要协调哈佛大学与HMC之间的关系,包括财务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6]。
与此同时,HMC还设立了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的双总监制度,通过内部团队密切跟踪市场波动情况,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评估风险;通过外部投资团队,重点关注私募、对冲等专业投资工具,并对海外投资项目加以重视。建立内外融通的投资平台,有利于投资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第六,严格监测复杂的投资风险。风险管理是成功的投资组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HMC将风险管理纳入投资策略的组合来保护哈佛大学的资产。管理团队和董事会投入大量的人员、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投资组合中各种复杂的内在风险。风险多形式存在于任何投资策略,包括市场风险、对冲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等。HMC不断审查和修改用来衡量和控制投资组合中风险的分析功能,在不稳定的环境中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甚为关键[7]。
对我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投资管理的启示
1.投资运作是大学捐赠基金发展的必然选择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在投资管理中取得了丰硕的回报,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的捐赠收入通常占学校总收入的30%,其中投资收益的贡献率达到2/3。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通过另类资产为主导的投资模式为大学基金创造了超额收益,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量化的风险控制模型对投资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
在我国,大学基金会要不要投资仍然是争议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大学基金会快速发展,2016年复旦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获得两笔单额的最大捐赠,分别为7亿元和10.3亿元。同时,问题也凸显而出。大学基金会的两大收入来源为筹资收入和投资收益,而我国大学基金会的投资管理能力十分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大学基金会开展投资的比例尚不足1/3,投资收益率也难以达到基本的保值功能。“风险”与“责任”成了阻碍投资的两大关键词。实际上,大学捐赠基金开展投资运作不仅是基金会的责任更是其义务。只有通过投资,才能使基金保值,而消极管理只能导致基金随时间贬值;也只有通过投资,才能使基金增值,为大学发展及代际公平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大学基金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风险管理是其投资的首要原则。投资风险虽不能消除,但通过严谨科学的风险管理予以分散、减弱或转移,在大学捐赠基金可承受的风险下追求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2.优化大学基金会组织结构是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投资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内部投资团队运作,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第二类是委托投资管理,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第三类是前面两种模式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另外也有部分基金会通过学校财务部门进行一般的银行理财。
大学基金会需要健全自身的管理机构,成立投资委员会,建立专业的投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等形式,加强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部门是风险控制的关键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制定风险管理流程,识别风险源,评估投资的风险水平,监督执行风险控制政策。加强内部基金运作监管体制,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为大学基金会投资提供安全保障,对市场和行业风险及时作出反应,同时对内部管理风险进行干预和控制[8]。
3.专业的投资团队是一流大学基金管理的支撑力量
大学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配备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员,以专业的知识和投资运作经验才能取得合理的回报。大学基金会必须扭转理念,才可能实现基金安全有效的保值增值。
建立专业的投资队伍,人员成本固然会增加,需要以管理费用作为支持。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超过总支出比例的10%,我国很多大学人员行政支出成本其实远远低于此项标准。任何机构运作都需要成本,机构需要实现的不是零成本零收益,而是適当成本下收益的最大化。在国际惯例中,相关法律会支持公益机构列支工作成本,没有成本支持,基金会则无法保障资金的安全。
专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基金会培养;二是公开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三是内部人员和外部顾问结合,需要在管理中深入磨合。在人才选择上,除了金融领域人才之外,也需要配备相关的法律人才,加强对基金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以及内部运作合规风险的监管。
4.优化内部操作流程,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制定严格的基金会投资操作流程,落实问责制,形成从理事长、理事到投资部门的工作程序,明确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权与责,投资人员各司其职、措施得力,共同防范投资风险。二是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搭建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估)、风险控制(控制体系)和风险的处理措施(转移或补偿)的流程平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风险管理方法,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以风险评估了解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的程度,通过有效的控制机制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三是建立风险的转移与补偿机制。风险转移与补偿是对已发生的风险采取的补救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将风险的损失降低、转移或者弥补、还原。风险的转移与补偿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其过程不仅限于事后行为,在制定风险决策时就应预留一定的风险补偿空间,如保险途径、风险准备金等机制。
“双一流”的实现,经费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学捐赠基金是社会成本分担的重要突破口。近十年来,我国的大学基金会经历lA8vPsPjL6cA3PkhKkdfHA==了快速发展,社会捐赠的意愿和数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对捐赠基金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至关重要,将有助于捐赠基金以投资—增值—再投资的方式,通过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实现指数级快速滚动发展。大学捐赠基金及其投资收益有望成为继财政性经费、学费之后的大学第三大收入来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社会激励和法律保障研究:基于资源动员理论的视角”(批准号:BIA70189)的中期研究成果。